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4b_20220605_fade
400 400 FAMOUS_SAYING
Stories Behind Popular Sayings
2022.06.05
Drum up
This year's Dragon Boat Festival was celebrated on the 3rd of June. Traditionally, dragon boat races are held during this festive time. To help the crew to reach the finish line, a drummer beats a drum to keep the rowers in unison and to maintain morale.   A drum is a percussion instrument which is used to keep a steady beat and create a rhythmic feel in a song. What other uses does a drum have? It can also be used in ceremonies, military processions, and even to send messages over long distances.   In the mid-1800s, the phrase " drum up " appeared in the USA. Its meaning is to try to attract customers and supporters by persistent persuasion. At that time, travelling salesmen in the South kept their wares in a wooden box clad with leather. To let houseowners on a plantation know that they were coming up the road, they would drum on the box with a set of drumsticks. For example:   Her new job is to drum up business.   The teacher hopes to drum up enough students to form a swimming team.   今年的端午節在新曆6月3日慶祝。傳統上,這個節慶日子裡會舉行龍舟賽。為了幫助隊員抵達終點,鼓手不停擊鼓,令划手動作一致及保持士氣。   鼓是敲擊樂器,用來在歌曲中保持穩定的節拍,以及予人韻律和諧的感覺。鼓還有哪些其他用途?它也可用於典禮、軍隊巡遊,甚至是向遠方發出信息。   18世紀中旬,「drum up」這個短語在美國出現。它的意思是試圖透過持久的遊說,吸引顧客和支持者。當時,美國南方的旅行推銷員把貨品存放在一個用皮革包裹著的木箱。為了讓種植園上的屋主知道他們正沿著道路走上來,他們會用一副鼓槌敲擊箱子。例如:   她的新工作是拉(drum up)生意。   老師希望召集到(drum up)足夠的學生來組成一支游泳隊。  
kjy07_20220529_fade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05.29
香港仔工業學校 關樂晉
三項鐵人 突破自己 創造奇蹟
游泳、單車及長跑皆耗費大量體力,當三者加起來時,其難度可想而知。香港仔工業學校中三學生關樂晉兩年前由游泳運動員轉為三項鐵人運動員,他憑著喜歡挑戰自我的個性,突破個人的體力、耐力與意志,參與三項鐵人運動,短短半年已獲選入香港代表隊,他希望將來能成為全職三項鐵人運動員,以「鐵人」般的精神創造更多奇蹟。   三項鐵人運動乃由游泳、單車及長跑三項運動組合而成,是一項屬於鍛練上下身肌肉的全身性運動,運動員先在海中游泳,然後在公路上騎單車,最後以長跑完成賽事。   三歲學習游泳,五歲加入泳隊,游泳對於關樂晉而言是輕而易舉,可是在三項鐵人中他卻認為游渡海泳最艱辛。他說要在海中央找到最短的距離完成賽道,同時要顧及暗湧及大浪,加上海面能見度低, 見不到水底的水線,游泳時需要不斷抬頭留意其他泳手,更經常被對手抓傷,或看不清楚路線而越過指定範圍,種種原因也會耗掉運動員大量的體能。   視每次練習為比賽 每次備戰,關樂晉會獨自一人在海中練習,教練提議他到大浪的泳灘游泳,平日他會在科學園碼頭沿海練習,或到清水灣沿著防鯊網游泳;訓練公路單車時,他會與隊友在大埔道、東涌、欣澳、新娘潭或石澳等的公路上進行單車訓練等,他說每當單車訓練時上斜路段,是對他的體力與意志力極大的考驗。故此,他視每次練習為比賽, 「在半路倦極想停下來時,便幻想正在比賽,便會堅持下去。」   要成為鐵人,關樂晉需要擁有超乎常人的體能,他每天清晨四時半起床,五時已出門趕往香港體育學院訓練,或是晨跑後上學,下課後再到體育學院或其他訓練池練習,他亦會自定訓練日程,嚴格與持續的鍛練才能保持狀態。   關樂晉中一參與三項鐵人後,旋即愛上此運動,「以前感到游泳很沉悶,小學時有參與爬山單車,而三項鐵人可以一併完成游泳、單車與長跑,一試已覺得很好玩。」參與三項鐵人半年後,他在香港三項鐵人總會參與1500米長跑及200米游泳的選拔中達標順利加入港隊,去年參與香港三項鐵人總會舉辦的水陸兩項鐵人賽半奧運賽程,在男子青年公開組上奪得金獎。   鬥智鬥力 具備策略性的運動 要在最快時間完成三項鐵人比賽,需要定下策略,「我會花兩成體能在游泳、四成力量完成公路單車,其餘的便是長跑, 曾在游泳時已花上大部份體力,險些未能完成賽事。」   運動也為他帶來目標,他夢想成為全職三鐵運動員, 努力練習,從不怠惰,三鐵給予他成功感,讓他建立自信。   他自言過去學習態度散漫,缺乏學習動力,參與三項鐵人後,他會用心把教練的指導整理成筆記, 也主動計算單車訓練時的腳速與步頻,預算每次加快的時間,或在每項運動之間的休息時間等,「我看到自己在三項鐵人運動上的進步,給我學習上帶來動力,即使很累也會繼續堅持,希望從中突破自己。」   「世界上沒有不可能的事」(Nothing is impossible),可說是發生在關樂晉身上,他形容昔日的自己個性容易急躁,貪玩,常跟老師「唱反調」,即使自己做錯也不願意道歉,運動給予他的滿足感,令他的人生重拾目標與信心,三鐵極高強度的訓練也加強他的心理質素與耐性,現在他以全職運動員為人生的目標,深信「世界上沒有不可能的事」。(高)  
kjy07_20220501_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05.01
潔心林炳炎中學
傷殘運動員林寶儀 上天為我開啟一扇窗
「上天給你關了一扇門,同時定會為你開一扇窗。」先天雙腳患有下肢痙攣的林寶儀說,儘管上天限制她不能自如地步行,卻在其他方面給予她能力,她認為游泳是天主恩賜的才能,「只要我在水中便能活動自如,很舒暢。雖然我有殘障,但仍會樂觀面對一切。」 潔心林炳炎中學中六學生林寶儀剛在去年12月巴林2021年亞洲青少年殘疾人運動會上,在女子游泳S8-10級100米背泳,以及400 米自由泳 (16-18歲)贏得兩面銅牌,與她同樣患有下肢痙攣的弟弟,也在比賽上贏得獎牌,她回想在四年前,首次參與在杜拜舉行的亞洲青少年殘疾人運動會上失落獎牌,憑著多年努力不懈的練習,終於取得好成績,更教她喜出望外的是,可以在賽場上見證和分享弟弟林樂兒同樣贏取得銅牌的喜悅。 自幼習泳享受水中的自在 小一開始游泳的林寶儀,當初參加游泳訓練班, 源於游泳有助她紓展四肢,強身健體。後來她加入小學游泳校隊,更在某次殘疾人士會的年度錦標賽上,贏得全場最佳女運動員,至2016年加入港隊,當時剛升上中一。 寶儀的父母在她嬰孩時期學走路時,發現女兒的腳跟不能平放,經診斷後證實患有下肢痙攣,年幼時她仍可以由母親攙扶到住所樓下的幼稚園,但漸漸須以輪椅代步。面對下肢活動困難,她說學習游泳時感到最自在,「在陸地上步行上感到有阻力,我在水中反而可以自由自在地暢泳。」 她仍記得初次下水時興奮的心情,「扶著梯慢慢行,覺得水很冰冷,游泳後感到很自由,令我很愉快。」游泳時寶儀主要靠手部的力量,平日練習輔以浮板以固定雙腳,也要運用腰部力量幫助身體平衡。 游泳鼓勵人生 寶儀說游泳是她人生的鼓勵,同學和朋友經常為她打氣。過去她曾問上天, 為甚麼人人也可以在體育課堂上跑步、打籃球,而她卻做不到,「但朋友覺得,雖然我做不到在陸地上的運動,但水上運動也可以很出色,我與其他人也沒有分別。」 寶儀由2017年開始,已代表香港到各地參與殘疾人士的游泳比賽,曾到杜拜、印尼、墨爾本、新加坡、中國天津,以及巴林比賽,接觸到患有不同殘疾程度的選手令她完全感受到,「傷殘不是阻礙運動的原因」。她曾於2019年在新加坡出席殘疾人游泳世界系列賽上,遇上中國隊的選手,看到對方在雙腳膝蓋以下及雙手手肘已截肢,「他的傷殘程度很嚴重,但是個性樂觀,喜歡與人分享自己的經歷,也不介意他人的眼光,既然我身體比較完整,究竟我有甚麼理由令自己不開心?」 賽場上的對手,經常是寶儀仿傚的對象,她現正應考中學文憑試,早前除了準備考試外,未有放下游泳練習,星期一至星期六也前往香港體育學院進行訓練,平均每次訓練兩至三小時,平日下課後完成體院的訓練後,通常已是晚上了。疫情下體院暫時只開放予全職運動員,她作為學生運動員便需要到其他地方受訓,然而疫情嚴峻,泳池隨時關閉,她說,疫情中會把每個訓練視作賽前的最後訓練。當她未能到泳池訓練,便會在家中進行體能:卷腹、腳部拉筋等運動,以強化肌肉力量。「我珍惜每次訓練,在訓練中盡力做好。」 林寶儀表示從游泳中學習到,每次面到困難,要懂得轉換思考角度,相信一切總會有辦法解決,例如因殘疾問題致難以踢水,可改為多鍛鍊腰部力量,以雙腿帶動水流使身體向前;或是在水中練習撐牆,以及學習迅速轉身,以縮短時間。在寶儀入讀潔心林炳炎中學時,已不時透過校長和修女向同學說:「我們現在所面對的一切,天主定會按我們的能力給予我所能承受到的。她相信,天主賜給她游泳的能力,『祂相信我可以做得到。』」(高)
kjy07_20220320_s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03.18
瑪利曼中學女飛魚鄭渝 定下目標成就個人最佳成績
「由小至大父母也教我不要與他人比較,而是專注自己的能力,每次比賽我也以自己最佳時間為目標,希望每一個經歷也能突破自己。」瑪利曼中學中六生鄭渝是全職的游泳運動員,新冠肺炎疫情下,她沒有停止練習,更在游泳生涯出現一大突破,繼去年六月她在混合泳打破香港紀錄,也在12月的世界游泳錦標賽與隊友游出破香港紀錄的時間。作為運動員,她說凡事盡力做好本份,「要給自己追求更好的成績。」 六歲開始學游泳的鄭渝,當年母親只希望她能夠掌握一項技能。小學三年級,她加入了瑪利曼小學游泳校隊,由最初四式也未完全掌握,至中二在泳會推薦下加入港隊, 藉著全面的培訓,成就了她多年來努力衝破自己最佳的成績,成為女飛魚。 近日外界對鄭渝的關注,緣於她去年6月26日在香港長池分齡游泳賽以4分48點58秒刷新400米個人混合泳香港紀錄,這是她以2點72秒之差打破何詩蓓於2013年的香港紀錄; 她在比賽翌日在爭取200米自由泳東京奧運衝標資格中,以0.4秒之差失落於奧運4乘200米自由泳接力名單,她坦言當刻感到失落,也不斷反問自己,若當日放棄混合泳比賽,結果會否不一樣?  調整心理質素作好每項比賽 鄭渝一直擅長於蛙游及混合泳,至2019 年她在暑假參與全國青年運動會的接力中在自由泳發揮水準,同年10月在學界比賽上有好成績,自此被列入自由泳的候選名單,兩年來不斷勤練自由泳,只為取得奧運入場券,這次未能爭取奧運B標的選拔成績,「雖然我打破了香港紀錄,卻要再等候四年才能嘗試參賽奧運,這是對嗎?」而她的朋友則認為,她已盡最大努力做好每項賽事,能夠刷新香港紀錄也不是容易的事,「當失落奧運資格後,我的心情起伏大和複雜,的確每次游泳前的心理質素也影響表現,幸好教練會助我好好管理心理狀態。」 要克服心態上的問題,鄭渝認為要不斷提醒自己向前望,並為餘下賽事訂下目標。去年12月她要備戰世界游泳錦標賽,「世錦賽迫使我要盡快回復昔日水平。」當然她不負所望,與隊友在女子4乘200米自由泳接力游出7分55秒48,較原本的香港紀錄快5秒76,她認為作為運動員心理狀態很重要。 超乎自己的成績 喜極而泣 每次比賽,她會訂下目標,記得首次因達標而感動落淚的,要數至小學六年級: 「那一年我參與最後一次小學學界比賽,只要全日成績在頭兩位便可晉身香港五區比賽,當時我為自己設下目標是頭兩名,在100 米蛙泳上希望可在1分25秒完成,結果我以1 分22秒完成,較目標快3秒,還得到冠軍,當看到這成績時,我喜極而泣」。 鄭渝認為自己的游泳年期較其他同齡的對手遲起步,幸好她在小學時跟隨的教練, 幫助她打好根基,「他強調遞進式的學習, 希望我打好游泳底子」。 未加入港隊前,鄭渝逢星期一至星期六每天練水兩小時,星期日專門處理泳式的技巧。練水以外,也要練氣,並進行不同的體能訓練。加入港隊後,她每星期有四天在上學前回到香港體育學院練水,「我每朝四時多起床,五時半前抵達體院練水,練習到七時多便盡快趕回位於跑馬地的學校上課。」有時在放學後,她也要返回體院繼續練習。 保持水感不斷練習 鄭渝藉着游泳,幫助保持自主性與自律性,特別是游泳需要持久地練習才不會容易失去水感。然而面對疫情反覆以至泳池一度關閉;她在去年底完成世錦賽返港後要隔離21日,連續三星期暫停習訓令她的水感大跌,「當時感覺有如在《Inside Out》(玩轉腦朋友)電影中的Joy拖著Sadness行走般, 我是完全提不起勁來。」 「常懷希望」是她重拾動力的來源,而每次練水也帶給她不同的成功感。她雖然尚未應考中學文憑試,但已獲美國的大學取錄,她說會繼續平衡學業與運動,繼續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