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5_20211010_s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1.10.08
喜樂中學 動態 2021.10.10
嘉諾撒培德書院•天主教同學會幹事交職禮 (本報訊)嘉諾撒培德書院於9月17日舉行開學感恩祭暨天主教同學會幹事交職禮,本年度學校主題為「讓我們為一切感恩不斷」。  禮儀由聖伯多祿堂容思定神父主禮,他於講道指出人要彼此相愛,令天國臨於人間。此外,各人亦要感恩天主所賜予的一切恩佑,例如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導、同學的陪伴。  其後天主教同學會幹事代表呈上奉獻,除了酒水和麪餅外,他們亦獻上一棵代表全校師生的「感恩樹」。同時,在課室內參與網上彌撒的學生亦在「感恩葉」上寫下值得感恩的人和事,並將「感恩葉」貼在課室壁報的「感恩樹」上,感謝天主所恩賜一切美好的人和事。 最後,幹事在祭台前接受神父的覆手和祝福,受派遣於未來一年服務天主教同學會,肩負基督徒的使命,成為公教同學的楷模。(教) 聖言中學•聖言會創會紀念感恩禮儀 (本報訊)為慶祝聖言會創會146周年,聖言中學於9月9日舉行創會紀念感恩禮儀,由校監張明德神父主禮。 禮儀中校監張神父帶領參禮者誦唸聖言會常用的「刻經」(Quarter Hour Prayer),向學生解釋禱文能時常提醒人要信任上主,要向天主宣發信、望、愛三德,表示願意獻身於天主,獻身於聖言以及於聖神;並鼓勵大家在日常生活,利用空檔時間祈禱,例如乘車時,誦唸簡短經文,時常生活在天主面前,能加強大家的信德,光榮天主。 禮儀中,張神父邀請了聖言會一位現居於台灣,出生於香港的黃振邦修士,透過錄影片段與同學分享了他過去兩年在南美國家智利的傳教經驗,讓學生明白在疫情下,在當地所面對的困難。(教) 香港鄧鏡波書院•開學彌撒 (本報訊)香港鄧鏡波書院於9月8日舉行開學彌撒,由校牧江志釗神父主禮。感恩祭在學校禮堂舉行,教友老師及學生現場參與的同時,並以網上直播形式,讓全校學生都能在課室一起參與。 慈幼會總會長范達民神父給慈幼家庭的贈言:「寄望於上主,是我們的動力!」,而開學彌撒當日是聖母誕辰紀念日,江神父藉此向學生解說,各人應全心信賴天主,並效法聖母,多關心身邊的人,留意別人有甚麼需要,主動伸出援手;並勸勉學生在生活中,以信仰作為導向,互相支持及尊重,發揮「以青年帶動青年」的力量,把愛帶給身邊的人。(教) 寶血女子中學  新任教職員宗教培育 (本報訊)寶血女子中學於9月17日為新入職的教師,舉辦宗教培育暨迎新聚會,目的是讓他們對學校的宗教背景和辦學團體耶穌寶血女修會有更深入的認識,兩位寶血女修女——楊美蓮修女和李麗娟修女亦有出席。 校長杜師正致歡迎辭時,向參加者講解校徽的含意,是銘記耶穌基督在十架上為救贖世人流盡寶血的救恩,更分享個人的信仰之路。他接著讓新任教職員分享對天主教的認識及觀感,他們都表示對每天上課前播放聖樂和由不同教師、學生領早禱,有助穩定心神去開展新一天的教學工作,亦希望能對天主教信仰有更多的認識。 在靈修環節中,教師透過心形及十字架摺紙,明白在繁忙的工作中,也要把耶穌在十架上的救恩放在心中,並在靜思中聆聽天主的聖言。 最後,校長把天主教學生在暑假製作的聖像畫,致送予新老師,也藉此送上祝福。(教)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181104s_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11.02
華富邨寶血小學建校金禧 鼓勵學生 自主學習 樂學敢創
(本報專題)提到「華寶」,區內居民都知所說的是華富邨寶血小學,該校校長鄒桂芳說:「在我眼中,學生是天主給予的寶貝,各人也有不同的塔冷通。」踏入五十周年的「華寶」,一向著重學生快樂學習,敢於創新,學校期盼每一位學生,能珍惜天主賦予獨特的才能,並加以發揮。 鄒校長說,學校會致力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創作空間, 多元化活動,「鼓勵學生多思考、創新,不墨守成規,使學習充滿姿采」。 華富邨寶血小學近年致力推動的「科學及科技教育」(STEM),課堂設計方面,包括在常識科與電腦科加入STEM元素,學校設有「STEM 大使」,培訓個別學生,又協助推行課餘活動; 近兩年設有STEM Day(過去名為「科技學習日」),把不同學科的科學與科技元素展示出來。 鄒校長說,科技教育可從玩樂中學習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展現「樂學」;學校的STEM小冊子設自學內容,圖書館加設與STEM相關的書籍,讓學生自主學習,並勇於嘗試創新與探究,達致「敢創」。 全校參與STEM Day  推動科學探究精神 過去兩年學校設立的STEM Day,結合了資訊科技、常識與數學等學科。上學年起,小一至小三級學生分小組進行「積木浮台比賽」,學習力學、結構、平衡等,賽前數學科老師會教授製作積木浮台的技巧,比賽時,學生把玩具車放在浮台上五秒,其中最輕巧的浮台便勝出;小四至小六則運用編程技巧設計遊戲,並得到香港大學有關方面協助學生運用micro:bit在電腦編寫程式,讓學生發揮創意思維。 課程統籌主任鍾苑茵指出,學生先在課堂中學習編程,比賽時可調整遊戲設計, 最終由學生設計獨一無二的作品,「作賽時學生也分外緊張,然而學生也樂在其中」。 小六同學黎一菲本年在校外參與「模型氣墊船」創作大賽中獲得冠軍,她喜歡參與不同的科技活動,這提升了她對數學的興趣。她希望長大後能成為科學家,生產更多發明,「每次參賽都很刺激,也能提升我的創意」,她說過程中會有失敗,但她會努力改良作品;團體合作的精神教她學習不放棄,即使失敗也可再作嘗試。 小六同學周竣濤也有參與不同類型的科技比賽,他於本年一項聰明車比賽中獲得冠軍,他說:「我最喜歡編程,這可鍛鍊腦筋,我會不斷嘗試修改程式,過程很好玩。」他說,創作過程中也要找合適的環保物料裝嵌車身,從中學習循環再生的環保概念。 生活中認識公教價值 過去三年,華富邨寶血小學以天主教教育的核心價值,培育學生常懷感恩,珍惜天主的給予、愛護生命與家庭等價值。 小學本學年以公義與真理為題,貫穿各科組學習,例如在宗教科認識辦學團體耶穌寶血女修會會祖,了解會祖如何敢於嘗試,致力傳教,為服務女青年默默奉獻的精神;並從十誡學習應持守的責任;生命教育課以生活事件的例子切入相關課題等,鄒校長說:「讓學生認識承擔責任、履行公義的使命,以及對天主和近人盡責的義務」。 宗教科主任楊麗莎認為,學生需要多元學習, 例如老師在早會中分享主題,再在課堂與學生深入討論十誡在生活的實踐;這一切都有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識信仰。 尤以上學年以家庭為主題時舉辦濯足禮,學生為其父母洗腳,代表耶穌為門徒洗腳的故事,帶出愛家庭與服務。小五的鄭思澄同學說,當看見其他同學為各自的父母洗腳時很感動,「回家後我有向父母分享這事,並承諾會幫忙做家務」,以行動孝順父母。 學校見證華富邨五十年成長 華富邨寶血小學於一九六八年創校,首年以華富邨華樂樓地舖單位作課室,名為「寶血第二小學」。至六九年校舍落成後,學校遷入位於瀑布灣道的現址,改名為「華富邨寶血小學」,服務區內學童。至二○○○年該校配合香港的教育發展,把上、下午校分拆為兩所全日制小學,下午校留在原址,上午校遷移至鴨脷洲的海怡半島,名為海怡寶血小學。 鄒校長指出,該校與華富邨同樣已有五十年歷史,校方將於明年三月與華富邨合辦社區活動,與居民分享校園逸事。另外,學校亦派出學生及教師代表,參與華富邨重建計劃,「例如區內用作重建的五幅用地的用途,那一座先搬遷?將來新增的地鐵站的位置在哪裡?師生也可以參與討論」。 校慶設生日便服日 踏入新學年,該校特設「生日便服日」,學生生日當天,可穿便服上課,並會獲贈生日襟章。學生周竣濤說,當見到同學穿上便服,便得知當天是其生日,同學也自然向壽星送上祝福,他也十分期待自己生日的來臨。 另外,每班設置「祈禱天地」,鼓勵學生養成祈禱和為別人代禱的習慣。鄒校長期望學生養成關顧他人的習慣,關愛近人,從生活中帶出天主教教育的價值觀。(高) 華富邨寶血小學 http://www.pbps.edu.hk      
kjy04b_20171217s
prieststory2
主教神父修女話當年 2.0
2017.12.16
修女的聖誕禮「襪」
現正服務耶穌寶血女修會轄下澳門聖德蘭學校的盧桂芳修女回港兩天,想到聖誕將至,她遂分享了一個修會內關於聖誕禮物的有趣故事予兒童村的小朋友。 盧修女:初學院有一位可愛的年長修女因為很精靈且反應快,故多年來被編排與初學生一起生活,年輕活潑的初學生很愛她,與修女常有很愉快、有趣的互動。記得十多年前聖誕節前夕,當時的初學生想送一份特別的禮物給這位前輩修女── 她們想到她儘管年紀大,但反應快,遂商議好要送「腳趾襪」,期待著精靈長者修女立刻以為這對是手襪的情景……  在一次聚會裡,這些初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禮「襪」送給修女,年長修女口裡雖說: 「為何要送禮物給我?」但看她的笑容,已知道她收到聖誕禮物,心中非常欣喜。一拆開包裝,修女想也沒想便道:「啊!是手襪!」其他修女正在辛苦忍笑期間,說時遲,那時快,這位可愛修女已將一隻腳趾襪穿上手。 「為何每隻手指位這麼短?」很快地,修女發現自己擺烏龍,連忙除下「手襪」研究,終於發現它的真正身份是腳趾襪,這時一眾修女已忍俊不禁大笑!  安安:哈哈!我很好奇,這位可愛修女是誰呢?  盧修女:這是秘密,且讓我姑隱其名,就叫她精靈長者修女吧!很感恩,這位修女現在仍每天陪伴我們的初學生,擔當仿如她們媽媽的角色,既有慈愛,亦有勉勵和建議。
kjy03_20140126
icon70
種子的力量
2014.01.26
意國種子 植根香港
湖北省位處中國內陸,即使現時乘搭高鐵由深圳出發,也要花上四個多小時才能到達。然而,寶血會傳教姑娘在十九世紀的香港,甚至徒步前往廣東沿岸及至湖北省傳教。   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抵港後,很快便展開教育和社會服務。因著修女們深厚的愛德、充滿信德和希望的熱誠,吸引了很多中國女青年加入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的第三會。第三會的成員大部份是中國人,這些本地的女青年組成「中華寶血會」,被稱為寶血會傳教姑娘。她們協助外籍修女深入基層,探訪中國婦女及兒童,向他們傳福音,又努力考取政府要求的教師資格,幫忙修女在八間中文學校任教。 傳教姑娘的人數不斷增加,當中有一位譚加辣(1868-1929)。譚加辣原名譚細英,生於澳門,十八歲時決定加入第三會,二十一歲發願,正式成為修女。譚修女致力教學工作,身兼校長和老師職務。 1919年,教宗本篤十五世頒佈「擴充傳教事務」通諭。教會回應時代的需要,提倡本地教會應有本地主教,傳教時應尊重當地文化的原則。師多敏主教(1861-1924,香港第三任宗座代牧)提出把本地華人修女從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分割出來,成立一個屬於本地教區的中國籍女修會,稱為「中華耶穌寶血女修會」,建設地方教會,特別注重中國人的傳統和文化。譚加辣修女出任首任會長,她撰寫會章(指導修會成員的生活指南),又籌建會院。 多年來,寶血會秉承犧牲與修和的精神,透過團體生活及使徒工作,為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作見證,與貧窮弱小者同行。修會因應社會需求改變,於深水埗設立孤兒院(後來成為寶血幼兒園),又於粉嶺設孤兒院(後轉為收容因家庭問題而需特別照顧的女童,改名為寶血兒童村)。寶血會修女的服務範圍更擴至澳門和台灣,服務華人,讓基督的福音喜訊在中華土地上植根。  十二歲的馬金水  1858年,一群大埔碗窰的村民特意到荃灣聆聽天主教的道理。其中一名剛滿十二歲的少年人受福音感動,即場表明要求領洗的決心。他的名字是馬金水。金水十四歲時,在宗座外方傳教會高神父(Fr. G. T. Raimondi)培育下,到香港島升學, 成為出色的傳道員。他後來返回碗窰,擔任學校教師兼受薪傳道員,協助意大利籍的神父展開傳福音的工作。 1860年開始,外籍神父與一些來自中國廣東省的本地神父,在新界大埔區展開傳福音的工作,再由大埔區伸延至西貢區。無論中國籍神父或外籍傳教士都冒著生命危險徒步走遍大埔汀角、碗窰、水門頭、大浪灣、赤徑、深涌、白石滘、鹽田仔等村落,翻山越嶺,傳揚福音、為村民興辦學校及建小聖堂。1863年外籍傳教士於大埔上碗窰建小聖堂,並為第一位歸依天主的村民領洗。十年後,該村已有三十位天主教徒。馬金水不幸染上肺結核病,終年三十一歲(1847- 77),他的虔誠德表卻深深地烙印在大埔及西貢的信徒心坎裡。  成長中的香港天主教會.1841-1922 1841年 兩位中國籍神父隨同若瑟神父到香港。 1860年 馬金水升學,成為第一位受薪傳道員。 1911年 生於大埔碗窰的原居民馬俊賢晉升神父。 1922年 耶穌寶血女修會成立,總會院至今仍設於深水埗元洲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