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6a-20150621
耶穌的朋友
2015.06.20
父愛如山
   人們一般對於父親節的慶祝活動,不像對母親節那樣重視與熱鬧。但聖經和慈母教會教導我們,對於父母的關懷和敬愛應該是一致的。當母親艱辛地照顧我們時, 其實,父親也在默默地關心和支持著我們。 我的父親已經離開六年之久了。爸爸生前,可能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不善於將他對子女的愛表現出來, 他只會一直重複著同樣的話語,一再地提醒我們兄弟姐妹小心這個,當心那個。雖然他不善言談,卻對我們幾個孩子有著深深的愛。 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爸爸為了養家糊口總是早出晚歸,我很少見到他,但我還是能感受到爸爸對我的愛。有一年冬天,天氣特別冷,當我放學回家後,爸爸見到我的雙手和耳朵都凍腫了。他心疼兒子,便請媽媽幫忙,他們連夜為我編織了一對耳套和手套。雖然爸媽的手工不是很高明,編織的耳套和手套也不是很漂亮,但很暖和。還記得,當我考上了我們縣的重點高中,但要到二十多里外的地方去求學,那時交通不是很方便,  爸爸只有騎單車帶我去學校。由於爸爸的單車技術不好,害得我們摔倒了好多次。二十多里的路程,走了將近半天才到了學校。爸爸安排好我住宿後,又連夜趕回家。可憐天下父母心,看著爸爸風塵僕僕的樣子, 真不知道爸爸那一夜是怎麼回到家的。 有一個廣告很有意思,廣告內容這樣說: 「小時候,父親的背是我們仰望的大山;長大後,父親的背是我們休息的港灣。」沒錯,爸爸一直是我們的依靠。無論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甚麼困難,只要爸爸出面,似乎沒有甚麼解決不了的事。 父親節是一個讓我們表達感恩、關懷和敬愛的節日,或許,當我們大傷腦筋,考慮該為爸爸買甚麼禮物的時候,不妨反省一下,我們是否察覺到爸爸在百忙中給我們的愛心呢?我們是否觀察到,爸爸為我們無私地奉獻一生呢?或者,我們是否愛自己的爸爸,一如他那樣愛著我們呢?  雖說父愛如山,但再高再大的山,如果不斷地挖掘而沒有採取一些保護措施,那麼,這座山也會有一天被挖空的。父親節該是我們為這座高山作些貢獻的時候了。 我們要向爸爸表達出自己的愛意,在爸爸上班時說上一句叮嚀;在爸爸下班回家時,給他沖杯茶,平常對爸爸多盡孝愛之心,多聆聽爸爸的教導和規勸。這些簡單的事情,卻能令我們印象中那位堅忍不拔和無堅不摧的爸爸,變得熱淚盈眶。
kjy01_20130616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6.16
聖母無貼聖心學校 謝親恩 頌父愛
   每個孩子和父母的相處方式都有所不同,經歷和回憶亦是獨一無二; 每段親子關係都是一本獨特的故事書,有喜,有悲,但更重要的是愛將所有經歷串連在一起。聖母無玷聖心學校的小五生吳珮嘉和林卓鋒這對同窗好友,跟我們分享他們與爸爸之間的故事,滿溢著愛的故事。 (本報專題)珮嘉眼中的爸爸十分「立體」,「他有嚴肅的一面,也有幽默的時候,而且很有耐性。」父女倆除了喜歡打乒乓球,另一共同嗜好是吃零食。「吃零食的時候,我們就變成兄妹」,吳爸爸打趣道,「我們會趁媽媽回家前,偷偷的在家中吃零食。」 身教 同行 父女愛濃 零食亦給這對父女帶來一段難忘的往事。珮嘉還在讀幼稚園時,一個晚上睡覺前鬧別扭,嚷著要吃餅乾,爸爸軟硬兼施,也勸不了她打消這念頭。「怒氣沖沖的我把餅乾丟到地上,踏碎」,吳爸爸憶述,「事後我十分後悔,覺得自己的行為充滿暴力,而且浪費食物。」於是吳爸爸跟女兒認錯,並買了餅乾賠罪,「犯了錯便要承認錯誤,而且跟嘉嘉溝通後,她也明白到在這件事上我們都有責任。」 吳爸爸以身作則,教導女兒勇於承擔外,亦一直陪伴珮嘉成長。珮嘉小時候,他每週六和她上鋼琴親子班;現在,因為較彈性的工作時間,每次珮嘉因事遲到早退,接送的也是吳爸爸。去年夏天,珮嘉和爸媽一起到意大利西西里省——將聖經翻譯成中文的雷永明神父的家鄉,參加教會冊封雷神父列入真福品的隆重禮儀(宣福禮)。當地大事慶祝,宣福禮前的兩個晚上也舉行巡遊。「嘉嘉習慣早睡早起,到巡遊的時候已十分睏」,吳爸爸回想,「但她已經長得那麼高,我也沒法子再像以往般抱起她,只好一直讓她靠著,直到完成巡遊。」 對爸爸的付出,珮嘉非常感激。「爸爸當的士司機,駕著車子到處去,看起來工作好像很輕鬆,但事實並非如此」,珮嘉肯定道。她分享一次參加科學活動嘗試駕車的經驗, 「我體會到駕車精神很緊張,手腳也很會累。」她表示爸爸工作辛勞, 「他一星期工作七天,但忙碌中也經常抽空陪伴我,我非常感激爸爸!」除了打算送自製賀卡給爸爸慶祝父親節,珮嘉也給他送上祝福,「我希望他減肥成功,保持身體健康!」 陪伴 鼓勵 父子情深 「我和鋒鋒很親密, 就像玩伴般」,林爸爸笑道。閒時他愛和卓鋒下棋和打球,二人也愛一起研究科技產品。任職採購的林爸爸長時間在內地工作,只有週末才能回港與家人相聚,因此他們特別珍惜相處的時間。「我對兒子的要求很簡單,不要過分沉迷,不要變壞,但要有責任感,懂體諒、懂感恩」, 林爸爸表示,「我雖然沒有宗教信仰,但我在這方面很開放,孩子有自己的獨立思想, 可以自己選擇。」 而卓鋒則這樣描述爸爸,「他親切、和藹、有耐性,而且十分注重家人,全心全意愛我們。」他難忘小四患胃炎時,爸爸對他無微不至的照顧,「患病時很辛苦,有時甚至會難以呼吸,好幾個晚上爸爸都抱著我,讓我側臥得以入眠;我進醫院時他也請假陪伴我。」那時甚至影響學業,卓鋒說,「最後爸爸媽媽也知道我盡了力,給我買了一份大禮物,鼓勵我繼續努力。」林爸爸回應,「結果並不重要,我期望鋒鋒明白,過程中真正努力更重要。」     「我最欣賞爸爸對我們的愛」,卓鋒感謝爸爸,「他在內地的工作很忙碌,有些時候甚至週六早上也要留在內地工作;回到香港,為了陪伴我們,他也一樣忙碌。」每個週末,林爸爸也會陪卓鋒參加合唱團練習,加上車程,每次也要花上五小時。「爸爸為我們放棄了自己的私人時間,我感謝他對我的養育之恩。我希望爸爸可以輕鬆一點,也希望他能夠有多些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 !」(澄) 
kjy01_2012061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6.17
聖博德天小(蒲崗村道) 父親子女 真情對話樂天倫
  (本報專訪)父親節前,三位來自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的小學生偕父親接受本報訪問,分享親子相處點滴,真情流露。拍照的時候,小朋友緊緊摟抱著爸爸,兩位父親甜在心頭。   鍾爸爸:   鍾繼康和鍾甄洳兄妹分別就讀該校四年級和三年級,訪問剛開始,小女兒甄洳已挽著爸爸的臂膀,臉上流露甜美的笑容,嚷著說:「爸爸做的朱古力『心太軟蛋糕』,很美味啊!我認為這是爸爸的優點。」在甄洳口中,父親鍾翔璋烹調的食物相當可口。體貼入微的鍾翔璋補充說:「我每天早上都會為子女預備早餐,雖是簡單的食物,他們卻很喜歡。我知道女兒愛吃這種甜品,便在互聯網上找食譜,親手做這款式的蛋糕。」鍾氏這對活寶貝七嘴八舌,跟記者閒話家常,繼康坦言最愛與爸爸聊天談心:「爸爸時常跟我分享他的生活經驗,又會帶我到水族館看小烏龜。」 鍾翔璋在一所電訊公司工作,負責設計程式:「我儘量依時回家,陪伴孩子;即使工作再忙,我也會待子女入睡後才工作。」鍾翔璋回想小時候,自己的父親在茶餐廳工作,父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我喜歡與子女聊天,了解他們的需要。時代不同了,現今的兒童在生活和學校裡,接觸不同的事物,我認為只要有適當的親子溝通方式,兒童能明白成年人的處境。有時,因工作繁重,我感到很疲累,回到家時,我會跟孩子說我的心情不佳,他們便會體諒我,讓我休息一下。」 在繼康心目中,爸爸很能幹:「爸爸教導我,為我解決功課上的困難。在學習生活裡,爸爸經常要求我盡力而為。」鍾翔璋輕輕撫摸兒子的頭,說:「孩童時代是人生中最快樂的階段,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愉快成長,享受學習生活。我與太太經常出席學校的親子活動,了解他們的校園生活。」這時,甄洳急不及待向記者講解他們小時候的生活照,看到照片中胖嘟嘟的兄妹,三口子不禁笑了起來。鍾翔璋指著照片,感觸地說:「那時,繼康大概是三歲吧!照顧嬰孩實在不容易,我仍記起,繼康未滿一歲,我曾抱著他,一邊哄他入睡,一邊工作呢。時間飛逝,轉眼間,孩子已經就讀小學了。」   何爸爸   來自公教家庭、就讀該校四年級的何梓翹最愛與爸爸結伴踏單車。訪問中,每次談起這項父子活動,梓翹都會笑不攏嘴:「每逢長假期,爸爸與我從大埔踏單車到大尾篤,很快樂呢。此外,我喜歡與爸爸一起看電影,我更會選定喜愛的電影,然後告訴爸爸。」梓翹和父親何偉強都是家中獨子,何偉強特別體會到培育孩子的心靈成長,家人的支持和陪伴是相當重要,他談到自己的兒時回憶:「爸爸是一位廚師,工作時間較長,我與他的關係也較疏離。童年時,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個晚上,我完成了功課,等候爸爸回家,然後,一家三口出外吃宵夜;為孩童的我而言,這是幸福的時光。」  何偉強的父母雖不是天主教信徒,卻讓兒子自小在天主教學校成長,何偉強感謝天主的奇妙安排:「踏入社會工作後,我才參加慕道班,並與太太在2000年一同領洗,成為教友。現今社會充斥著混亂的價值觀,容易令人迷失,我確信信仰培育對兒童十分重要,帶領他們走正確的路。」何偉強認為培育兒童成長,學校與家庭的角色相輔相承:「學校與家庭擁有共同信仰和教育理想,這是相當好的配合,所以,我為兒子選擇一所天主教學校。」梓翹參與九龍灣聖若瑟堂的主日學,於今年剛接受初領聖體聖事,又擔當輔祭,協助神父進行禮儀:「我喜歡回到聖堂,在這個團體裡,我結識了不少好朋友呢!」 何家三口子是香港信友團體「普世博愛運動」(Focolare Movement,1943年在意大利創立)的成員,多年的團體生活讓何偉強從另一個角度體味人生:「團體鼓勵我們首先付出愛,並在目前的一刻承行天主的旨意,這種生活態度成為了我的人生座右銘。作為父親,我也這樣教導兒子。」提起難忘的父親節,何偉強發出會心微笑:「兒子出世後的首個父親節,彌撒中,神父邀請身為父親的教友接受祝福,我也是當中一份子。那一刻,我很感動,除了喜悅的心情外,這份祝福也加強了我的使命感 —— 養育孩子成為正直和良善的人。」訪問末段,可愛的梓翹不忘邀請爸爸在父親節那天踏單車,慶祝一番。(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