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中學專題
2023.01.06
聖母無玷聖心書院
海洋拾荒圓環保使命
(本報專題)「我第一次潛進海底清理垃圾前,只知道海洋污染情況嚴峻,沒料到在海底兜了幾圈,發現海床盡是人為製造的垃圾,包括遊船河人士所棄置的酒瓶。垃圾沉得很深,要由潛水員撿拾,才能夠清理得完。」聖母無玷聖心書院學生余凱文參與了校內的「海洋拾荒──海洋保育計劃」後, 希望為人類大家庭的兄弟補償,更努力地為減少污染而改變生活習慣。
凱文與另外四位同學修讀專業潛水訓練課程並通過考核,成為國際認可的開效水域潛水員,繼而進修「打擊海洋垃圾課程」, 先後八次到西貢一帶海域清理海底垃圾,包括電子廢料及玻璃瓶。他們記錄海底垃圾的數據,並加入到全球數據庫中,協助國際組織制訂固體垃圾管理政策。
他們回到學校後,與同學分享海底的驚險之旅,從而推動校內的環境教育活動;又與同學到西貢一帶海灘清理垃圾,鼓勵低年級學生利用廢物,創作以環保為主題的藝術作品。
「八次潛水的難度不斷提升,讓學生為更遠大的目標服務……保護環境不會是一帆風順,但我們相信天主會幫助我們克服困難。」五位學生每次出海潛水前,校監鍾妙嫦修女與師生皆為他們的平安祈禱,並讓學生認識到,不論是出海清理垃圾,抑或創作教育展品,皆為履行大地管家的責任。
聖母無玷聖心書院的辦學團體聖母痛苦方濟傳教女修會, 分享方濟大家庭珍惜萬物的愛心,該修會的鍾妙嫦修女與教師齊心在校內推動宗教教育,透過早會演講、回收廢紙及利用廢棄木材製作校園家具等行動,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愛心。校長莫潔如盼望學生從中感染方濟精神,珍惜人與人之間,及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助關係,也要關懷弱小。
為受困魚兒解開「鬼網」
近年海洋生物面對人類經濟活動的嚴重威脅,魚類經常被俗稱為「鬼網」的廢棄漁網纏繞,只能夠痛苦地等待死亡。參與海洋拾荒計劃的學生余凱文穿上漆黑的保溫潛水衣,戴上厚重的保護手套,背負沉重的氧氣樽,潛進至少十多米深的水底,清理鬼網及其他垃圾。
凱文為香港海洋被污染而痛心,也為魚兒的歡迎感到安慰,「潛水是個美妙的過程,某次我看見一大群小魚圍繞著我轉圈, 而腳底盡是珊瑚的漂亮的美景。」海底的美麗打動了凱文的憐憫之心, 讓他咬緊牙關完成任務,盡力執拾垃圾, 「海床那可怕的壞破景像,提醒我要更用心養成環保習慣,以往我只是少用即棄用品, 現在會主動跟朋友分享海底的經驗,鼓勵大家多從源頭減廢。」每位參與潛水的學生揀選了一項專門的海底研究題目,凱文選擇研究珊瑚,也主動上網學習相關知識。
另一參與計劃的學生梁愷童坦言,爸媽原先非常擔心她的安全,不批准她潛水, 「我再三請求他們讓我參與環保工作,終於得到他們認同。」愷童與同學裝備了保命技巧,包括學習水底手語,以便在寂靜的環境中溝通,例如氧氣不夠時,潛水員要向夥伴搥胸,幸好他們一路平安,從未發出緊急訊號,「最驚險的一次是我專心為海刺拍照時,被暗流推至遠處, 膝蓋也被海刺刺進皮膚內, 最後毋需拔刺,由它在身體內自然分解……我欣賞到香港最大片的珊瑚,為這份美麗感到『悲哀』:原來是由白化或變螢光色所致。」
創作環保藝術作品
凱文與愷童等高年級學生將海底裡的所見聞所聞帶到學校,低年級學生以相關題材創作視覺藝術品,表達他們對環保的反思。中二學生王淑儀與組員以顏料及塑膠製成了一座由海洋包圍的小島,海洋雖然充滿生命力,但小島其中一方受廢料所污染,帶出環保工作刻不容緩,鼓勵作為天主子女的世人,應珍惜地球資源。
聖母無玷聖心書院重視環境教育,讓宗教科、科學科、地理科及生物科等在環保教育上相輔相承,淑儀透過相關科目認識污染問題如何影響生態系統,以及拖網對海床的傷害。
中一學生黃欣翹透過藝術創作表達樹木對環境的重要, 希望鼓勵到校參觀視藝作品及展板的訪客珍惜樹木。
環境教育組負責老師劉耀琮愛好潛水, 他在「香港教師夢想基金」資助下,將嗜好變成教學計劃,「這活動的重點不在於學習潛水,而是鼓勵學生保護環境,並讓他們了解到,每個人皆可以成為『小小科學家』, 探索科學知識並培育對環境的責任感。」
五位參與海洋保育計劃的潛水小健將計劃於本年春季再次到海中清理垃圾。余凱文對下一次的海底之旅充滿期待:「看見海洋少了垃圾,令我感到快樂又滿足。」(鄧)


悅學愈樂
2022.11.20
享受水中的自由
欣賞天主的創造
殘疾人士要享受潛水的樂趣,事前需要進行一系列安全措施。秀琼的四肢及關節也有先天疾病,多年來難以伸展及彎曲,當我與義工引領秀琼來到水中, 殘疾的障礙令她不能像一般潛水員一樣,用手把調節器放到口中,需要另找方法克服此困難。在水中,潛伴之間的溝通更需要默契,但她不能以手勢和我們溝通,只能用眼神。在她的身邊,我看到她努力不懈的在水中前進著;她的樣子告訴了我,她享受在水中靠自己的力量前進,享受那得來不易的水肺潛水運動所帶來的樂趣。
在秀琼身上,我看到那份溫柔而具毅力的勇氣, 以及一顆充滿生命力及堅持的心,亦令我懂得珍惜及感恩自己擁有的一切。
潛水體驗令秀琼學會勇敢、獨立,要相信自己做得到,有勇氣去嘗試新事物,克服別人多次說自己不能成功的負能量。秀琼說:「我要向著適切的目標邁進,不要輕易放棄,更要為自己將來開拓新路向。」這一句話,可見她充滿鬥志。她更主動聯絡路政署, 建議改建車站行人路斜台,使輪椅能安全通過,令輪椅使用者出行更方便。
各位年輕人,秀琼的經歷令大家有所啟發嗎?希望大家感恩自己有四肢健全的身體,因為這是天主給我們的恩賜,使我們能自我控制,做上主悅納的事, 例如:可以自己管理及編排活動及學習時間,發揮自己的才能。另外,面對困難時,大家要相信自己是可以跨過的,只要盡力嘗試,沒有甚麼事可以難到自己。希望大家在各自的人生路途上,也像秀琼一樣, 無懼任何險阻,為自己奮鬥。


悅學愈樂
2022.10.09
突破先天障礙 潛水帶來希望
「我現在已經可以自行由家出發,乘搭不同的交通工具,到我想到的地方了!」秀琼欣喜地說。
眼前的秀琼,四肢及關節在伸展及彎曲方面患有先天困難,肌肉也不能發力。在這樣的狀況下,體能欠佳是意料中事,其身體活動能力比起肌肉萎縮症的病人更差。在日常生活中,她連更換衣服、梳洗等這些基本的個人護理項目也無法做到,每天只能困在家中,這使沮喪無助之感一直伴隨著她。而輪椅就是她終身不能擺脫的夥伴。
樂觀開朗的秀琼,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先天疾病而自怨自艾,反而更積極參加各種陸上運動,以鍛鍊體能,可惜都被拒諸門外。但她沒有放棄,更在機緣巧合之下,認識了我和我的丈夫,得以接觸潛水這項活動。
我在大學時期已參與水上義工服務,2009年開始參加國際傷健潛水協會(香港),以「潛伴」(Dive Buddy)身分陪伴殘障人士潛水,陪伴殘疾人士在海底世界中自由自在的遨遊。
秀琼是我服務的對象之一,第一次見到秀琼時, 她親切誠懇的面龐使我為之動容。秀琼能夠抵達潛水訓練場地更是一波三折。她由家出發到泳池進行潛水訓練,需要轉兩程車。這對於極少出門的她來說,已是極大的考驗。但只要想到能夠嘗試潛水這項運動, 她便無懼任何艱苦,只一心朝著目的地,一步一步進發。
我們在訓練場地協助她穿上浮量控制衣,以及配上各種潛水裝備,如:調節器、氣樽等等。這些沉甸甸的裝束及設備,對一般潛水員來說,已是「分量十足」,更何況是四肢難以發力的秀琼呢?但在整個預備下水的過程中,我只看到她滿臉的期待與熱情,我看到天主藉著這項運動,燃起他們對人生充滿希望。這份期盼,成為我一直參與潛伴義工的原因。


中學文章
2022.03.11
喜樂中學 文章 2022.03.13
潛水給我的啟示
今天,我登上了船,踏出海中潛水的第一步。船停了在海中,我穿上裝備,深呼吸,一蹬跳了下去。旁邊的同伴跟我適應了一下,我們便一起向下潛。
這是我第一次潛水,這裡沒有了平時繁鬧街道的喧聲,更多的是一片寂靜,煩惱好像一瞬間消失了。時不時看見魚兒在水裡搖頭擺尾,「咻咻」的幾聲就消失在眼前。抬頭向上,海面靜悄悄的,波浪慢慢涌着,像在和我揮手打招呼。高高掛著的烈日,光線四射,射進水中和我相遇。「下午好啊,這世間的萬物。」
我繼續向下潛,經過了魚群,「哇塞! 那裡有一條五彩繽紛的小丑魚,真是可愛極了。」於是我和小丑魚來了一張合照。游啊!游啊!我終找到了海裏的世外桃源。一塊塊岩石上掛著一朵朵珊瑚,它們在海浪的湧動下肆意的飄,旁邊的海草跟著一起手舞足蹈,一場狂歡派對在海底展開著。珊瑚很漂亮,有紅色的,黃色的,藍色的……看起來就像一位美麗的姑娘。兩條小魚在海草中穿梭,在捉迷藏。
海底下的景色美不勝收,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們沒多久就上來了。今天異常充實,看到了許多。可惜,有些東西只適合觀看,就算下次再去,即使再精彩,也沒有了這次的感覺。它只能看著,不能保存, 不能收藏。
人間就像潛水一樣,兩手空空的來,經過成長,看過世界的景象,感受到了人類的溫情,得到了自己想擁有的事物。最後,兩手空空的走。有點遺憾,自己的東西不能帶走,但更多的是欣慰。若我們去了自己嚮往的地方,感受到家人和朋友的溫暖, 也竭力追求過自己嚮往的事情,可算是不枉此生了。
王詩琳 天主教新民書院 2D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