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6a_20180527s
mailbox
邦幫你信箱
2018.05.25
不愛上學的孫兒
主旨:我的孫兒今年一年級,由於父母感情不好, 媽媽經常不在家,孫兒由我協助爸爸照顧,但他無心向學,功課做得一塌糊塗,字寫得極難看,老師又經常投訴他與同學爭執,我建議替他轉校,可是爸爸說孫兒現時讀的是名校,託了很多人事才考進去,萬萬不能輕言轉校。  也不知從何時開始,孫兒變得無心向學,中英數成績也不好;經常與同學因小事爭執甚至打架,老師把他調到最前的座位,但情況毫無改善。爸爸請了補習老師,但只上了幾堂,補習老師便辭職了。最近,爸爸會在兒子放學後,帶他到寫字樓,從旁協助孩子做功課,但情況未有改善,反而孫兒晚上會哭著回家,說爸爸不停罵他。邦Sir,我可以怎樣幫孫兒呢? 如果孩子覺得上課是個負擔,定必想辦法逃避,你的孫兒就是典型例子,他覺得學校的功課 像一條走不完的路,哪有興趣走下去?加上他讀的是名校,我想學校對孩子的要求也不少。轉校也不是一個好辦法,如果轉到另一間學校而情況依然,那是不是再轉校呢?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實是要找出孩子不喜歡上課的原因。 我以前曾經說過,孩子從幼稚園升到小學,需要重新適應上課形式、做功課的方法、老師要求等, 這些都和幼稚園大不相同,孩子要很大的氣力,才可適應新的學習, 因此,家長不妨和老師談談,看看是否適應方面出了問題。 其次,你提到孩子與同學的關係不好,經常有爭執,甚至打架; 那就要找出孩子與人溝通的問題所在,在這一點上,我大膽地說孩子可能是學習了父母的溝通模式,你說過:父母的關係不好;我想他們的溝通大都是吵吵鬧鬧,孩子於是學習了這種方式與同學溝通, 問題便出現了,爭執必然多,打架更是平常事。 一方面受到老師的壓力, 另方面與同學的關係又不好,這些情況加起來,會令孩子覺得上課是件苦差,他必視上學為畏途,功課又怎會好?  因此,我建議父母須先解決彼此的關係問題,可以先尋求社工輔導,以孩子的前途作優先考慮,看看可否挽救婚姻。其次是與學校多點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並鼓勵他參加一些制服團體, 學習過一些有紀律的生活,相信對孩子有很大的裨益。
kjy06a_20180506s
mailbox
邦幫你信箱
2018.05.04
經常欠交功課的孩子
主旨:我的孩子念四年級,經常欠交功課,學校曾邀請我詳談,也建議了一些改善方法, 但似乎並不見效。 孩子從三年級開始,便經常欠交功課,最初我以為這是因為他趕不及寫家課冊所致,後來發覺他是故意的,初時以為他是為與個別老師對抗,但後來發現他各科均欠交。老師和我商量過, 希望我每天替他檢查功課,但問題仍持續發生。我曾因此痛罵他,更曾有衝動要進行體罰……我真害怕有一天我無法忍下去,邦Sir,我可以如何改善孩子欠交功課的習慣?  家長督促孩子做功課似乎是每天例行的工作,但孩子總是欠交功課,令老師不時要見家長,這確實令家長非常氣憤亦氣餒。如果孩子經常欠交功課,我通常會問家長,你是否督促得太嚴厲?使孩子混淆了究竟他做功課是為自己還是為父母?  的確,我們應訓練孩子明白到做功課是他們的責任,家長只是輔助角色,若欠交功課,受罰的是他自己,而非家長。但實際情況卻是,當孩子欠一兩次功課,老師會勸導孩子,但如果孩子經常欠交,老師會邀請家長一同去督促孩子,當家長見老師後,又往往會以更嚴厲的方法去督促孩子,這更令孩子不明白交功課實際上是自己還是父母的責任。而對於一些反叛性強的孩子,可能亦會以欠交功課的方法向家長示威, 作出對抗。 因此, 家長在督導孩子做功課時,切勿追求完美,要求孩子反覆重做或改正多次;反而要教育孩子做功課是他們的責任,目的是讓老師了解他們上課時學到多少,如果功課做得不好,表示他們上課不專心,沒有學好老師所教的東西,因此他們或要承受老師的懲罰。可能現在留堂補做功課之風不盛, 欠交功課亦可以回家補做便算,欠交功課的後果對孩子欠缺了阻嚇性。 如果遇到孩子經常性欠交功課, 家長和老師就得找出原因,如果孩子是不明白如何做好而索性不做,就要留意他們是否無心上課,吸收不到堂上教過的東西,要是如此,須予以改善。倘若孩子以欠交功課來對抗家長,那就必須找專業人士,如社工或心理學家幫助,為孩子疏導心結,將其帶回正確的路上。  
kjy06b_20180422s
happypoint
快樂宗點
2018.04.21
兒童特殊教育
孩子出生後,家長應留意他們的成長過程,假如家長有其他子女,可將孩子作比較,倘若有發展遲緩的情況會更容易被及早發現。當家長懷疑或發現學前孩子有發展問題,便應及早尋找協助,例如衛生署轄下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Child Assessment Service)接受教育心理學家、臨床心理學家或註冊西醫轉介。另一途徑是找精神科醫生或兒科醫生作評估, 判斷有沒有發展遲緩、自閉症譜系障礙、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讀寫障礙等情況,假如評估後發現有特殊學習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家長便要計劃在治療、訓練、教育和家庭上的安排。教育方面,不時聽到一些家長提及E 位、I位和S位。其實這幾個代號,是香港現有為有特殊需要兒童安排的早期訓練服務。E位,是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Earl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entre),它的服務對象是初生至六歲有發展障礙的兒童,兒童可接受個別或小組訓練,導師主要是特殊幼兒工作員,或因個別需要被安排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或言語治療師的介入,人手比例約一位特殊幼兒工作員對二十位兒童。 I位,指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計劃(Integrated Programme in Kindergarten-cum- Child Care Centre),它的服務年齡是兩至六歲,為輕度智障、輕度肢體殘障或輕中度視覺或聽覺障礙兒童接供服務,除了兼收老師外,中心也會安排言語治療師的服務,人手比例約一位兼收老師對十四位兒童。 S 位, 指特殊幼兒中心(Special Child Care Centre),服務年齡也是兩至六歲,為中度至嚴重智障或肢體殘障、失明、失聰及自閉症兒童提供服務,因為兒童有較多的發展和教育需要,所以人手比例約一位特殊幼兒工作員對六位兒童,也有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或言語治療師服務。以上的安排,都要經社工或康復服務單位的工作人員轉介至社會福利署康復服務中央轉介系統安排。 假如發現孩子有發展問題,不應拖延而要及早求醫,愈早介入效果愈理想。  
kjy04b_20180408s
prieststory2
主教神父修女話當年 2.0
2018.04.07
耶穌遇見了 自己的母親
江思維修女於聖羅撒學校擔任牧靈工作,每天會安排與六位同學共晉午膳,閒話家常——當「與修女飯聚」的時間表一出,一眾小學生會「鬥快」報名,因此飯聚組合每次也不一樣,高班低班,共冶一爐。修女希望藉此短短午膳時間對同學的家庭、學校生活有所認識,當窺探到某些問題狀況,能及早伸出援手或轉介社工跟進。今天飯聚,修女與同學們分享剛在四旬期時於學校拜苦路的故事。 江修女:今年我邀請了基督小先鋒一起拜苦路,其間她們須輪流高舉十字架,拿蠟燭。禮儀後,我叫同學細想苦路中哪一處最觸動她們⋯⋯大部份表示最深刻印象是耶穌復活:「復活後便不用再受苦!」、「耶穌受了太多苦,他復活後會開心一點!」、「沒有復活,便沒有復活節呀!」。 (聽到這些可愛、窩心、有趣答案,一眾同學哈哈大笑)  修女續道:有些同學選耶穌被釘十字架,其理由比較循規蹈矩:「如果耶穌沒有釘十字架, 我們不會得救。」、「祂甘願受此苦刑,代表祂很愛我。」一些則選西滿負擔耶穌的十架:「西滿最初被迫背十架,但最後是出於自願,我也要學西滿,愛主愛人,努力幫助其他人。」 當中,只有一位同學選了耶穌遇見聖母這處,而她的原因讓我驚訝:「耶穌走苦路期間很痛、很苦,你想想,當你最痛苦時,最想見的人一定是最親的人:代入耶穌的境況, 當時祂最想見到的人必定是自己的母親。」 不要忘記,她只是個小學生,我看到她並非只用腦,而是用心去陪伴耶穌行這條苦路; 她的回答更讓我反省:作為牧民工作者、公教家長及老師的我們,有否嘗試透過孩子的說話,了解她們的世界?我們有否掌握到她們一些細緻表達?我們有否鼓勵她們多些接觸自己最內在的感覺、心聲,而非純粹著眼於她們理性認知那一面?  不要輕視小朋友的觀察、感受⋯⋯試看看十字架,當它再不能牽動我們成人的情緒時,卻有同學對我說,她很怕看見十架,因為它代表著耶穌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