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40414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4.04.14
寶血會伍季明紀念學校
一切從「愛」開始
(本報專題)寶血會伍季明紀念學校本年慶祝創校40周年,主題為「感恩、喜樂、傳承」, 於早前舉行校慶啟動禮祈禱會及千人遊戲日。在祈禱會上,學生把各班以校慶為主題的作品拼貼成數字「40」,並奉獻給天主,承諾在生活中事事感恩、常懷喜樂。   祈禱會後,校監、校長、學生、家長及教師等進行千人遊戲,各人戴上不同顏色的手套參與「傳球」遊戲,喻意傳承天主的真、善、美。而在最後的千人舞活動中,基督小先鋒帶領師生及家長一起唱跳禮儀舞「Give Thanks」,感謝天主一直的照顧和祝福,顯示他們對天主的愛。   愛主、學校及生命   倫理宗教科主席薛藹雯老師提到「Give Thanks」是該校本學年的主題曲,期望把感恩的價值傳遞給學生,亦配合今學年倫理宗教科的主題「愛」與「感恩」。   除了在校慶啟動禮活動中,鼓勵參加者敬愛天主,校慶的其中一個活動:「喜樂同心跑」籌款活動,學生及家長在青衣運動場舉行的校運會一起跑步,為學校的建設及維修而籌款。「我在學校讀書六年,學校在我的成長路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所以我對學校有深厚的感情。」六年級學生余健鈴說。她愛這所學校,尤其是校內的圖書館。所以她與家長報名參加籌款活動,期望為學校出一分力,可惜健鈴在活動前因腿部扭傷而未能下場。但是見到同學及家長揮灑汗水的畫面,也使她感動,「同學們都愛學校。」   喜愛閱讀的健鈴也參加學校的「書朋狗友」計劃,義工帶著狗隻到學校,陪伴學生閱讀,過程中健鈴對著狗隻朗讀書本,完成閱讀報告後, 又能獲得獎勵 —— 餵飼動物的機會,這加深她對動物的同理心及愛心,愛護不同的生命。特殊教育需要統籌曾寶玲主任補充,活動增加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及社交能力,從而建立自信,也學會體會別人及其他生命的感受。   愛同學、弱小者及家庭   為使學生關愛同學,學校也推行了「小一快樂童盟」及「沿途有你」活動,讓高年級學生關顧低年級學生。參加「沿途有你」的六年級學生駱柏熙說,他在小息時陪伴學弟學妹玩耍,又會教導他們做功課,「這呼應寶血女修會『犧牲、修和、與弱小者同行』的精神,我是與他們同行的大哥哥。」在過去的聖誕節,柏熙與同學探訪安老院時,參加了聖誕報佳音話劇,扮演聖若瑟, 在傳揚福音的同時,也關愛社區上的弱小者。   四年級學生甄悅希也有參與探訪活動, 除了送禮物,也與長者一起遊戲。這是悅希首次進行安老院的義工活動,「我感受到天主帶領我們,為長者帶來快樂。」這次的經驗鼓勵她在日常生活中,多關心有需要的人。   學校期望透過不同活動,幫助學生實踐關愛及福傳的精神,學生的家庭也接受到這份「愛的禮物」。一年級學生何珮嘉與媽媽參加了「愛心cooking傳心意」活動。媽媽提到在活動中,學生獨自為家長製作一份三明治,使女兒倍有自信外,也積極與她分享製作中的趣事。媽媽也學懂如何在生活中,多加讚許女兒的行動,彼此學懂如何向家人表達愛意。   敬主愛人   寶血會伍季明紀念學校的前身是位於大窩口的寶血會德貞學校,後來因為大窩口區重建,於1984年遷至荃灣綠楊新邨,一直堅守校訓「敬主愛人」及寶血女修會「犧牲、修和、與弱小者同行」的精神。校長鍾詠嫺堅信,愛是永垂不朽的核心價值,且作為修會學校的一分子,學生及教職員有福傳的使命,展現天主的愛。因此, 學校在不同活動中,向學生傳遞愛的價值, 鼓勵他們時刻敬主愛人,把愛的價值植根於學生心中。(吳)  
kjy01_20240204new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4.02.04
獻主會溥仁小學
同心嘉年華 推廣共融精神
(本報專題)獻主會溥仁小學早前舉辦「同心嘉年華」,有「並駕齊驅扭扭車」、「民族手繪樂」、「以歌會友 busking」、「獻主會士多義賣」等活動,家長、學生及街坊包括少數族裔家庭踴躍參與,傳遞共融的信息。二年級學生陳卓琳當天參與了民族手繪樂,見到少數族裔為自己畫上印度手繪時,大感新奇,直言當天的活動十分有趣。   獻主會溥仁小學一直推行融合教育,歡迎非華語、有特殊教育需要等學生入讀,提供適切的教學活動。現時學校的非華語學生大約佔兩成,包括印巴籍和泰籍等。卓琳的班上也有其他國籍的同學, 他們在學習時也會互相幫忙。   在「同心嘉年華」中,學校邀請服務少數族裔的團體擺設攤位和講座,介紹支援少數族裔的服務,例如功課輔導班、中文適應課程等;家長及學生也幫忙擺設攤位活動,鄭兆琦老師及梁曉晴老師欣見不同單位的參與,認為這凸顯共融的信息,而活動除了讓本地人士更加認識少數族裔的文化外, 非華語學生及家長也藉此知道更多社區服務,與社會接軌。   連繫社區 傳播共融信息   四年級學生陳卓盈最喜歡當天的「並駕齊驅扭扭車」及「lego」活動,她說在活動中,認識到更多不同地方的文化。卓琳及卓盈的媽媽高興見到女兒在學校推廣共融文化的環境下,學習尊重及關顧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在相處中有所成長。   二年級學生鄭嘉希、五年級學生鄭梓言及四年級學生鄭仲喬也有份參與嘉年華活動,除了協助主持攤位活動外,也有參與遊戲, 學習到運用不同語言來打招呼,也試穿不同的民族服飾。嘉希的媽媽樂見孩子學會與不同背景的同學共融相處,接納及包容彼此的不同。   校長余詩慧表示學校作為社區群體的一部分,一直向學生傳遞共融的信息,期望藉此嘉年華活動,推廣共融精神,連繫社區,發揮天主教教育的角色。   幫助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 展現才華   張寶珊老師表示,為幫助不同背景的學生學習,學校特設非華語學生中文學習支援計劃,在中文課中,為低年級學生進行小組抽離教學,在高年級的中文課中,教學助理則會入班進行支援。而在課後支援上,學校也為非華語學生安排星期六的中文小組及課後拔尖補底小組等,幫助他們學習中文。其中一位泰籍六年級學生李世文表示, 每當在學習遇上不明白的地方,老師都會熱心解答問題,幫助他跟上學習進度。   另外兩位泰籍學生:分別就讀六年級的陳初二及四年級的錢貝儀都表示,學校給予他們機會參與不同的活動及服務,例如中文班、跳舞班、風紀等,所以很喜歡學校的學習環境。   另一方面,為促進共融及幫助非華語學生及家長與學校接軌,學校也設有不同的校本共融活動,例如伴讀大使,由高年級華語生夥同低年級的非華語生閱讀;學校也設有翻譯服務,在家長講座中提供翻譯,也讓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可透過翻譯明白學校的文件。   學校於本學年停收小一學生, 現只設小二至小六級,校方將其中的課室改為非華語學習室,展示了非華語學生的作品,讓他們獲得自信心。曾韻暉主任說:「學校是一個小社區, 我們希望在小朋友年幼時播下共融的種子,讓他們知道面對每人的不同特質時,要學會互相尊重。」 余校長補充,學校一直用不同教學方法,支援具有不同學習需要的同學,「期望讓他們有平等的學習機會,展現才能及展現基督的愛。」(吳)
kjy13_20221019a 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2.10.16
特殊教育需要
每年學校新學年開始後不久,都會收到很多電話和電郵查詢,就是有關學校學生在學習上的問題。大部分的這些查詢,都是來自小學生的家長,也有些是來自學校社工或教師,他們都會詢問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之有關事情,懷疑他們背後有些未被診斷的情況,在沒有處理下影響學習,希望讓他們接受評估,深入了解學習障礙背後的原因, 讓他們能夠適時接受介入及治療,另外診斷也為家長和學校提供詳細資料,讓學校能夠好好處理學生的學習問題,為學生預早制定個人化的教育計劃,為他們的特殊教育需要提供課程上的調適,使他們能夠獲得合適的資源,減少問題為學習帶來的困難和挫折。   常見特殊教育需要( S p e c i a l Educational Needs, SEN)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發展障礙,例子包括智力障礙、自閉症譜系障礙、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讀寫障礙等。除了發展障礙之外,假如學生患有精神病或情緒病,導致影響學習的能力和表現,也可被視為有特殊教育需要。以上的發展障礙問題和精神心理問題,有不同程度之分,情況較輕微的,可能仍然能夠應付基本的學習需要,但假如情況嚴重,或有多重障礙,學生的學習能力便會大受影響。   經過評估和診斷後,學生需要接受相關的治療。有些家長猶豫是否讓學生見醫生和接受評估,因為他們可能以為得到診斷等於需要接受藥物治療,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有時候,家長又害怕學生得到診斷後可能會被其他同學標籤、歧視或排擠,所以寧願用其他方式處理目前學習的問題,例如不斷安排補習,以補足成績上的問題。假如學生的問題明顯或嚴重,他們需要來自學校一定程度的調適,才能全面地處理問題,希望家長不會對安排學生進行評估有太多憂慮。有些發展障礙和精神心理問題,愈早診斷和介入會較理想,假如延誤了診斷和治療,可能對學生有更差的後果。 重點: 1. 常見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SEN)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發展障礙,例子包括智力障礙、自閉症譜系障礙、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讀寫障礙等。 2. 除了發展障礙之外,假如學生患有精神病或情緒病,導致影響學習的能力和表現, 也可被視為有特殊教育需要。 3. 假如學生的問題明顯或嚴重,他們需要來自學校一定程度的調適,才能全面地處理問題,希望家長不會對安排學生進行評估有太多憂慮。
kjy13b_20220605_fade
400 400特殊
特殊教育
2022.06.05
試味套餐 參與不同藝術活動
明愛樂恩學校為初中學生提供「試味套餐」,這套餐並不是讓學生品嚐食物,而是讓學生體驗六種科藝學科,包括道具、化妝、服飾設計、舞台設計、攝錄及音效,彭嘉瑛老師說:「這讓學生由淺入深地接觸不同課程,鼓勵他們發展自己的興趣。」   學校由2019年開始與誇啦啦藝術集匯合作,參加了由香港賽馬會所舉辦的「群藝群動」計劃,以藝術教育課程,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展開對話。這個計劃的活動包括文化日、教師持續發展工作坊、AFTEC Lab 等,目標是擴闊教師和學生的藝術視野,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及發展潛能。   彭老師表示,為向高中學生在生涯規劃上,提供支援及開拓方向,所以高中的設計課程中,特別讓學生有機會進一步學習服裝設計、化妝和髮型設計等同學較有興趣的課程。當學生發現自己對其中一方面, 例如化妝或服裝設計有興趣,社工及生涯規劃組的老師,便會為她們安排報讀相關的短期課程,讓學生深入了解該項目,為學生的未來作規劃。   「學生在第一年對計劃比較抗拒,但第二年已開始習慣,第三年更開始期待導師為她們帶來的驚喜。」彭老師指出,活動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欣賞「美」,亦促使學校開展更多藝術課程。此外,老師也成功與學生向探索未來的發展方向,更有學生向彭老師表示希望將來成為一位化妝師呢!   •明愛樂恩學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