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a_20160410s
bridgelist_logo
2016.04.09
昨天出外,在一個J 字路口處,僅一步之遙差點被一輛飛來的車撞倒。現在回想起來,仍心有餘悸,頗許後怕。感謝天主大恩,否則,我現在應該已經躺在醫院了! 生活中總免不了有很多「怕」⋯⋯小時候,常聽大人講「前怕老虎,後怕狼!」「人怕出名,豬怕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等各種各樣的怕。特別是在當今這個「壓力大山」的社會環境下,我們更容易「怕」:怕考不上好的學校, 怕失業,怕家人生病或出意外⋯⋯可是每當事情過後,我們回過頭來看時,很多我們怕的事情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樣怕,那樣恐怖。 記得有一部印度電影 " The Three Idiots " (港譯《作死不離三兄弟》)劇中主人公告訴我們一個安慰自己不要怕的方法:當你害怕和擔心時:手按胸口,挺胸直身,告訴自己:「一切會好的!」其實, 「怕」與「不怕」是一種心態問題,生活中有很多的擔心與怕,都是我們自己加於自己的。再者,怕,擔心又有何用?生活不會因著我們的怕與擔心會改變,只能帶給我們自己的心靈上一片怕的陰影。如果「怕」不能解決問題,那怕的對立面,又是甚麼呢?那就是相信,相信天主,相信自己!正如電影“The Three Idiots”告訴我們的:一切會好的!為甚麼呢?因為天主與我同在,天主在我內工作! 1978年10月22日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就職典禮上說:「你們不要怕!要給基督開門,而且要大開門戶⋯⋯不要怕!基督知道人的心中有甚麼!只有他了解!」人的心中對天主和對自己的信心與希望,是戰勝「怕」的唯一方法。 耶穌在聖經裡亦告訴我們:「不要為你們的生命憂慮吃甚麼,或喝甚麼;也不要為你們的身體憂慮穿甚麼。你們仰觀天空的飛鳥,牠們不播種,也不收穫,也不在糧倉裡屯積,你們的天父還是養活牠們,你們不比牠們更貴重嗎?……信德薄弱的人哪,何況你們呢? 所以,你們不要憂慮說:我們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 ⋯⋯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的了。」(《瑪竇福音》6:25-34)  很喜歡這段經文,每次讀來內心都有一種安慰與希望—— 天主與我們同在,並且許諾定會加給我們一切的,如果我們一心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不要怕,一切都會過去的,一切都會好的!   
kjy06a_20160410s
icon48
微風細語
2016.04.09
餵魚
坐在池邊餵魚。 舀了一小匙飼料在掌心,一顆一顆地往池裡扔。剛開始,魚群好似得了失心瘋,啪咑啪咑地你搶我奪,互相推擠。體型較壯碩的錦鯉佔優勢,橫衝直撞,只可惜牠們只顧猛衝而毫無準頭,大口嘖嘖、聲勢浩大卻一無所獲;反倒是旁邊的小魚機靈,長嘴一伸遂得漁翁之利。 大魚一團混亂之際,幾隻身形較嬌小的魚兒,安安靜靜地候在一旁,看起來很「認分」,好像在等待那些粗魯的搶食者用餐完畢,看看是否能分到一點兒剩餘的桌邊菜。小魚的姿態讓我想起福音中機智又謙卑的客納罕婦人:「是啊!主,可是小狗也吃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屑。」(《瑪竇福音》15:27)想著想著,竟偏愛起那群耐心守候的小小身影來了。 於是,我先丟一顆飼料,引開魯莽的大塊頭,趁著牠們吵翻天,再迅速餵養遠處的小魚群;這樣,似乎同時顧及了兩邊。小魚群裡有一隻頭尾偏黃,身體泛白而略顯透明的的小傢伙,長相頗為可愛。我一看見就喜歡,很有私心地特意挑選牠身邊「沒有閒雜人等」的時機,將飼料精準地丟在牠眼前。小黃魚倒也機靈,馬上仰起頭來「啵!」的一聲吞下禮物。我們的祕密餵食典禮進行了許多次,每次成功讓牠吃下一顆,我就會高興上老半天。 後來定心一想,卻驚見自己的軟弱。 瞧,就連在餵魚這樣的小事上,也看得出我赤裸的私心與偏見。不知不覺中,我喜愛那群小的,卻對大魚起了反感。然而,牠們做錯了甚麼?不就只是身形笨重了點,粗魯了點, 愚拙了點?牠們之間又有誰不是盡本分努力求生存?至於我,身居高處,卻不思不想地對牠們做下了判斷。 生活中的點滴小事,處處是覺察。 願主賞賜我敏銳的良心,不輕忽這些自省的良機。
kjy02_20160403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4.02
跨入慈悲聖門 攜手領受基督救恩
(本報專題)天主召叫每個人的方式不盡相同,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天主救恩的合作者。鄧永剛和妻子譚朗媚是中學教師。朗媚在喇沙書院任教,自小夢想成為天主教徒。2010復活節,朗媚於聖德肋撒堂領洗。永剛在信仰路上尋覓多年,他終於在朗媚領洗六年後的今天,在同一聖堂慕道、領受聖洗聖事。二人異口同聲表示信仰生活將他們緊扣在一起,他們樂意邀請主耶穌成為家庭的中保。 上智安排 美妙無窮 小時候,永剛和朗媚在不同的天主教小學唸書,二人對天主教的觀感卻是截然不同。鄧永剛憶述,他就讀的小學校舍細小,他最怕聖母月和玫瑰月誦唸《玫瑰經》。鄧太指求學時期校內與聖母相關的慶節,都為她留下美麗的回憶,例如布置得很漂亮的玫瑰花和聖母像。 永剛讚賞妻子是引領他歸向天主的天使。他接觸過不同宗教,但始終覺得不大適合,直至他與朗媚交往。那時,朗媚正在慕道期,圍繞信仰的話題成為他們的共同語言;二人經常一起翻查資料和討論慕道班給予的功課,朗媚說:「我們覺得這樣的相處方式,比只是逛街、看電影的生活更有意義。」朗媚整個皈依歷程,永剛都陪伴在側, 深受她的信仰熱忱感染,「我看到她領洗的一刻,很歡欣,我為她感到高興。」這更讓永剛認定朗媚是他的終身伴侶。同年暑假,永剛向朗媚求婚。婚禮前一天,一直高掛的八號颱風訊號突然除下, 他們與來賓合照的一刻,天氣放晴,令他們更感受到上主的眷顧。 分享共勉 見證主愛 永剛原打算婚後參加慕道班,途中出現了小波折。慕道一年後,接近舉行慕道者收錄禮時,懷孕初期的朗媚孕吐現象很厲害, 她很需要丈夫在家多加陪伴。於是,永剛主動提出退學,留待孩子出生後才完成慕道。「對我來說,家人很重要;愛天主,也要愛護家人。」他們說夫婦相處需要互相遷就和支持,信仰更需要在家庭中落實。去年,永剛回到慕道班,並獲豁免部份課堂,他更深信凡事都有天主的安排。 二人婚前已有共識:信仰是家庭的核心價值,信仰的力量對孩子的成長有莫大的支持。他們的兒子本年中將接受嬰孩聖洗,成為主內一家。每晚兩夫婦一起祈禱,他們期待兒子稍長,正式展開三人的家庭祈禱。領洗前不久,永剛還獲安排加入堂區的聖母軍團體,每次開會誦唸《玫瑰經》,讓他逐漸感受到從默誦而來的平安。永剛感謝天主,讓他從參加聖母軍的經驗中,化解他一直抗拒唸經的感受。「我不得不說這是天主對我最好的安排, 起初如果由我自己去選,應該不會選做聖母軍。」他謙稱。 領洗後,永剛考慮轉職到天主教學校執教, 讓信德隨著教學增長。永剛選取猶達(Jude) 作為領洗聖名,「我希望自己的信德能像聖猶達宗徒一樣。雖然我現在仍未做到,期望我每天都能進步。」另一方面,夫婦二人還打算一起參加教理講授課程、參與培育新婚夫婦的義工服務,與其他人分享他們這個家庭的愛與平安。永剛深信「愛德是全德的聯繫」(《哥羅森書》3:14b),這一整段論及信友生活的理想與實踐的聖經內容,都是夫婦二人所喜愛的,曾在他們婚禮上選讀,作為生活指導。   今年復活節,孩子在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幼稚園就學的鄧太(李敏慧,聖名Emily)在聖亞納堂領洗,她和丈夫的溫馨四口之家,成為公教家庭。子朗的同班同學甘希琳,也與母親甘太(何美玲,聖名Sofia)於聖瑪加利大堂受洗。兩個家庭皆從信仰中得到力量。 神聖感動 主內一家 就讀低班的子朗,與弟弟子陽及爸爸鄧向榮,都在嬰兒時期領洗,向榮更成長於公教家庭。自小在其他宗教氛圍中成長的敏慧直至首次懷孕,才開始細想這個新家庭的信仰。逐漸地,她開始跟隨丈夫參與主日彌撒,有時聽到一些經文或唱某些歌曲,她會感動落淚。孩子出生後, 她忙於照顧家庭,同時要兼顧工作,期間更經歷痛失腹中胎兒,這一切都令她對信仰的熱情一再冷卻下來。「記得有次丈夫跟我說:放鬆一點吧!天主自有祂的安排。當時我在工作間,看著窗外藍天,心中就跟著禱告交託了。」敏慧指後來一家人搬到赤柱居住,看見附近的聖亞納堂環境舒適,那兒有一種小社區、大家庭的氛圍,正是她想尋找的。當她目睹兩個兒子一同領洗的一刻,更感動得立下決心,矢志慕道。 美玲的信仰歷程,開始時有點特殊。她是個加拿大籍越南華僑,此前從沒接觸過天主教信仰,直至她婚後來港定居,出席朋友的天主教婚禮,感受到平安與一種莫名的期待。希琳是她的第二個孩子,懷孕期間,美玲第一次慕道,卻因身體狀況而無法繼續。直至女兒入讀聖瑪加利大幼稚園,美玲收到校方的邀請函,詢問家長有否參加慕道班的意願,這才再次燃起她早藏心底的慕道心火。美玲說,她愈來愈有興趣讀《聖經》,還發覺時常祈禱有助她處理自己的脾氣,「即使有時被孩子惹怒了,每次看《聖經》,都令我立即平靜下來,並學懂體諒丈夫。」 讀經祈禱 屬靈成長 敏慧也笑稱,自己從前也是個容易暴躁的媽媽,尤其當了全職媽媽後,感到壓力甚大。她在慕道班中學習透過深呼吸做簡短祈禱,有助她管理情緒,「當我吸氣時,心中唸著『天主』;呼氣時,心中唸著『我愛你,求主說話』,我便可以立即平靜下來。」她表示祈禱後還有助她對自己的言行作反省。現時, 他們一家四口每晚一起祈禱,誦唸《玫瑰經》後,各人輪流分享當天發生的事,在祈禱中既開口告訴天父,也學習彼此聆聽。鄧氏伉儷均表示他們都很珍惜這個一家人與天主聊天的時間。 在旁的美玲附和著,她也感受到祈禱的力量。從前她會心煩和失眠,不知道怎樣面對難題;現在,她知道這是自己要祈禱的時候了。早前家中曾發生重大事故, 靠著不斷祈禱,她感到平安,最後還能化險為夷。她笑稱她的代母也是透過祈禱而覓得的,「她是我慕道班的陪談員。一次詳談後,我覺得與她很投契。她講解《聖經》時很耐心。但當初她因故未能答應我的邀請,幾經轉折,原本的阻礙消除了,她可以做我的代母了。」美玲相信這位代母將會是一個很好的信仰帶領者。 敏慧說她最喜歡聖經中「撒種的比喻」(《路加福音》8:4-15),「天主已經安排了一片好地給我,這就是我的家庭。我會用心灌溉,努力走向天主。」子朗目睹母親加入教會大家庭,他感到「超級開心」。向榮則指自從妻子慕道後,他們間多了話題,想法亦拉近了,信仰讓兩夫婦以至整個家庭更容易溝通和融洽。看到他們這一家的喜樂,讓在旁的美玲也期望將福傳的種子帶給丈夫和兒子,使他們的家也成為公教家庭。 聖瑪加利大幼稚園宗教科朱婉珊老師指:為推動家長多認識天主教信仰,該校每年學期初也會向父母雙方都是非公教徒的家長派發邀請函,了解家長對認識天主教信仰的意願。隨後,學校會跟家長個別接觸,提供學生居所鄰近堂區的慕道班資料,並定期作出跟進。復活節假期結束後首天上課,該校會舉行新教友家長歡迎會,邀請新教友家長到校,在早會或午會時間贈以小禮物,作為恭賀。校內亦會定期舉行公教家長聚會,早前便以「慈悲禧年」作為聚會的主題,藉此鞏固家長的信仰。(敏 / 睿) 
kjy13a_20160403s
bridgelist_logo
2016.04.02
生命的跨越
生命的成長,在於不斷地跨越!  跨越讓我們站的更高,看的更遠!有句順語說的好:「行的快,好世界!」很多人都期望爬山能爬到山頂,行路能行在最前面,眼前無遮攔,心曠神怡。但是,爬山和超越的過程是艱辛的,痛苦的。正是由於這種種的困難,跨越讓很多人望而生畏,止步不前。 跨越不僅是生活中翻過一座山,越過困境或跨過障礙,更重要的是死亡與生命的跨越,讓生命生生不息,延續不止!可是我們拿甚麼作為支撐,來跨越現世的痛楚與短暫的生命?我們的希望與力量又在哪裡呢?我們的信仰告訴了我們這一切。 作為基督徒,我們相信天主聖言—— 耶穌基督降生成人,他的受難、死亡與復活向我們顯示了他的真人性與真天主性!他的復活是我們信仰奧跡及禮儀慶祝的核心,如果耶穌死了沒有復活,我們的信仰就是空的,但是耶穌以他的死亡戰勝了死亡, 第三天他從死者中復活了!他的復活給我們帶來了新生命、喜樂、力量以及跨越死亡獲得永生的希望!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若望福音》14:6),耶穌以他在世的言行指示給我們道路與真理:天主是愛,並因著我們對他的信賴, 我們將擁有在他內天主性的生命!  主耶穌復活了,阿肋路亞!因著他的寬恕與博愛,他受刑的工具十字架變成了救恩的標記,耶穌以他的逾越奧跡教導我們跨越現世的困境,死亡與短暫生命的秘訣就是寬恕和博愛!這種跨越,由沉悶的苦世到甘飴的人生,由無聊的生活到有意義的人生, 由短暫的生命到永恆的生命……  記得有一個故事:一個十二歲的男孩背著一個七歲的小男孩,氣喘吁吁在街上一步一步吃力地走著,顯然他很累。行人中,有一個中年男子提醒這個男孩子:「你累不累呀!為何不把他放下來,讓他自己走呢?」這個男孩望著這個中年男子,沉默了一會回答說:「我不累!他是我弟弟,他生病了,我要帶他去醫院!」那個中年男子聽了後,停住了腳步,望著這個男孩一步步挪動的背影,不知道說甚麼好……  我們心中的愛,帶給我們力量和希望。耶穌以他的受難與復活告訴我們:天主愛我們,愛得死去活來!天主對我們的愛,以及我們對他愛的信賴成為我們跨越生命的基礎與力量。耶穌向你和我發出邀請:「凡勞苦和負重擔的,你們都到我跟前來, 我要使你們安息。你們背起我的軛,向我學吧!我是良善心謙的:這樣你們必要找到你們靈魂的的安息,因為我的軛是柔和的,我的擔子是輕鬆的。」( 《瑪竇福音》1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