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80916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09.14
聖德蘭幼稚園增設本地課程 讓小孩融入社區.藝術.大自然
  (本報專題)位於赤柱的聖德蘭幼稚園,多年來為照顧區內人士而開設「非本地課程部」;本學年九月開始,幼稚園參與了「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計劃」,開辦「本地課程部」,配合目前社區需要的同時,也要把天主教核心價值灌輸給華語兒童。 聖德蘭幼稚園校長李月嫦說:「區內有一間基督教幼稚園,如果家長希望替小朋友報讀天主教學校,最方便都要到香港仔去…… 家長得知我們開辦本地課程部都感到興奮!」幼稚園在本年七月終獲教育署批准,可開始為本地課程部招收學生。對於要遲遲才能招生,李校長說:「我們希望向學生提供最好的學習環境,待一切準備好才能開始招生。」截至九月四日,本地課程部共招收了七位學生,非本地課程部共有十七位學生,校長說:「無論今年有多少學生,我們都會照常開班,努力教導每一位小朋友。」   布置幼稚園 向社區展視藝術氣質 聖德蘭幼稚園座落聖亞納堂旁,初期與聖德蘭學校為鄰。聖德蘭學校這小學則於二○一一年因收生不足而停辦。這次幼稚園擴建,便是在小學原址進行,設置了音樂室、美藝室、戶外有蓋操場等教學空間。   校長和老師對於新校園的設計都花盡心思。為了善用音樂室木地板,校方在音樂室加設了攀石的地方。另外,在音樂室的牆上亦畫了太空圖,為了使圖案更加立體,他們使用了三維技術,「每個小朋友看到都會『嘩』一聲,因為畫面立體得就像太空人從黑洞中掉出來般。」 在剛過去的父親節,小朋友更與爸爸一起布置校園,在新買的防撞設備上畫畫,為它們增添色彩。李校長:「我們希望幼稚園可以向社區展現藝術的一面,校園每一個角落都充滿小朋友和家長的創作。」   學部學生之間互相交流 締造自然語境 擁有獨立校舍的聖德蘭幼稚園是一間多元文化、多種族的學校。在上學年,共有二十多位學生,來自俄羅斯、澳洲、智利、阿根廷和韓國等十七個國家。因應學生的不同背景,學校每年都會就不同國家的文化特色舉辦活動,讓小朋友多了解各地文化。 本地課程部開始後,學校將會加強兩個學部兒童的互動學習, 提升多元化學習的效能。 另外,小朋友在早會、聯歡派對、出外參觀等課堂外的地方會經常作交流,一起相處,造成語境共融的情況,強化兩文三語的學習。李校長說:「我們不需刻意舉行任何語言日,因為小朋友都來自不同的地方,每天自然地接觸不同語言,形成一個自然的語境。」    課室、社區、大自然 聖德蘭幼稚園著重生命教育,例如在校園內設有「有機種植區」,與學生一起種植;讓他們親近大自然,接觸小動物的機會。每天早上,小朋友都會替植物灑水、灌溉,他們從種植中體會生命與成長。李校長認為在種植中,小朋友能夠學習面對困難,天氣、自然等因素會影響植物的生長,老師便能教導小朋友怎樣面對和應付。   幼稚園課程以兒童為本,透過生活經驗學習,帶小朋友到訪社區不同地方,例如赤柱的古蹟、廟宇和古井。在剛過去的農曆新年,學校就帶了學生到訪赤柱街頭進行舞獅表演。另外,學校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所以會與小朋友認識其他宗教文化。黃華萍主任:「小朋友一進入廟宇,便會自動自覺地請對方保持安靜。之後,他們便會自然地跪在拜墊上祈禱。」學校更會帶學生走進大自然,李校長說「從學校走五分鐘就可到沙灘」,所以學校會在沙灘舉辦一些課外活動。早前,小朋友就化身為小小考古學家,到沙灘發掘「恐龍化石」(尋寶活動),從中了解物種絕種的原因,以及愛護環境和地球資源。   學校亦將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真理、義德、愛德、生命和家庭,融入課程及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每逢有派對的日子,外傭姐姐都會幫忙準備食物,但鮮有參與的機會。所以,去年學校舉辦「外傭姐姐日」。學校、家長和小朋友準備了食物和一些感謝的說話來感謝外傭姐姐,讓小朋友懂得尊重外傭姐姐,亦讓外傭姐姐明白她們也是學校的夥伴。當日其中一個活動環節「大手牽小手」,外傭姐姐蒙著眼睛,透過觸摸小朋友的手尋找自己的小朋友。每天外傭姐姐都需要牽著小朋友的手上學,所以當天從遊戲中看到他們的關係十分密切。黃主任:「因為小朋友與外傭姐姐之間有緊密的聯繫,當姐姐想放開手的時候,小朋友會自動地捉緊她們的手,所以她們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小朋友。」    學校今年亦參與了中文大學舉辦的「遊戲.學習.成長」計劃,提升教師的教學專業,好能設計具啟發性和有趣的課程,讓小朋友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吳) 
kjy06_20180624sb
happypoint
快樂宗點
2018.06.22
父親節後感
每年父親節,感覺都不及母親節的氣氛熱鬧。母親節時,走在街上,當看到有些人拿著康乃馨,都知道是送給他們母親的節日禮物。相反在父親節,似乎卻沒有一種象徵性的花朵或代表的東西。兩個節日連續在兩個月內發生,互相比較之下,大家便會感到父親節的氣氛較為淡薄。 但每一年,不少商人仍會抓緊這個時機,以節日為招徠,宣傳一些跟父親有關的東西,充滿商業味道。其實節日太商業化並不好,它的真正意義是提醒自己反省跟父親的關係,也可想想怎樣慶祝這關係。 孩子年紀大了,父親也年長了,大家一同度過了很多個父親節,究竟慶祝時的感覺會否隨著時間而不一樣呢?在傳統的中國人家庭中,孩子較擅於向母親表達情感和分享事情,反而與父親的距離可能遠一點,因為往往父親會比較內斂和嚴肅,而且大部份父親都要在外工作賺錢養家,跟孩子的接觸可能較母親少。 在這節日,筆者總會反省跟父親一起的回憶,以及怎樣可以跟他有更好的相處。小時候父親用心照顧孩子,在他年長時孩子應該給父親更好的照顧。 有關筆者跟父親的回憶實在很多,例如讀幼稚園和小學時父親接放學,他第一時間會替我拿沉重的書包,又預備一些零食給我,呵護備至,我一邊吃一邊跟在他的後面,至今他背書包時的影像仍深深留在我的回憶中,給我一種願意分擔的印象。小學時,他帶我去見牙科醫生,經診斷後牙醫說我需要接受全身麻醉的牙科手術,以脫掉其中一顆牙齒;聽到牙醫這樣說,我感到十分焦慮和擔憂,也出現不開心的情緒。離開牙科診所時,父親見我心情不好,便帶我到附近的公園休息,還在那裡聆聽我的感受和安慰我,讓我釋懷,讓我感到他時時刻刻在保護我。這可能是一些普通不過的經歷,但在公園跟父親一起時的影像,至今仍清晰地留在我腦海中。 相信每個人跟父親都有不同經歷,無論這些經歷是好是壞,無論跟父親的關係怎樣,每年的這個時刻都應該跟父親修好關係,向父親說聲我愛你! 
kjy12_20180617sa
KIDS
童心童趣
2018.06.15
陪伴與同行
說來慚愧,雖然我在學校圖書館工作,理應女兒是熱愛閱讀的,但事實卻不是!前陣子偶然在公共圖書館內看到《Q版特工》的漫畫版,於是靈機一觸,與其亂打亂撞,倒不如從這裡開始,培養女兒閱讀文字的興趣。《Q版特工》作者梁科慶多年前,有感香港欠缺本地青少年的讀本,於是特意創作了這系列科幻推理小說,我自己也曾看過其中一集,感覺不錯,於是向女兒先簡介一下,便給她看。 想不到女兒竟一口氣把它看完,隨即興奮地對我說:「爸爸,故事主角特工阿Wing的生活經歷很有趣,書中的繪圖很漂亮,尤其是那架跑車真的很美啊!我看它時,竟忘掉了電視上正播著的卡通,你說阿Wing多厲害!」我便立即回應,其實《Q版特工》小說系列更有趣,於是她便叫我快快幫她借來。 我隨便選了《Q版特工2:挪亞方舟》給她,但後來才發覺,它對一位小二學生來說,也有一定的挑戰。突然間,我意識到自己其實必須先把小說讀完, 或許可以在女兒看每章前,向她略述內容重點,讓她看後才回應,這才是更好的方法呢!於是,我特別抽空去細讀小說,並間中著意和女兒分享一二。未來結果會如何?此刻還未知曉,但我頓然明白:先去主動了解小說內容,選擇陪伴並跟她同行,這心態才是最重要。 主耶穌基督豈不也是很相近嗎?祂是天主的獨生子,為著愛我們,竟成了人,住在我們當中,經歷了人世的悲歡離合,陪伴並與人同行至死,最終只想拯救我們,並重拾我們的尊貴身份。聖經透徹地描繪了當中的含意:「他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為應把持不捨的,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斐二6-7)。在今天父親節, 主耶穌基督的榜樣,很值得每位爸爸教養孩子時,細心思考並實踐的。 
kjy02_20170618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7.06.17
專訪《同行天主路》作者丘建峰 全職爸爸與子女的相處之道
讀者若有追看本報專欄《同行天主路》,大抵感受到作者作為爸爸開明的一面。本報有幸藉此父親節,邀請作者丘建峰(阿峰)作分享。 (本報專題) 阿峰會以放任來形容自己的教養模式,「我不太理會他們的學習,只會緊張與品格有關的事。」所以即使其他小孩學習不同課外活動,而兒子沒有特別興趣,阿峰仍會尊重他的意見,「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總會自己成長,父母不應過於管束子女。」 他的教育方法,有部份源於其家庭背景。他的爸爸是海員,而媽媽經常外出工作,難以抽空照顧孩子,所以每年開學時,媽媽只會說:「我不理會你的讀書成績,不需見家長便可。」故此,阿峰擁有愉快的成長生活,也形成他讓子女自由自在地成長的想法。 爸爸的地位  阿峰在女兒兩歲時,開始在家工作,所以即使是自由式的管教,他仍是花很多時間與子女相處。「子女的日常生活都由我打理,自然很了解他們的行為及思考方式。」阿峰提到,他曾有一段時間與子女共用手機,「他們了解我會尊重私隱,因此他們也不會看手機內屬於我的東西。」可見他們的關係特別深厚。 阿峰對子女的愛亦是無微不至的,「女兒應該覺得我是個稱職的工人,例如他們起牀不願吃早餐,但我認為吃早餐很重要,便會每天弄他們喜歡吃的早餐,包括愛心芝士包、雲吞麪、魚蛋粉。」但阿峰笑言,子女不會因此而感動。他又舉出一個例子,他在兒子小學旅行時,滿懷愛意地弄鹵水雞翼給兒子帶去與同學分享,誰知那盒雞翼原封不動地帶回家中,兒子還問:「我的書包有雞翼?」阿峰才意識到父母認為重要的,並不代表子女所認為。 當然,子女一些需要改正的行為,父母不能放任不管,阿峰偶然會運用父母權威,例如兒子曾因打機而三番四次忘了下車,故被罰收手機一星期。「若果我真的要兒子交出手機,只要我說一句, 他便只能不情願地把電話交給我。」但他明言,經常運用威嚴,只會令關係變得惡劣,「近年我經常要做『救火』工作,媽媽很介懷兒子沒有禮貌,但我相信他的行為可以改善。」不過,阿峰認為說道理講求時機,子女才覺得中聽。他謂:「兒子仍是很喜歡打機, 我們經常處於拉鋸當中,但在這拉拉扯扯中能讓他成長。」 採訪前一天,正是阿峰女兒的十三歲生日。對於女兒,阿峰看似沒有擔心,「她很循規蹈矩,透過守規矩而獲得滿足感,但我希望她二十年後的生活能多姿多彩;觀乎身邊部份年約三十歲的女生,她們可能從小拿到好成績、找到好工作,但卻發現這些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後記 訪問阿峰後,記者利用通訊軟件跟他女兒聊了一會,她不約而同說起視爸爸為工人的事:  我其實很崇拜爸爸的淵博知識,不只是當他為工人。很感謝爸爸為了照顧我們而放棄工作,我為一個在家照顧小朋友的爸爸而感到驕傲。 親子情深,盡見於此。(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