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5_202109260_s
400400中學文章
中學文章
2021.09.24
喜樂中學 動態 2021.09.26
聖貞德中學開學日•「希望飛機」啓航 (本報訊)聖貞德中學本學年的主題為「常懷希望」,所以在9月1日開學日,學生把學習目標寫在顏色紙上並摺成飛機,然後走出課室,將希望飛機啓航。 此外,該校9月2日舉行開學祈禱聚會,由倪德文神父主持。倪神父講道中指出主與人同行,所以並不是孤單。他鼓勵學生要完成學生的使命,去認識自己,懂得選擇,並去除影響學習的障礙,讓自己開花結果,建立自己。 跟著校長阮章凱分享在「媽媽的神奇小子」電影中,最令他感觸是蘇媽媽對兒子所說的一句話:「別人不當你是普通人,你就是一個不普通的人。」他勉勵學生要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的不足,克服困難,向目標進發。 聚會中,倪神父和校長將《詠讚》送給中一的新同學,勉勵他們要善用《詠讚》,養成祈禱的習慣,即使遇上困難,仍信靠天主,常懷希望。(教) 首屆聯校公教領袖訓練營•公教青年人,HOY! (本報訊)首屆聯校天主教價值教育領袖訓練營於8月初在九龍華仁書院舉行,讓公教學生裝備自己,在新學年更好侍奉天主、服務學校。 30位來自香港華仁書院、九龍華仁書院、德信中學、德望學校(中學部)、德愛中學及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的公教學生領袖參與訓練營,營會主題為「HOY」,它有Hope和Joy 的意思,在西班牙文也有「今天」的意思,意即在今天找到希望和喜樂。 訓練營除了有遊戲外,亦有小組分享、由公教老師和香港大學天主教同學會準備的工作坊等,以及泰澤祈禱。 活動結束前,參加者接受時任兩所華仁書院的校監周守仁神父降福及派遣,並從其他神長手中接過聖牌作禮物。 有參加者表示從活動中體會到同伴的重要,也反思與天主的關係、以及如何成為領袖。 活動籌備成員同樣有所得著。他們都是香港大學天主教同學會前內閣成員,當中六人當了老師,服務上述六間學校。 他們體會到籌辦這次活動是回應天主對他們的召叫,好能把從信仰團體中得到的情誼,傳播到下一代身上。(公) 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  中一新生家長會  (本報訊)為了加深中一新生及家長對學校的認識,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早前舉行中一新生家長會,過百位新生家長參與。 校長歐陽麗琼在致辭中,向家長介紹了學校的多元學習方針,並解釋如何透過STEAM、汽車科技及體藝潛能活動,拓展學生的視野。另外,她指出學生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面對挑戰,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保持良好的學習態度變得重要。因此她鼓勵家長與學校多溝通,加強家校合作,以愛托起「明天的太陽」。 學校的副校長亦向家長詳述學與教、學生成長支援、電子學習及中一新生暑期適應課程等各方面的安排及措施,並邀請了「正向教育學院」的潘的宜講解「正向教育」,並簡介來年推行的「正向教育課程」。最後該校安排三位中一學生分享了一年來的學習體會,以期讓家長對學校有多角度的了解。(教)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210620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1.06.18
荃灣聖母幼稚園 建立正向親子關係 愛你・零距離
(本報專題)荃灣聖母幼稚園的家長在剛過去的四個月,每月皆有一個小任務:每天抱一抱孩子、與孩子玩遊戲等;孩子則需要以小服務去孝敬父母,目的是讓他們認識正向溝通,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低班生任恩祈的爸爸有一天下班回家後,一進門便有女兒迎接他。「她讓我坐下,並為我按摩。」恩祈爸爸說。原來為了讚賞父母完成小任務,恩祈在學校領取了替父母按摩的「愛心換領劵」,以小手為忙碌一天的爸爸按摩肩膊,讓爸爸感到驚喜又窩心, 任爸爸說:「按摩實際(對肩膊)沒有甚麼用,但心很有用、很滿足」。恩祈小聲地解釋替爸爸按摩的原因:「因為我很愛爸爸。」 每月指定任務「愛心換領劵」 為父母兌現服務 這個活動是「愛你.零距離」親子計劃,透過網上講座,向家長推廣正向教育,並鼓勵家長實踐所學,完成每月特定主題的小任務。這親子計劃是該校本學年實行「推動正向教育.邁向全人發展」的頂目之一。 家長每月完成任務後,需要填寫小冊子,並由孩子從旁觀察。若家長完成任務,孩子便會送他們一張愛心換領劵,承諾為父母兌現不同服務,例如「按摩一分鐘」、「幫忙梳頭」及「協助洗碗」,以服務體現感恩,用行動報答父母,幫助親子懂得用言語和行動去關愛家人。當然,這小心思都是為了建立一個充滿關愛的家庭環境。 每月主題小任務 2月「愛與被愛」- 每日對孩子溫暖地笑一笑,抱一抱。 3月「愛之語」- 每日最少說三句能具體欣賞孩子正面行為的說話。 4月「愛聽你的話」- 每日積極聆聽孩子的說話,以及與孩子溝通五分鐘。 5月「愛玩無界限」- 每日與孩子進行親子遊戲五分鐘。 從講座中,高班生林卓穎的爸爸特別學會如何讚賞兒子, 「與其說『你做得很好!」,應該要具體的說『你功課做得很好!』,讓孩子知道父母在稱讚他哪一方面。」而卓穎亦更喜歡這種稱讚方式。 卓穎是家中獨子,爸爸便是他的家中好友,父子倆「亦父子亦友」。林爸爸認為親子關係在參與這個計劃後有所昇華,「現在好自然地讚美兒子」。而替爸爸按摩亦成為了卓穎的日常活動,他每天睡前都會替爸爸按摩肩膊,也會與爸爸分享小秘密。 全職爸爸送兒子上學 珍惜相處時間 四位接受訪問的爸爸都有全職工作,所以他們工餘都十分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機會。幼兒班生林亨的爸爸會善用週末的時間,與兒子到公園遊玩;林亨也會主動做家務,幫忙摺衣服、抹桌子。 而高班生梁嵃童的爸爸每天上班前會先帶兒子上學,在排隊進入學校途中,父子有說有笑,把握親子相處的機會, 但要說到每天最親密的親子時間,一定是每晚睡前的故事時間, 他們會一邊看書、憑想像去到太空星球探險,又或根據經驗去到街市買菜。親子間的相處十分多,但參加了這個計劃後,爸爸覺得兒子最大的改變是學懂體會父母的辛苦,會對父母說: 「辛苦了!」 簡單小任務建立正向親子關係 在「愛你.零距離」計劃中,「小任務」包括要求家長與孩子玩五分鐘、抱一抱孩子,校長鄭美寶說,目的是從簡單任務中,讓家長知道建立正向親子關係其實很簡單,「即使忙碌,在等巴士時玩五分鐘都可以。」 在「愛心換領劵」以外,學校亦為學生預備了「每月小獎勵」給完成任務的家長, 包括面膜、潤唇膏、抱枕等,由小朋友親自為父母敷面膜、塗唇膏。而為鼓勵未完成任務的家長繼續努力,學校亦有準備「加油卡」,由小朋友送給父母,期望建立充斥互信和關愛的家庭環境。 幼稚園一直重視親子關係,過往每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暫停)都會舉辦專題研習日、家長體驗日等,讓家長參與小朋友在學校的成長。鄭校長說,活動都獲學生父親積極的參與, 「會提早出通告, 讓爸爸也可以請假參與。」 幼稚園於今年5月舉行的「幫助我們的人」活動,更讓學生深刻體會父母照顧孩子的勞累。活動中,學生用膠袋背著玩偶上課、玩遊戲、做體能,主任莊麗珍說:「有些學生會說背著膠袋,腋下很痛。」她認為學生從中學會體會父母的辛努,「五月特別多學生換按摩的愛心換領劵,回家幫父母按摩。」 今天是父親節,荃灣聖母幼稚園的學生便在學校準備了父親節手工小禮物,你會替爸爸按摩或會怎樣與他慶祝呢?(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5_20201220_s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0.12.18
喜樂中學 動態 2020.12.20
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正向教育成就積極人生 (本報訊)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10月31日與正向教育學院舉行「中二正向家長會」。該校由上學年已舉行正向教育課程,校長歐陽麗琼指出,課程幫助學生在身心靈得到積極正向的發展。 家長會上,正向教育學院課程總監鍾明崇分享「正向教育」乃積極豐盛人生的根本,親子間的坦誠溝通及互相了解,是建構正向關係的重要基礎。活動尾聲,學生把心意卡及自製的「感恩糖果盒」送給父母;鍾明崇邀請在場家長寫下給子女的家書,並即場交予子女,以表達關愛之情。 該校為延續校園正向文化,本學年推行「CYS Yes,We can !」獎勵計劃,鼓勵學生自強不息、以正面的價值觀及積極的人生態度,面對成長的挑戰。(教) 聖貞德中學  生物倫理專題分享 (本報訊)聖貞德中學於11月19日邀請北角聖猶達堂助理主任司鐸、倫理神學教授的呂志文神父到校,向現修讀新高中倫理與宗教科的中六級學生,分享有關生物倫理的課題。 呂志文神父在課堂中與學生探討「嬰兒性別選擇」,以及性多元文化的倫理學爭議,藉此向學生說明天主教會對生命價值的看法。 另外,11月是煉靈月,該校當日邀請學生把在宗教課堂上寫下的「為亡者祈禱心意卡」,於早會時段作奉獻,為已亡的親友及眾靈魂祈禱,以祈禱讓亡者安息,脫離煉獄,進入永生的天國,得享天堂的福樂。(教)  聖保祿學校(中學部)畢業禮 (本報訊)聖保祿學校(中學部)於11月19日的畢業禮上,邀請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伉儷主禮。百多位應屆中六畢業生領取畢業證書。 校長黄金蓮修女致歡迎辭時指出,儘管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學校停課,該校師生運用資訊科技,達致停課不停學的目標。她敦促畢業生要跟隨耶穌基督的步伐,每天在智慧,真理和寵愛中成長。 黃玉山教授致辭中說,該校教導學生自學、思考、探索,培養學生具備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黃教授寄語畢業生要擁有尋求真理和獨立思考的「科學精神」,承擔社會責任。 (教)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201122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0.11.20
天主教聖華學校 創校70載 正向價值教育陪伴學生成長
(本報專題)「踏入新學年,天主教聖華學校三年級常識科老師鄭晉燊,也是6D班班主任,每天拖著喼,在學生仍未上學前已回到學校,爭取時間批改學生習作,他還未吃完早餐,便急趕落到學校門口當值,迎接學生返學⋯⋯」 以上是聖華學校師生演出《老師的一天》短片,展示教師的生活:主角鄭老師七時半前上班, 然後是教書、改簿、聯絡家長、課後開會後吃午飯、再跟進學生欠家課情況、也要照顧欠家課留堂的學生,直到傍晚學校關門,鄭老師把仍未批改的作業放入喼裡,回家繼續未完的工作。 天主教聖華學校近年推動正向教育,今年下學期開始,在三、四年級的綜合課堂推動與教育大學合作的「規劃生命教育計劃」,推出「感恩有你」正向教育課程。以上的短片便是課程內容之一。 「感恩有你」為學生培養正向價值。負責推動生命教育的老師何凱儀認為,課程讓學生切身處地去理解幫助人與感恩的意義,她說普遍學生認為「幫人」只限金錢和物質支援,「但幫助人也可以是精神或心靈上的陪伴,正如短片中老師工作忙碌,但仍關心學生,期望學生也學懂感恩。」何老師說,短片讓學生了解老師在教學外,也要照顧學生身心成長,從而引發學生同理心。課程內容還有繪本分享和電影欣賞,藉引入不同的生活片段,讓學生從親情、友情、師生關係等方面認識正向價值。 助人為快樂之本 該校學生一直也在校園生活中經驗正確價值觀,校長吳潔蘭指出,年幼學生在校園時常得到學姊學兄的照顧,到高小時便會轉過頭來服務初小學生。 現為學校風紀的莫子僖,回想六年前入讀該校時十分害羞,她隨家人從黃大仙遷居沙田,要重新適應新環境,「我很怕去認識新朋友,小息只坐在一旁。幸好老師和師姐上前來鼓勵,也帶我認識朋友,我現在仍很感激他們。」子僖小五時便自發去申請當風紀,「我很希望學習那位師姐,去幫助性格內向的低年級同學。」 六年級學生袁韵欣去年擔任「閱讀天使」,在早讀課到三年級課室負責伴讀,「我作為大姐姐, 會教師弟師妹如何閱讀和理解書本內容。我喜歡這職責,不覺得是犧牲了自己的閱讀時間,見到他們在閱讀上有進步,我也開心。」 學生從主保身上建構3C文化 「謙誠愛主」是聖華學校校訓,也點出學校主保聖女小德蘭常懷謙卑、虔誠侍主、常行愛德與福傳的精神,吳校長希望學生效法聖女榜樣,要有愛心和樂於助人。 學校推行校本正向教育的同時,兩年前推動「聖華3C文化」:Competence(能力)、Character(性格)、Care(關愛), 吳校長談及這「3C」時期望:「學生珍惜天主創造時給每個人獨有的『才能』,透過正向教育成為善良與正直的人,更要懂得關心自己身心靈的需要。當學生經驗到愛,日後也會『關愛』家人、同學,以至其他人。」 互助互愛的精神也是該校大多數學生的特質,現為六年級的彭樂融三年前從內地來港入讀聖華學校,「我是三年級插班生。當時我的廣東話和英文都不好,小息時,有風紀知道我從內地來港,便主動以普通話和我溝通,讓我逐步適應。同班同學袁韵欣又時常教我功課,令我很快適應過來。」現在樂融是風紀,也是班長,她希望回饋昔日所得的,去幫助其他由內地來港的同學,也協助班主任打理班務,減輕老師的工作量。 有份籌備正向教育課程的教師黃錦娜及陳婷婷上學年加入聖華學校。黃錦娜表示正向教育有助學生提升自信與勇氣。陳婷婷說,學生在課堂上聆聽正向故事,再一起討論和分享,從中建立同理心。 聖華:一朵小花的主保 天主教聖華學校,英文名是「The Little Flower」,究竟聖華與小花有甚麼關係?袁韵欣同學不用多思索便回答:「我們的主保是聖女小德蘭, 她有個稱號叫小花。」「華」是「花」的古字,學校名稱正是源於主保聖女小德蘭的別號「一朵小花」。 莫子僖同學說:「我喜歡聖女小德蘭堅持的精神。」彭樂融同學接著說:「她在世時對天主的信靠,向世人傳達天主對人的愛,當看見聖像時便感到她很好。」該校學生對於聖女小德蘭的故事一點也不陌生。進入校園,學生便會看見手持十字架與小花的聖女小德蘭雕像,校園佈置常以花朵作點綴。今年學校慶祝創校70周年,校方邀請每班同學用自己的相片拼貼成一幅賀圖,不少班別也以花卉作題材。(高)  聖華歷史小檔案  1951年,法國巴黎外方傳教女修會在港島薄扶林一條教友村— —太古樓村創辦聖華學校,隨著學生愈來愈多,校舍需要不斷翻新及加裝設施。1977年,聖華由薄扶林遷往當時新發展的沙田禾輋邨, 使用一幢樓高六層的公共屋邨校舍。1999年,學校落成七層高新翼,讓學生有更完善的學習環境。2005年,聖華學校改名天主教聖華學校,讓坊眾更清楚它是一所天主教學校。 70周年白金禧校慶 天主教聖華學校為慶祝70周年白金禧校慶,舉辦連串慶祝活動。為隆重其事,於9月30日舉行「七十周年白金禧校慶啟動禮」,為精采的一年揭開序幕。 啟動禮上介紹70周年校慶主題:「感恩傳福樂, 主愛伴飛翔」,希望校慶活動讓學生學會感恩,並展示潛能,振翅高飛。 當日參與啟動禮的嘉賓包括校監葉寶林神父、校董石美寶和夥伴計劃代表盧漢耀大律師等,一眾嘉賓在舞台上將七彩的氣球刺穿,此起彼落的啪啪聲象徵70周年白金禧校慶活動正式開始,師生齊將天父賜予的福樂傳給身邊的人,並展現主的愛在聖華。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