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31001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10.01
聖若瑟書院
循環不息 妙用無窮
(本報專題)水質污染這議題,一直備受世界各地關注,最近日本排放核廢水,更成為全球熱話。水質污染對海洋生物的影響顯而易見,會導致海洋生物死亡,而人類飲用了受污染的水,也會影響健康。有見及此,聖若瑟書院四名中四學生著手研發「環.澱」(MStarchion),該產品能去除水中選定的重金屬離子和放射性金屬離子,這項研究獲得剛於8月舉行的第五十六屆聯校科學展覽全場總冠軍,該校經已連續三屆蟬聯科學展覽的全場總冠軍。   改善污染 恢復節奏   「環.澱」是使用廉宜、無害、環保的澱粉,混合有機化合物「冠醚」改性而成。基於兩者的化學特性,混合後的成品可去除污水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和重金屬離子。這兩種物質,對水源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污染物殃及整個生態系統。該發明由就讀中四的林尚輝、李學霖、梁子睿、吳焯衡研發。   放射性同位素來自各種源頭,如核廢料,其中鍶-90(Strontium-90)是由核武器和核電站中核裂變形成,一旦被吸收到骨骼和牙齒中,可引致骨癌或血癌;而重金屬如鉛、銘來自不同源頭,例如不善棄置的工業廢料或舊電池等,如被身體吸收,會損害我們的身體機能。參與項目研究、現時就讀中五的李學霖和林尚輝表示他們在制定研究方案時,參看了大量科學文獻和研究報告,經過實驗、反覆驗證、製作樣本和不斷改良, 才取得理想數據, 研發成理想組合—— 「環.澱」。   李學霖是研究團隊的隊長,團隊花了大半年時間研發項目,感恩研究過程雖偶有樽頸, 但在組員同心協力下,發揮嚴謹的科學精神,最終取得理想數據,達致現時的研發成果。   除了團隊合作無間外,林尚輝也感謝老師的支援:「看科學文獻遇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們會向老師求教, 老師幫我們釐清頭緒。做實驗時,老師也會陪伴在側,卻不會多加限制,給我們很大自由度,讓我們可無後顧之憂地大膽假設, 小心求證。」研發期間,中學實驗室的儀器已無法滿足研發團隊的需要,於是老師協助聯繫大學,借用大學實驗室讓團隊繼續深入研究。大學的實驗室採用更先進的儀器,和更嚴謹的研究方法,擴闊了團隊的眼界。   給予空間 背後支持   該校STEAM課程主任鍾卓廷謙稱整個研發項目,由學生全權負責,老師只是從旁鼓勵和支持:「學校非常支持學生多作嘗試,給予他們很大彈性和空間,也鼓勵他們從錯誤中學習,老師絕少干預。」學校的積極不干預政策,令學生更主動更多元,在各領域均有突出成績。   「很欣賞同學對科學研究的熱忱,由統籌、研究、修正,最後研發成功,都由他們一手包辦,證明了他們的解難和研發能力。」STEAM副課程主任麥愷盈鼓勵同學繼續多作嘗試。   李學霖和林尚輝期望研發成果能解決人類的生態問題,而在籌備展覽期間,有機會與其他參賽學校的學生交流,發現他們均對科研充滿熱誠和投入,兩人相信如能凝聚這股力量,出來的效果是無與倫比的。(賴)  
kjy13_20230924a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09.24
極端天氣下開學
本學年學生們開學不太順利,繼9月1日的十號風球全港停課後,又有9月8日的黑色暴雨警告而又再停課。經過兩天極端天氣的影響,學校環境有不同程度的受損,實在需要評估天災後的破壞情況和對學生教師的安全,需要時間恢復校園的原貌。   從前作為學生,遇到颱風影響時,心裡暗暗自喜,因為可以享受突如其來的一天假期。長大後,知道只著眼於眼前的好處是不太好的,因為極端天氣對人類生活構成壓力和難以估計的危險,例如在颱風和暴雨警告下,有可能出現傷亡個案;黑色暴雨影響下全城多處嚴重水浸,使交通癱瘓,令各人生活大受影響。   學生學習有關天氣的知識,主要透過地理科,但透過實際生活體驗極端天氣,更能深刻體會天氣變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藉此建立面對極端天氣時的危機意識,以及對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產生更深切的關注。 家長和教師可透過這些實際經驗,教導孩子極端天氣和氣候變遷對人類生活的長遠影響、背後的成因、和跟人類行為的關係。家長和教師也可教導孩子愛護環境,要阻止進一步的氣候變遷,可從檢討生活模式和在生活中改善小事做起。 環保教育在今天氣候變遷的世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除了認識有關知識外,更需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責任做好環境保護,更理想就是教導孩子從小習慣實踐環保,以減緩氣候變遷。在生活中實踐的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減少使用塑膠製品。在過去全球新冠疫情影響下,很多人都減少外出用膳,反而習慣了購買外賣食品,而不少外賣使用的容器都是塑膠製品,這種現象對環境造成不少壓力。另外,我們平常購買的支裝水,也消耗了不少膠樽,因此在飲用支裝水後,需要考慮透過環保回收妥善處理膠樽。 極端天氣為這個學年揭開了序幕,也是學生們今年上的第一堂環保課。 重點: 1. 家長和教師可透過極端天氣影響之實際經驗,教導孩子極端天氣和氣候變遷對人類生活的長遠影響、背後的成因、和跟人類行為的關係。2. 要阻止進一步的氣候變遷,可從生活模式和在生活中改善小事做起。3. 環保教育在今天氣候變遷的世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kjy16_20230917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9.17
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學部)
大地的管家
(本報專題)位於東涌的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學部)靠近東涌河,附近擁有豐富及珍貴的自然生態環境,學生只要拿著手機,透過應用程式便可在校園尋覓、發掘及辨認不同的生物,使凡入讀該校的學生自動化身為公民科學家。不論學生擅長於藝術,或自小對科技創新感興趣,抑或是熱愛大自然,因著與大自然的連繫,也樂於一起愛護天主創造的大地資源,一起保護大自然。   「『我主,願祢受讚頌。』亞西西聖方濟在他《造物讚》這優美的讚歌中提醒我們,大家共同的家園好比一位與我們分享生活的姊妹,也好比一位張開雙臂擁抱我們美麗的母親。」這是教宗方濟各《願祢受讚頌》通諭中所說。該校林志江校長認為,要使學生明白人人也是大地的管家。「天父創造人類,交託大地給我們管理。」   透過科技改善蝴蝶普查   在東涌灣的泥灘,仍能保持原貌的溪澗,黃龍坑的天然樹林及河溪等,這些皆是該校學生易於在學校附近見到,該校生物科主任黃應昌老師形容學校的地理位置與大自然相連,校內生物多樣性豐富,以蝴蝶為例,在全港約有260種蝴蝶中,該校已發掘逾60 種,當中更發現全球鳳蝶中最小的燕鳳蝶;師生從校舍步行十多分鐘抵達東涌灣考察,已不難發現全港共七種的招潮蟹,當中一種非常罕見的擬屠氏招潮蟹,牠的雄性擁有一隻非常巨大的黃色螯足。   該校於十多年前成立蝴蝶園,種植了蜜源植物和寄主植物,吸引不同品種的蝴蝶到校園採蜜;又定期讓學生走出校園,參與蝴蝶普查,學生在校內及東涌進行蝴蝶普查,增進對蝴蝶的認識;過去五個學年, 中一級的STEM課程及科學課堂中,運用iNaturalist流動應用程式進行校內生物普查,用以記錄及辨認生物。   就讀該校中六的方志傑及中五學生魏靖雯,早前在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獲得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生物及健康(高中組)二等獎,魏靖雯是生物學會主席,曾參與蝴蝶普查員訓練課程,到過梅窩、東涌、水口灣等地尋覓蝴蝶足跡,她有見一般進行的蝴蝶追蹤,捕捉蝴蝶後在翅膀以麥克筆記下標記,待再次捕獲蝴蝶時看下標記才能掌握牠的飛行位置,魏靖雯希望以有系統及科學化的方式進行蝴蝶普查,在老師介紹下,她認識了對科研感興趣的中六學生方志傑,一起合作研發切合蝴蝶追蹤的系統。   方志傑提議使用應用程式改善記錄蝴蝶的資料,設計出「Bu t t e r f l y Tag」應用程式,辨別已捕捉的蝴蝶,在系統內輸入相關資料,再製作出QR code,在翅膀面貼上QR code貼紙再放走,當其他裝設了「Butterfly Tag」應用程式的人士,透過程式內的鏡頭掃瞄QR code後,有關蝴蝶的資料在系統內一目了然,包括發現蝴蝶的日期、時間、地點,當地天氣環境等數據。   在香港,曾有人捕捉到來自熱帶地區的蝴蝶,有科學家指出,原本生存於赤道附近的蝴蝶卻來到香港,反映全球暖化問題加劇。然而,目前沒有足夠資料了解蝴蝶的飛行路徑,故希望此「Butterfly Tag」應用程式能為科學家提供有效數據進行研究。方志傑說:「科技不斷進步,可以衍生不同的創新方式,用QR code研發Butterfly Tag後,現構思以更精確的無線射頻辨識(Rfid)技術收集蝴蝶行蹤資料,先在蝴蝶翅膀貼上晶片,只要蝴蝶在特定的範圍出沒,如在郊野公園範疇內,Rfid可以感應到蝴蝶的活動習慣。」   黃應昌老師說:「每人也可以用簡單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為科學作出貢獻,希望此應用程式便利外界使用,一起進行全民記錄。」他指出,此舉可了解蝴蝶飛行路線,得知蝴蝶活動範圍,對將來規劃保育區也有幫助。兩名學生得獎後,校方現透過鳳園蝴蝶保育中心向漁護處申請牌照,允許捕捉蝴蝶作研究,給予領有牌照的專家或市民使用此程式, 以擴大蝴蝶普查,培養公民科學家。   藝術與大自然結合   中五學生王惠儀喜愛透過仔細的畫功繪畫大自然,也會從藝術角度關注氣候暖化問題,「細微觀察植物時會發掘許多,如繪畫校內種植及保育的土沉香,它與生物之間的關係微妙,樹幹受損會分泌汁液,汁液具備名貴中藥材成份,果實掉落,種子可以吸引胡蜂,把種子傳播開去。」她認為校內提倡珍惜大自然,也影響她的藝術創作,她於去年中文大學胡秀英植物標本館主辦的植物藝術繪畫大賽中,畫下瀕危物種土沉香,獲高中組優異獎;而今年繪畫的百香果奪高中組季軍。   王惠儀在本年4月底參與由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組舉辦的中學減緩氣候變化標語及海報設計比賽,贏得高中組冠軍。她的作品以擬人法畫下的人像代表地球,從畫中女主角的眼淚,表達人類對環境的傷害,「作為大地管家,讓我感受大自然的微妙。我希望用自己方法傳遞信息,以行動表達對環境的關注。」   倫理與宗教科科主任王文瑛指出,自2015年教宗頒布《願祢受讚頌》通諭,已向全校推動維護生命意義的活動,過去四年把信息落入倫理與宗教科校本課程,於學年內的兩星期,要求學生每日完成一些任務,例如是幫助家人、環保回收等,並在課堂中分享。每年舉行「環保校園巡查記錄」節能比賽,藉此鼓勵學生一起節能減排。   「人們是幫助天主託管地球,不可以辜負別人對你的信任。」林校長說,自小培養學生尊重生命與環保,人類是「大地的管家」的信息,建立愛護大地的價值觀,「當學生有此基礎觀念,在學習其他學科,如科學或生物科進行研究時,自然便有環保的意識與態度。」(高)  
kjy12_20230625_f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3.06.25
喜樂中學 - 動態
天主教培聖中學畢業禮   (本報訊)天主教培聖中學早前舉行畢業禮,邀請校友林偉雄擔任主禮嘉賓及頒發畢業證書。   典禮中,由郭富華校長作校務報告;校監李志源神父以祈禱祝福每位畢業生。   主禮嘉賓林偉雄致辭時提及該校本年60周年校慶,在回顧該校創校的初心及校訓的深意——在追求學術之餘,也強調品德的培養。他祝福各畢業生他日在各行各業中,如鑽石一樣發揮永恆的光芒,回饋母校、回饙社會。   畢業生代表何俊傑同學及鄧樂煊同學致感恩謝辭,她們感謝學校的培育,勉勵在校的學弟學妹要努力學習,並為學校的發展出力。(教)   香港仔工業學校•聖母進教之佑瞻禮   (本報訊)香港仔工業學校於早前舉行聖母進教之佑瞻禮,校監林仲偉神父引用當天福音章節,有關耶穌與瑪利亞參加加納婚宴的故事提醒同學,聖母擁有三個值得讓同學效法的特質:第一,在生活中要對身邊的事物觀察入微;第二,在生活中可以像聖母一樣,遇上不同的人和事,要作出適當的回應,第三,在生活中做每一件事都要堅持到底,我們才可以成就大事。   彌撒後,宗教組為全校師生、職工準備了雪糕一同分享敬禮聖母的喜悅,延續慈幼會慶祝瞻禮分享雪糕的傳統。(教)   聖安當女書院•綜藝表演晚會   (本報訊)聖安當女書院早前舉行「50周年綜藝晚會」,節目包括有英文音樂劇、舞蹈、朗誦、歌唱、樂器表演等。   校方藉著舉辦晚會讓同學學以致用、發揮才華的平台,不單是台前演出的同學,即使是幕後配合的同學,亦能透過這次晚會明白到藝術的重要性,並能夠發揮出團體合作的精神、培養責任感及積極的做事態度,更增加了同學對學校的歸屬感。(教)   聖母無玷聖心書院畢業禮   (本報訊)聖母無玷聖心書院早前舉行畢業暨頒獎典禮,邀得該校校友,國泰航空公司數碼部門總經理鄒銘諾主禮,並由聖母痛苦方濟傳教女修會一眾修女,及各校董頒發獎項及獎學金。   校監鍾妙嫦修女致歡迎辭時,以「葡萄樹」與「葡萄枝」作喻,提醒聖母無玷聖心大家庭皆由天主的愛緊緊連結,彼此共為一體,互相扶持勉勵,便可匯點滴成大海。(教)   德雅中學畢業禮   (本報訊)德雅中學早前舉行畢業禮,該校校友校董唐靄玲授憑。   典禮開始前,由張嘉慧校長致歡迎辭,希望畢業生謹記校訓「智、勇、勤、奮」,即成為明辨是非、承擔責任、樂於學習,和自強不息的良好公民。   其後,由校友校董唐靄玲為畢業生頒發證書,她勉勵畢業生要勇敢面對未來的困難和挑戰,並於日後回饋母校和社會。典禮尾聲由學生代表周家善同學致謝辭時,感謝師長的循循善誘、父母的包容體諒和同學的支持陪伴,並祝願各位畢業生能保持初心,展開人生新一章。(教)   香港鄧鏡波書院•聖母進教之佑慶日   (本報訊)香港鄧鏡波書院早前舉行聖母進教之佑慶日,以「愛,喜樂地善盡本分」為主題,由慈幼會中華會省副會長梁定國神父主禮。   慶日分為兩個部分:感恩祭及慶祝活動。感恩祭在禮堂舉行,以網上直播形式,讓全體老師、中一全級及各級教友慕道者一起參與。感恩祭後,舉行各類型的活動及比賽,包括:互動魔術表演,中一班際籃球比賽,中一班際足球比賽,聖母花園花藝製作。(教)   天主教南華中學畢業禮   (本報訊)天主教南華中學早前舉行畢業禮,邀請該校校友、著名旅行家和探險家、極地博物館基金創辦人李樂詩博士主禮。   主禮嘉賓李樂詩博士回顧了她畢業後走過的道路,由攝影記者多次去「三極」探險考察,到近年積極推展環保工作。她勉勵畢業生勇敢面對挑戰,迎難而上。   校監葉定國神父勉勵畢業同學面對未知的未來,要以校友李樂詩博士作榜樣,為追求心中的理想,堅持奮鬥,勇敢前行。鄭淑美校長則從校風及學生支援、學與教特色和學生獲獎及成就,三方面作校務報告。(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