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5b_20151122s
The Happy Wanderer
2015.11.21
Vienna 維也納
Vienna is said to be a city in Roman times. It was the capital of the Austrian Empire in 1804 and Austro-Hungarian Empire 1867. It was also the centre of classical music. Famous composers and musicians regarded it as an honour to have worked in Vienna. These are the familiar names,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Joseph Haydn, Ludwig van Beethoven, Franz Schubert, and Johannes Brahms; and of course Franz Schubert, Johann Strauss I & II were born here.  V i e n n a h a s a number of museums in Museumsquartier(博物館區)and it housed the largest collection of Pieter Bruegel, a Dutch Renaissance painter. In the city centre, there is the famous Albertina and has housed some of the greatest collection of Jewelry art.  At the centre o f t h e o l d c i t y stands the Stephen Cathedral and you can say all roads lead to the Cathedral. The cathedral is very impressive and like all churches in Europe, it is always packed with tourists but they have assigned a quiet area for the Adoration of the Eucharist (朝拜聖體). There is another church near the cathedral called St Peter Church and it is under the care of Opus Dei. The church is of grandeur Baroque(富麗堂皇的巴洛克) architecture and has provided organ concert to charm its visitors every day.  There are numerous cafes in Vienna but there are two famous one. The first one is Café Central that welcomed intellectuals(知識分子)since the turn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it still a place that attracts thinkers and writers. Try it and become one of them. The other one is inside Hotel Sacher where you can try the original Sacher-torta – chocolate cake.    Last but not least, the Schönbrunn Palace is a must visit place and it is slightly older than Chateau of Versailles of Paris and it has a garden that used to be a hunting ground. 
kjy16_20150621
icon78
種子的力量.中華殉道篇
2015.06.20
鮑思高慈幼會善牧 廣東韶州捨生取義
   1911年,滿清覆亡,民國誕生,傳福音的工作重獲自由。1914-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全面侵略、國民黨和共產黨內戰不斷。長期的內憂外患,積貧積弱,人民生活困苦。傳福音的工作雖困難重重,卻為平民百姓帶來溫暖和希望。1917年,廣州宗座代牧將廣東省北部(粵北)韶州劃為傳教區,並委派 鮑思高慈幼會負責管理韶州(現時稱為韶關)傳福音的工作。1918年,慈幼會士雷鳴道神父(Luigi Versiglia, S.D.B., 1873-1930)偕同會的神父抵達韶州。他們陸續在曲江、南雄、樂昌、連縣等地, 展開傳教事業及牧民工作,尤其關懷貧苦和失學的兒童及青少年。 早於1873年 —— 恰好是雷鳴道出生那年,若望.鮑思高神父(Joannes Bosco, S.D.B., 1815-1888)曾與香港宗座監牧高神父(Giovanni Timoleone Raimondi, M.E.M., 1827-1894)探討派遣慈幼會士到香港辦學的機會。雖然會士們當時未能來港服務,  鮑思高神父沒有放棄這個宏願,不斷在夢境中懷想中國,同時寫下慈幼會士將往中國為貧苦青年展開傳教事業的遺願。 1885年,年僅十二歲的雷鳴道由家鄉到都靈市華道角,在鮑思高神父創辦的學校求學。他逐漸受慈幼會的修道生活吸引,1895年領受鐸品,獻身成為神父。1906年,慈幼會派遣第一批傳教士前來中國,雷鳴道神父帶領首批慈幼會士六人,由意大利抵達澳門,並隨即在澳門展開為貧苦兒童設立的福利事業和教育工作,成立無原罪工藝學校(即現時澳門慈幼中學前身)及慈幼會東亞區第一座會院。 「與我靈,取其餘」 —— 雷鳴道主教心懷鮑思高神父培育孩子保存靈魂聖善而永不言倦的精神,踏足中國。1920韶州代牧區成立,羅馬宗座委任雷鳴道神父為韶州宗座代牧,翌年獲祝聖為主教,成為韶州代牧區首任主教。雷主教在曲江開設聖若瑟孤兒院,收容被遺棄的兒童,又開設老人院及興建勵群學校。1924年,自幼便立志當神父的意大利籍慈幼會年輕修士高惠黎(Callisto Caravario, S.D.B., 1903-1930)向修會申請由意大利到中國,加入慈幼會到中國傳教區服務的會士行列。高惠黎奉派到中國上海服務後,1929年到韶州在雷主教的手中領受司鐸聖品後,便留在韶州等地區,協助雷主教發展教會的地區小團體。 粵北地區幅員廣大,物資短缺,民生困苦,加上政治動蕩,社會氣氛緊張,治安不靖,人身安全極受威脅。1930年2月24日,高神父陪同雷主教, 偕幾位傳道員乘船前往連州探訪當地的信仰小團體。途中,他們順道保護三位女學生返家。翌日,船隻經過連江口附近一處稱為犁頭咀的地方,遭一群藏身沿岸竹林和草叢的土匪截劫。土匪強行登船,雷主教和高神父無法交出令土匪滿意的款項,他們二人即時以血肉之軀,極力阻擋土匪傷及女學生。土匪人多勢眾, 手持武器,竟將手無寸鐵的雷主教及高神父毆打至重傷倒地,然後狠狠地將二人拖到岸上一處叢林 —— 槍聲中,雷主教及高神父以鮮血,為正義和真理獻上他們寶貴的性命。   生命樹 「沒有與天主結合的傳教士,有如斷了泉源的溝渠。」——聖雷鳴道主教 鮑思高慈幼會致力栽培青少年,尤其生活貧苦的兒童和青少年。聖鮑思高神父心懷中國。1886年4月9日,鮑神父曾這樣抒發他對慈幼會傳教事業的遠景:慈幼會士從非洲中部直達中國北京,香港、加爾各答、馬達加斯加都會有慈幼會的會院、學院和初學院。他也曾夢見在中國北方及南方服務的慈幼會士,在北京會合。 聖鮑思高神父派遣會士到中國的夢想,終於由雷鳴道主教帶領六位會士遠渡重洋,由意大利到澳門開始實現。傳教工作關懷人靈,傳教士跨越文化、語言的障礙,卻不一定獲得當地社會的信任和友善對待。雷鳴道神父在澳門開展關懷青少年的社會福利和教育工作後,1910年,葡萄牙政府要求在澳門的外籍傳教士離開,他和其他會士轉移到廣東省傳教。1919年10月24日,雷神父及十二位會士在韶州慈幼會第一所傳教士宿舍簡陋的小聖堂裡,將傳教工作託付給瑪利亞進教之佑。 祈禱生活是傳福音工作的力量來源。聖雷鳴道主教及聖高惠黎神父不斷在朝拜聖體中汲取基督的愛,在祈禱獲得智慧和動力。面對生死關頭,他們以行動發揮祈禱的力量,以生命見證耶穌基督的愛,活出會祖聖鮑思高神父畢生愛護青少年的精神。   (關於聖鮑思高神父的生平,可參閱本專欄《青年的慈父和導師》2014年12月21日載。) 
kjy02_2015060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6.06
愛青年 愛教會 愛聖母 張心銳執事 追隨神職修道聖召
  「當時覺得神父很博學,而且神父能透過聖體將耶穌與人分享,因而開始思考自己的聖召」,慈幼會士張心銳執事回想他在高小時已開始思考天主對他的召叫。2012年矢發終身聖願,去年領受執事聖秩,張執事將於今年6月20日領受司鐸聖秩,成為神父。趁著本主日教會慶祝基督聖體聖血節,張執事分享他的聖召歷程和聖體聖事在信仰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本報專訪)雖然小三才領洗入教,張執事自小已接觸天主教信仰,「外祖母十分虔誠,每天清晨她都會跪在家中的小祭台前誦念《玫瑰經》,然後步行到聖堂參與彌撒。」張執事表示好的信仰培育在家庭開始,家人的榜樣很重要, 家人的陪伴亦為孩子的信仰生活打下基礎。媽媽的陪伴是張執事信仰路上的重要片段,「猶記得我們一起乘電車,途經跑馬地聖瑪加利大堂。聖堂有長樓梯、兩個大石像,我被這所漂亮的聖堂吸引了,也很喜歡參與彌撒,於是以後每個主日媽媽也和我到聖堂去。」 積極投入堂區生活,參與主日學、輔祭會、基督少年團等善會,張執事表示他對堂區有很大的歸屬感。「一方面我在服務和與人交往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學習做一個成熟的人;另一方面, 我得到很豐富的信仰培育,學習禮儀知識、教理、研讀聖經。此外,神父很愛錫我們,更教我們拉丁文、念日課。」 到了高小時,張執事更開始思考聖召,「我為此祈禱,並感覺天主叫我求『做神父』的恩典。」初中時,他對慈幼會仍是毫不認識,只是翻開教區手冊,看到一個獨特的名詞「維豪備修院」,於是致電查詢,非常初步地了解到這是個適合中學生的地方。幾經轉折,張執事最後和另外五名有意追尋聖召的青年加入備修院。 「備修院是一個聖召辨別的中心,讓我們知道天主對我們有甚麼召叫」,張執事解釋。在備修院中,他們度有紀律的團體生活,有信仰培育、需要勞動分擔院務,同時繼續學業。經過五年的備修院生活,張執事明白到天主召叫他成為一名慈幼會士,於是中學畢業後便往澳門接受準初學培育。 決定成為慈幼會士,張執事指出是因著會士的榜樣。「我在每個會士身上看到鮑思高神父, 他們活出鮑思高神父的特質。」此外,他明白到自己身上同時有修道和司鐸聖召,「鮑思高神父曾說,慈幼會士的會衣就是工人服,與青年一起工作。我渴望服務青年,而我希望透過禮儀和聖事培育他們。」 「聖體聖事不斷轉化我,令我成長」,張執事分享,「一般的食物進食後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份;領受聖體卻讓我們成為聖體,成為耶穌基督的一部份。」他強調聖體聖事和修和聖事相輔相成,「聖體是天主的臨在,滋養我們的生活, 妥善地辦修和聖事則幫助我們為領受聖體作更好的準備。」 張執事鼓勵同學透過三個幅度認識和默想聖體聖事這個奧跡,第一是感恩,「不論是領受聖體或朝拜聖體,我們也能以感恩的心,感謝天主給予我們生命、家庭、讀書的機會等;感謝天主將耶穌賜給我們,讓耶穌在聖體內常和我們在一起。」第二是求恩,求天主賜予恩寵,讓我們做得更好。第三是天主的臨在,「天主無處不在, 而聖體便提醒我們天主就在這裡,祂和我們在一起。」 鮑思高神父敬愛進教之佑聖母,張執事亦認為聖母是他信仰和聖召的中心。「從小我便覺得聖母十分親切,小時候堂區舉行聖母家訪,小小的聖母像會放在家中一個星期。」他回想昔日常在堂區的進教之佑聖母祭台前祈禱,以及進入備修院面對擔心和猶豫時,聖母給予他的安慰。「慈幼會有一個傳統的說法:每個加入慈幼會的人都是由聖母親手帶領;為我而言,聖母是保護者,也是導師,教我不用害怕擔憂。」   晉鐸在即,張執事表示心情興奮,「因為這是天主對我的肯定。」他為自己的鐸職定下目標,期望繼續慈幼會的精神,盡力關心窮苦和弱勢的人。「司鐸既是基督的代表,就該如基督一樣,與人同甘共苦,關心有需要的人。」他亦希望為青年提供良好的信仰培育,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召叫。「成為善牧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願我能讓他人在我身上看見鮑思高神父。」(澄) 
kjy07a-20150607
icon80
喜樂小書架
2015.06.06
耶穌,我的朋友
   2005年10月15日,很多小朋友在爸爸媽媽、兄弟姊妹和祖父母的陪伴下,乘搭巴士或地鐵,到達聖伯多祿廣場。他們與教宗本篤十六世見面。那年,他們初領聖體(首次領受聖體聖事)。 他們歡欣地擁著教宗,唱歌、祈禱。八歲的Andrea提出了一個問題:「親愛的教宗, 你還記得自己初領聖體那天的事嗎?」小女孩Livia向教宗請教:「每次領聖體前,都要辦修和聖事嗎?」主日學的老師說,耶穌親自臨於聖體,Andrea感到很好奇:「為甚麼我看不到耶穌?」耶穌說他是生命之糧,這句話有甚麼意思?還有,為甚麼我們要朝拜聖體?聖體降福是甚麼?  當時,本篤十六世(任期由19.9.2005至28.2.2013)膺選教宗不足一個月。教宗分享他牢記心中的美好回憶——1936年三月,他九歲。他和三十多位來自同一鄉村小鎮的小朋友在聖堂初領聖體⋯⋯他期待耶穌進入他的心中——年幼的他意識到基督聖體確是一份愛的禮物,一份在他生命中比任何事物更重要、更有價值的禮物——耶穌實實在在地來到他的心中;藉著基督聖體,天主親自與人同在。 小朋友先後發問,教宗即時以配合小朋友理解能力的淺白言辭,回應他們。這次會面的消息經廣泛報導,一位曾在天主教小學、中學及大學任教美術的美國畫家A n n Kissane Engelhart看到報章上的報導,深受感動。她想起不多久前,這位教宗在就職彌撒講道時,曾以「友誼」來形容耶穌基督與人的親密關係——耶穌是所有人的朋友。「友誼」的意念觸動她的心靈,推動她開始閱讀教宗的著作,進一步了解耶穌怎樣與人建立友誼。   後來,她在梵蒂岡的網頁上找到教宗當日與小朋友會面的文字紀錄,又透過網上視頻重溫當天的情景,驚覺教宗竟以最簡單易明的說話,回應小朋友對聖體聖事的疑問。她開始醞釀用圖畫重構當時情景的想法,並決定將這次美好的相遇化成一幅幅水彩畫,與更多更多的小朋友分享教宗具啟發力的談話內容。經過數年努力,2009年復活節,Ann和家人有機會到羅馬,她親自將這本書的初稿交到書本的主角教宗本篤十六世的手上⋯⋯    CTS Children’s Books  Friendship with Jesus - Pope Benedict XVI speaks to children on their First Holy Communion  文字按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講話內容 圖.Ann Kissane Engelhart  ISBN 978-1-58617-619-8  2011, Ignatius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