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81028s_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10.26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 舉辦生態速查 培養公民科學家
(本報專題)談到瀕危動物,你第一時間會想起甚麼動物?原來在香港這片石屎森林中,居住著一種屬於「極危」級別的野生族群——小葵花鳳頭鸚鵡。現時大約有二百隻小葵花鳳頭鸚鵡在香港棲息,數量竟佔了全球總數的十分之一。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下稱中心)上月便舉辦「生態速查」活動,讓參加者協助專家統計山上不同物種,也多親近大自然。 座落港島西區與香港大學校園為鄰的龍虎山,高二百五十三公尺,它的郊野公園是全港最小的,但山上生物品種十分豐富。中心資料顯示,龍虎山出現的蝴蝶品種,約佔了全港蝴蝶品種的一半。中心於九月廿九至三十日舉辦了「龍虎山生態速查」,由生態專家帶領參加者在限定時間(24小時)和範圍內,尋找和辨識不同的物種。 這是中心第二年舉辦生態速查活動。在專家的帶領下,義工與 參加者(去年)於限時內搜集了一百五十一種動物,當中包括瀕危物種如香港湍蛙和小葵花鳳頭鸚鵡等。 當公民科學家 更重視科普 龍虎山生態速查可分為四大物種調查,分別是雀鳥、蝴 蝶、昆蟲及兩棲爬行類。在進行調查活動前後,中心為參加者安排了培訓講座和工作坊,讓他們深度體驗生物研究的過程。 今年的生態速查,更增設了「標記蝴蝶實驗」,專家在首天活動中 標記了搜捕到的蝴蝶, 一星期後參加者再看看能否找回被標記的蝴蝶,以了解牠們的活動軌跡。 中心項目主任杜振南說:「希望透過這活動,把公眾和專家連繫一起,提高公眾的生態知識,讓他們了解研究人員的工作,成為『公民科學家』。」 參加者除學習辨認物種外,更有機會認識生物研究方法,例如製作標本,讓參加者活動結束後,也可以繼續自行研究不同的生物。  活動中,參加者可上載生物照片至網上平台 (iNaturalist),中心另一項目主任陳燕瑜說:「大眾可透過此平台與生物專家對話,即使參加者無法辨認相中的生物,平台上的專家會解答有關疑問。」 陳燕瑜說,「公民科學家」這概念在外國逐漸受普及,並能輔助科學研究工作,「舉例說,若有蝴蝶專家希望研究亞太區的蝴蝶品種,他可請各地民眾上載蝴蝶資料至iNaturalist。由公眾上傳的照片,只要經平台上兩位用家作核實,便能成為「研究級別數據」, 供研究用途。」  依龍虎山山腳 山上物種豐富 二○○八年,環境保護署與香港大學合作,於大學校園成立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向公眾宣揚環保意識。 中心由屬於歷史建築的前水務署員工宿舍修復而成,設有展覽廳,展示自然標本和岩石等,教育大眾本地自然生態的知識。 從港鐵香港大學站約步行十五分鐘,訪客便可到達環境教育中心,交通便利也吸引不少學生參觀中心。中心的網站便設導賞專頁,讓更多人認識港大校園的生態。 中心除了傳遞生態知識外,更讓公眾親自探索自然環境,陳燕瑜說,中心的特點是,「除設有展覽廳,亦設有花園,後面更是龍虎山,讓大眾可上山親近大自然。」中心花園種有不同植物,而位於花園的生機池和蝴蝶園,一年四季都吸引不同的野生動物,例如箭豬、赤麂、黑眶蟾蜍,前來覓食或棲息。 中心舉辦不同活動,讓公眾知道物種多樣化外,亦明白生態環境對人的重要性。杜振南解釋,人們經常無視和低估動物對人的幫助,「動物的花 粉傳播對農作物和水果的種植十分重要,例如假若蝙蝠絕種,便會 導致榴槤絕種。動物更可幫忙控制害蟲的數量,平衡生態環境。」  舉辦不同活動 接待學校與團體 兩位中心項目主任都認為,要令公眾保護生態環境,第一步是讓他們接觸大自然,所以中心會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以不同角度吸引大眾認識和愛護大自然。 舉例說,中學和小學會到中心參加野外定向和行山等活動,亦有綠色工作坊;當中很多活動可供學校和慈善團體免費預約參加。中心幹事亦會走訪學校,舉辦環保主題的活動,如製作種子書簽,希望從小令學生學習愛護生態。 最近,中心便舉行「森林浴」,讓參加者放下手機、工作和生活上的煩憂,跟著嚮導的建議,感受和體驗自然的連繫,陳燕瑜:「透過這類型的活動,或許可以吸引喜歡藝術的人參加!」 龍虎山上擁有不少歷史遺跡,除自然環境和生態作主題的導賞團外,中心亦會舉辦歷史為主題的導賞團,走訪全港最高的海防炮台——松林炮台等歷史遺跡;行程中亦可觀看到當年劃定維多利亞城的界石。(吳)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 https://lungfushan.hku.hk
kjy02_20120422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4.22
坪洲島上引航道 聖家學校動感薰陶 手舞足蹈 2
  童心追隨 耶穌基督足跡   自1959年,和平之后小堂建於坪洲,服務當地天主教信徒至今。雖然坪洲的天主教信徒人數不多,聖家學校裡卻孕育了一群願意認識天主、肖似基督的小學生。 和平之后小堂剛於去年九月成立兒童慕道班,十多位小學生參加。該校宗教科科主任張靜嫻負責教授兒童慕道班,她感謝天主的眷顧和堂區神父的支持,讓島上的小朋友有機會加深認識天主:「由於人手不足,聖堂未能開辦中文兒童慕道班。去年八月,一個剛搬到坪洲的中法籍家庭,詢問有關兒童慕道班的事宜,於是我跟當時的助理司鐸范進峰神父(Rev. Jay Francis Flandez, SVD)商量,范神父委派我教授中文兒童慕道班。剛巧,我在教理中心完成了兒童教理講授法(主日學組)的課程,沒想到能以此服務聖堂,這真是天主巧妙的安排!」范神父提供教理參考材料,張主任便著手編排課程:「兒童慕道班與校內的宗教課相比,內容更深化參加者的信仰。在備課的過程中,我獲益良多,更重新思考作為天主教信徒的身份和使命!」 給人印象開朗活潑的六年級學生鍾嘉穎,熱切渴望認識天主:「從前的我經常發脾氣,但我看到張主任為人和善,並耐心教導我,我想跟張主任學習,認識天主。雖然爸爸不支持我參加慕道班,但我真的想傳揚福音,將天主放在我的心裡,常常思念著祂。」就讀六年級的郭炤渢,家人是天主教信徒,他雖還未接受領洗,卻期待這一天的來臨:「在慕道班,我們一同祈禱、唱聖詠、進行遊戲和觀看關於信仰的動畫。我發現自己改變了不少,我向耶穌學習,做個好孩子。」文靜的朱映同坦言希望增加認識天主教信仰,她並不急著接受聖洗聖事。 為三位學生來說,剛過去的四旬期和復活節別具意義。嘉穎說:「這是我參加慕道班後首個復活節,相當期待呢!四旬期內,我努力地實踐福音精神。」張主任指出兒童慕道班的學生每個星期日自發性參與彌撒:「他們主動尋找天主,四旬期中,我們一起拜苦路,我選了《環保苦路》,這適合坪洲的大自然環境,由高年級學生領禱。他們投入禮儀中,令我感動不已。」三位學生在校內擔任宗教大使,訪問中,這群學生流露對堂區的歸屬感。最近,為了歡送范神父,他們提議讓學校每一位同學在祝福卡上簽上名字,然後送給范神父。張主任欣慰地說:「數天內,他們在小息和午飯時段,走到不同的課室,協助學生在卡上簽名,全校學生一起祝福范神父。」   童手創作 發揮藝術天份 翻看手上以小學生製作的陶瓷作品為主題的書簽和明信片,可以聯想製作過程中,兒童的一雙雙小手沾滿陶泥、搓捏陶泥的畫面。該校三位受訪的學生剛完成本學期的陶藝學習班,她們高興地跟本報記者分享學習製作陶瓷的感受。當中,年紀最輕的一年級生蔡昕曈首次參加學校舉辦的陶藝學習班,她感到樂在其中:「我十分喜歡自己做的陶瓷作品。製作陶瓷使我的專注力也增強了。」 自四年前始,鄭校長有見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難有機會參加興趣班,於是構思開辦陶藝學習班,資助這些學生學習這項手工藝。對小學生來說,製作陶瓷的過程並不容易,兩位四年級生梁嫡媛和鄭凱琳感謝校外導師的鼓勵和幫助,促使她們不斷嘗試和改良作品。已學習陶瓷一年多的嫡媛說:「我曾做一條陶瓷海豚,花了很多心思才做成像海豚的模樣呢!」去年,陶瓷班學生隨導師在中環碼頭舉行展覽,跟遊人介紹陶瓷作品,學生們興奮不已。 該校家長教師會亦曾舉辦親子陶瓷班,親子一同分享製作陶瓷的樂趣。熱愛製作陶瓷的鄭校長讚賞學生的投入參與:「同學的出席率十分高,我感到他們相當享受學習的過程。同學們透過活動認識自己,啟發內在的藝術潛能,提升自信心,並學習欣賞自己和別人。我相信從小培養兒童有益身心的興趣,能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充實。陶藝學習班現有八位學生,最初,我為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開辦陶藝學習班,後來,也讓本校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參與。」(仨)   後 記 匆匆到訪坪洲的幾小時,走過了島上最繁忙的坪洲永安街和寧靜的小巷子,小導遊除了介紹旅遊景點外,也主動帶領記者參觀校園每一個角落,興奮地談到學校環保園和他們最愛流連的操場。訪問結束了,鄭校長和幾位小導遊與本報記者在碼頭揮手道別。溫馨的導賞、不捨的再見聲,他們極盡地主之誼,這情景仍歷歷在目。深信小導遊將不負鄭校長所望,擁抱著兒童的純真和熱情,把坪洲島的生活特色和學校的訓育精神,帶給到來參觀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