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5092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9.19
2015-2016學年 東亞銀行親子閱讀證書獎勵計劃
(本報專題)香港聖公會宗教教育中心(下稱「宗教教育中心」)於2010年開始,推行親子閱讀證書獎勵計劃。正如長期推廣生命教育的學者、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與家庭發展學系黃迺毓博士在該計劃特設的《親子導讀本》卷首所言:「給孩子一本書,就是給他開一扇窗,讓他們看得更遠, 生命更加寬廣⋯⋯」該計劃選書的四大原則之一, 正是以生命教育及品格培育為主題的優良圖書。 宗教教育中心副主任林秋月表示,親子閱讀證書獎勵計劃自推行以來,備受學界及家長的推崇。2015-16學年,東亞銀行慈善基金有限公司(下稱「東亞銀行」)繼續慷慨贊助,新學年的資助計劃將增加幼稚園組別,受資助的幼稚園生總數為400人。 宗教教育中心於2013年獲東亞銀行支持,將親子閱讀證書獎勵計劃推展至低收入及有經濟援助需要的家庭,同時易名為東亞銀行親子閱讀證書獎勵計劃(下稱「閱讀計劃」)。回顧過去兩年的發展,閱讀計劃獲得社會上不同界別的正面迴響,而東亞銀行提供的資助名額,亦由首年(2013-14學年)1200名至去年(2014-15學年)增至2000名,本學年更將受資助的學生範圍由小學組延伸至幼稚園組。 閱讀計劃的目標是希望促進香港兒童在各方面的均衡發展,透過閱讀加強親子關係,從而建立健康和快樂的家庭。2013年開始,香港教區天主教教育事務處及本報獲主辦機構宗教教育中心的邀請,成為協辦機構,攜手通過天主教學校, 共同積極推動親子閱讀。2014-15學年,參與閱讀計劃的天主教小學已超過二十間。 閱讀樂趣 啟發生命 閱讀計劃秉持嚴格的選書原則,林秋月在簡介本學年不同組別的選書要點時,分別以多個例子加以說明,例如根據兒童不同年齡的心智發展特質,為小孩帶來閱讀樂趣。她指出小一至小二組別(初小)選書的要點,是以精美的圖像為主,配合簡易的文字,環繞友情及親情的主題。其中《雪人》這個歷久彌新的故事,透過細緻而富立體感的圖畫,令孩子更易於投入書中的情節,啟發他們的想像空間。 在挑選小三至小四組別(中小)的圖書時, 則以橋樑書為重點。獲選的圖書運用精心的圖文編排,讓孩子們投入故事的場景,並加以思考。就如《霧中的腳步》中,主角是一位雙目失明的女孩,藉其勇敢向前的精神,為孩子們分享樂觀積極,時常感恩的生活喜訊。 至於較高年級的小五至小六組別(高小), 閱讀計劃選來探索生命、公平原則等倫理主題, 推介四本文字書,當中美國著名作家懷特的《夏綠蒂的網》一書中講及朋友間彼此扶持及捨己為人的精神。林副主任認為透過課外閱讀的意義重大,讓同學們敞開思維,潤澤心靈。 本學年幼稚園組的書目,以八本圖書幫助幼童學習處理情緒及表達個人感受作為重點,其中《愛哭公主》是關於孩子成長過程中,如何面對挫折、控制情緒,透過故事主角所經歷的,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感受,認識自己的情緒。   林副主任期盼小孩能在閱讀中,學習多表達自己的感受。閱讀計劃透過一連串的活動,包括親子閱讀講座、東亞開卷坊等,推廣親子溝通及體驗閱讀樂趣的訊息。(張 / 睿)      培育兒童生命素質  共創健康快樂家庭 小學組分三個階段, 精選16本童書, 包含不同面向的主題, 適合不同年齡的小朋友。自我認識、親情友伴、自然環保、堅持、夢想、獨立、接納、善良、面對限制、珍惜等。   東亞銀行親子閱讀 證書獎勵計劃 嚴格挑選優質書目,向家長提供《親子導讀本》,附《閱讀記錄冊》,幫助學生配合選書作生活應用。提供學生及家長講座。此外,學生完成計劃後可獲頒發閱讀獎勵證書及禮物,提供閱讀分享平台,每年舉辦學生閱讀分享比賽。 閱讀計劃設有學校及個人組別,一般學生可以優惠價參加; 合資格的低收入或經濟有困難的家庭,可獲東亞銀行慈善基金有限公司資助,受惠學生參加費用僅港幣30元。資助名額為小學組2,000人及幼稚園組400人,額滿即止。(睿)  主辦機構:宗教教育(觀塘)中心 協辦機構:  聖公宗(香港)小學監理委員會 聖公宗(香港)幼兒教育議會校長會 天主教教育事務處 公教報《喜樂少年》 贊助機構:  東亞銀行慈善基金有限公司 詳情可瀏覽網址:http://www.rerc.org.hk/reading/index.html     
kjy02_2015062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6.27
培育孩子 夢想飛翔 梨木樹天小 創校40周年 Part2
   (續上頁)  春風化雨三十載 該校座落的梨木樹邨於七十年代興建,1975年落成。1975年,該校首任校監劉玉亭神父創立梨木樹天主教小學上午校,下午校則於翌年成立,直至2002年, 上、下午校合併為全日制小學。學校設備亦配合學校發展不斷改善,1999年該校新翼校舍落成,其後陸續增設特別室如環保資源室、遠程教室等,今年亦於校內進行改建工程,配合學生的學習需要。 1982年入職,鄒仲齡副校長在該校任教三十三年,將於本學年結束後榮休。初期,他任教中文科為主,亦曾任教英文、常識、電腦、體育等科目;十五年前他獲擢升為副校長,負責更多行政工作。在梨木樹天小服務三分一個世紀, 鄒副校早已將學校視作自己的家。 回憶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經歷校舍擴建、上下午校合併、香港回歸後推行的教育改革、03 年突如其來的「沙士」,鄒副校一直堅持教好學生。「當你將學校視作家、將學生視作家人,你自然希望他們好好成長,學到更多的知識。」他難忘當年一位因為持續欠交功課而被罰留堂一年半的學生,「他現在是個商人,他結婚時邀請我參加他的婚宴。在這個重要的場合上,他向親友公開表示我對他的影響深遠,讓我非常感動。」他因學生的轉化而感到自豪,「我的老師曾跟我說過:一生中,只要教好一個人便足夠了,我認為我不止教好了一個學生,他們為我的生命帶來光采,我認為無悔今生了。」 鄒副校亦感恩教師團隊和諧團結,彼此合作。他亦因著同事的推動,認識天主教信仰, 「我從教友老師身上看到關愛,看見他們實踐耶穌的愛。」因此,他參加教師慕道班,並於七年前領洗入教,成為天主教徒。「才藝匯演其中一首歌《謝我良師》由同事親自填詞,這是同事送給我的禮物,加上校方當晚安排了一個環節歡送我,讓我十分感動。」 臨別之際,鄒副校滿懷不捨之情, 並為同學們留下勉語,「我希望同學們勤力讀書,但讀書還是其次,我更希望你們成為具有理性分析和包容能力的孩子,做個良好公民。」他亦熱切希望學校將來能獲分配新校舍,為學生提供更多活動空間。 作育英才四十年 完成連串的慶祝活動,周偉強校長感謝老師之間互補不足,共同合作,「以《夢之飛躍》音樂劇為例,老師們花了不少心思將八個才藝表演串連於劇中,共有170多名學生有機會參與當晚的演出。」身為才藝匯演的舞想旅程總監,周校長對於當晚表演得到各界讚賞感到十分滿足, 「希望學生能在過程中發現自己的長處,並從中學習和成長。」他亦強調沒有老師們同心協力的話,校慶慶祝活動難以順利舉行。 練習中,周校長看到參與匯演的同學一天比一天進步, 「有一個二年級學生很有表演慾, 但是性格比較反叛,於是我們安排她加入戲劇組,希望藉戲劇教導她。可是,當她知道自己不是擔任主角時,她便開始搗蛋了。」老師亦只好在排練時將她抽調出來。但老師並沒有放棄這位同學,當籌備加入更多歌舞部份的才藝匯演時亦邀請她參與。「起初她也不是特別投入,但她的媽媽在排練時替她錄影,讓她回家後也可繼續練習。」正式演出時,這個同學的表現很好,非常投入和認真,「過程中看到學生正面的轉變,讓我覺得所有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周校長十分欣賞同學們的認真和投入,他笑謂自己從未演過話劇,但知道戲劇中有一術語「虎度門」,意指演員出場的台口,演員一出虎度門便要全情投入角色。他藉此鼓勵同學,「一如在舞台上投入角色,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亦應善盡本份,希望同學們能保持這種認真投入的態度。」(澄) 
kjy01_2015052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5.23
有機耕種 長幼共融 柴灣角天小 愛心農莊長幼樂
  陽光普照的一個下午,柴灣角天主教小學的愛心農莊,洋溢著熾熱的氣氛。參加愛心小園丁的十七位同學非常期待,因為經過數個月的努力, 這天他們要採收他們和長者義工一起努力的成果了!愛心農莊長幼樂活動中, 小園丁認識和實踐有機耕種,並和長者義工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本報專題)愛心農莊長幼樂活動由柴灣角天主教小學主辦,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協辦。小園丁在田地助教長者義工的帶領下,認識有機耕種,學習種植技巧。該校指傳承知識以外,活動亦促進跨代共融,推動天主教教育中生命和家庭的核心價值。 愛護自然 由我做起 當天活動開始,一如既往,首先由田地助教講解有機耕種知識。這天的主題是防蟲,助教慧賢姨姨強調人和其他生物共存,在農田出現昆蟲無可避免,同學首先要懂得分辨昆蟲對農作物是否有害。她亦簡而精地向同學講解有機耕種中除去害蟲的方法,包括預防、移除、消滅和物理性防禦。 隨後,小園丁分成兩組,一組採收玉米,另一組採收馬鈴薯。採收自己努力的成果,小園丁們都顯得格外興奮。在六位田地助教的指導下, 他們採玉米、挖馬鈴薯和甘筍,忙個不亦樂乎。收成並非完結,而是另一次種植的開始。小園丁們將玉米的植株用於堆肥,掘起玉米的根部,清理泥土,為下一輪種植做好準備。 珍惜地捧著沾了泥巴的馬鈴薯、甘筍和新鮮的玉米,小園丁們都非常滿足,臉上展現燦爛的笑容。他們紛紛討論把蔬菜帶回家後該如何烹調,和家人分享成果。雖然汗流浹背,但同學們均高呼:「我明年也想繼續當小園丁!」 長者為師 跨代共融 「我一直很好奇,一株小小的幼苗到底是怎樣長成粗大的枝幹、結出果實」,就讀五年級的小園丁之一趙家駿表示因為想要更認識大自然而參加愛心小園丁。他表示進行有機耕種的過程中有義工協助,「我們相處融洽,有不明白的地方,義工叔叔姨姨又會耐心地給我解釋。」家駿難忘他們利用廚餘製作可用作天然清潔劑和驅蟲劑的自然酵素, 又以廚餘製作有機肥料。「除了協助全校回收廚餘,我們每天也要打開製作肥料的桶子釋放氣體, 又會踢動、翻滾桶子,讓廚餘分解。」 何柏然則希望透過小園丁的工作,宣傳綠色生活,「我們早前在家長日舉行分享會,能讓更多家長和同學認識有機耕種。」他指上一學年參與小園丁時尚未有義工的協助,今年在義工的指導下,他學會更多關於有機耕種的知識,例如如何為玉米進行人工授粉。他非常感謝義工的教導和幫忙,「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我們不可能種出通菜、潺菜、番薯等等,他們的角色很重要。」 身為家中獨子的丁浩田表示因他沒有兄弟姊妹,平日比較內向,但與義工們相處,除了學到耕種的技巧,亦和義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補充, 「自己親手種的蔬菜特別美味,不過我們也要彼此分享,不應獨享成果。」盧芷琳強調參加小園丁是十分寶貴的經驗,「我明白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也體會到要成功必須團隊合作。」 田地助教之一葉慧賢表示經過這段時間的相處和合作,已與學生們建立友誼,「假如有義工沒有參與聚會,同學們就會主動問候。」她很高興看到學生的改變,「他們更認識、更投入參與耕種和綠色生活,又學會分工合作。」另一助教義工郭華源亦十分欣賞學生,讚賞他們十分乖巧,「希望他們透過經驗,學習到保護環境、自理和合作,也期望將環保的幼苗植於他們心中。」他笑著續道,「小朋友,將來靠你們了!」     該校何凱瑤校長解釋,透過愛心農莊長幼樂, 學生一方面從體驗中學會珍惜資源和生物;另一方面在與義工的相處中,他們學會與長者溝通、尊重長者,相信活動有助推動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中的生命和家庭價值。(澄)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4.03.09
動物好夥伴 動植物公園 動物飼養員
  繁華的中環有一處綠洲:大樹成蔭,花朵幽香,除了植物,更飼養了不少受保護動物,推廣保育信息——這是香港動植物公園(下稱公園)。至於園內動物的日常生活,亦有賴該園動物飼養員照料。與資深動物飼養員賴玉明訪談,認識他的工作,以及他和動物之間的故事。 (本報專訪)笑容可掬的賴玉明(高級康樂助理員)是公園五名動物飼養員之一,與十多位工人,一同照顧園中的鳥類、爬蟲類和哺乳類動物。2006年他申請現職,問及原因,他直言因為自己喜歡動物。 照顧日常起居 雖然主要由工人執行清潔籠舍、準備食物和餵飼動物等工作,但飼養員與動物的關係非常親密。「我們會進入籠舍與動物打交道,透過餵食、觸摸、眼神交流等長期接觸,與牠們建立良好關係。」賴玉明詳細解釋,互信的關係容許他們觀察和評估動物的生長情況,「例如牠們是否患病或受傷,是否需要接受獸醫治療;我們也會聆聽牠們的叫聲,留意牠們的異常表現。」 賴玉明補充飼養員亦負責後勤工作,包括在繁殖季節為動物準備適合的食物,提高他們成功繁殖的機會,亦會為牠們設計籠舍和玩具。「以浣熊為例,把食物或其他東西放於水中浸洗是牠們的天性,所以我們為牠設計了一個盛水器」,賴舉例說明。他們亦會為婆羅洲猩猩提供紙皮箱,因為在野外,牠們會摘取大樹葉築成大窩。「我們希望籠舍能貼近自然環境,動物亦可以表現牠們的自然行為。」 共歷難忘時刻 回想多年來的工作,令賴玉明特別難忘的動物,婆羅洲猩猩「雲雲」和「華華」必定榜上有名。這對龍鳳胎寶寶今年七月初便滿三歲,但賴玉明對牠們剛出生的片段記憶猶新。「牠們的母親不懂得照顧自己的孩子,所以,從牠們誕生的第一天起,便由我們人工飼養。」當時仍擔任獸醫助理的飼養員陸廣英更在園內留宿,定時餵飼和照顧雲雲華華。 哥哥雲雲性格好動,但遇到陌生人便會抱緊飼養員;妹妹華華比較文靜,喜歡親吻飼養員,特別是女士的手。「動物感受到我們的關懷, 相信我們,與我們建立友誼」,賴玉明微笑著說,「我從中得到成功感和滿足感。」現時,飼養員定期會讓雲雲和華華與生母相處,協助牠們更加融入群體,亦期望牠們將來可以獨立生活。 園內的兩隻雌性黃盔犀鳥亦有牠們的故事,牠們的來源是漁農自然護理署。「牠們是漁農署從走私客手中充公的,走私客經定罪後,公園便收養了牠們」,賴玉明表示兩隻黃盔犀鳥被發現時約二至四歲,體型只有現在的一半。「現在牠們是六至七歲左右,我進入籠舍時,牠們會停在我的肩膀上、會啄我,甚至會反芻食物給我。」啄是牠們玩耍的方式,反芻食物更是表現親暱的行為。採訪當天,賴玉明一走到籠舍前, 其中一隻犀鳥已逼不及待地飛到我們跟前。 「很多小朋友來到公園時,會不停發問;透過介紹動物常識,我很高興同時能帶給他們愛惜和保護動物的信息」,賴玉明續道,「教育和推動環保信息,也令我得到滿足感。」(澄)  問問飼養員 目前,公園約一半用作飼養動物,包括約300隻雀鳥、70頭哺乳類動物和20頭爬行類動物;另有1000多種植物。 在甚麼情況下,香港動植物公園會人工飼養初生動物?      基本上,我們會讓動物照顧自己的新生兒,但偶爾會有一些動物父母不懂得照顧孩子;又或是有些孩子受傷,接受一段時間的治療後,母親不願意接受牠,這時飼養員便可能要肩負父母的責任,人工飼養初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