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4_20180617sb
prieststory2
主教神父修女話當年 2.0
2018.06.15
「我要努力儲錢照顧你!」
鄧美欣修女(Lilly Duggimpudi)服務澳門聖羅撒英文中學,每逢週四會安排小學部小一至小四的學生朝拜聖體,修女其後會與她們講故事、攀談。今天,大家聊起修女於印度家鄉發生的趣事。 Sr. Lilly:每隔三年,我會回印度南部安得拉邦一趟探望家人,我的姪兒, 即弟弟的兒子Michael習慣跟弟弟及弟婦叫我「家姐」。當二○一四年我返印度時,Michael將努力儲下三年的二千印度盧比(約港幣二百多元)零用錢給我,說:「家姐,你是修女, 沒有錢,這筆錢給你。」 一眾小學生異口同聲地說:你的姪兒好可愛呀!  Sr. Lilly:當時,我兩位姐姐問姪兒: 「我們呢?我們可是常常買玩具給你的啊!」Michael答:「你們問我爸爸媽媽拿吧! 家姐是我的家人(Family)嘛,我們有相同的姓氏; 你們的姓氏卻不一樣(因兩位姊姊已嫁人,取了夫姓),你們不是家人, 只是親戚(Relatives)。」哈哈! 在Michael的小小腦袋裡,家人與親戚是有分別的。 記得當時Michael的公公婆婆也湊熱鬧:「你是我們湊大的,但一毫子也從沒有給我。」姪兒很認真地解釋: 「家姐是修女,她沒有錢,我們要照顧她。」 Sr. Lilly續道:去年我回去,九歲的Michael已開始教導其兩歲的弟弟: 「下次家姐回來時你已四、五歲,也要儲些零用錢。」我問他要弟弟儲錢所為何事,他一本正經地答: 「我的錢是給你的,但你曾告訴我: 你與其他修女同住,她們也是你的家人。你可用弟弟儲下的錢買零食給她們。」這孩子常常讓我感動!  我很寵惜小Michael,亦感恩弟弟與弟婦對他的教導。記得爸爸臨終前,曾囑咐我要好好照顧比我年輕十二年的小弟弟,現在他的兒子竟學會好好地照顧我。 後會有期 小羽絨:最初構思「話當年」,是希望藉著這些小故事,讓讀者感受到主教、神父、修女在聖召路上的喜樂。謝謝讀者喜歡這個陪伴了你們兩年的專欄,亦感謝神父修女的分享⋯⋯細聽並撰寫你們的每個故事時,總會讓我感動。 小吉:這兩年的小挑戰,來到今天終於要完結了,嗚~嗚~。期待與大家在下一個專欄裡見面!Happy Summer!     
kjy01_20180520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05.18
良友之聲出版社 聖人造型及聖召策勵
(本報專題)眼前一個個聖人融入了現代元素,活靈活現,原來是鮑思高出版協會──《良友之聲》出版社舉辦的聖人造型繪畫比賽,藉此鼓勵學生認識聖人事跡,學習聖人芳表。比賽分為初小、高小及親子三個組別,參賽作品超過九百份。頒獎典禮於四月二十八日假聖安多尼學校禮堂舉行。 初小組冠軍 吳梓軒 高主教書院小學部 親子組冠軍 吳梓瑤 高主教書院幼稚園部 這兩組的冠軍竟是兩兄妹,吳媽媽表示自己喜歡畫畫,感染到孩子也喜歡,梓軒在空閒時更愛隨意畫畫並收在枕頭底。二年級的梓軒所畫的聖人是聖安多尼,「因為之前丟了校車費,周圍找也找不到,最後便求聖安多尼的幫忙」。吳媽媽笑說畫中的物件都是梓軒經常丟失的,例如書本、玩具車等,「我平時會跟子女說很多聖人故事,由於他經常不見東西,我便針對性講述這位聖人事跡,教他向聖安多尼祈禱」。梓軒小聲地說:「我以後會小心擺放東西了。」 梓瑤則與媽媽及姐姐一起創作聖方濟亞西西畫像,梓瑤說是媽媽提議畫這個聖人,因為聖方濟亞西西是動物主保,她可以在畫作中畫很多動物。梓瑤興奮地提到她負責畫最愛的小兔及金魚,而媽媽則畫聖人。她很喜歡能與家人合作繪畫,希望以後都能一起創作。 高小組冠軍 廖晙希 油蔴地天主教小學 五年級的晙希以水彩繪出聖人,最大靈感是經過聖堂看到壁畫,便決定以玻璃壁畫方式呈現聖保祿的事跡,包括歸化、講道。非教徒的晙希為了這次比賽,特意上網及在聖經搜集保祿的事跡,當中保祿從對耶穌有敵意至成為教徒及傳揚福音的過程,深深印在晙希心上。他表示:「聖保祿那顆堅毅的心,致使他願意為傳教而犧牲;我也要學習他做事不半途而廢。」 評審之一的區綺雯修女提到,比賽主要以創意、宗教元素及色彩評分,最重要是「從聖人的造型就能看出是哪個聖人」。她認為學生在繪畫過程中能深化對聖人的了解,加以效法,「聖人不是偶像,而是目標和學習典範」。她相信參賽者或多或少都能從比賽中認識幾個聖人,並依隨聖人的言行作生活典範。 聖女小德蘭、聖多明我等聖人最初也不是特別顯赫的人,卻因著跟隨天主的召叫,在生活中成聖,立下生活的芳表。你,也願意走這條修德成聖的道路嗎? (妤)   慈幼會張心銳神父 談如何營造聖召文化 不少讀過或正在讀修會學校的學生,都會感受到校內修道人的慈祥和莊嚴並重。學術上,這些神職、修道人博學多才,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但當與學生相處時,又可一時以慈父慈母身份勸導,又或一時以大哥哥大姐姐身份與學生踢足球、談心事。神長備受學生仰慕愛戴,但當中又有幾多位同學會決定回應聖召?  《良友之聲》出版社於四月二十日在聖安多尼堂(母佑堂)舉行講座,由慈幼會張心銳神父主講「聖召策勵——如何在校園營造聖召文化」,約四十名校長和宗教科老師參加。 張神父說,其實在校內培育聖召不易也不難,問題只是:是否用對了方法?  神父先解譯何謂聖召:「首先我們要克服一種想法,以為聖召是一種外加的東西,或者是第三者發現某人有潛質做神父或修女, 對其加以引導,培養他做修道人,讓他嚮往聖召。」張心銳神父表示,聖召既是天性的本能,又要有後天的培育,兩者缺一不可。 那麼,老師、校長和教育界人士如何培養青少年回應聖召?神父補充:「我們要培育青少年做一個成熟的人、一個好人、一個熱心的基督徒。當我們做好這幾點,青少年自然會從內心認識和發現聖召。」 聖召牧民 團體負責 張神父又表示,聖召牧民是團體工作,不是純粹由個人或某組織負責,不是「你負責宗教科,聖召全由你負責」。在慈幼會,聖召著重團體培育,除神職人員外,老師、家長甚至青年人也需要出一分力,例如老師會安排學生參觀修院,父母要鼓勵子女參加教會團體和福傳工作。因為修會接收學員,其中一個重要條件是學員家人要接受和同意他接受神品,現代神師並不是要「斷六親」。 參加研討會的校長和老師都說,當鼓勵學生回應聖召,以做神父修女修士為長大後的志願,總會遇到小朋友好奇地問:「怎麼神父會一起吃飯一起住?」或問:「我喜歡吃炸雞和巧克力,怎能當修女?」要培育聖召,首先要更正青少年對神修生活的誤解。 又有小學老師表示,對於宗教活動,年紀愈小的學生興趣愈大,到了高年級,參加活動的興趣愈弱、人數愈少。「青少年牧民的重要在於小組經驗,由青年人帶動,而不是老師或神父帶領,讓青少年培養歸屬感。」張神父在中學牧民的經驗是:當放手讓學生負責神修工作,他們會主動問神父「甚麼時候朝拜聖體?我要不要準備乳香?」等問題。 做修道人的好處 配合現代科技發展和小朋友對電子產品的需要,香港嘉諾撒學校方碧燕校長(圖左)表示, 學校推出了「與天父WhatsApp」,讓學生可以將禱文和心聲向「天父」發短訊,最後當然由宗教科老師回應。 與會者翁逸薰修女(圖右)以一句話概括了做修道人的好處:「可以幫助更多人,可以幫助更多人愛耶穌,做個更好的人。」(達)   
kjy04b_20180520s
prieststory2
主教神父修女話當年 2.0
2018.05.18
天主的召叫(二) —— 差點殉道的聖週四
上回講到閻德龍神父與小輔祭攀談時,說到自己小時候認為自己不能勝任神父的三大原因:神父需要講道,但他很怕說話;他不能喝酒,故對聖祭禮其中神父要將聖血一飲而盡很是擔心;以及他害怕看見屍體。但最後他也毅然踏上這條聖召之路。 閻神父:但有一次主持感恩祭卻差點因喝聖血而出事——有一年我到墨爾本為當地華人天主教會主持聖週禮儀,該聖堂平常只領聖體,但當天是最後晚餐,即耶穌建立聖體聖血的日子,故我鼓勵他們兼領聖血。 有見聖堂坐滿教友,我遂準備三杯葡萄酒以成聖血。當地教徒不用手蘸聖血,而是直接從聖爵恭飲,當地華人教友可能不習慣這方式,故很多只領聖體,剩下一杯半聖血。 當時與我共祭的另外兩位神父,一位不能喝酒,另一位酒量很好,故我留下一整杯給他,自己則負責半杯;隨後是朝拜聖體時間,跪了不知多久,我突然倒下。聽在場人士複述,我不省人事向後倒下時,幸得身旁神父及時扶著我,又幸運地當時聖堂內有醫生,他吩咐其他人將我雙腳抬高讓血液倒流腦內,這時我慢慢恢復意識, 但當預備起身時,竟再次暈倒,他們急忙將我抬進祭衣房,之後我被送到醫院作詳細檢查。 小輔祭七嘴八舌:為甚麼暈完又暈?醫生可有驗出毛病?  神父:檢查後證實一切正常。當天暈倒也許是因為禮儀前完全沒有吃東西,另外飲多了聖血,加上跪下太久。後來我想,當時坐較後位置的教友可能會奇怪, 為何在今日的禮儀中, 神父需要擺出如此多動作?先要向後躺,繼而雙腿被抬高?哈哈哈!  輔祭們:嘩哈哈!  閻神父:第二天我返回聖堂為教友主持避靜,並向他們說:「我差點便可以殉道!」而自那次以後,我未有再踏足墨爾本, 太尷尬了! 
kjy12_20171126s
blackcat
黑貓畫寫世界
2017.11.25
以色列(六) 一生人一次?
終於來到最後一篇聖地分享,總要說說這個題目……耶路撒冷是一生人終須一到的地方嗎?別人都說她是人生必到的,尤其對基督徒更為重要,因為她佈滿了耶穌的足跡。從前的我亦有同感,但自從首次朝聖聚會後便另有想法,當大家分享決定走這趟旅程的原因時,發現眾人皆紛紛以「人生必到」為原因,但為何是「必到」? 我決意在聖地之旅找出原因。 剛抵步幾天,有人被景物觸動,有人被其背後的故事打動,我呢?比起感動,我較傾向感恩,感謝有健康體魄開始旅程,感激有機會到訪聖地。每次能踏足久仰大名的地方, 便會有這種感恩的感覺,上一次有這感覺是在希臘,也許因為希臘跟耶路撒冷一樣,同是見證歷史、充滿故事之地吧!  談起故事,自小聽到的聖經都是奇妙的故事,但當親臨那片真實的土地,聽到一篇篇讀經時,便感覺很實在,就像站在舞台前, 目睹一幅幅佈景板的轉換,眼前不斷浮出古人於佈景板前上演話劇。例如,當我轉入雞鳴堂(右圖)的地下岩石洞時,我好像站於正蹲在石頭上、等候被釘十架的耶穌後般, 目無表情的士兵正拿著長矛守在牆上的火炬邊,用不耐煩的眼神向已被鞭打得痛苦的耶穌側目。又例如,在往加里肋亞湖的船上, 我也彷彿看到伯多祿正嘗試一步步地走向正站於水中央的耶穌般。這感覺很奇妙,好像真的能跟二千年前的古人接上,很不可思議。從前聽到的,現在已不只是書上的故事,而是真實的歷史,縱然你沒有信仰,或許不相信耶穌是天主子,也難以否認耶穌這位歷史人物曾真實存在,因為這片土地已是證據,若不是真實存在過,或有歷史價值和宗教意義,又怎能在二千年後,仍能留下這一串串足跡,而沒被年月埋沒?  從旅程之初,我便沒有執意要從這片土地得到怎樣的感動,亦沒有渴望要聽到甚麼啟示,一來是因為我相信要被景物感動,便要在那裡有經歷,或許首次的探訪還不是時候;二來也許是害怕期望落空後的失望感。直至最後一個週五,我竟在納匝肋的聖母領報大殿意外被觸動了。那天晚上,我吃過飯、洗過澡後,趕緊跑到住處附近的大殿, 跟來自各地的教友一同朝拜聖體。進去時, 朝拜已開始,四處張望,才在大殿的角落找到一張圍著祭台的跪櫈跪下,當我開始收斂心神時,耳邊便傳來一陣綿延美妙的天使歌聲,很近很近,原來主唱手、琴手和結他手皆在我正前方,他們的樂聲有一種讓人平靜的張力。接下來,便是各方語言的禱文,終於到能聽懂的英語,竟是我時常用來提醒自己的那句「You little faith, why did you doubt ?」(即「小信德的人哪!你為甚麼懷疑?」)聽到後好像被人啟動了眼紅按鈕般觸動起來。朝拜結束前,聖體從人羣中被帶回聖體櫃,大家都情不自禁地伸手觸碰聖體和拍照,我也想留下這個畫面,便把相機放在一旁讓它自行攝錄。不久,身旁的方濟修士拍了拍我的肩膀,指指我的相機,我心想︰難道不許攝影嗎?那麼,其他人的照片也要被充公嗎?啊!原來他是希望替我留倩影而已!我有點不好意思,便推卻了他,他卻反問︰「你不願意嗎?」對,是他邀請了我,也是祂邀請我踏上這次旅程的。 實在,  沒有地方是必須到訪,  亦沒有景點是必要看的,  更沒人保證親臨聖地一定會被感動,但沒有經驗過,又怎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