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11017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1.10.15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 Learning by Doing 從不同體驗中學習
(本報專題)你認識每天上學、放學經過的社區嗎?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的李昊縉參加過學校LBD課程(Learning by Doing; 「做」中「學」)「勇闖社區」的活動,便多認識了石籬一帶。他與家人到社區逛,又觀看網上地圖街景,之後與同學合製「社區地圖」,畫上麪包店、餅乾店、馬路、人和車等。在地圖上,學生又貼上創意標誌,例如在水果店貼上「小心榴槤有刺」,一起建設美好社區。 該校於2017年起,在小一至小三的常識科開展LBD課程,著重體驗式學習活動,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及全人發展。課程背後也帶出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真理、義德、愛德、生命及家庭。 觀察社區 學習愛德與公義 在「勇闖社區」這課程中,二年級的江靜欣用心觀察社區時,便留意到一些以往她從未曾留意過的事物情境,「原來石籬也有酒店」,活動加深了她對社區的認識。 L BD課程成員、宗教科科主任廖韻文老師希望學生可以從認識社區開始,再去學習如何去愛社區內的人與物。 學校安排一年級生進行「勇闖社區」的活動後,二年級便參與「美好社區」,觀察社區內的設施,學習愛德及公義。學生鄧雋諾留意到區內有無家者,便想到可以在街頭設立共享雪櫃,與有需要人士分享食物。學生在活動中,觀察社區的設施,細看環境,從而提出建議,LBD課程另一成員、宗教培育組統籌黎慧茵老師說:「期望透過這課程,讓學生明白每一個人都是社區的一份子,即使是殘障者和其他有需要人士,都應該得到公平的對待。」 了解身體狀況 也關顧家人 學校所處的石籬社區之外,教師更帶二年級學生認識香港的地方。在主題「珍賞香港」的課程中,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教師無法帶學生出外遊覽,便由教師親身走到青衣海濱公園和青嶼幹線觀景台,以網上直播形式,透過熒光幕帶學生一起到這些地點。 此外,學生又利用網上地圖資訊,設計了遊覽香港景點的路線。三年級的藍浩然與同學,便設計了前往海洋公園、迪士尼及星光大道的行程,「早餐後乘車到海洋公園,在公園餐廳午膳後,再乘地鐵到迪士尼,下午約5時,再轉到星光大道。」活動亦考驗學生的解難能力,例如學生建議行程中乘搭的士時,老師便提問有否其他較便宜的方法。就是這從構思到一問一答的過程中,讓學生多了解香港的地理、交通、景點及美食等,更加認識香港這城市。 雖然LBD沒有考試、測驗,但LBD課程成員、常識科科主任陳俊林說,課程中有多元評估方法,例如在以上珍賞香港主題中,教師便為學生準備了「LBD香港旅遊博覽」,讓他們向同學、老師和家人分享製作成果。 成長型思維 有利自主學習 課程發展主任劉秀雯說,LBD不只重視知識,同樣重視學生能夠培育良好的價值觀和改善自身能力,期望學生把在課堂所學,實踐於生活中。有見及此,三年課程層層遞進,涉及自身與環境的範疇:一年級的主題是認識學校;身體及心靈;家庭及社區。二年級的是健康的我;美好的社區;欣賞香港。三年級的是科學家;文化共融;認識中國。 常識科科主任林穎謙老師同樣有份策劃LBD課程,他說這課程與常識科最大的不同是,LBD在活動中慢慢滲入不同價值元素在內,例如在教導學生身心靈健康的「健康的我」主題中,學生觀察自己的健康情況時,也透過問卷了解家人的健康狀況,為家人設計家庭健康手冊,「不只關心自己,還要關心家人,表達對家庭的關顧。」 學校在接下來三年也期望透過推行LBD,促進師生轉化為成長型思維的團隊,期望師生能從失敗中學習,或從旁人身上有所學習,體會到透過練習而提高才能。推行LBD 課程四年,校長蕭茵看到學生的積極性,自主學習,她亦欣喜見證他們成為「愛主、愛人、愛大地」的學生。(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11010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1.10.08
天主教鳴遠中學 VR Cave 師生互動 走進虛擬空間 提升學習動力
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老師帶學生走出課室,進行地理科的戶外考察,看看岩石的形成,或是到訪海外的鐘乳石洞,這一切看似妙想天開,但天主教鳴遠中學卻做到了 —— 該校設置「浸入式仿真實驗室」(VR Cave)教學系統:透過電腦程式及裝置,將特定場景或圖案立體呈現出來,學生只需戴上立體眼鏡及使用動作感應棒,便能置身於另一空間,有如身處《桃花源記》的桃源仙境。這套嶄新的教學系統打破地域界限之餘,更可以穿越空間,回到遠古時代,踏足於早已不存在的歷史遺跡,或是虛構的場景中。 天主教鳴遠中學早前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逾百萬元,協助學校改建「浸入式仿真實驗室」(VR Cave),將傳統書本的知識及抽象概念,透過虛擬實境,讓學生去體驗,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另一方面加強老師與學生的互動。袁玉蘭校長解釋, 「浸入式仿真實驗室只是一項工具,教師需要保持教學的初心, 與學生多作互動,彼此有問有答。學生一般分成10人小組,輪流使用VR Cave學習十餘分鐘後, 便回到旁邊的多媒體課室,聆聽老師的詳細講解。」每名學生再透過iPad即時進行簡短測驗,讓老師立刻知道同學們對課題的認識及掌握程度,可以瞬間作出改善。 袁玉蘭校長主修地理科,她解釋VR Cave可以應用在不同年級和不同學科上,高年級暫時應用於物理、化學和地理科,低年級則主要是科學和生物課。學校亦將現實生活的情景置入VR Cave教學系統的內容庫:例如模擬海嘯突如其來,學生只要戴上立體眼鏡及動作感應棒,便能親身體驗這股天然災難所帶來的破壞力和影響;或是將情景設定為地鐵站內乘搭行人電梯的安全守則等,深化同學的安全意識。駱燦明副校長補充,目前正製作中國古代歷史建築及傳統服裝的虛擬環境,讓學生有機會置身其中,更加明瞭課本的內容。 鳴遠中學踏入第二年推行VR Cave 輔助教學,得到教育局的支持和肯定,學生在課堂上全情投入,較往日的課堂表現更為專注。袁校長不諱言,校內的學生普遍來自基層家庭,學習資源有限,學校的VR Cave教學系統有助擴闊學生的視野,加強他們的自信心和競爭力。物理科主任曾紀德老師在中三的科學課上教授光學原理, 利用VR Cave,將相機立體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解釋相機的稜鏡構造,「虛擬地」拆解相機,讓學生清楚了解各個組件的位置和功能。相對過往只能使用平面圖片向學生解釋原理,曾老師認為VR Cave能提高實用性,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就讀中三的吳欣欣及黃德恆首次使用VR Cave,戴上立體眼鏡及動作感應棒上課,兩人坦言感覺新鮮,相機和顯微鏡立體地呈現在自己面前,清楚地看到各個組件的結構,更加明白老師的講解。黃德恆期望VR Cave能夠應用於更多學科上,將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兩人不約而同表示,稍後會向家人及朋友分享學校的V R Cave學習經驗,讓身邊更多人知道其中樂趣。 天主教鳴遠中學早前慶祝學校成立70周年,以「創新和追求卓越」作為校慶主題,袁校長盼望新穎的VR Cave教學模式能持續發展下去,引入更多外界的支援,更希望日後能夠與大專院校合作,作多方面嘗試。駱副校長亦鼓勵學生參與設計VR Cave的內容,藉此學習編寫程式,幫助學生發展將來的事業及人生路向。事實上,今年暑假,鳴遠中學經已向多間小學推介VR Cave教學系統,接待過老師及小學生,讓他們親身體驗;亦有中學老師主動要求前來學校,了解箇中的教學效益。 鳴遠中學全體老師在課程和教學上滲入科技元素, 帶領學生走在時代尖端,發揮潛能,無懼各種挑戰和困難,真正實踐出「師生同心創未來」。(慈)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5_20211003_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1.10.01
學好數學
你的數學思維了得嗎?做數學作業時會否感到困難?新學年開始了,學習進程也漸上軌道,功課、測驗和考試將陸續有來。萬一數學不是你的強項,你會希望得到幫助嗎?爸媽在孩子學習的路途上,又能如何協助?這次我們讀的繪本是關於一位爸爸引導孩子的故事。 爸爸在傍晚以後,總會化成一隻深藍色的鳥。他是這群鳥兒中最老的,沒有哼歌的力氣,只能花盡氣力默默向前飛。每天他都會從香樟樹上飛下來,有時候我看不清楚,他會摸摸我的頭說: 「沒關係,我再飛一遍。」然後他便會繼續飛行。爸爸準備了麵包作為鳥兒飛行的回報,於是牠們都聽他的指揮,爸爸一聲令下,鳥兒們便一組一組的飛,第一次是五隻鳥,第二次是四隻,小男孩細心觀看他們的表演。有一天,爸爸和其他鳥兒一共飛了三遍,爸爸累得透不過氣來,但是他沒有放棄,第二天還是繼續飛。直到一天,男孩告訴爸爸不用再變成老鳥飛來飛去了,因為他已懂得做那道數學題。原來爸爸多天以來扮演深藍色的鳥,是為了教導孩子做一道加減數學題。爸爸的耐心教導,終於換來孩子對數學題的理解。  家長們最初跟孩子共讀時,也許會覺得故事有點奇怪,甚至荒誕。明明是人類男孩的爸爸,怎麼會是一隻深藍色的鳥呢?而且還要指揮鳥群每天在飛翔。直到最後故事揭盅,才知道這是一個關於爸爸耐心教導孩子的故事。作者特意用了文學的表達手法,來描繪一段尋常不過的生活經歷,使日常瑣事變得美好且動人。 新學期剛開始,父母又再忙於教導孩子做作業,這應該是每位家長也必經的階段吧!有時候孩子學來學去也不懂,爸媽們會感到沮喪甚至生氣,未必能像書中的爸爸充滿愛心和耐性。每個孩子也有自己的獨特性,有些孩子對文字比較敏感,一些則有較強的數理邏輯,也有一些非常好動。他們對各個科目的掌握程度也有差別,師長們教導時可以順著孩子的興趣和長處,把他們引領進另一陌生的領域。書中的男孩應該是個喜歡聽故事的孩子,他的爸爸便把自己化作鳥兒,以故事劇場的形式吸引孩子走進數學的世界。驟眼看來這樣做好像很費力,但孩子尚小,可塑性極高。父母付出的愛心和耐性就是養分,能幫助孩子茁壯成長,使他們的世界變得更美好。  繪本看世界  孩子長大後如入讀大學,除了明顯與數學有關的學科,如會計學和經濟學外等,其實很多科目如工程學和航空學等,也需要穩固的數學知識和根基,甚至一些看來風馬牛不相及的學科,如心理學等,原來也需要研究數據,當中也牽涉數理邏輯的運用。如此看來,學好數學似乎是必要的,也讓孩子將來在學科選擇上有更大的自由。近年大受推崇的S T E M 教育( Science ,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正正是旨在強化孩子的綜合數理能力和應用技巧。孩子可以參與這些活動,從趣味中學好數學。 《那隻深藍色的鳥是我爸爸》 作者: 魏捷 繪者: 何耘之 出版社: 信誼基金出版社 ISBN : 9789861614373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3a_20211003_s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1.10.01
如何處理學生的精神問題
如何處理學生的精神問題 精神問題不只會出現在成年人身上,也可在小學生或中學生身上發生。較常發生在小學生和中學生的精神問題,就是焦慮。每個人都有機會感到焦慮,特別在面對一些壓力大而自己未能妥善處理的情況時,焦慮情緒更容易出現,而且程度也可更嚴重。每年開學的時間,學生經過暑假後可能感到難以適應學習的安排,有些更感到功課太多而難以完成,因而產生焦慮症狀。另一個常見出現焦慮的情緒反應,就是測驗考試的時候,這往往對學生構成一定程度的壓力,使焦慮問題明顯化。 除了焦慮外,另一可能出現在學生的精神問題,就是情緒抑鬱。在面對重大的壓力時,學生可能出現負面的想法,他們的情緒也可能轉差,情緒持續低落,會影響學習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在情緒低落下,學生的想法和行為也會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而有所改變, 有些情緒低落的學生, 可能出現輕生的想法,甚至付諸行動,使生命受到威脅。也有一些學生可出現自傷的行為,較常見的是割手行為,這實在令家長和教師感到十分徬徨擔憂。 假如在學生身上出現焦慮或情緒低落, 家長或教師可開始進行緊密監察,觀察這兩種情況的持續性和嚴重性,以及有沒有影響學生生活上的不同方面。另一方面,家長或教師需要定期作出風險評估,留意學生有沒有出現傷害自己的行為或自殺的想法、計劃和行動。有些學生因為焦慮或情緒抑鬱而未能返學校上課,這已是一種明顯的行為,反映情緒問題已經對生活構成影響。每間學校都有社工和負責特殊教育需要的教師,家長可向他們求助,另一方面,也可安排學生見輔導員、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盡快作出專業的評估和治療。 作為家長或教師,需要緊記焦慮和情緒抑鬱,並不是學生懶惰或懦弱不堅強的表現,需要明白這可能是學生自己未能調節的情緒反應,他們實在需要專業上的協助。因此家長或教師需要向學生表現同理心和支持,跟他們一起面對情緒上的漩渦。 重點:  1. 精神問題不只會出現在成年人身上,也可在小學生或中學生身上發生。 2. 較常發生在小學生和中學生的精神問題, 就是焦慮和情緒抑鬱。 3. 需要緊記焦慮和情緒抑鬱並不是學生懶惰或懦弱不堅強的表現,需要明白這可能是學生自己未能調節的情緒反應,需要專業人士的介入。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