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00607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0.06.05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歡迎學生復課 重拾校園生活
(本報專題)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全港學校已停課超過三個月,學生每天在家網上學習,直至近日香港疫情放緩,學生終可以分階段復課。在準備重返校園的日子,你們有甚麼準備?最想做的又是甚麼?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校長麥天賜五月廿五日接受訪問時說,在復課日的早會中,「我首要是歡迎學生回校,其實很掛念學生,也會慰問他們的近況,相信學生也期待分享他們在這數月來所經歷的事,也要向學生說,經歷疫情,會發現世界所發生的事情轉變迅速,需要學習擁有適應及應變能力,並學會交託給上主,因為有許多事情也非由我們所能控制」。 小四至小六年級將於六月八日復課,小一至小三於六月十五日復課。復課前,校長拍下短片提醒學生做好復課的心理預備,「提他們先試校服,我在片中說:『今天所穿的衣服緊了,究竟是衣服縮水了還是我胖了?』藉以輕鬆手法陪伴他們迎接復課」。 支援學生身心需要 麥校長說,需要從心靈上關懷學生需要, 在停課期間已定時在網上提供祈禱方法,應付突變、逆境的小點子等;準備復課前亦有短片講解在校園內的防疫須知;復課後仍會上載德育相關的短片。 學校的訓輔組向教師派發關顧學生備忘,藉以留意學生身心狀況,也提供家長和學生的資源冊,包括整理作息時間表、衛生小貼士、情緒日記、處理親子衝突小技巧等。 面對疫情的衝擊,麥校長鼓勵家長多與子女交談,藉此了解他們的想法,「常提醒小朋友多祈禱,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向天父禱告,因為天父會聆聽,祂會用不同的方法去幫助我們」。他說,為保障學生健康,所有課後活動如社會服務、訓練等繼續暫停。但即使未能出外服務,學生仍可多行愛德,「自行完成功課,處理家務,多關心家中的長輩,讓學生明白到愛由家庭開始」。(高)  防疫小錦囊 •回校時量體溫及洗手 •設置口罩棄置箱 •校園內貼上除口罩方法、洗手方法等標貼。 •上課時以「面對背」方式單行排坐 •排隊時保持1.5米距離 •小息時學生只可在指定樓層活動, 以限制人流。 •切勿共享食物或飲品 •提醒學生注意個人衛生,時刻戴上口罩、勤洗手。 
kjy01_20200419s_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0.04.17
雨後彩虹計劃 支援逆境中孩子 加強抗逆力與自信心
(本報專題)具備抗逆力的孩子,能把逆境轉化為正向能量,使生命更強。而當孩子面對因家庭突變而出現情緖問題,透過專業人士的支援,可以幫助兒童抒發感受,紓緩內心的壓力以及重建信心,同時協助家長了解子女,好能積極面對未來生活帶來的挑戰。  「新地雨後彩虹計劃」為幫助面對家庭逆境,即在過去兩年內,或面對父母離世; 家庭暴力;父母離異,或其他家庭危機等困難的十八歲或以下兒童,藉著專業人士的陪伴與支援走過幽谷。  雨後彩虹計劃由新鴻基地產贊助,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策劃,於二○一七年開始公教婚姻輔導會及另外三間社會服務機構參與, 為正面對家庭逆境的兒童,提供心理輔導及支援服務。  「這裡是可以讓我訴心聲及被人聆聽的地方⋯⋯」一位曾接受服務的孩子這樣形容自己的感受。公教婚姻輔導會婚姻調解服務處計劃統籌羅玉美表示,以遊戲讓兒童打開心扉,也會以藝術、故事或沙遊治療等方式梳理孩子的情緖,並協助家長聆聽子女的心聲,建立親子溝通的橋樑。 由二○一七年至一九年底,公婚會已服務二百二十個個案,羅玉美指出,服務以兒童為本,由社工及輔導員提供幫助,按兒童需要邀請他們加入小組;每年特設立同樂日,讓參與服務的兒童及其家長一起共享樂事;服務也透過到校講座,藉著向教師及家長推廣繪本共讀,了解兒童情緖。  父母離異孩子頓感無助 引導兒童說出心底話語  公婚會接觸的個案以幼稚園至小學生居多。該會註冊社工梁顥媛說,年紀尚小的兒童難以用語言表達,須透過遊戲與他們建立安全與互信的關係,「開始處理個案時會在遊戲室讓兒童自主遊玩,玩公仔、煮食遊戲等,當他們發覺我一直也樂意跟著他遊玩, 逐漸獲得信賴,兒童也容易說出現在正面對的煩惱或生活壓力」。  她們接觸的個案,有的懂得表達內心感受,會直接說出:「我不喜歡媽媽」、「我在家中不快樂」等感受;亦有曾遭受家暴的孩子,面對陌生人也顯得很害怕,不欲與人接觸。她們均表示,對著孩子需有耐性,讓兒童感受到在這裡是一個可以訴心聲的地方。  「生命書寶」說說內心小故事  羅玉美認為,要讓兒童懂得跨越逆境, 他們需認識自己的成長與情緒。其中的輔導環節「生命書寶」小組,讓小朋友製作一本屬於自己生命故事的書籍,兒童在過程中會寫下願望、將來的期望、對別人的祝福等, 書本封面會印上小朋友的名字,印刷成書後會邀請他們贈書給至親,「家人從書中了解子女成長,兒童亦甚為珍惜書本」。她指過程培養兒童正面看逆境,發展自信。(高) 
kjy01_20190217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9.02.15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 參與方濟廚房 服務貧弱
(本報專題)聖文德天主教小學連續五年派遣學生義工到聖文德堂「方濟廚房」服務,為黃大仙區內清貧長者提供家常便飯,送上溫暖,從中活出「微末心、手足情」的方濟精神。 「公公、婆婆,趁著水還暖,慢慢飲杯水。」 「當公公、婆婆向我們表達謝意,便會向他們說:『不用客氣』來回應。」 以上是聖文德天主教小學的小義工服務時與長者的對答。每次學校派出約六名學生參與,初期學生只負責盛飯,後來逐步幫忙做飯、洗菜、烚菜、擺設餐具、招待長者,至後期執拾和清潔等。 目前該校平均每月約一次承包飯餐,為約四十位到「方濟廚房」用膳的來賓供應晚餐。飯餐成本由校長或教師自發捐獻,去年底開始邀請家長參與煮食,家長負責烹煮兩款菜式, 亦會為茹素的長者特定餐單,餐單先給予負責義工過目,以切合長者的身體狀況與所需營養。 體會方濟「微末心、手足情」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的辦學團體為方濟會,而方濟會自二○一三年在聖文德堂舉辦「方濟廚房」,為區內的獨居或貧弱長者提供膳食, 該校遂於二○一四學年起派學生參與這愛德服務,成為第一所參與這服務的學校,至近年陸續有其他同區學校加入。 對於這項愛德服務日漸壯大,該校校長張偉菁說,活動饒富意義,學生從服務學習關懷弱小的重要,當他們體察長者的處境,自然會反思如何關心自己的父母和祖父母。 張校長又指出,活動能帶出方濟精神「微末心、手足情」,這精神教導學生「要視所有認識的人也是其中的兄弟,服務時也是幫忙兄弟,而不是施捨,學生明白到需要主動去關心他人」。 該校的六年級學生何浚賢第五次參與方濟廚房,他說最初要招待長者感到害羞,不敢與長者交談,慢慢適應環境及工作程序後,現在他既要負責「樓面」工作,也學會洗菜、烚菜、盛載食物、傳菜等。 每當客人陸續進入「方濟廚房」,浚賢會為客人送上溫水,「會先請他們喝一口溫水,又請他們慢慢飲,老人家都很友善,會報以微笑及多謝回應我的服務」。他表示最喜歡洗菜,服務時學習如何把菜徹底洗淨,又謹記煮烚菜時要加薑,以切合長者口味。 此外,浚賢更感染母親一同參與服務,他有見獨居長者孤獨無援,令他反思要多關懷長者,「參與方濟廚房後,我發現長者很需要別人幫助,因而多抽時間探望爺爺和嫲嫲,去關心他們」。 關注黃大仙區人口老化 藉著服務回應社會需要 「方濟廚房」的社區飯堂由聖文德堂負責運作,逢週一至週五的黃昏招待區內有需要長者。張偉菁校長指出,「方濟廚房」的構思源自美國方濟會推動的免費午餐,服務能切實回應黃大仙區人口老化的情況,她指區內不少獨居長者,或是祖孫家庭(隔代家庭),亦有部份長者因經濟困難居於環境狹窄的劏房,「服務能直接支援長者的實際需要,同時教導學生孝順長輩、關懷老弱、尊重生命、幫助弱勢社群,帶出天主教教育的核心價值」。 該校學生,就讀六年級的郭浩程於上學期在同學邀請下參與方濟廚房,她說能夠為長者提供膳食而感到很有意義,尤其不少長者體弱及行動不便,故此有義務去幫助有需要援助的人。 另一位學生,五年級的謝家寶每當聽到長者向他說「謝謝」時,他也以「不用客氣」來回應,「我在這裡學會待人接物,也鼓勵我要多做社會服務,關心社區」。獲選為副店長的家寶現主動到其他社福機構當義工,服務長者及殘障人士。 四年級生蕭沛嘉最喜歡與同學結伴參與服務,她說有長者退休前是中學教師,在飯堂主動教學生英語,令她在服務中得著甚豐。 新學年增設家長服務 家長獻廚藝分享美食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其他學習經歷統籌主任王嘉敏老師說,最初這項服務只由「生命小領袖」的六位成員負責,後來邀請高小學生參與;自一六學年起成立「螢生會」,由四至六年級每班級均派出兩位學生參與生命教育相關的活動,「方濟廚房」也成為活動之一。 王老師欣賞學生每次服務後不言倦,更學會細心回應長者需要;不少長者稱讚學生乖巧有禮,「欣賞學生服務的心和善待長者的態度」。 另外,去年十一月起,該校約有十三位家長加入服務,有家長負責煮食,亦有的與師生一起送菜餚到聖文德堂。 有份參與煮食的家長林曉燕,每次跟其他家長構思食材,以每餐三十至四十人的份量,烹煮約八至十二斤菜、三斤半肉類。於剛過去的聖誕節,她們購買一百二十隻雞翼,藉以與長者同度節日; 得知長者喜歡吃三色椒,便配以肉片煮成,為方便咀嚼會切細塊, 肉類煮至腍身。 林曉燕說,女兒仍是低小學生未有機會參與,但也對服務感興趣,她認為讓孩子參與服務學習,學習服侍他人,過程中定有得著。 該校去年舉辦「愛心罐頭收集」活動,全校學生共捐贈四百多個罐頭,當中約逾一百多個罐頭,於農曆新年前送贈予「方濟廚房」的長者,與長者歡度新年。此外,於農曆新年假期後,該校定於二月二十二日再到方濟廚房參與,現正構思與賀年相關的食材, 與長者同賀新春。 張校長說,長者遇見小孩,他們也會很快樂,尤其獨居長者平日待在家中很寂寞,「方濟廚房讓長者與義工學生交流,有長者事後寫信讚揚學生服務時有禮貌」。(高)   黃大仙區貧窮與老化現況 根據《二○一七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顯示,全港貧窮人口共一百三十七萬七千多人,貧窮率逾兩成,其中黃大仙區屬於貧窮率最高的五個地區之一,貧窮率為二十三點七個百分比,有三萬九千九百戶、共約九萬五千七百多人。 另外,按《二○一六年中期人口統計主題性報告:長者》的報告指出,本港在二○一六年共有一百一十六萬多名六十五歲及以上的長者,較二○○六年增加三成六以上,約三十一萬人。其中黃大仙區和觀塘區的長者佔該區人口的比例最高,均為十七點二個百分比。
kjy06_20181118s
DoctorSSworkerParentsHeart
醫.社父母心
2018.11.16
有病夫妻百事哀
男孩七歲,是二年級學生,學校留意到照顧孩子的質素非常差,校服不整潔,經常欠交功課。家訪後,校方發現孩子的母親剛生下另一個小女孩,父親說醫生證實母親患上產後抑鬱症,所以父親不敢要求母親做這做那,在許可情況下,父親身兼母職,因而導致兒子目前的情況。 家庭是一個系統,家中各成員互相依賴,互相支持,彼此間互相影響,假如家庭中其中一位成員出現問題,便有機會打亂整個系統,其他家庭成員的生活也可能隨之出現轉變。媽媽在誕下女兒後患上產後抑鬱症,原本她擔負照顧七歲兒子的責任,因為受抑鬱症的影響,她的情緒持續低落,可能出現很 多負面的思想,對身邊的環境、事情失去興趣,表現漠不關心,失去動力,未能繼續日常生活的責任,更會出現社交退縮的情況,不想接觸別人,長時間留在家中和封閉自己。假如抑鬱症持續,可會愈來愈嚴重,有機會出現自殺念頭和行為,甚至一些脫離現實的徵狀,例如幻覺或妄想。 媽媽患上產後抑鬱症,背後有 不少原因,其中環境因素需要考慮, 特別是女兒出生後,媽媽在家庭中責任 的增加,除了照顧兒子,現在又要照顧女 兒,放在初生女兒的時間會更多,這可影響媽 媽的睡眠,增加她的壓力,使她情緒上出現變化。 當爸爸察覺媽媽有這樣的改變時,應該及早作出支 援,調節家庭中的責任,例如暫時停止工作,在家中陪伴 媽媽,擔起媽媽平常的責任,讓媽媽有充足的休息,以免 精神狀態繼續轉差,同時,也須為媽媽尋找適當的專業支 援,例如社工和精神科醫生等。  七歲的男孩對身邊的事情可有一定的理解,當面對著 媽媽精神情況的轉變,男孩的情緒也可受到影響,孩子校 服不整齊和經常欠交功課,可以是情緒反應的行為表現, 家長可能認為孩子年紀小,不需要參與和了解家庭中的 事情。但假如爸爸從未向男孩解釋媽媽的情況,男孩 可能會不斷猜想,也對媽媽的情況表現得十分擔心 和焦慮。孩子也有情緒上的需要,當家庭出現任何 問題時,家長也需要向男孩交代情況,使他對目前的家庭改變有一定理解,減少男孩的疑慮,照 顧男孩的心理需要,這是十分重要的。  黃宗顯 母親因病未能盡母職,父親唯有身兼母職,在照顧子女的素質肯定不足,因而導致上述的情況,實屬不幸。首先,母親的醫藥照顧必須關注,即定期看醫生和吃藥,父親一定要予以協助,例如陪同母親看醫生,及監督依時吃藥,只有這樣,母親的病才可治癒,否則病情會變得反覆,有礙康復。  其次,父兼母職有不足之處,可能父親放工後已經身心疲憊, 家中仍有一大堆家務要處理,還要督促孩子的學校功課,甚至照顧那剛出世的孩子,可以說是相當吃力,甚至睡眠時間也會少,影響父親的健康。但據我了解,患上抑鬱症的病人,並不是甚麼也不能做,反而應多參與日常生活的細節,例如洗衣及造飯,當然過程中,應避免給予太大的壓力,即太多的挑剔,影響病情。若家中有長輩的話,可邀請長輩協助看護孩子,從而減輕病者面對的壓力。 還有,病者其中一個病徵是白天喜歡睡覺,這可能是避開壓力的方法,亦可能是藥物的影響,因此,在日間處理家務,可減少午睡的時間,對病者而言,減少午睡對晚間的睡眠素質有改善。所以,父親應給予太太一些合理數量的家務去處理,對病情也有幫助。 最後,協助抑鬱症病者的家庭,並非三言兩語便處理得好,父親不妨找醫院方面的醫務社工談談,聽一下他們的專業意見,甚至轉介一些社會服務,例如家務助理給這家庭,以減輕父親一些家務工作。相信社工亦會給父親一些輔導,在這困難時期為他加點油和鼓勵。在此,我也祝願母親早日康復,家庭回復正常。  徐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