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51115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1.14
繪出地平線 兩校製作 生命教育 教材套
⋯ ⋯歡樂時, 我們要感恩; 跌倒時,我們更要勇敢地站起來,昂首闊步繪出屬於自己的地平線⋯⋯  (本報專題)去年十月,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張作芳校長邀請「再生勇士」楊小芳到校,由小芳親自與學生分享她的生命故事,「小芳九歲時因意外觸及高壓電,引致她失去雙臂;然而,她沒有放棄自己,反而積極地面對人生。」 傷健運動員兼展能藝術家楊小芳是傷殘亞運會的游泳選手,也曾擔當失明人士的領跑員;小芳過去以足代手,繪畫出多幅水墨畫作,曾到加拿大開畫展,並成功入讀香港藝術學院。2011及2013年,她分別獲選為「十大感動香港人物」和「香港精神大使」。 「小芳逆境自強,她的生命事跡能影響學生珍惜生命, 加強抗逆力。」張校長引述小芳說的一句話「辦法總比困難多」:「小芳個性堅毅,願意接納別人的幫助後懂得感恩, 正好是同學們的榜樣。」因著小芳的生命故事感動人心,引發張校長製作教材套的理念,《我是逆境小勇士教材套》(簡稱「教材套」)由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及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共同製作。製作團隊於本年五月編寫教材, 九月進行試教,剛於十月十七日在聖方濟愛德小學舉行發佈會及教師培訓工作坊。當天教育局吳克儉局長亦有到場支持。 教材套帶出小芳的故事,對象為小四至小六學生,課程內容以十節課圍繞活動的目標:鼓勵同學把逆境轉化為挑戰——成為「逆境小勇士」。教材套分為兩部分,首部分讓同學認識自己,學習克服困難。第二部分學習在逆境中求助, 以及多角度思考等。目前已有104間小學、5間肢體傷殘兒童學校參加使用教材套。 有份負責編寫教材套的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羅俊怡老師說:「同學從活動中發掘優點,當看到缺點時,學習接受自己的局限」。她舉例說,學生要在指定距離拾起竹蜻蜓,需要請求他人的幫助才能完成任務,過程中展現團隊精神。 製作團隊分享時表示,教材套帶出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的「生命」與「家庭」的意義。另一位參與製作的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陳麗妹老師指出,同學親身感受不同處境,例如以腳繪畫去想像自己失去雙手,學生完成作品後再看到小芳的畫作時也感佩服。同校的張慧儀老師表示她觀察到自信心較弱的同學,在互相鼓勵下願意嘗試,並從中建立彼此的友誼。該校梁綺媚校長在教材套寫下分享文章,她期望能有系統地幫助學生認識、欣賞及裝備自己面對人生磨練。   為教材套提供專業諮詢的天主教教育事務處教育心理學家李嘉汶表示:藉此可加強學生正向心理學的元素,包括發掘個人的強弱項、正向信念,以及感恩的心,「從中讓學生有能力選擇成為樂觀正面的人」。教材套得到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中心」參與設計,由教育局「商校合作計劃」協辦,香港百俊獅子會贊助。本學年推出後,明年初將舉行閉幕活動。(高) 
kjy02_20150531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5.30
傳承中國文化 培養學生情操 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 師生校友中國書畫聯展
   週五下午的課外活動時間,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數十位同學執起毛筆,分別在課室練習書法,或在視藝室繪畫水墨畫。該校成立書法小組及水墨畫班多年,在校內推廣中國文化。今年適逢學校創校九十年,校方於三月份的開放日舉行師生校友中國書畫作品聯展, 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外,亦讓學校大家庭的不同成員透過書畫作品分享校慶的喜樂。     (本報專題)瑪利諾女修會修女於1921年來港傳教和服務,並於1925 年在柯士甸道創立瑪利諾修院學校。九龍塘窩打老道現址的校舍於1933年開始興建,1937年落成,為幼稚園至預科程度的學生提供教育(幼稚園於1982年結束)。  寫下恆心耐性 師生校友中國書畫聯展中,展出師生、家長及校友的多幅中國書法及水墨畫作品。其中四位參展同學分享他們學習書法和水墨畫的樂趣和得著。就讀五年級的羅以芯和就讀六年級的孫鎧瑩均是學校書法小組的成員,二人都是被校內兩至三年舉辦一次的書畫展吸引,由小三開始參與書法小組。 學習書法由基本功開始,以芯表示寫書法與寫硬筆字大不同,「要掌握用墨的份量,也要學會控制力度以調節字的粗幼。」學習書法讓她明白欲速則不達的道理,並透過寫書法清靜心靈,「寫字時愈急躁愈難寫得好,從中我明白到不單寫書法,平日做事也要有耐性才能成功。」 鎧瑩則認為寫得一手好字能表達個人的修養,她認同書法要寫得好,必須按部就班,多加練習。「每個字都由不同的筆劃組成,點、橫、撇、豎、鉤等筆法也要逐項練習,才能組成漂亮的字。」她也強調持之以恆的重要性,「曾經因為假期疏於練字而退步了,那次經驗提醒我要持續練習。」 是次書畫聯展中,二人均展出臨摹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作品。自己的作品能於學校九十周年開放日展出,以芯感到十分榮幸,「媽媽、姨姨和表姐也來欣賞我的作品,她們讚賞我的書法, 並鼓勵我繼續努力。」鎧瑩亦因自己作品的展出而感到自豪,「很高興得到家人的讚賞,未來我會做得更好,也期望能參加不同的書法比賽和展覽。」 畫出新舊交融 兩位六年級生周靖童和趙祉欣則是水墨畫班的學生,二人本來就對繪畫有興趣,亦有學習西洋畫。一如書法,靖童強調練習和基本功十分重要,「平日在家中要多練習手腕的穩定性、筆法和力度,特別是線條的運用。」祉欣補充,「繪畫水墨畫也訓練了我的觀察力,要掌握事物的特徵才能畫出它的形態。」 靖童是次的參展作品以荷花為主題,「我運用老師曾教導我們繪畫的荷花和荷葉作為畫的主體,再加上金魚襯托,因為我覺得長在水中的荷花是最美的。」她表示很高興在小學生涯的最後一年,參與和見證九十周年校慶的大日子。 至於祉欣則以金魚為作品主題,「我運用了花青、曙紅、藤黃等不同顏色來創作這幅畫,希望活潑和鮮艷地運用水墨畫顏料,呈現金魚在水中輕鬆地游來游去的神態。」她打算升中後繼續畫水墨畫, 「希望將來有能力畫一幅以母校為主題的畫,送給學校,答謝老師們小學六年來對我的照顧。」 該校視藝科梁頌賢老師指學校於十八年前開設水墨畫班,後期在家長的建議下開始書法小組。「除了教授學生用筆用墨、章法、構圖,我們也鼓勵學生創作。」慶祝九十周年校慶,梁老師亦在教學中加入壽桃、松樹等寓意長壽的景物造型,「過程中能向學生滲透文化知識。」在書畫聯展中看到一些舊生的作品參展,梁老師亦感欣慰,「我很高興學生沒有放棄他們學習多年的水墨畫,希望他們繼續發展這方面的興趣。」   該校袁淑華副校長補充學校提供多元化的課外活動, 幫助學生發掘和發展不同的興趣。她認為透過中國書畫能提升學生的品德情操和自身修養,「這次聯展除了展出學生和家長的作品,亦陳展校長、現職和已退休老師,以及不同年代校友的作品,體現學校家校合一的精神。」(澄) 
kjy02_20131201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12.01
畫意濃情 聖若瑟小學 王司諾 水墨創作
 今年臨近重陽節時,《喜樂少年》編輯部收到一幅名為〈登高〉的畫作投稿。秋意漸濃,正是遠足郊遊的好天氣。這幅作品經過編輯的甄選,刊於報上。隨後,本報記者更到聖若瑟小學與小畫家王司諾會面,談談他在繪畫和書法寶庫的發現和樂趣。 (本報專訪)對繪畫和書法產生興趣的起點,不在興趣班,今年就讀聖若瑟小學五年級的司諾表示,一切由家庭開始。爸爸寫得一手好書法,姑姐則是司諾繪畫的啟蒙老師。由蠟筆畫開始,司諾慢慢接觸水彩畫,甚至水墨畫,對繪畫的興趣日增。 揮灑畫紙上 司諾的姑姐是小學老師,任教視藝科。由司諾準備升幼稚園高班的暑假起,時間許可的話,他便會在週末到姑姐家中畫畫。那並非常規課程,也不是興趣班,只是侄兒在姑姐的指導下,繪畫喜歡的東西。「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第一幅作品,以水果為主題,用蠟筆畫了大蘋果、花盆和其他水果」,司諾對自己的處女作十分滿意。「我很開心,連睡覺以前也要把畫拿出來看看」,他笑著說。 其後,本身對水墨畫甚有興趣的姑姐,留意到司諾的硬筆和毛筆書法均寫得不錯,認為他有畫水墨畫的天份,於是便邀請他嘗試繪畫水墨畫。司諾欣然接受,亦漸漸愛上水墨畫。「我喜歡畫水墨畫」,司諾解釋,「水墨畫在創作上有很多自由,即使把顏料塗到框線以外也沒問題,有些時候更可以運用大號畫筆,大筆揮灑。」司諾續道,「我也喜歡水墨畫淡淡的色彩,以及水墨畫空筆等技巧。」 此外,司諾亦介紹他獲刊登的作品〈登高〉,「其實這幅畫沒有無論甚麼特別的創作意念,只是希望畫一幅應節的畫;但這幅畫的色彩均勻,我十分滿意, 也在構圖中加上一所房子和山上的涼亭, 使圖畫更豐富。」這天,他亦為我們介紹他的另一幅作品,「我很滿意這幅畫的用色,圖畫裡有大魚也有小魚,就像一家人,所以我起了〈天倫〉這個畫題。」 親情心中暖 「謝謝姑姐給我很多建議,也教會我很多畫畫的技巧」,司諾感謝姑姐的教導,也希望提升自己,做得更好。「我握筆不夠穩定,容易影響畫的效果,我希望多練習,畫得更好。」 畫作上的畫題和落款,也由司諾自己一筆一劃完成,「爸爸也會看我的書法,給我建議,教我怎樣能寫得更好。」然後,他便會反覆練習。「我覺得寫毛筆字比硬筆字有趣,因為毛筆軟軟的,用毛筆寫的字有更多變化。」他早前在硬筆書法比賽中獲獎,也希望日後有機會參與毛筆書法比賽。 姑姐王惠華老師於公教學校任教,為侄兒司諾投稿,期望藉此加強他的自信。「我發現司諾愈來愈進步,希望他能延續對水墨畫的興趣。」她認為司諾是一個既認真又富創意的孩子,「要是他畫的不滿意,他會要求再畫一次,繪畫時他也有很多提議,非常有創意。」王老師十分欣賞司諾,也鼓勵他繼續努力,「希望他能發揮所長,力求完美。」 翻看年曆,農曆十一月將至,「展望農曆新年時能畫一幅桃花畫,因為我認為桃花最能代表新年」,這是司諾的短期目標。他也希望能繼續畫畫,用畫筆記下身邊的事物。(澄)
kjy16a_20111009
icon24
教育最前線
2011.10.09
學生篇 II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除了希望學生能培養到良好的品德外,更盼望他們能對自己的祖國有更多、更深的認識,並能對優秀的中華文化產生欣賞和思慕之情,這對民族認同有極重要的作用。我們會充分利用不同的學習時間和空間,於課堂內外、校內校外組織不同的活動,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之美。 首先,我們會在操場的壁報板上,張貼同學們的書法和水墨畫作品,使校園內充滿書卷氣息。此外,又會把中國地圖、二十四節氣以及一些富有特色的省市等資料展出。在梯間及課室分別展示壯麗的河山風貌、名勝古跡和《論語》。這些都能加深同學們對祖國的認識。 為了讓同學們對自己的祖國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們會透過校園電視台,把更多關於國家風俗習慣、科技成就、傳統美德等,呈現在他們的眼前,讓他們能為古今文明而自豪。此外,又會邀請中樂團、粵劇劇團等到校演出;舉辦書畫班、粵劇班、少林武術班等課外活動,使同學們不但能認識及欣賞中華文化,且更能領略箇中的樂趣。我們也會組織跨境學習團到內地,讓同學們能親身體驗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深入了解祖國的發展,如北京航天團、到訪中英街、深圳交流團等。透過這些活動,學生能體察我國的優秀面和不足之處,從而令產生榮辱與共的民族感情。在反思的過程中,又可讓他們與世界其他民族比較,思考探究,加深認識中華文化,更能使他們樂於繼承和弘揚我國的優秀傳統。 總之,我們會通過多采多姿的活動,豐富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之餘,更培養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反思。而最重要的是鼓勵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體現及發揚優秀的中華文化。 (嚴仕梅筆錄  (學生篇:三之二) 編按:作者為退職小學校長。十二篇專文分期刊載。(下期:十月二十三日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