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6_20131020
大小眼睛看聖經:信德系列
2013.10.20
43 發揮生命的力量
   
kjy01_20131013_1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10.13
美麗的城堡 聖女大德蘭 「請教我們祈禱」
十六世紀,在遙遠的西班牙,被圍牆圍繞的古城亞維拉(Avila)裡,漂亮的女娃兒德蘭誕生了。當時又有誰料到她後來會加入修會,甚至改革修會,更因她在祈禱靈修方面的教導,封聖並得到聖師的封號呢? (本報專題)聖德蘭.亞維拉(St. Teresa of Avila),又稱聖女大德蘭。1515年,她於被稱為「石頭城」的古老城市亞維拉出生,從小她已有將自己奉 獻給天主的想法。 反覆思考 回應召叫 德蘭小時候很喜歡讀聖人的生平故事,也喜歡與友伴們扮成隱修士的模樣。出於對天主的愛,她更曾說服哥哥,一起到摩爾人(昔日統治部份西班牙的伊斯蘭教徒)的地方,以自己的性命交換俘虜。他們一直走,離開家園好一段距離,後來才被叔叔找到,帶回家中。 縱然很愛天主,但那時候的德蘭也和我們一樣會軟弱。其後她愛上讀浪漫的騎士小說,長成漂亮少女的她喜歡打扮,把時間花在跳舞玩樂上,她也成為男 生們追求的對象。這段時間,她沒有將天主放在第一位。 作為虔誠的教徒,爸爸很擔心德蘭,於是將她送到修院的寄宿學校。在學校裡,德蘭開始思考天主對她的期許。一場大病後,她立下決心,成為修女。 二十歲那年,她進入了加爾默羅修會在亞維拉的降孕會院。 心無旁騖 與主結合 加入修會並不代表一帆風順,德蘭還是面對很多困難。她又生了一場大病,情況非常惡劣,大家都認為她不能活過來。奇跡地,她在聖若瑟的代禱下康復 起來。此外,歷史悠久的加爾默羅修會於十二世紀成立,修規隨時間漸漸鬆弛,世俗的精神侵入了修院。 修女們沒有足夠的靈修生活,與天主溝通的時間很少,德蘭也一樣。 直到德蘭四十歲,一次,她看到一個遍體鱗傷的耶穌雕像。她有深切的體會,決意悔改,她的生命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天主給她特別的恩寵,透過很多 神秘的經驗不斷教導她,給她啟示。這些經驗讓她更接近天主,與天主建立非常親密的關係。 可是,在十六世紀的歐洲,宗教裁判所不斷追捕異端(不符合教會信仰者);不少人對於德蘭的神秘經驗亦抱有懷疑。面對各方的質疑和壓力,德蘭花了不少時間撰寫自傳,把她特別的信仰經驗寫下來。結果,她通過檢查,她的經驗亦得到教會的認同。 推行改革 指導靈修 下一步,德蘭開始改革加爾默羅修會,按照初期會規,度貧窮、祈禱、刻苦、謙卑的生活,回歸天主。認同改革的人不多,她遭遇很多困難、斥責和反對。經過多年四處奔波,她在西班牙境內建立十八所新修院,也和聖十字架若望(St. John of the Cross)合作,將改革推展至加爾默羅男隱修會。 長時間的舟車勞頓令德蘭缺乏休息,她的健康轉差,但她仍堅持撰寫神修書籍,包括:《全德之路》、《靈心城堡》等。1582年,她六十七歲。她在 修會會長的命令下前往阿爾巴,並在那裡離世。教會在1622年冊封她為聖人,1970年教宗保祿六世立她為教會聖師;瞻禮日為十月十五日。 大德蘭被教會封為聖師,是因為她在祈禱方面的著作和教導。《靈心城堡》中,她將沒有實體的祈禱形象化,使我們更易於了解。她將祈禱描述為一座 被護城河圍繞的城堡,內裡有七個鑽石和水晶造的房間,第七個房間位於中心,是天主的所在。在那裡,天主與我們在一起,我們可以享受真正的平安。但到達這個地方並不容易,會遇到不少障礙,因此過程中我們必須不斷反省。 跟隨天主的路不易走,但正如聖女大德蘭和其他聖人,只要我們全心信賴祂,我們便不用憂慮,不用害怕。(澄) 書籍推介: 吉爾.摩傑《勇敢的大德蘭》(光啟)離開家人、加入修會、改革修會的流弊、面對宗教法庭……大德蘭的一生充滿挑戰,也充分展現她無比的勇氣。這本少年小說文字不多,卻扼要地道出了聖女追隨天主的勇氣、她在困難軟弱時對天主的依靠,還有她的謙遜服從。讓我們跟隨大德蘭,逐步走近天主。
kjy03_20131013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3.10.13
橋樑書 溝通你和我
隨著電子科技的日新月異,現代的兒童幾乎一出生,就身處於聲光紛繁的世界。電視、手機、動漫、電玩⋯⋯強大的傳播媒介影響了孩子的閱讀習慣,相形之下,連閱讀兒童圖畫書,都成為一種古典的閱讀選擇。喜好圖像應該是人類的天性,對於學齡前、尚不具識字能力的幼兒來說,圖畫書中有趣、精美、富敘事性的繪圖,更是吸引他們進入閱讀世界的主要誘因。 現今的兒童圖畫書發展日臻成熟多樣,圖文已能表現多元的面貌和主題,對於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對於邏輯分析思考方面,的確有其局限性。許多家長和老師因而擔心,如果孩子長期只仰賴圖像閱讀,對於更上一層的知識如何深入學習?畢竟學問的累積和文明的傳承,還是要仰賴抽象的文字閱讀,一步一步來奠定基礎。 西方的童書針對不同年齡層, 有細緻的分類, 其中「橋樑書」(bridging books)的功能就是為由「圖畫書的少字多圖」漸進至「純文字的青少年文學」而設計,也就是一種由圖畫書過渡到文字書的銜接書籍。其中由艾諾. 洛貝爾( A r n o l d L o b el)所創作的「青蛙和蟾蜍」(Frog and Toad)系列四書,共有二十個關於這對好朋友的生活趣事,修辭優美的文字充滿哲思,不僅是兒童必讀的橋樑書經典之作, 也深深打動成人讀者的心。 在《青蛙和蟾蜍 ─— 快樂時光》(Days with Frog and Toad) 中有一個故事「單獨」(Alone),蟾蜍發現青蛙在門上貼了一張紙條,表明想要獨處一下,擔心不已的蟾蜍做了許多想讓青蛙開心的事,結果青蛙說:「我『本來』就快樂啊!而且我『是』非常的快樂啊!今天早晨我一睡醒,就感到好快樂。我快樂是因為陽光燦爛,我快樂是因為我是一隻青蛙。我快樂是因為我有你這個朋友。我想要獨處,是想要好好想想每件事是多麼的美好!」一個能自處、知足的人, 懂得欣賞自己,也感恩他人的善意,這是人際間最美好的互動。 「I Can Read」系列書確立了橋樑書以簡短精煉文字,表現完整內容情節故事的形式,幫助小讀者更有信心的跨越閱讀的門檻,邁向獨立自主的閱讀旅程。《小豆芽的生命寶盒》(文:管家琪,圖:貝果, 信誼)依循這種理念,由台灣本地的作者創作圖文,並以貼近本土兒童的生活故事為主,將閱讀對象設定為六至十歲,全書字數約三千至四千字之間,圖文各半。書中主角小豆芽的姊姊擁有一個神祕的「生命寶盒」,媽媽也有個「生命抽屜」,小豆芽會在她的生命寶盒裡放進甚麼寶貝呢?這個故事傳遞了生命成長中的溫暖和喜悅,小讀者從中會思考甚麼才是分享和感恩的真諦。 橋樑書由「圖圖文」、「圖文文」的比例,漸次增加文字的含量,進而發展至「文文文」的作品。除了本土的原創橋樑書,許多翻譯自外文的作品也豐富了橋樑書的種類。心情沮喪的大樹對自己的學校生活感到挫折和不滿,他明明很喜歡老師和同學, 卻總是惹得大家生氣,老師要他好好反省,「換顆心,想一想!」真的可以「換心」嗎?日本作家梨屋有枝的《換心店》(小天下),以奇幻的情節,引導小讀者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唯有真正認識自己,才會擁有尊重珍愛他人的心意。 橋樑書是一座架接圖畫書和文字書的橋,小朋友累積的字彙和閱讀的經驗愈充實,就有能力閱讀更多樣的文類,豐富他的知識、語感和文學品味,進而能以此分析和了解更抽象的思維,發展細膩的同理心,成為一個有自信的終身愛閱者。其實每一本書都是橋樑,溝通了人我的情感,交流了彼此的生活和文化,和孩子共讀好書,藉書來分享彼此的生命觀點,這就是最幸福的時光。  
kjy13a-20131013
icon63
看圖想賞童年
2013.10.13
穿在身上的 祝福
 傳統中國社會向來重視子孫繁衍,因此,兒童能否健康成長往往是大人們最所關心,而其呵護之情更寄託在形形式式的孩童衣飾上。雖然衣服的主要功能是為了蔽體保暖,但極具意義的不僅是親人透過一針一線來縫製嬰孩的衣物,他們還在設計方面刻意選用含有象徵意義的吉祥圖案,給予嬰孩最殷切的寄望與祝福。 古代社會相信兒童夭折與邪魔侵擾有關, 故此,長輩們都愛在嬰孩的衣飾繡有或鑲貼動物的圖案,用以嚇走邪神惡魔,祝願他們長大有福。例如雞,象徵白晝的開始,能驅趕活躍於黑夜的鬼怪;貓捉老鼠,則能保護兒童不被老鼠傷害;肥胖的豬,寓意豐足;蝙蝠的「蝠」取「福」的諧音,有多福臨門之意; 魚,意為魚躍龍門,又因與「餘」之音相似, 寓意年年有餘,象徵富裕;據玉兔搗藥,為天下人治病驅災的傳說,兔被指為可保孩子平安;又說玉兔有上千年命,亦寓長壽。至於老虎在中國傳統文化裡,被喻為百獸之王,具有權利與力量的象徵,加上虎的額頭有類似「王」字的紋樣,有勇敢、威猛之意,因而老虎是眾多動物之中,最受一般家庭所喜愛。不少嬰孩衣帽和鞋都被設計成虎的形狀,包括虎頭帽、虎頭鞋、虎圍嘴、虎面肚兜等,以借老虎的威武來驅邪避禍。在《吳友如畫寶》〈豔競榴紅〉中,便繪畫了戴有虎頭帽和穿上虎頭鞋的小孩,而站在小孩後面的婦人更拿著供兒童玩樂的布虎。當然,除了娛樂性外,布虎同樣有辟妖袪邪之意。 「祥禽瑞獸」的裝飾固然廣受歡迎,但劇毒無比的「五毒」(蛇、蛙、蠍子、蜈蚣、蜘蛛)圖案亦經常出現在小孩的衣物上,以取其以毒攻毒之意,驅邪安身。此外更有繡植物和神話傳說中的神仙,例如蓮花、牡丹,即為連生貴子及富貴之意;葫蘆,即取「福祿」的諧音;桃象徵長壽;還有代表幸運、財富和長壽的福、祿、壽三星、象徵消災驅邪的八仙、寓意長壽的壽星等。繡有吉祥的字詞也是嬰孩衣服設計的一大特色,如「福」、 「祿」、「萬」、「祥」、「長命富貴」、「招財進寶」、「雙龍雙福」等,充分反映了上一代對孩童的期盼、祝福,以及呵護的情感。 隨著文化風俗的變遷,中國傳統兒童服飾漸告式微。然而,從今天所看,這些具有獨特的寓意及美感不僅代表著中國千百年來的藝術創作精華,更重要的是傳達了古人對脆弱的小生命的一種祝願,希望他們能夠健康成長, 富貴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