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a-20120318
icon89
校園隨筆
2012.03.18
踢足球 = 波牛?
  一般來說,老師除了教學工作外,還需要帶領學生參加不同類型的課外活動。二十多年前,我開始投身教師行列,已開始帶領學生參加課外活動。我曾修讀體育,課餘時間自然會訓練學生,參加不同的校際比賽,包括田徑、游泳及足球比賽等,這些都不在話下。  過去,大多數學生都依靠老師提供訓練。因此,我大多利用上午,為學生進行訓練。多年訓練的經驗,讓我得到不少課堂教學以外的體會。平日上課前訓練足球隊,經常會被其他老師埋怨,他們認為讓學生踢足球就會影響他們上課的情緒,繼而影響他們的學業成績,這真令筆者覺得有點無奈!踢足球就等於「波牛」嗎?這個問題經常纏繞著我,因此希望藉這個機會跟讀者分享個人的感受。 首先,訓練學生參與課外活動,正好體現天主對我們的愛。因為天父創造我們,給予每一個人不同的才能,正如耶穌曾經對我們說的「塔冷通」比喻,祂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發揮天賦的才能,善用天父所賜予的一切。每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才能,如果得到老師的賞識和認同,他們就較易建立自信心,間接地有助改善他們的學習態度。在過去的教學生涯中,曾遇過一些學生因為在運動場上得到一些成就,結果其他方面的發展也有明顯改善。 現今不少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容易變得自我。因此,老師為他們提供團體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讓他們體會與別人相處的經驗。以前,常常見到學生在「輸波」的時候,埋怨其他隊友,結果不但無濟於事,反而影響了隊友之間的感情。作為教練兼老師,必須教導他們學懂體諒別人,接納別人及原諒別人,最終與隊友建立真摰的友誼。 此外,接受訓練期間,學生需要忍受不同程度的痛苦,並需要作出犧牲,這樣有助他們建立堅毅的性格,可以體會「成功非僥倖」的道理。 總言之,讓學生參與足球運動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經歷,學生可以從活動中找到自信,得到成功感,並且可以得到珍貴的友誼。因此,個人認為:踢足球不一定等於波牛,反而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kjy03a-20120205
快快樂樂爬格子
2012.02.05
怎樣寫人?
  很多時候,老師給同學們的作文題目都是有關寫人的,如〈我的爸爸〉、〈我的班主任〉等等。遇到這樣的題目,同學們常常會想出很多形容詞去形容人物的性格,這樣的寫法就流於空泛。在談怎樣寫人前,我們要先弄清楚怎樣才算是好的寫人的文章。同學要明白文章寫給別人看,只有日記才是寫給自己看,別人不可能很了解我們的背景,寫出來的東西如果不夠具體,別人就不會明白。寫人的文章最重要是要讓讀者透過文章,了解文章中的人物性格。我們寫〈我的爸爸〉,如果讀者讀了我們的文章,能很具體認識爸爸的性格,那文章就是很好;我們寫〈我的班主任〉,最重要的也是讓讀者明白我們的班主任是怎樣的老師。 我讀過很多同學的寫人的文章,他們都喜歡直接描述人物的性格。他們寫〈我的爸爸〉,就喜歡用嚴肅、幽默等形容詞去形容;他們寫〈我的老師〉,就喜歡用嚴格、要求高等形容詞。這就流於概念化,寫出來的人物性格不具體,也不能寫出人物與我們的感情關係。我們應以事件去呈現人物性格,不應直接用我們的口說出,讀者自然能從事件中明白人物的性格特徵。 同學們寫〈我的爸爸〉,可選擇一些生活的事例去呈現,不必直接說出。例如我們要寫爸爸很疼愛我們,我們不論用甚麼形容詞去形容都不夠具體。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平時與爸爸相處時的生活故事。我們可以記一次生病時爸爸照顧我們的情況,但不能像寫日記那樣把事件巨細無遺地記錄,而是要經過剪裁,把那些能表達爸爸疼愛我們的情節才記下,其他事情可以省略。同學們寫〈我的班主任〉,也不必直說班主任的性格特點,我們只須選取一些生活細節去呈現。例如,我們想寫班主任對學生很嚴厲,我們可以選取一些頑皮同學做錯事,結果如何被班主任責罰的情節去呈現他的性格,但也須要剪裁,只集中寫能呈現老師性格的情節,把其他故事省略。事件不能太多,太多則每件事寫得不夠仔細深刻;太少則文章顯得單調乏味,而且以單一事件呈現人物性格不夠深刻。我建議同學們可寫兩三件事情,那麼文章就很充實了。 文章的結構也很重要。文章結構不好,就如一座房子的結構有問題,很容易會塌下來,情況不堪設想;結構做得好,有時可以令文章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寫人要寫得感人、深刻、引人入勝,最好的結構是欲揚先抑,或者有人叫先抑後揚。所謂「揚」是指談人物好的地方,「抑」則是談人物不好的地方。為甚麼要先談人物不好的地方,才談人物好的地方呢?這是因為結構上有個對比的作用,把人物好與不好放在一起,可以對比出好的地方更好。例如,我們寫〈我的爸爸〉,可以先談爸爸如何對我們要求高,不准我們只顧遊戲,令我們很討厭他;到下文,我們又可以筆觸一轉,寫爸爸如何疼愛我們,怎樣陪我們玩遊戲,這樣前後不同態度的對比令人物形象更鮮明。我們寫〈我的班主任〉,也不應該全文只集中寫老師如何好,應該先在文章的前半部,寫老師怎樣嚴厲要求我們守秩序,如何責罵同學,令同學們敬而遠之;文章下半部分,筆觸一轉,又改為記述一些老師如何愛護我們,令我們很敬重他,這樣就能使文章的前半部分對比下文,使老師受人敬重的形象更鮮明。因此,同學們應多留意文章的結構。切記不應以「直述」取代「呈現」,多以事件讓讀者自己感受人物的形象和個性。   普粵比較 「去」的用法 我們寫文章常受到口語影響,弄不清「去」的用法,常常寫成「我去圖書館借書。」這是粵語句法。規範的書面語應改為「我到圖書館借書去。」我們可以記住這個格式「……到……(做甚麼)去」。「去」前可加上動詞,「到」後則加地方。例如,「我到海灘游泳去。」問句可寫成「你到哪兒去?」否定句可寫成「我今天到不了美國。」很多同學寫成「我不能到美國去。」這句意思跟前一句有點不同,前一句意思是趕不及今天到美國,後一句則是有特別原因而不能到美國去。        
kjy01_2011112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1.20
專訪葉介君校長 周偉強校長 越重山跨百里路
  遠足與繁重的教學工作有甚麼關係?校長室內,談笑風生,笑聲不絕。兩位遠足愛好者—— 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葉介君校長偕梨木樹天主教小學周偉強校長,重溫結伴日夜兼程,終能走畢全程一百公里的深刻經驗;細數艱險的路段,跨越麥理浩徑每一個山頭,猶如步向人生中大大小小的目標......
 百里寸步,超越自我 (本報專訪)二○○九年開始,葉介君校長、周偉強校長與同伴首次參加本港大型遠足籌款活動「樂施毅行者」(下簡稱為「毅行者」)。自小熱愛運動的葉校長,深明運動有益身心:「自從擔任校長後,我更感到必須擁有強健的體格,才能應付繁重的工作和壓力。於是,我決定恆常跑步,也參加公路單車運動。」這位充滿活力的校長曾參加在不同城市舉行的馬拉松,自二○○六年起每年參加渣打馬拉松;今年,他更跑畢全程馬拉松。這份忍耐和堅持感染了部份同工,與他一起前赴超越自我的路。
兩位校長熱切期待再次參與本年「毅行者」,回顧以往兩次參與的經驗,他們興高采烈地談個不停:首次參加時,從錯誤中學懂了充足的準備功夫十分重要,如裝備、練習等,路途上還遇到很多有趣的人與事。
這項「四個人、八條腿、一條心」的遠足活動,參加者必須以四人為一組,在四十八小時內到達十處檢查站,共同完成路程。周校長難忘第一次參加毅行者的經驗:「晚上時分,我們在馬鞍山的路徑上,風勢強勁,參加者都無法前行,加上我的同伴感到身體不適,於是我與他肩並肩,互相扶持,步步為營,幾經辛苦才能走完這路程。我們的確準備不足,我因選擇不合適的運動鞋,以致足部形成水泡,非常痛苦。」
兩位受訪者形容當時的情況,繪形繪聲。這段回憶在他們的腦海裡,歷歷在目。葉校長補充說:「參加者需要挑戰體能極限,除了應付體力外,也要犧牲睡眠時間,通宵達旦,完成路程。對我而言,即使在崎嶇的路程遇到不同的挑戰,翻山越嶺,但每次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路途,那份滿足感真的很大。」
 自我超越,邁向目標
少年時,他們二人都當過童軍,經常參加遠足和露營。葉校長自小在新界區長大,尤其喜愛接觸大自然。他曾擔任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小學組)主席,在任期間積極推廣運動,參與籌備健步行活動。周校長笑說:「我與葉校長自○七年認識,志同道合,經常相約遠足。我們在大自然裡分享生活,交流校長工作的心得。為我們天主教信徒來說,與大自然共融,更能體會天主的臨在。」
在學校裡,兩位校長都熱衷鼓勵師生參與運動。葉校長說:「我在早會跟學生分享參與運動的經驗,引導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運動,鼓勵他們持之以恆,不怕困難。我也願家長認清做運動的好處,運動能增強學生的意志力和集中能力,有助靈活腦筋,提升學習能力。」
曾擔任體育科老師的周校長分享教學經驗,他看到學生從運動中磨練鬥志,不輕言放棄:「多年前,在游泳課中,我教導不諳泳術的學生為自己訂下一連串的小目標,朝著這方向努力學習。每當達成小目標,學生逐漸建立自信,更樂在其中。我想,這樣的學習態度終生受用!」(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