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3022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2.24
童書同走成長路 陳致元 擁抱孩子心
  小魚出發去買雞蛋,路上拾到一顆彈珠,透過彈珠看景物,所有東西都是藍藍的。她又拾到一副眼鏡,戴著眼鏡看,又是另一個世界。小魚是台灣童書繪本畫家陳致元作品《小魚散步》的主角。當小朋友拿起陳致元的作品時,他們也像小魚一樣,透過他的故事、他的圖畫,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本報專訪)這天和小朋友一起聽陳致元說故事。樣子有點酷的他染上感冒,加上遠道從台灣而來,舟車勞頓而行程緊密,有點疲態。但剛開始說故事,他便精神百倍。他先說《Guji Guji》的故事,時而模仿鱷魚的叫聲、時而模仿鋒利牙齒咬石頭「卡啦卡啦」的聲音,逗得孩子們咯咯笑。 經歷打造故事 「十八、九歲的時候第一次看童書,一看就覺得很適合自己」,陳致元從小就愛畫畫,夢想過當作家、當漫畫家,但一遇上童書便愛上了。經過刻苦努力,他終於出版第一本作品《想念》,寫的是姊姊對已經過世媽媽的愛。由那時開展的十二年童書工作中,陳致元在國內海外獲獎無數,作品翻譯成多國語言,但他看重的不是名利,是孩子。「童書是給孩子看的,當然孩子比較重要!」他說。對他來說,孩子的支持給他充電,讓他有力量繼續創作。 陳致元的作品題材多變,他表示不少靈感都來自兒時回憶。他於1975年在台南屏東出生, 在鄉村成長, 十分接近大自然。「小時候家中也有狗,狗一養就幾代,感情很要好」, 或許是這個關係,他的一些作品中都有小狗的出現, 他亦有不少以動物作主角的作品。他認為以親身經驗作題材,故事更加感人,「那些都是你看到、聽到、感受到的,更加魔法,讀者更容易感受得到。」他的圖畫亦充滿童趣,《Guji Guji》中的主角,總拉著一只鴨子玩具到處跑。他不假思索地解釋:「這就是小孩會做的事呀!」然後記者明白,他本著孩子心去創作。 他還想讓孩子看更多,「我想讓孩子看不一樣的事情,關於社會的、家庭的、成年人的,這不一定不好,甚至可以讓他們更了解家人和社會,帶給他們正向思考。」就像陳致元2010年的作品《熊爸爸去另一個城市工作》,「不少家長都會出差,正如熊爸爸也一樣。」但孩子會寂寞,爸爸也會想家,消解孤單的是家人對他的支持。「透過故事,孩子可以知道家人支持的重要,並明白父親也同樣需要照顧。」 想像成就理想 逛書店時,以下的對話不時出現:「媽媽, 我想要這本書!」「裡面都是圖畫,你很快便看完,然後丟在一旁,買別的吧!」陳致元斷不認同,「童書不是看一次的,每一次看的感覺都不一樣,不同心情看感覺不一樣,長大後再看又不一樣;外國很多人甚至會把童書留給自己的孩子,非常珍惜。」他補充:「而且親子同讀也是很好的溝通方式,能拉近爸媽與孩子間的距離。」 記者和陳致元的對答中,他的想像力可見一斑。他的作品被翻譯成不同國家的語言,通行世界,當中《Guji Guji》一書亦有譯成泰文版。他雖不諳泰語,但介紹封面時笑道,「字是橙色的,而且彎彎曲曲的像蝦子,不是很有冬蔭公湯的感覺嗎?」他鼓勵孩子們發揮想像力,成就夢想,「不想像很可惜呢!」他強調想像力十分寶貴,「火箭也是從想像而來,未發明前已在小說中出現了!」 畫畫以外,陳致元愛閱讀、愛慢活,也愛靜。來到香港,他最喜歡慢慢地喝茶吃廣東點心。「就如《很慢很慢的蝸牛》這故事,慢不代表不好,現在的人生活節奏太快。」他每天到工作室工作,但絕不熬夜,每天離開工作室便回家與太太和兩個女兒天倫樂,過規律的生活。沒有宗教信仰,但陳致元總喜歡到聖堂去。住在台北時,他常到市中心的聖家堂去,有時候參與彌撒,有時候只是坐坐,「我喜歡聖堂的那種平靜。」 陳致元的作品讓你看到事情不一樣的一面, 你也有讓事情變得不一樣的能力,別忘記欣賞自己、抓緊自己的長處、堅持自己的理想呢! (澄) 
kjy04b-20130203
icon06
童年@北京
2013.02.03
新年到
「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小朋友們哈哈笑。新年到,包餃子,蒸年糕,全家團圓樂陶陶……」 每年的除夕夜,全家圍在一起包餃子。和麪、做餃子皮、切菜、拌餡、再到包餃子,大家各有分工,各司其職, 其樂融融。小孩子做最簡單的事,比如洗菜、擇菜,或者把包好的餃子一個一個碼放整齊。餃子餡通常有白菜豬肉、韭菜鮮蝦、還有三鮮餡。等灶台上的水沸騰了,餃子就可以下鍋了,我們早在一旁望眼欲穿。 餐桌上少不了「稻香村」的點心匣子,「天福號」的醬肘子,「五芳齋」的醬牛肉。點心匣子裡裝的是傳統的「京八件」,由八種形狀、口味不同的京味糕點組成,以棗泥、青梅、玫瑰、豆沙、白糖、香蕉、椒鹽、葡萄乾等八種原料為餡,用油、水和麪做皮,以皮包餡後再烘烤而成,那是令小孩子饞嘴的點心。在吃飯之前,我們往往忍不住吃上一塊,然後趁大人不注意,再拿上一塊邊吃邊玩。 春節是一家團圓的日子,無論身在何方,農曆新年的時候,家人從四面八方趕回家,聚集到一起。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家庭和睦是每個人所盼望的圖景吧。窗臺上,粉紅色的杜鵑開得正豔,映著鮮紅的窗花,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年味。小孩子爭相貼窗花剪紙,在門框兩旁貼對聯。 當時針指向午夜十二點,新年的鐘聲敲響,是時候放鞭炮了!傳統鞭炮有一種掛鞭,據說有一百響。鄰居已經點燃了一百響的鞭炮,劈裡啪啦的響聲,催促著我們穿戴好衣服。每個人從頭到腳裹得嚴嚴實實的,恨不能衝到外面去看放鞭炮。大人還買了禮花呢,五彩繽紛的禮花最能體現節日的喜慶了,仰望著夜空中姹紫嫣紅,默默地許下新年願望。所有鞭炮放完,當世界驟然寂靜下來,遠遠望去,窗花在黑夜裡的輪廓格外清晰。腳下的道路已被鞭炮紙鋪滿,天上的月亮似乎比往日都要明亮。孩子們玩累了,很快入睡了。明天,還要去逛廟會呢。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新年到,貼對聯,放鞭炮,劈裡啪啦嚇一跳。新年到,舞獅子,踩高蹺,廟會上面好熱鬧……」        給小讀者的話:  親愛的小讀者,「童年@北京」這個欄目和你們見面已經一個學年了。在這段時間裡,和大家分享童年經歷,也曾回到童年舊地重溫往事, 我發現童年的北京正在城市的發展中不斷改變。回溯童年的過程,也是照見自己內心的過程,隨著寫作的進行,心中的童年愈發清晰。希望你在欄目中收穫了一些快樂,或者對北京多一份了解。如果你也拿起筆,寫下正在經歷的點滴,在多少年之後翻閱,必定是美好的體驗呢。  
kjy03_20130113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3.01.13
敵人派 —— 消滅「頭號敵人」的獨家秘方
  你可能吃過蘋果派、香蕉派、巧克力派,但應該沒吃過敵人派吧? 我猜,你也許連聽都未聽說過。 圖畫書《敵人派》(Enemy Pie)講述了一個如何用美味的敵人派,徹底消滅敵人的故事。主人公「我」是一個小男孩,在球賽中常常輸給小傑,還被嘲笑;小傑舉辦了彈簧床派對,請了「我」的好朋友,卻沒有請「我」參加,所以小男孩視小傑為頭號敵人。 如何才能夠消滅敵人呢?看到小男孩那麼苦惱,爸爸決定出手相助,使用獨家秘方製造美味的敵人派。只要敵人吃了,就會被迅速徹底的消滅掉。但是,前提當然要這個敵人心甘情願的來吃才行啊。於是小男孩為了籠絡敵人,主動邀請小傑和他一起玩了一整天。誰知小男孩竟然發現和敵人一起玩的時候感覺還不錯,他開始有些後悔了,擔心小傑吃了敵人派以後頭髮會掉光光,有口臭或哭個不停。當小傑要吃敵人派的時候,小男孩大聲喊道:「小傑,別吃!這個派很難吃,說不定有毒!」 結果怎樣呢?爸爸、小男孩和小傑都吃了敵人派,敵人派美味極了。神奇的是,小男孩的頭號大敵人果然不見了,小男孩和小傑成了好朋友。 《敵人派》中的人物卡通可愛,頭大大的,身子小小的。眼睛之間的距離很遠,耳朵特別小,嘴巴一笑起來特別大。一切都不成比例,卻十足吸引著小朋友的視線。圖畫中溫馨的家庭布置──窗台的小花,餐桌上的格子布,溫暖的燈光⋯⋯是幸福家庭生活的折射;院子裡的大樹,樹上小小的樹屋,綠油油的草地、鮮花與不遠處的樹木,還有鄰家造型各異的小屋⋯⋯,這樣自然和諧的戶外景觀是小男孩社區生活的寫照。在圖畫部份描繪得如此和諧溫馨的大小環境襯托之下,文字中對「頭號敵人」的討厭與強烈表達,令文字與圖畫之間產生張力。而文字的活潑靈動,與圖畫場景中整體呈現出的寧靜和諧配合得十分巧妙,可以看出繪圖作者泰拉.葛拉罕.金恩(Tara Calahan King)與文字作者德瑞克.莫森(Derek Munson)之間有著很深的默契。 這是一個兒童版「化敵為友」的故事。在成長的過程中,小朋友常會因為與同伴爭奪玩具而吵架,也可能因為玩耍時互不相讓而討厭對方。有時,甚至會沒來由的不喜歡另一個小朋友。如果爸爸媽媽細心觀察,也會發現男孩子、女孩子對「敵人」的討厭,其表達方式也很不同。當孩子告訴爸爸媽媽:他很討厭一個人的時候, 一方面大人不必太過緊張,有時兩個小朋友這一刻在吵嘴,五分鐘後就忘記了,又在一起玩得不亦樂乎。正是在碰撞與磨擦中,孩子們逐漸學習如何與他人溝通並相處;另一方面,爸爸媽媽也應隨時留意孩子的情緒發展,並在孩子「鑽牛角尖」時予以適當的開解與引導,協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九世紀的幼兒教育思想家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在她的教育著作《吸收性心智》(The Absorbent Mind)中就曾提出教育的任務應是「為兒童的生活、為人的心理發展提供幫助」。 「《敵人派》的主旨絕對是一種道德勸說」,童書作家、兒童閱讀推廣人、也是《敵人派》的譯者劉清彥在評論中如是說: 「然而,好的童書不以『教化』強行小孩向正面價值觀看齊,而是寓教於樂中,潛移默化征服他們的心,使他們自發性的體悟箇中道理」。故事中的爸爸並沒有用一堆大道理,去說服小男孩接納小傑,而是用做「敵人派」這個方法讓小男孩有時間與他不喜歡的人相處。在相處的過程裡,小男孩重新認識了小傑 。 與孩子共讀圖畫書的過程,其實也是爸爸媽媽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想想看,爸爸媽媽是否也有敵人呢?要留意的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十分重要──作為父母,你是怎樣面對你的「頭號敵人」呢?  讀完這本圖畫書,你一定知道怎樣做美味的「敵人派」了。有智慧的爸爸媽媽,可能還會發明出很多很多種徹底消滅敵人而屬於你自己的獨家秘方呢!這個秘方,不僅可以幫助孩子,也能幫助我們消滅自己心中的敵人。  
kjy04a-20130106
icon34
寫作魔術室
2013.01.06
投稿和參賽
   寫日記、寫讀書報告都是訓練文筆的好辦法,還有,那就是投稿和參加徵文比賽了。如果要說不同,日記給自己看:讀書報告交給老師;投稿和參加比賽純粹要靠自己的自覺了。報社有編輯,比賽有評審,他們相對來說也就相當於我們的老師。投稿稿件被刊登,參賽入圍,在某種程度上都表示作品有了一定的水準。 先說投稿。先了解一下目前報刊上,有哪些歡迎小學生投稿的園地?留意那些園地發表的文章內容和長短,試試也投稿給他們。投去的稿件,要盡力寫好,萬一好長一段時間不獲採用,也不要灰心,請再投出第二篇。為甚麼不獲採用?情況比較複雜,不需要做過多的猜測而認定自己寫得不好。可能的原因有幾方面:  1. 稿件太多,未能及時處理;  2. 文章水平很高,但題材和內容不合適;  3. 編輯沒有收到或沒有留意。 所謂「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在投稿方面只要我們持之以恆,相信好文章一定遲早是會見報的。 再說比賽。在參加比賽前,我們一定要把有關賽事章程看清楚,包括徵文的字數、截止時間、內容要求。比賽的目的主要是一種參與意識,訓練自己嚴格要求自己,用盡全力去參賽,縱然沒有勝出也不要緊。當然,既然是比賽, 那也就要認真其事,加強自己的爭勝意識,以入圍作為目標,這樣就會把參賽作品寫到最好。在強手如林的情況之下,不入圍也千萬不要太失望,畢竟無論勝敗,都是在參賽稿件的範圍內比較而言,完全不是對你稿件水平的最後「宣判」。 投稿和參賽無疑是訓練自己寫作水平、增強自己自信心的方式。 我從小學時就開始投稿,第一篇文章在我讀小學五年級時,在海外一家華文報紙發表, 文章標題是《阿牛》。此後幾十年來我經常投稿,無論有沒有稿費;也經常參加徵文比賽,有時獲獎,有時沒有獲獎,這些都沒關係。我的文學成長,與投稿和參賽分不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