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30423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4.23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
軟餐2.0 讓長者食得有尊嚴
(本報專題)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中三級學生,運用科學知識研發出不同款式的長者軟餐,為有吞嚥困難的長者重拾美食的滋味。該校校長何應翰指出,軟餐教育帶出明愛「以愛服務、締造希望」的理念,「當學生擁有正面價值觀的態度,懷著服侍社會,以及敬主愛人的心態,藉此帶動知識與能力的發展,發揮愛的精神,自然會用心學習。」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於3月30日慶祝35 周年校慶,舉行STEAM教育公開課,當中展示學校於兩年前已推出的「食得有尊嚴之軟餐」系列,從科技與科學等教育,分享長者軟餐飲食的發展。該校早於2021學年,推出「食得有尊嚴之軟餐1.0」,在中三科帶出食物營養課題,學生從認識軟餐了解長者的飲食需要,從人文關懷的幅度,帶出敬老與服務精神。   本學年,該校推出「食得有尊嚴之軟餐2.0」,同樣為中三級學生從軟餐學習進行跨科學習,當中涉及生活與社會科、科學科、數學科,以及創新科技科。於3月30日舉行的公開課上,多位學生參與體驗課,展示不同的樂齡科技軟餐作品,學生善用創新科技製作專為軟餐而設的食物模具,重塑食物形貌,使外觀更吸引,吸引長者進食;也運用數學、生活與社會和科學科作探究, 從研究烹調食物的軟硬度及黏稠度,使長者吃得滋味又健康;亦由學生示範製作朱古力蛋糕軟餐及蘿蔔糕軟餐等。   反覆實驗研發軟餐   要測試市面上的點心軟餐是否適合吞咽困難的長者,學生透過實驗,反覆測試食物中的軟硬度及黏稠度,有學生嘗試把軟餐放入試管裡,在試管加入水測試食物的黏稠度;也有學生在測試牛肉球軟餐時,以不同重量的食材、水,再放入相等分量的塑形粉, 用針筒抽出軟餐,再放上斜板,進行計時, 從中觀察食物下滑的速度,記錄出哪一份軟餐最適合吞咽困難的人士食用。   「我們認為適合吞嚥困難人士的軟餐,最重要是食物的黏稠度,故此是次實驗是以測試黏稠度。」中三學生李樂天於公開課上匯報時說,他與另外五位組員: 江梓聰、何佳慧、陸妍霈、王雯鈮及何卓陽均指出,在比較下,發現軟餐的滑落速度愈慢,黏稠度愈黏,相反滑落速度快,長者或有吞嚥困難人士進食時,有機會因食品太稀容易氣哽,俗稱「嗆親」。   學生何卓陽表示,從不同成分的軟餐,發現製作牛肉球軟餐的比例, 食材及水分應為一比一才能符合實驗結果; 此外,實驗過程中直接把食材測試,不用加入水分以防止食品變質。六位同學均表示, 藉著生活與社會科了解長者飲食的情況,進行測試了解食物的安全性時,更會顧及長者的需要,組員陸妍霈表示,研發軟餐過程中她學習更多數學知識,當中透過學習中五級「線性規劃」課程,計算軟餐的營養價值。   自製軟餐模具   另外,四名中三學生黎鍵樺、羅詠雯、何遨璇及周子恩透過創新科技科學習3D打印技術,製作出矽膠及真空吸塑等多款軟餐模具,他們運用Blender應用程式進行3D 模具設計,再用上食品級硅胶製成模具,設計成像真度甚高的食物:雞脾、海蔘、冬菇、蝦、西蘭花等食物塑型。   黎鍵樺同學表示,善用應用程式模擬食物的形狀外,亦可以做出食物深淺紋理及顏色的效果,他認為是次學習具備社會服務的幅度,饒富意義,「可以幫助吞嚥困難的長者還原食物形狀,引起食慾,不用只進食糊餐般乏味。」何遨璇同學亦指出,當知道長者能夠食得開心,令她更會用心研發軟餐模具,以關心長者的飲食需要。   周子恩同學關注長者飲食安全問題,患有吞嚥困難的人士,其口腔及咽喉肌肉或會退化,即使只吃粥或糊餐等食物,也有機會難以吞嚥,出現氣哽風險,她指出,以模具塑型出來的軟餐食物,軟硬度及黏稠度適中,有助保障長者安全飲食。   推動樂齡科技服務社群   副校長陳立禮指出,校方六年前透過STEAM社區支援服務開展創科護老的需要,其中與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協作;與專門為咀嚼及吞嚥困難人士提供飲食資訊的社會企業「軟餐俠」合作,運用食物科學改善長者膳食;2021年曾舉辦「賽馬會STEM自主學習計劃公開課」推動STEAM 教育等。他期望藉著為學生提供教學與應用學習的機遇,為學生提供生涯規劃,有效提升學習興趣。   何應翰校長喜見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 「學生能夠善用化學及科技的原理,例如把燒賣打碎, 從新凝固燒賣的模樣,入口品嘗可以即融,使長者能夠如常飲茶,學生能以同理心顧及長者需要,主動學習的精神便由此而起。」他認為教育學生以其能力幫助社群,正好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最佳方法。(高)  
kjy12_20230108_fade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3.01.06
喜樂中學-動態
石籬天主教中學•參與義賣為明愛籌款   (本報訊)石籬天主教中學早前在校內及聖若望宗徒堂舉辦「2022年度明愛小型賣物會」,賣物會以銷售毛公仔、玩具和日常用品作義賣,宗教組老師和學生義工努力進行義賣,學生慷慨解囊,為明愛籌募善款。兩項籌款活動,總共為香港明愛籌得接近兩萬港元。   此外,該校亦有參與於寶血會思源學校舉行的荃灣明愛慈善賣物會,校監、校長、華天祿神父、宋啟文神父也到場支持師生。學生協助攤檔義賣,亦自行設計了兔子射擊遊戲。   一眾參與義工服務的學生表示,能夠再次投入義工服務而感恩,除了珍惜與同學一起參與社區服務的機會外,亦加強與陌生人交談的勇氣和銷售技巧。學生希望日後能夠繼續參與更多義工服務。(教)   德貞女子中學•向學生推動價值觀教育   (本報訊)德貞女子中學早前邀請城市女青年商會主辦之「全港時尚專業女性選舉2022」之獲獎嘉賓,到校與全級中五學生於個人發展科課堂環節中進行分享,透過活動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培養學生全人教育的重要。   是次活動分享主題為「展翅追夢•活出真我」,來自不同行業及社經地位的嘉賓,透過自己的專業工作、社會服務、文化藝術等領域的貢獻,與該校學生分享成功背後的動人故事,也教導學生生命的可貴。活動中眾嘉賓鼓勵學生勇於接受挑戰,並培養堅毅不屈的可貴精神;與此同時,讓學生明白到與家人和朋輩間互相支持的重要性,並希望學生凝聚力量,勇於追夢,為社會創造更多正能量。(教)   嘉諾撒培德書院•聖誕音樂祈禱會   (本報訊)嘉諾撒培德書院全校師生早前聚首於禮堂,參加聖誕音樂祈禱會。   祈禱會上,培德歌詠團「Lodatelo」 獻唱十多首聖誕聖詠,並配合話劇和聖經誦讀,跟同學一起默想聖母領報、耶穌誕生、天使向牧羊人報喜、賢士朝拜聖嬰等信息,希望喚醒同學反思聖誕節的意義和思考天主賦予自己的使命。   祈禱會後,同學參加宗教培育組與英文科合辦的聖誕嘉年華,活動包括多個攤位遊戲、自拍即影即有、交換聖誕卡、製作精美的聖誕手工和彩繪等,讓同學分享來自天主的愛和祝福。是次聖誕慶祝會重拾久違了的歡樂聲,全校師生一同慶祝「厄瑪奴耳——天主與我們同在」的平安和喜樂。(教)   香港鄧鏡波書院•慈青善會幹事派遣禮   (本報訊)香港鄧鏡波書院早前為三個慈青善會的幹事進行就職及派遣禮,同日並為所有中六同學進行祝福禮。   三個慈青善會包括慈青天主教同學會、慈青輔祭及讀經組,以及慈青曙暉愛德服務團,就職及派遣禮於聖母無原罪慶日的感恩祭中進行,由慈幼會張心銳神父主禮。禮儀中也為中六生舉行祝福禮,求天主讓這些幹事及所有中六同學都能充滿信、望、愛三德,在校園裡,社會中實踐愛主愛人的精神,並在生活中喜樂地善盡本份,成為福音的傳遞者。   張心銳神父在講道中以砌圖為比喻,他以人就好像是砌圖,每一塊也十分重要,需要一起建構完整的畫面,從而帶出每人也是獨特及有價值的,他邀請學生要在不同崗位中好好發揮。他又特別提醒同學要效法聖母不被罪惡所影響,更要培養覺察的功夫,主動與人、與天主修和。(教)  
kjy16_20221211L  rev 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12.09
天主教新民書院
心靈教育培養正向價值 共建關愛社區
(本報專題)各位青年人,你們有沒有懷著希望與期盼,靜候耶穌基督的來臨?踏入將臨期第三主日,也是喜樂主日,眾人在期待聖誕節的歡樂氣氛時,天主教新民書院的學生,走到油蔴地一帶, 接觸區內的貧苦者,學生面露微笑,向對方問好, 送上飯盒,也送贈小禮物。學生透過心靈教育的培育,懷著同理心,身同感受地關顧鄰人,學習到關懷弱小,施以援手的精神,正好回應耶穌說:「因為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我渴了,你們給了我喝的;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瑪廿五35)   「當學生能夠覺察自己的能力,擴展至周遭的人和事物,從中培育學生的同埋心,覺察社會的需要,以憐憫的心腸幫助別人。」負責推動心靈教育的李翎鋒老師說,該校由去年10月推行心靈教育, 培育學生「正向生命價值,共建關愛社區」,計劃由天主教新民書院發起,聯同七所教區中學一起參與,得到優質教育基金成功撥款約96萬港元,讓八所學校推動心靈教育。   參與學校分別是天主教新民書院、聖若瑟英文中學、荔景天主教中學、屯門天主教中學、聖芳濟各書院、天主教伍華中學、高主教書院,以及聖安當女書院。上述計劃至本年12月底結束,並於本月底分別以「人生規劃」及「共建關愛社區」兩個主題進行成果分享會。   天主教新民書院以「共建關愛社區」為題,向學生推動心靈教育,校長吳華彪指出,心靈教育結合關社,培養學生建立正向生命價值,繼而貢獻個人能力,共建關愛社區,關懷身邊的人。   該校於上學年以中一級為心靈教育與關社的學習對象,學生於倫理與宗教科完成心靈札記,上學期以「自我覺察的培養」;下學期以「貢獻自己的體驗」為另一主題。本學年該校把心靈教育推展至全校參與,包括每天早會由心靈大使帶領同學敲磬,並進行靜觀呼吸以安定心靈,準備一天的學習;也在恆常的社會服務中學習實踐心靈教育等。   心靈教育融入社會服務   大約60位學生及其家人,製作共100個福袋及乾花卡,送給在油蔴地廟街的坊眾。他們參與心靈教育計劃的親子社區服務,家長與學生在服務前先在校內練習靜觀,然後才開始製作乾花卡。家長和子女一起把乾花拼貼在卡上,也一起構思祝福字句, 代表學校向外傳遞的心意:學生親手寫上「天主教新民書院祝你生活愉快!」同時附上聖經短句作福傳。中三學生陳栢深指出,是次首次邀請母親和弟弟一起參與做手工, 把心意送給他人,他喜見能在活動中享受與家人相處的時光。   家長校董暨家教會主席吳志伻與就讀中三的兒子一起參與親子社區服務,對他而言是一個嶄新經驗,「與兒子一起製作(心意卡)時,大家也感受到溫暖和愛的感覺。」他說平日多顧慮孩子的學業事宜,學校為家長提供的心靈教育及服務的活動,讓他與兒子有更多機會相聚。   參與親子社區服務的學生,走到廟街的其中一棟唐樓閣樓,踏上陡斜及狹窄的樓梯,抵達由獻主會胡頌恆(John Wotherspoon)神父有份在Mercy HK開設的「耶穌醫生中心」,學生從胡神父的分享中了解到,這個細小的空間,服務不同需要援助的人:因確診新冠肺炎而被僱主趕出家門的外籍女傭;新來港的婦女及其子女;患重病的;染上毒癮的人等等。學生從神父在廟街服務的心志,感到十分震撼。   中二生朱耀舜認為要放下身段進行服務,「派送物資時不用害怕骯髒,也不要因幫助他人而有一份高人一等的心態。」天主教徒中四生許廣鴻表示,信仰教他明白幫助有需要的人的重要,他從校內的心靈教育培養同理心,更體察外傭離鄉背井被人遺棄的痛苦,也對於胡神父在他人最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而感動。 吳華彪校長表示,學生的分享反映他們以「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心態去服務鄰人;李翎鋒老師欣賞學生懷著卑微及微末心的僕人身份參與服務,正好帶出心靈教育中,培養學生懷著同理心關顧周遭事物。   負責家教會的劉世育老師指出,藉著活動讓學生明白「勿以善小而不為」,提醒學生不要看輕自己的能力,或以為只是微不足道的事情而無心參與,從而鼓勵學生主動服務及關愛社區。   學習靜觀 平定心神   「邀請大家調整坐姿,身體脊椎不靠在椅背,臂部佔座位的三分之一,雙腳平放在地面,雙手放鬆放於大腿上,保持頭、頸、背部成一直線⋯⋯身體放鬆⋯⋯閉上眼睛或把眼簾自然垂下,現在將以三下鐘聲開始今次的呼吸練習。」心靈大使中二級學生陳晞朗帶領眾人進行靜觀呼吸練習,他中一時自薦成為心靈大使,協助教師在早禱帶領學生靜默,「每次服務很有意義,同時也使我的心情得以舒緩。」   另一心靈大使中二生林浩蕎熱衷參與社會服務,去年在老師推薦下成為心靈大使,她說藉著接受心靈教育的培訓,同時把服務融入於心靈教育中,遇有壓力時便善用所學讓自己放鬆,也會把當中的好處與同學分享,這一切令她感到饒有意義。   陳兆雄副校長表示,每次服務時學生一起祈禱,靈修元素能幫助學生成長,更懂得以同理心看待社會。   吳華彪校長指出,選擇由初中生開始推展心靈教育,正是「把一粒種籽放在同學的內心,學生有能力幫助他人的感受,可以為他們帶來滿足感,日後或會把經驗向外傳揚, 延續服務精神。」此正好回應該校主保聖人聖紐曼樞機(John Henry Newman)常強調,不要等待自己最好的時刻才發揮所長,應把握現在,盡力去服務他人。(高)
kjy16_20221127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11.27
張振興伉儷書院新設學科
加深自我認識 發揮所長
(本報專題)在喇沙精神中:「孩童們是依天主肖像而創造出來的,是我們的中心。」喇沙會屬校張振興伉儷書院的學生透過校訓「 行健自強 」,學習會祖聖若翰喇沙以「信德熱誠」的仁愛精神為青年服務,透過認識自己及社會服務,願意奉獻愛心,關懷區內孩童。   該校於本學年,在中四年級新設「個人成長與服務學習科」,課程圍繞認識個人、家庭、職業導向、社會及服務等面向,每個循環週共設10個課堂,整個學年合共有190課節,目前全級約一半學生修讀。   副校長何泰安表示,特意為中四級設立有關學科,期望學生藉此深入認識自己的個性,發掘自身品格的強弱項及美德,「學習勇於面對自己的弱項並作出修補,並把強項加以發揮,協助學生找回自己,更了解自己的需要及目標,轉化為學習的原動力。」   他指出,學生透過參與社會服務,發掘自己的仁慈,或從中發掘領導才能;學生在學習不同的個性和品格中, 學習與人相處;此學科亦要求學生寫下自己的「家庭圖」,了解原生家庭如何影響自己的成長等。   「填寫家庭圖,認識與家人的關係,令我反思自己的不足,學會承認問題及作出改善,感到釋懷。」中四學生鍾卓言說,未接觸家庭圖以前,甚少會思考與家人的關係,認為一切也是理所當然,他表示當認真思考與家人關係時,讓他更了解自己。   讓媽媽充電 讓孩子放電   剛在10月中至11月初的四個週末,該校大約45名中四學生,在西灣河聖十字架堂, 與港島東區的兒童一起玩樂,活動由該校與明愛婦女發展計劃合作,為劏房戶婦女及子女提供減壓及活動,當婦女到中心參與活動時,學生負責照顧其子女,提供集體遊戲, 幫助兒童提升社交能力,學生也藉服務貢獻社區,何副校長認為,活動有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及能力感。   學生參與兒童託管,需要預先學習照顧兒童的技巧並分工合作,有的負責帶領遊戲,或專門照顧年紀較小的兒童。鍾卓言在活動中,不時會稱讚兒童的表現,即使他們在遊戲中落敗,卓言也會說出欣賞之處,並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另一學生郭展搴與兒童一起遊玩時,則會刻意遷就兒童讓他們勝出,希望他們投入其中。   學生吳學林表示,近年因著疫情令他甚少機會參與社會服務,他把握是次服務的機會,珍惜與兒童共聚的時光, 「孩子主動向我說,參與活動很開心,更期待下次再相聚。」   「有小朋友不願與母親分離而哭泣,我便主動陪伴他,拖著他的小手,與他一起玩遊戲,後來得到他的信任,看到他投入活動而感到快樂。」李樂浚同學說,這讓他反思自己與弟弟的關係,他與弟弟年齡相差10 載,過去與弟弟甚少交流, 這次服務他發現「小朋友也喜歡有人陪伴,即使是年紀比我小的人也可以視為朋友。」   這新設的學科藉著義工服務啟發學生不同的長處, 其中陳啟峰同學善用主動的個性,主動接觸較為被動的小朋友;學生王洛文則按兒童的年齡或能力,安排進行適切的活動,「年幼的參加者,會和他們繪畫或摺紙,亦有兒童自備玩具,我會藉此與他們打開話匣子。」   該校於本學年除了關顧基層婦女及兒童外,也計劃服務在港的小數族裔及難民,讓學生在多元的服務體驗中,作出不同形式的社會關懷。   職業導向規劃未來   「個人成長與服務學習科」也為學生提供一系列職業導向,包括到物理治療中心認識物理治療師的工作,前往傢具設計公司及物業管理公司進行考察等。   學生呂啟晉表示,課程為學生提供與職業相關的經驗,幫助他按個人興趣尋找未來路向;學生李樂浚也認為實務的工作經驗分享非常實用,例如自己熱愛足球,當聽到物理治療師經常照顧運動員傷患時,驅使他對該行業產生興趣。   「能夠趁著學生面對公開試的壓力前, 鼓勵他們了解自己,日後在升學及思考未來路向方面均有幫助。」何泰安副校長說,相信學生可以善用天主賦予的能力,在中學階段中培養出正確的價值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