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80513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05.11
不一樣的媽媽
1. 姊代母職,責無旁貸 當弟弟張文達於1990年被捕,其後判刑,至1993年由一名死囚變成終身囚犯,到2016年獲釋,張信儀(May姐)一直陪伴年邁的雙親走過沒有小兒子在身邊的這條苦路,而自最掛心文達的母親也於2011年逝世後,May 姐代替媽媽,要讓當時身繫獄中的小弟弟知道無論他做過甚麼,無論外人怎樣看待他, 家人永遠是支持他的後盾。 「姊代母職,不過是順勢而行,責無旁貸。」May姐說:「媽媽也這樣堅強,她離去後,我一定要接她的棒。」 文達入獄後,May姐與媽媽、大弟風雨不改地到赤柱監獄探望;這些與母親互相扶持的日子,讓她看到媽媽的辛苦及對小兒子的支持—— 張母須定時服去水丸防腳腫,但為免頻頻如廁,她於探監的日子會暫停服藥,寧願步履蹣跚、辛苦步行。  但為何這些年間,爸爸角色似乎缺席?Ma y姐表示,父親在文達入獄後確實從未探望,但他不是不關心,而是因為太痛心,爸爸曾說:「我不探文達,是因為太傷心,我只當他移民。」對張爸爸而言,從探監後的家人口中知道小兒子平安,已比一切重要。 父母相繼在弟弟仍在獄中時離世,卻教May姐最遺憾。 文達出獄後,May姐由他決定是否向親戚朋友承認犯罪入獄的事,而當弟弟選擇坦承一切,這位姊姊尊重且支持其決定。為她而言,這廿六年根本從未有一刻以弟弟為恥,亦從來不會因別人的眼光而難堪,「反而最擔心、憂慮的是文達還有沒有將來」。 「每一個母親最大的希望是子女過得好。當剪掉臍帶的一刻,雖象徵母親要放開這個自己孕育的生命,但她這九個月與胎兒一起的存在感,對胎兒愛護、包容的這些記憶,卻會存留一生一世。」現在,她最想向文達說,他從前的生命是媽媽所給予;重生後,他要好好過自己的「新」生命。(鄒)  2. 不能永遠跟你在一起 「如果將來我去世,你要好好照顧自己,我不能永遠跟你在一起的。」李淑群每次跟兒子何展鵬說這話,他都會默不作聲, 「他大概不開心吧」。 展鵬小時在主流學校讀了一年,老師說他追不上成績,李淑群便帶他去評估,證實他患有輕度智障。當時她帶展鵬去見不同人士、申請入讀特殊學校,還要上班,「沒人幫到我,過得很辛苦」。 雖然辛苦,但李淑群沒有嫌棄兒子,反而更愛錫他。她一直慢慢教導展鵬,沒有放棄。可幸展鵬一向很乖,「他從小到大都沒試過闖禍,不會令我惹麻煩」。現年三十五歲的展鵬性格乖巧,在特殊學校任清潔及照顧兒童工作十多年。李淑群表示從小便教他做人不要怕吃虧,他也很聽教,因此前任校長亦讚他「聽教聽話,不會講是非,比正常人做得還要好」。 看著兒子有自己工作、同事對他好, 還在彌撒中任輔祭,李淑群十分放心,「現在難得請到假,又有點餘錢,我會帶他去朝聖」。她如數家珍地說出曾與兒子到過的地方,但她同樣擔心自己的身體不能再照顧兒子多久,「我上年十一月做了大手術,差點回天家」。雖然她感恩天主的安排及教友的祈禱讓她平安渡過, 但是也不無憂慮:「我年紀已大,去世後展鵬會很淒涼,到時真的要教友幫忙看顧他了。」(妤)  3. 我要與時間競賽 我要與時間競賽 看見郭慧敏(Kannaz),你不會想到她有如此經歷—— 曾遇嚴重交通意外、罹患抑鬱症,更三次患癌(最近一次於2015年)。但對話裡,她絲毫沒有埋怨,卻有更多感恩,感恩病情發現得早、感恩手術順利、感恩天使處處……  「困難中不可能沒有眼淚,但感謝天主,在不同時間派遣不同的天使陪伴」,就如最近一次癌症手術後她需要進行三十多次電療;當想到電療後的不適,她主動問朋友可否陪診,結果一呼百應。 生命, 有太多未知數, 對於跨過多次生死邊緣的Kannaz,孩子的成績已非最重要,她看重的是他們的自理能力。「我要催促他們快些成長,學習獨立,因為,我可能要與時間競賽」。  天主不會給你承受不起的十字架, 但祂給Kannaz的這個毫不輕鬆——她病得最嚴重時,初上幼兒班的女兒同時被誤診為亞氏保加症,其後亦發現女兒心臟有問題,幸運地天主於女兒五、六年級時派遣兩位天使般的班主任「守護」她, 在班主任鼓勵下一向不懂與人相處的女兒放膽結交更多朋友,升上中學後又參加管樂團,更成為首席;其心臟問題亦暫時可用藥物紓緩。「女兒似我,常追求完美,但我想她明白,可以努力,但結果不由我們控制」。 她希望,當子女看到媽媽很認真地活好每天,盡力做好每一個角色:母親、妻子、鋼琴老師,甚至病人的時候,他們會自豪地以媽媽為榜樣。她又在臉書開了一個專頁,分享其積極生活態度、音樂世界、信仰點滴。 際此母親節,Kannaz想向所有媽媽說:「無論你怎樣忙,也要愛錫自己,給自己留點私人空間,才會有力量去面對挑戰!」(鄒)   4. 保持距離的感情 在寶血兒童村服務的Angel,主要看守十二位小五至中二宿生,負責督促及照顧她們。 當時,剛畢業的Angel希望投身兒童及青少年社會服務行業,便到了兒童村求職。為兒童村的在學女孩來說,難免會當她如媽媽般依賴、寄託。但Angel強調,跟女孩子不是媽媽和女兒的關係,「我始終不是她們的媽媽,免得她們會過份留戀」。 即使Angel須與女孩保持界線,但亦有一點點難忘事刻在她心裡。記得入職初期,有名中二女生性格比較暴躁,會破壞東西、摔門來發洩,跟Angel的關係也不太好。Angel提醒過女孩們七點便要回到家舍,但有天那女生遲遲未回,Angel怕她在寒冬中沒暖水爐洗澡及不能吹乾頭髮,便一直等她歸來。那女生整頓好一切後,跟Angel說:「姐姐,我很內疚,對不起。」自此以後,那女孩改變對A n g e l的態度,凡事都跟Angel有商量,令她很安慰。 她表示需要與女孩的關係且收且放,「我不會特意疼她們,但只要她們做好本份、遵守規則我便會讚賞」。Angel偶然也會在週末帶女孩出外逛逛、跟她們聊心事、玩桌上遊戲;就算隔著距離,但無形的線仍然牽引著雙方。(妤) 後記:「母親們即使在最惡劣的時刻也見證溫柔、無條件地奉獻,以及希望的力量。」這是教宗方濟各在去年天主之母節所說的。 今期「不一樣的媽媽」講述的,是幾位「媽媽」如何在困難中仍不懈地守護「子女」的故事。當你時常抱怨母親如何嘮叨、如何平凡、如何不明白你,請謹記,平凡實在是個恩寵,仍有母親在你身邊嘮叨更是種福氣……  每位母親愛孩子的方式也許並不一樣,但她們希望付出的,卻是一樣的、無條件的愛。  
kjy10_20171203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7.12.02
青苗天地 2017.12.03
我的其他學習經歷 梁諾賢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  六A 轉眼間,我即將中學畢業了。回顧高中三年裡,除了課堂的學習外,學校還為我們安排了許多課餘活動,這些活動讓我更認清自己的目標,也令我的校園生活更愉快。 在德育及公民教育方面,我曾參加「長者學苑」的活動,製作蘿蔔糕送給長者。那天,我們先到學校與一些長者義工們一同製作蘿蔔糕,然後再把蒸熟的蘿蔔糕親自送到祥華邨一些長者的家中;我們還跟長者聊天,關心他們的生活情況。從長者的說話中,我感受到他們很喜歡和年輕人接觸。我發覺他們很孤獨,雖然我們只是第一次與他們溝通,但他們告訴我們很多事情。此外,我還參加了「同行萬里」五天四夜的湖南省張家界、長沙地質與環境保育之旅。在那短短幾天中,我們到訪了湖南省的中學、大學,了解內地的教育政策、學與教模式等,並透過與當地學生交流,了解當地文化;最後兩天我們參觀了張家界、袁家界、天子山等景點,讓我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妙。 在工作經驗方面,學校經常舉辦一些與工作有關的活動,例如經濟專題展覽、與工作有關的課程及就業講座、專業發展分享日等,還會邀請一些擁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嘉賓,來校與我們交談。記得有一次,一位從事地產的經紀與我們分享他們的工作,在那次交流中,我明白到一間地產公司的運作,了解到開設企業會遇到的挑戰。這些活動能改善我們的溝通能力和待人處事的態度,亦幫助我們找到日後前進的方向。 在藝術發展方面,學校也為我們準備了不少有關藝術的課程,例如學習禪繞畫、寫揮春、寫西洋書法等。我們在美容課上,則認識了個人基本護理和製作洗面泡泡的方法,這些課程都令我增長了不少課外知識,令我們大開眼界。 在社會服務方面,令我最難忘的是聖誕節去祥華幼稚園,協助該校老師舉辦親子攤位遊戲,那次服務讓我知道從事幼兒方面的工作需要很大愛心。此外,我曾擔任「北區小學音樂比賽」的司儀,我不斷嘗試不同的活動,讓自己能夠多方面發展。 我希望將來能夠繼續升學,好好充實自己;我也希望能學以致用,回饋社會。 
kjy06a_20160619s
icon89
校園隨筆
2016.06.18
服務學習
今年適逢學校50週年,透過慶典活動,師生得以重溫建校歷史。1956年方濟會會士張尊賢神父帶領一眾小兄弟,於九龍塘模範村建築了簡陋的課室,為當時橫頭磡等木屋區的難民子弟提供教學,修會一直秉承會祖聖方濟的教導,以「微末心、兄弟情」的靈修思想配合中國優良的傳統及文化精神為平民辦學,特別照顧貧苦和弱小的學生,實踐有教無類的精神。當中雖然歷盡困難與挑戰,但在上主的眷顧中,均能一一克服,並發展至現時的鳳德村校及慈雲山校。 創校神父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實在令人感動。他們不計較付出,盡心盡力為學生服務,以行動實踐福音「人子來不是受服侍,而是服侍人」(《瑪竇福音》20:28)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在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福澤下,我們教導學生感恩之餘,亦透過在校內推展「服務學習」,把神父的「服務精神」延續下去。 經校方規劃後,共成立了十個制服及服務團隊,將全體小四至小六學生編入隊伍,在不影響整體上課節數的情況下,每週撥出一節課堂讓學生去實踐服務與學習。已成立的服務團隊有童軍、交通安全隊、紅十字會般的法定制服團體;也有公益少年團、少年警訊等的服務隊伍;及基督小先鋒、小方青等宗教團體。上述團隊由全校老師參與帶領,透過多樣化的訓練活動及服務體驗,讓學生感受服務為自己和他人帶來的喜悅,豐富他們個人的學習經歷,實踐愛主愛人服務社群的精神。 每逢服務學習日的早上,同學們均穿上整齊的團隊制服,精神抖擻地進入校園,從自信滿滿的眼神中,透露出他們對參與活動的渴望與期待。 五年級的偉傑,平日都需要老師風紀們提醒注意校服整潔,就連請他綁好鞋帶也要費盡唇舌;現在的他卻穿著熨得筆直的童軍制服,腳踏光亮皮鞋參與步操中。常常欠交功課和遲到的健強,正在參與學校清潔服務,別看他平日粗心大意,但是禮堂的壁柜經他洗刷後,光潔如新。在三位社工的爭取下,我們成立了紅十字會B團,並由社工們專責帶領,成員全部都是有特殊學習及照顧需要的孩子;以往的他們根本沒有機會入選學校制服隊伍,在社工們的循循善誘下,他們亦有機會身穿制服參與訓練,外出參與活動和探訪社區,老師和學生的成長實在令人鼓舞。 一次在帶領學生參與聖文德堂的「方濟廚房」義工服務,令人印象至深。從前在家中鮮有做家務的同學,可以為來吃晚飯的長者洗菜、盛飯和抹餐桌等,真是難得的機會,是次服務令他們樂在其中,並學懂幸福來之不易,深深感受到父母家人對自己的愛,學會感恩。活動中,同學與老人家傾談,並受到長者們的讚賞,大大鼓舞了同學,爭相報名參與下次服務。 「服務學習」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希望讓學生透過參與社會服務而從中學習及成長,一方面提升學生個人素質,更提升其公民責任感。經過一年的推行,學生無論在自理能力、紀律訓練及參與服務,都有顯著的進步;作為天主教學校,我們更肩負傳播天主福音的使命,學生透過參與服務,學習天主的教導,樂於助人及關懷弱小,並能實踐福音精神,以慈悲的天主為榜樣,在日常生活中度日處世,像聖父一樣慈悲滿懷。 但願我們以「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6)的聖訓,走我們當行的路。 作者為 慈雲山聖文德天主教小學校長  
kjy02_20160424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4.23
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 親子共享書包圖書館
春雨綿綿,窩在溫暖的家裡閱讀是一件賞心樂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5年將四月二十三日定為「世界圖書及版權日」,以推動閱讀、宣揚關注書本創作和版權意識等。閱讀樂趣和好處多,親子共讀更有助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有利孩子的成長。  (本報專題)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於2014年引入一個為期三年的「書包圖書館」計劃,至今已舉辦四次「書包圖書館的計劃暨家長工作坊」(下稱「工作坊」),最近兩次工作坊亦剛於本年初完成,以推廣親子共讀。 促進親子互動 二年級生黃靄蕎和一年級生黃光柏的爸爸黃進傑,有份參加其中一次工作坊。黃太(蘇思敏)從前是幼稚園老師,懂得怎樣與兩個孩子共讀, 丈夫卻不太懂,於是報名參加了, 成為班上少數的爸爸學員。黃進傑說:「工作坊教導我們一些親子共讀的技巧,這些技巧很實用,我有很大的得著。」工作坊中,他需要回家實習,結果造就了一次一家人難忘的經歷。黃太說:「為隆重其事,我在當晚飯前向孩子宣布,飯後將有好節目—由爸爸講《爸爸的紅雨傘》(小圖), 孩子『嚇』得連忙說不!我跟孩子說,爸爸這樣努力去學習,我們要給他多一點鼓勵。後來,當他開始講時,因為緊張,滿頭大汗、手忙腳亂⋯⋯」無論如何,黃爸爸總算為建立與孩子共讀這個良好習慣掀開序幕,往後隨著他的不斷嘗試,講故事的技巧愈見進步,連他自己也享受閱讀的樂趣。「以前,如果孩子看不完或只停留在某一頁討論,我會覺得很浪費;現在,我知道陪伴他們慢慢細味書本的內容,引發他們的興趣,帶動他們去思考,並讓他們享受閱讀的過程,更為重要。為此,我不斷想辦法引導和鼓勵他們。」黃進傑說。 訪問當天,一直有在校內擔任故事媽媽的家長義工趙太(羅琳琳)亦前來,分享親子共讀的樂趣。趙太的丈夫與黃進傑一起參加同一次工作坊。趙太提及就讀三年級的女兒芯賢時,說:「芯賢和曾在這裡就讀、現已升中的哥哥,也很喜歡我跟他們講故事。有時我們會拿著一本書,或進行角色扮演,或輪流一人念一段,合作把整個故事說出來,樂趣無窮。」 趙太同意共讀是有助親子溝通和互動的好方法。儘管孩子的功課日益繁重,但他們都盡量抽空去共讀。黃太說:「我們現在會利用早餐後與上學前之間的十多分鐘去共讀。爸爸有時可能因公夜歸,但早上這段時間則一家人也會齊集,正好用來共讀。」黃氏姐弟十分喜愛閱讀,這天訪問時,大人們在學校的圖書館裡聊天,他倆就安靜地在旁看書,看完一本又一本。「我們是公教家庭,家裡藏書除了《聖經》,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甚麼種類的書都有。孩子可透過書本,認識世界和名人生平。有時,我們遇到疑難,譬如怎樣教導孩子有禮貌,也會嘗試從書本尋找指引。我們還習慣帶一本書外出,打發日常生活中的等候時間。」黃太說兩姐弟還因為共讀,感情很要好。趙太和黃氏夫婦都指: 自親子共讀以來,自感與孩子親近多了。 善用社區資源 「共讀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多點認字,而是藉此打開話匣子, 讓親子之間以閱讀書本為媒,共同享受一段具質素的親子時間。」將「書包圖書館」計劃引入該校的圖書館主任朱肇羽老師說。五、六年前,朱老師已運用學校資源推廣閱讀,讓全校幾百名學生受惠;兩年多前則運用社區資源,邀請非牟利機構「書伴我行」與他們攜手推動親子共讀,得到馮立榮校長的支持。「書伴我行」送來了一個書櫃, 櫃裡有六十多個書包,每個書包內有三、四本優質中、英文繪本,並派出義工訓練老師如何使用,當時朱老師和馮楚穎老師也有份受訓。他倆連同黃海欣老師一起在校內帶領家長工作坊,讓家長懂得在學生借閱並把書帶回家後,怎樣進行親子共讀。三位老師喜見家長們看到共讀的重要性,並願意回家嘗試。   香港出版學會剛發表了「香港全民閱讀調查」,並呼籲市民「帶一本書上街」。該會以電話訪問了近一千八百人,當中近七成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有閱讀印刷書籍的習慣(不包括漫畫和教科書),近兩成人表示每週閱讀多於七小時,近六成人則每週閱讀一至三小時。黃氏家庭經常攜書外出的習慣,正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親子共讀的好方法。(敏)    書包圖書館 書包圖書館項目由總部設於美國的書伴我行(香港)基金會所推動,提倡及帶領親子共讀。此項目為企業╱工作間及社會服務中心提供一個容易安裝及管理的外借圖書館,家長及小孩可藉此更容易地接觸到一系列高質素的精裝兒童書籍和光碟,以提高閱讀技巧和語言能力。 http://www.bringmeabook.org.hk/what-we-do/圖書館項目/書包圖書館項目/?lang=zh-h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