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校園隨筆
2012.09.20
孩子玩意話今昔
最近,我跟家人結伴到郊外遊覽,在巴士上無意中聽到一對父子的對話:「今天早上與你去行山,回家就准你打機,好嗎?」正在抱怨的兒子欣然回答說:「好哇!如果每日都可以打機就最好了。其實,我根本不喜歡到處走,又要行、又要走,真累死人啊!」從以上的對話,相信行山是爸爸的選擇,行山對他和兒子都有益,兒子卻另有喜愛——打機。
回想自己的童年時代,如果爸爸說要帶我們兄弟姊妹到外面走走,不管去甚麼地方,都會興奮上數天,每天都渴望出外的日子能早些來臨。還記得那時的生活,爸爸每天都為生活而忙著工作,媽媽做家務一點也不輕鬆,哪有空閒時間帶著子女到這兒走走,去那處玩玩呢?要玩耍,自己就得動腦筋了。正是因為沒有成年人監管著,同時也沒有錢買玩具,兄弟姊妹的腦子就想出很多有創意的玩意來,分毫不用花費,每樣遊戲都是挺好玩的。例如:用廢報紙紥足球、拾小石子、「抓抓子」、拍「公仔紙」、扮大戲人物演功架、跳橡筋繩及兵捉賊等等。每一個玩意都由大家一起構思,遊戲規則也一起來訂定,嘻嘻哈哈,跑跑跳跳地玩上大半天,大夥兒都樂在其中。現在談起來,仍然回味無窮。童年生活,可真是充滿喜樂、充滿歡笑。
且看今天的情況,感到時代真的是改變了。孩子們可「幸福」,因為爸媽會送他們很多玩具,甚至購買電腦遊戲機;每有空閒,爸媽不是安排吃自助餐,就是到商場百貨公司逛逛,每天都忙得不亦樂乎,偶爾才會和孩子們一起出外踏單車、踢足球或游泳。但有不少父母因為工作太勞累了,放假整天只有抱頭大睡,吃的、玩的,由子女自己想辦法好了。由孩子自己選玩意,首選相信是「打機」莫屬了。他們樂於由早上打機至晚上、不眠不休也無妨,父母未必管得了,管得來可能傷了和氣,這是今天當父母的苦惱。
現在,孩子們課餘的活動多以參加學習班為主,例如電腦班、繪畫班、舞蹈班、樂器班、英語班及小司儀班等等。他們可以按興趣選擇參加,對身心有益是不容否定的,但如果也能讓孩子自己構思玩意或自製玩具,相信當中獲得的樂趣一定會更多,從玩意中學習獲益會更大。孩子們,你們願意動動腦筋, 想一些好玩有趣的遊戲,自己製作不同的玩具和朋友一起玩嗎?
作者為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校長


小學專題
2012.05.20
教育先驅 惠澤柴灣 天主教明德學校 恩情60載 2
牧者無私奉獻 辦學育苗
1950年代,大量難民從中國湧入香港,柴灣成了難民聚居的地方,搭建簡陋的木屋遍佈山嶺。當時年輕的文顯榮神父初到柴灣服務,在區內興建了海星堂,他以行動實踐福音精神,接濟和關懷貧困的居民。當時,文神父為扶助失學的街童,創辦了柴灣第一所具規模的小學,這就是瑪利諾小學(即現今的天主教明德學校)。最初,學校由瑪利諾女修會管理。辦學初期,校方體諒學生家境貧困而無須穿校服上學。
三位在1960年代畢業於該校的校友一同話當年,該校校董、舊生會副主席劉泰華依稀記起:「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柴灣原是一條農村,臨近海邊,沒有高樓大廈,跟現在的模樣大不相同了。我的一家從國內逃難到香港,媽媽獨自撫養幾個子女成人,我們得到教會的照顧,從而認識天主教信仰,並領洗入教。由於我來自單親家庭,文神父特別關心我和家人,他經常督促和訓導我,對我愛護有加,我與文神父的感情深厚,猶如父子。」劉泰華升讀中學時,文神父特意安排他到教會開設的牙醫診所工作:「課餘時,我在診所當登記員,幫補書簿費用;文神父連這些生活細節,也為我著想。」
劉泰華的兩位學弟鄒志強和黃毓康,現分別擔任該校舊生會主席和副主席。三位學兄學弟談到兒時趣事,開懷大笑起來。鄒志強笑說:「小息是最令學生期待和快樂的時段,我們跑到雨天操場,排隊輪流打乒乓球。那時,學校安排男女生分別在不同的操場上玩耍。男孩子都很佻皮,到處跑來跑去,我曾被課室的鐵窗框撞到頭呢。」黃毓康點頭說:「對呀!我們最愛聚集在那一張乒乓球枱旁。」劉泰華最難忘每年在學校慶祝聖誕節:「聖誕節活動在修女宿舍的小聖堂舉行,我曾擔任小司儀兩次,聖誕節話劇內容關於耶穌的誕生,三位賢士前來朝拜耶穌。」那個年代,每個家庭都有許多小孩子,黃毓康在家中排行第四,他們七個孩子都在這所小學讀書,劉泰華和鄒志強的弟妹也是該校校友。
校友銘記教導 無言感激
訪問當日,黃毓康贈送一本小冊子給記者,那是為了1996年舉行的校友聚會而印製,他在一篇校友分享的文章裡,這樣談到文神父:「如果你遇有功課上或內心的問題,隨時跑往他的宿舍,他會教導你及開解你;更以慈祥的手按在你頭上,祝福你,並贈予你一粒美國製造的朱古力。」
小時候,劉泰華和黃毓康在海星堂擔當輔祭,劉泰華每星期中的三個平日,回到聖堂協助文神父進行清晨彌撒,然後才回校上課:「文神父熱愛青年,經常為青年安排不同的活動,舒展身心。每年夏天,文神父在假期相約我們一群輔祭到石澳或大浪灣游泳。為準備聖枝主日,文神父帶領我們上山摘取樹枝,我們都不嫌辛苦,樂在其中。」黃毓康難忘步行到石澳游泳的經驗:「我們跟隨年長的輔祭哥哥,登上山,走過小溪,才到達石澳。真是快樂的時光!」
每次文神父放假返回美國,回港的時候,都會帶來許多禮物送給兒童,如領帶、香口珠、文具等,對於當時成長於物資貧乏的環境的兒童來說,這些小小的禮物令他們興奮不已。文神父喜歡為青少年組織各式的參觀團,擴闊他們的眼界,黃毓康興奮地說:「一次,我們隨文神父參觀抵港的美國航空母艦,我們對所見所聞,都十分好奇。還有,母艦上提供免費的雪糕,大家當然非常雀躍!我真的感謝文神父,在成長的階段裡,他給我許多籌備堂區活動的機會,豐富了我的人生經驗。」縱使文神父已回到天父的懷抱多年,溫馨的點滴回憶仍是暖在心頭。鄒志強雖不是天主教信徒,但感謝天主教教會為柴灣區作出的貢獻:「當年,教會救濟本區居民,經常派發鮮奶、麪包,還有日常用品。我較少與文神父接觸,但從同學的口中,亦能加深對他的認識。」
該校早在慶祝50周年校慶時,由丁校長聯繫校友,籌備組成舊生會。舊生會於五年前正式成立,現有成員800多位,幹事共11位。最後,劉泰華和黃毓康寄語該校學生努力學習,珍惜學習機會;對師長和父母的栽培,常懷感恩的心。主席鄒志強期望年輕一代的校友能為舊生會出一分力,凝聚母校歷屆的畢業生:「今年母校慶祝創校六十周年,學校校訓是『愛人如己』,在現今社會中尤其需要這份精神,願學弟學妹毋忘校訓,並在生活中付諸實踐。」(仨)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2.05.04
讀書追兇,其樂無窮
一群初中同學,有些經常閱讀,有些則無閱讀習慣,但均想利用暑期,組織一英文讀書小組,藉此互相交流,提高閱讀興趣及英文水平,希望筆者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
得悉同學讀者的暑期大計,欣喜莫名,預祝心想事成。
暑期英文讀書會的成敗,關乎觀念與實踐兩方面。
觀念方面:一是「興趣先行」,我們感覺有興趣的事,會反覆地去做,這是人的天性,順之者昌。
二是「貴在累積」,閱讀像騎單車或游泳一樣, 是累積得來的技巧。一本接一本,讀得愈多,閱讀能力愈強;愈懂得閱讀,愈能體會閱讀的樂趣,形成良性循環,產生滾雪球效應。
實踐方面:關鍵是結合自己的英文水平和智力水平,選對作者和選出好書。筆者認為推理小說作家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的偵探小說,可作為首選。
克莉絲蒂筆下作品的偵探有六、七位之多,但以白羅(Hercule Poirot)與瑪波小姐(Miss Jane Marple)出現的次數最多,最為世人熟悉。
瑪波小姐其實不是一個偵探,她只是思路縝密, 閱歷豐富,對人情世故,有細微和周到的觀察。破起案來,既有趣味,也有智慧,令人驚嘆。
神探白羅則有退休警官的身份,可以合理地出現在犯罪現場,他喜歡作虛擬的「現場重組」,讓大家看到了罪行的完整過程,巧妙地補充了沒有被看見和被聽見的部份,還原了被害者和兇手的心理狀態,令人有如置身現場。
克莉絲蒂的故事,一點也不嗜血殘酷, 筆下的神探也不用經歷槍林彈雨。她的推理總是與日常生活結合,兇手最易藏身和最能掩護自己的地方是日常環境;偵探則在日常生活中,分辨出異常或虛假的細節,作出準確的推斷,令真相大白。讀書小組同學可藉此活化大腦,訓練邏輯推理。
克莉絲蒂創作了上百個偵探故事,其中幾乎沒有重複的劇情。讀者要追查兇手, 不能不閱讀小說中的一字一句。讀書小組同學在解謎的過程中,可累積閱讀量。
克莉絲蒂的作品搬上電影、電視銀幕的數量,居世界作家首位,讀書小組可結合文本觀看,以增興趣,並作比較。
《東方快車謀殺案》何健豪同學有影評介紹,值得一看。
麥芷蔚同學翻譯介紹了 A g a t h a Christie, Woman of Mystery 一書首章,道出克莉絲蒂開始寫作的因由,值得細讀。


校園隨筆
2012.03.18
踢足球 = 波牛?
一般來說,老師除了教學工作外,還需要帶領學生參加不同類型的課外活動。二十多年前,我開始投身教師行列,已開始帶領學生參加課外活動。我曾修讀體育,課餘時間自然會訓練學生,參加不同的校際比賽,包括田徑、游泳及足球比賽等,這些都不在話下。
過去,大多數學生都依靠老師提供訓練。因此,我大多利用上午,為學生進行訓練。多年訓練的經驗,讓我得到不少課堂教學以外的體會。平日上課前訓練足球隊,經常會被其他老師埋怨,他們認為讓學生踢足球就會影響他們上課的情緒,繼而影響他們的學業成績,這真令筆者覺得有點無奈!踢足球就等於「波牛」嗎?這個問題經常纏繞著我,因此希望藉這個機會跟讀者分享個人的感受。
首先,訓練學生參與課外活動,正好體現天主對我們的愛。因為天父創造我們,給予每一個人不同的才能,正如耶穌曾經對我們說的「塔冷通」比喻,祂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發揮天賦的才能,善用天父所賜予的一切。每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才能,如果得到老師的賞識和認同,他們就較易建立自信心,間接地有助改善他們的學習態度。在過去的教學生涯中,曾遇過一些學生因為在運動場上得到一些成就,結果其他方面的發展也有明顯改善。
現今不少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容易變得自我。因此,老師為他們提供團體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讓他們體會與別人相處的經驗。以前,常常見到學生在「輸波」的時候,埋怨其他隊友,結果不但無濟於事,反而影響了隊友之間的感情。作為教練兼老師,必須教導他們學懂體諒別人,接納別人及原諒別人,最終與隊友建立真摰的友誼。
此外,接受訓練期間,學生需要忍受不同程度的痛苦,並需要作出犧牲,這樣有助他們建立堅毅的性格,可以體會「成功非僥倖」的道理。
總言之,讓學生參與足球運動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經歷,學生可以從活動中找到自信,得到成功感,並且可以得到珍貴的友誼。因此,個人認為:踢足球不一定等於波牛,反而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