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7_20220501_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05.01
潔心林炳炎中學
傷殘運動員林寶儀 上天為我開啟一扇窗
「上天給你關了一扇門,同時定會為你開一扇窗。」先天雙腳患有下肢痙攣的林寶儀說,儘管上天限制她不能自如地步行,卻在其他方面給予她能力,她認為游泳是天主恩賜的才能,「只要我在水中便能活動自如,很舒暢。雖然我有殘障,但仍會樂觀面對一切。」 潔心林炳炎中學中六學生林寶儀剛在去年12月巴林2021年亞洲青少年殘疾人運動會上,在女子游泳S8-10級100米背泳,以及400 米自由泳 (16-18歲)贏得兩面銅牌,與她同樣患有下肢痙攣的弟弟,也在比賽上贏得獎牌,她回想在四年前,首次參與在杜拜舉行的亞洲青少年殘疾人運動會上失落獎牌,憑著多年努力不懈的練習,終於取得好成績,更教她喜出望外的是,可以在賽場上見證和分享弟弟林樂兒同樣贏取得銅牌的喜悅。 自幼習泳享受水中的自在 小一開始游泳的林寶儀,當初參加游泳訓練班, 源於游泳有助她紓展四肢,強身健體。後來她加入小學游泳校隊,更在某次殘疾人士會的年度錦標賽上,贏得全場最佳女運動員,至2016年加入港隊,當時剛升上中一。 寶儀的父母在她嬰孩時期學走路時,發現女兒的腳跟不能平放,經診斷後證實患有下肢痙攣,年幼時她仍可以由母親攙扶到住所樓下的幼稚園,但漸漸須以輪椅代步。面對下肢活動困難,她說學習游泳時感到最自在,「在陸地上步行上感到有阻力,我在水中反而可以自由自在地暢泳。」 她仍記得初次下水時興奮的心情,「扶著梯慢慢行,覺得水很冰冷,游泳後感到很自由,令我很愉快。」游泳時寶儀主要靠手部的力量,平日練習輔以浮板以固定雙腳,也要運用腰部力量幫助身體平衡。 游泳鼓勵人生 寶儀說游泳是她人生的鼓勵,同學和朋友經常為她打氣。過去她曾問上天, 為甚麼人人也可以在體育課堂上跑步、打籃球,而她卻做不到,「但朋友覺得,雖然我做不到在陸地上的運動,但水上運動也可以很出色,我與其他人也沒有分別。」 寶儀由2017年開始,已代表香港到各地參與殘疾人士的游泳比賽,曾到杜拜、印尼、墨爾本、新加坡、中國天津,以及巴林比賽,接觸到患有不同殘疾程度的選手令她完全感受到,「傷殘不是阻礙運動的原因」。她曾於2019年在新加坡出席殘疾人游泳世界系列賽上,遇上中國隊的選手,看到對方在雙腳膝蓋以下及雙手手肘已截肢,「他的傷殘程度很嚴重,但是個性樂觀,喜歡與人分享自己的經歷,也不介意他人的眼光,既然我身體比較完整,究竟我有甚麼理由令自己不開心?」 賽場上的對手,經常是寶儀仿傚的對象,她現正應考中學文憑試,早前除了準備考試外,未有放下游泳練習,星期一至星期六也前往香港體育學院進行訓練,平均每次訓練兩至三小時,平日下課後完成體院的訓練後,通常已是晚上了。疫情下體院暫時只開放予全職運動員,她作為學生運動員便需要到其他地方受訓,然而疫情嚴峻,泳池隨時關閉,她說,疫情中會把每個訓練視作賽前的最後訓練。當她未能到泳池訓練,便會在家中進行體能:卷腹、腳部拉筋等運動,以強化肌肉力量。「我珍惜每次訓練,在訓練中盡力做好。」 林寶儀表示從游泳中學習到,每次面到困難,要懂得轉換思考角度,相信一切總會有辦法解決,例如因殘疾問題致難以踢水,可改為多鍛鍊腰部力量,以雙腿帶動水流使身體向前;或是在水中練習撐牆,以及學習迅速轉身,以縮短時間。在寶儀入讀潔心林炳炎中學時,已不時透過校長和修女向同學說:「我們現在所面對的一切,天主定會按我們的能力給予我所能承受到的。她相信,天主賜給她游泳的能力,『祂相信我可以做得到。』」(高)
kjy16_20210425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1.04.23
失明人士李顯癸醉心歌唱 努力學習以圓音樂夢
盲人學音樂遙不可及?看不到樂譜,要製作音樂需要比常人多花數十倍時間,然而盲人大專生李顯癸憑著堅毅的信念與努力,現於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修讀音樂研習高級文憑課程二年級,她希望將來成為聲樂教師,與其他熱愛音樂的殘疾人士合作,一起圓音樂夢!  李顯癸是早產嬰兒,在母胎中25週便出世,早產的後遺症是她三個月大時視網膜脫落,導致完全失明。顯癸對色彩與光暗完全失去感知,但天生一副甜美的聲線,她常以歌聲為聽眾帶來夢想與希望。上學年她考進了明愛屬校入讀她心儀的音樂科,進一步以音樂為自己的世界添上色彩。 她由幼稚園開始便入讀心光盲人院暨學校,自幼愛音樂,強項是唱歌,小學時她凡參加歌唱比賽也在頭一、二名,到中二轉讀主流中學後,令她最難忘的也是每年參加歌唱比賽均會贏得冠軍。中學文憑試期間,她仍然參與外間的歌唱比賽,「文憑試考完經濟科後,我便立即去比賽,更得到季軍及『最動人心弦獎』。」 醉心於音樂的顯癸,夢想是中學畢業後讀音樂。她考得八級聲樂,曾跟隨失明人協進會遠赴歐洲如奧地利、匈牙利、維也納演唱。但要有大專院校取錄她卻不容易。後來她有機會參加心光學校的「視障音樂專才計劃」,「校方陪伴我一起規劃往後的路,鼓勵我再試報大專。因而認識到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設有音樂課程,最終成功報讀。」 在大專學習,校舍需設有無障礙設施外,亦要配備輔助儀器如點字顯示器、讀屏閱讀軟件、點字樂譜翻譯軟件等,幸好校方為她申請獎學金,又得到支援失明人士的機構幫助,把書本轉換成點字書,幫助她克服學習的困難。「我在課程學到不同的音樂技巧、音樂理論、歷史、錄音器材及電子配樂等方法,更重要的是我學到了如何使用專為視障人士而設的打譜軟件,讓我也能夠打出樂譜來。」 原來一般學生要錄製樂曲,當彈錯樂曲時,只須在軟件上作修改便可;但為顯癸,單是寫下樂章的一小節也用上15至20分鐘,「我希望跟其他同學一樣完成同樣的習作。但我看不見,便需要比其他人更加努力。」 近日香港明愛舉辦的籌款活動,她也是受惠者之一,為回饋明愛,她剛於去年的明愛暖萬心慈善晚會中獻唱,她亦不時接受各大慈善音樂會邀請獻唱,她感到音樂能療癒人心,她希望善用所學,日後從事音樂事業,更希望能開設社會企業,去幫助與她同樣有意教導樂器的殘疾人士,「音樂也可以表達自己,抒發感受。我也希望過普通人的生活,擁有自己的事業,便要憑努力去學好音樂。」 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音樂研習高級文憑課程主任李志權博士指出,顯癸是該校首位失明學生,為令顯癸的學習暢順,他要不斷找尋幫助失明者學音樂的教學法和工具,並按顯癸的需要作調適。見證著她鍥而不捨地努力學習,他也為能夠與顯癸一起在學習音樂的路上成長而感恩。但他希望,在自資院校缺乏額外支援下,政府與社會會撥出更多資源去幫助有需要的學生無障礙地學習。(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191124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9.11.22
教友莊慧雅加入救助兒童會 推「 從心所育」計劃 推廣兒童權利
(本報特稿)「關於人道工作會令我想知道更多、認識更多和改變更多。」現於救助兒童會擔任香港項目助理經理的天主教徒莊慧雅,過去十年從事人道工作, 又曾獨自遊歷非洲,認識非洲南部的小孩,與他們共同生活,「從事人的工作是我所嚮往,也是我信徒的使命」。 坦桑尼亞協助殘疾人士 在香港理工大學取得社會政策及行政學系高級文憑的莊慧雅,曾任職學校牧民工作者,後來在香港紅十字會工作八年,協助義工發展及培育,在賬災部前赴青海震災後重建工作等,至二○一七年離開崗位以完成輔導學社會科學碩士學位, 同年暑假她有一個半月的時間,到非洲的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亞參與義工服務,教當地居民認識廢物分類及回收,並在當地救世軍的殘疾人士學校服務。 其中她到坦桑尼亞的救世軍服務殘疾人士時,面對傷殘程度不一的小孩,每天見他們練習走路,也認識整個打石膏的過程,她說:「有天我要裁剪皮革造鞋,雖然很沉悶,但想到這將會成為小朋友的鞋子,頓覺得很有意義和自豪。」她要為小學畢業生度腳造鞋作為畢業禮物,「學生的傷殘程度不一,有的腳掌比常人大, 亦有腳趾屈曲難以放平,我逐個為他們度尺,希望能造出一對他們專用的鞋子」,藉著服務她體會懷著目標做事的重要。 推廣非暴力與和平文化 莊慧雅回憶早年在紅十字會工作,「看到義工由中學生開始參與服務至今;亦有不少因參與紅十字會服務而選擇醫護工作,或擔任社工等服務他人的崗位」,影響她後來在工餘也加入紅十字會義工隊,後來成為該會朋輩青年教育計劃的朋輩教育員,從服務學習推動非暴力與和平的文化,這信念也成為她現於香港救助兒童會推動關愛與非暴力的家庭環境甚有關係。 二○一八年三月她加入香港救助兒童會,同年暑假協助該會開展「從心所育」計劃,計劃透過活動讓兒童和家長認識兒童權利、如何保護兒童、溝通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她也負責支持其他非政府組織在推動兒童權利、兒童保護、教育和醫療等工作。 「孩子常做出家長認為頑皮的行為,是否立刻標籤子女『曳』?『不聽教』?然而家長有沒有理解小孩的需要及感受?」她建議家長因材施教, 多從兒童角度出發,正是尊重兒童權利的角度。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已把兒童發展作為目標之一,期望於二○三○年所有兒童也不會經歷任何形式的暴力。莊慧雅也希望能實現這遠景,認為須從家庭著手,逐步向家長灌輸非暴力價值,透過正面管教改善親子關係,讓兒童在非暴力的環境下成長。(高) 
kjy01_20180624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06.22
有特殊需要子女的家長心聲--"白頭人送黑頭人是福氣"
(本報專題)「白頭人送黑頭人是我們的福氣」──這是電影《黃金花》的對白。電影講述的,是照顧有特殊需要子女的家庭的故事。 「白頭人送黑頭人」,意思是子女比父母先回歸天鄉,這情況在傳統中國以至普世社會都被視為悲哀的事;但偏偏有一批家長,因為子女有特殊需要,竟會希望自己比子女長壽,免得因為自己早逝而令子女乏人照顧。 由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聯合主辦的「與照顧者同行系列講座」,其中包括六月九日假聖十字架中心舉行的「照顧『有特殊需要子女』的責任與壓力」講座,講者張超雄博士席間提到這些家長,包括他自己所要面對的種種問題,而最讓他們灰心的,是眼前根本看不到出路,「我自己也是照顧者,雖然我很樂意和享受照顧我的女兒,但最近都要『跪低』,為她排殘疾院舍,一等就要十多年,我也不知道到時有沒有能力照顧她」。 講座中,莊潔瑜姊妹則分享作為照顧者的經驗。人稱「John媽」的她,其幼子John今年十六歲,在他約三歲時被確診患有自閉症。除此以外,John媽在兒子三個月時, 發現他的頭經常偏向一邊,慢慢更發現他全身乏力,肢體軟弱無力,「像棉花糖一樣」。她憶述:「當時我腦裡第一句話是:將來怎算? 難道兒子要終身坐輪椅?」 「當時我腦海空白一片,但感謝主承託著我, 令我沒有陷於崩潰。」John媽說:「天主派遣很多天使幫我。當時兒子九個月大,做過很多次物理治療,但頸部仍然無力。另一邊廂,長子有鼻敏感,我去聽一個相關講座時,竟意外認識到一位脊醫,他叫我下一課帶幼子來給他看看, 那一刻我感到聖神的臨在;之後,他教會我一個如何可以用五毛錢重量的力,就能為幼子的肌肉活動力帶來改變的方法。」Jo hn媽會上多番說「感恩」,因為John的情況竟慢慢好起來,由最初全身無力,至後來頸、腰和肢體慢慢有力,到最後更加學會走路。今日的John,連參加跑步比賽也沒問題了。  家人訕笑說: 「你是巫婆阿媽。」 John 媽又指出,做父母的,最心痛不是孩子有殘障, 而是旁人取笑孩子、揶揄自己的說話:「家人見我帶兒子見脊醫,回家又練習按摩和物理治療的方法,覺得好像很怪力亂神,取笑我說: 『甚麼時候開始當了巫婆阿媽?』幫助幼子學習的過程中,遇到旁人指指點點,可以一笑置之;但遇到弟妹、翁姑、身邊的家人都取笑自己, 感覺很難受。」 長大後的John,由昔日的「棉花糖」,由昔日自卑得連照鏡也不敢,進步到今日與一般孩子無異── 賽跑、參加制服團體、當彌撒輔祭。不過談到做輔祭, 卻發生過一件令人尷尬的事。 John在彌撒中當輔祭有特權,可以吃餅,也可以畫圖畫,這惹來另一位輔祭的羨慕。記得有一次聖週六,John負責手持蠟燭將燭光傳給教友,他當時被蠟淚滴下的過程吸引,開始玩蠟,並把蠟淚滴在地上;那位小輔祭見狀亦模仿起來,一起玩蠟。彌撒完結後,小輔祭的父母很不悅,雖口裡沒說甚麼,但從那天開始,小輔祭便遠離了John一家,再沒有任何交流。 一次又一次因為幼子的發展問題, 和旁人的冷言冷語打擊信心,然而John媽和其他「A仔家長」一樣,一次又一次感到天主和聖神的臨在。 走過了這麼多路,看見孩子一天比一天進步,甚至有能力照顧別人,是一份恩寵。 John媽的分享就似另一講者屈淑美修女所引述盧雲神父的說話,修女提到這群家長面對問題的第四個階段──受傷的治療者;正如John媽,她接受自己人性的軟弱,開放地分享經驗,與其他有相同經歷的家長同行,就如耶穌基督一樣親身受過傷痛,才使全人類得救恩;這群照顧者讓殘疾人士真正由「一無所有變成一無所缺」。 若你問他們,照顧有特殊需要子女的孩子是不幸嗎?也許,他們會告訴你:他們都覺得感恩,多於不幸。(達 / 妤)  難忘幼子的動人說話 某年,John媽獲得一個到美國讀書的機會,一個學習照顧自閉症兒童的課程。當時她捨不得孩子,立刻推卻。但身邊有很多人都鼓勵她不要放棄機會,於是,她跟幼子商量。 母:如果媽媽到外國讀書,你覺得怎樣?  子:如果你讀有關自閉症的課程,你去吧!如果讀其他東西就不要去了。 「我根本沒有跟他提及我讀甚麼課程,但他的說話成了我的推動力,因為我覺得這是天主藉他的口,告訴我要行這一步。」John媽說。 另一個故事中,幼子的另一番說話亦令John媽感到天主聖神的臨在。John小學四年級時,經常被同學欺凌,John媽不得不為他安排轉校。有一晚,母子倆睡前祈禱。 母:你快要轉新學校,到時沒有人欺負你,可以重新開始了。 子:媽媽,我不想轉校。 母:你給我三個理由,為甚麼不想轉校?  子:我覺得這學校像我家。 (母心想:這學校裡,你常被欺負,到了一個不得不轉校的地步,怎麼你竟然說學校像你的家?)  John媽向筆者說:「這話令我感到聖神在兒子身上。」 子:加上我要保護另一個A仔(Autism自閉症),因他被欺凌得更慘。 (當時John媽心想:你連自己也保護不了,竟說要保護別人?)  子:另外,明年的學校周年,我應承了學校的牧民助理,要勸服另一位同學一起做輔祭。 聽了第三句,John媽給完全降服了:「平日的他怎會如此伶牙俐齒?一定是聖神又臨在他身上。於是翌日我打電話給校長, 告訴他因為這三個原因, John 不轉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