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3_20121202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2.12.02
朝著夢想去
  羅曼羅蘭說:「生命是一張弓,弓弦就是夢想。」人生若沒有夢想,猶如弓沒有弦一樣,變得毫無意義。 夢想是人生活的動力,它使人確立人生長遠的目標及具體的計畫,培養自我鞭策、發揮潛能及永不放棄的精神。 《叔公的理髮店》以黑色邊框襯托著美國30年代黑人理髮的生活片段,封面上叔公和小女孩的表情訴說出他們的愉悅,好像一幅捕捉了他們生活中的溫馨情景的照片。打開封面,進入故事,由小農莊一躍而至叔公的生命 —— 叔公是小女孩最喜歡的親人,他是當時黑人區唯一的理髮師,每天都帶著理髮的工具,挨家挨戶去替黑人剪頭髮。叔公善良而慷慨,他有一個沒有人相信會實現的夢想 —— 他告訴小女孩,總有一天他會開一間理髮店,裡面有許多專業的設備,比如沖洗台、亮晶晶的地板、理髮專用椅子,大大的鏡子等等……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叔公一直在努力地儲蓄,可是當時的人都認為有錢的人才可以談夢想。那個年代的黑人生活環境很差勁,他們有工作賺錢糊口已經很不錯,遑論要談夢想了。 叔公仍然堅持為他的夢想而努力,但他將要面對甚麼樣的困難呢? 小女孩五歲的時候,生了一場大病。由於當時美國實施種族隔離政策,所以小女孩要待在黑人候診區等醫生,不能使用白人的地方及設備,即使她病情有多麼緊急,生命有多麼危險,甚至昏迷不醒,也不能得到優先的治療。最後她因為病情嚴重,需要動手術,可是父親無法支付昂貴的手術費。叔公很愛小女孩,毫不猶豫地將他存起來打算開理髮店的錢,拿來支付手術費。雖然實現夢想的錢沒有了,但是他仍充滿希望。幾年後,他開理髮店的錢又存得七七八八了,家人也替他感到既興奮又期待。就在這個時候,叔公的朋友走來告訴他,他存錢的那間銀行倒閉了,他所存的錢通通沒有了!如果你是叔公,你仍然相信夢想可以實現嗎? 叔公接連遇到一個比一個大的挫折,處於不能逆轉的環境裡,他真的很失望,不過,叔公還是決定重新開始。他的夢想讓他活得有動力、快樂和有目標。當時美國的經濟不景氣,人民生活艱苦,特別需要彼此守望相助。他憑著自己的堅持,熬過一段相當艱難的日子,終於在他七十九歲那年,有足夠的儲蓄實現開理髮店的夢想。店裡甚麼都有,就像他之前所說的:寬敞舒服的椅子、四個理髮台……。新店開張那天,從四方八面來道賀的人都是他過去多年來的顧客。叔公非常興奮,從那天開始便在理髮店為他的客人忙了不知多少的時間。過了不久,叔公便過世了,小女孩相信叔公走得十分快樂,因為他在有生之年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同時也教曉小女孩相信自己的夢想。 有夢想的人,他的世界更清晰,眼光更聚焦,四周所發生的事情都成為挑戰及自我鞭策的能量。叔公由夢想開店到遇到一次又一次的困境,他仍然鍥而不捨地向著目標前行,究竟是甚麼原因令他堅持信念呢?我相信叔公的夢想背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想法,便是要為同胞開辦一間專屬黑人的理髮店,讓同胞活得更有尊嚴。 《叔公的理髮店》榮獲美國圖書館協會推薦童書,作者瑪格麗.金.米契爾(Margaree King Mitchell)透過這位黑人理髮師追求夢想的過程,讓讀者感受到有夢想的生命充滿活力及希望。繪者以暖黃色為主的景象貫穿叔公的生命,為他的奮鬥添上愉悅的溫度。無論叔公遭遇多少挫折,他的目光從來沒有離開過他的夢想,身處弱勢社群中的他,永遠積極面對人生,堅信自己可以開拓不一樣的世界,他身邊的親友給他堅毅的精神感動了,更為他能夠達成夢想而歡呼。  
kjy13a-20121202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2.12.02
多元多變,科學幻想
  過往社會上有一種主流思想,就是兒童不該亂說亂動。兒童若說話不合常理,不符常規,往往會受到嘲笑、責難和禁止。時日一長,兒童心裡想像的火花就會暗滅,幻想的土壤漸趨貧瘠,創造能力因此也無法培養。 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要鼓勵兒童敢於想像,敢於提出不合常規的觀點;要為兒童創造一種容忍荒謬和異想天開的環境,以利他們適應多變的未來和多元的世界。 科幻小說提供各種各樣的情境、多種可能性的未來和從未出現過的世界,有助培育創意。 傳統的科幻小說有兩大流派,即技術派與社會派。法國著名作家凡爾納(Jules Verne, 1828-1905)創造了一個大砲飛向月球,名為《從地球到月球》(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的故事,書中提到用火箭載人到月球,其意念與今日火箭的功用十分相似。美國1969年執行的阿波羅計劃,火箭的名稱、裝載人數、發射地點、飛行軌道等,均與該書雷同。凡爾納的作品舉世聞名,拍成電影的著作還有《八十天環遊世界》(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地心探險記》(Journey to the Centre of the Earth)、《海底兩萬海哩》(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等等,他的小說成了對科技發展的展望,是未來的預言書。 凡爾納是典型的科技派,英國作家威爾斯(H. G. Wells, 1866-1946)則把注意力集中在描寫科學技術對人類產生的影響,他的著作十分流行,亦多被拍成電影,例如:《時光機》(The Time Machine)和《宇宙戰爭》(The War of the Worlds),其作品中的科學成份比凡爾納更「先進」,涉及時空變換、元素與化合物等更深奧的想像;隨著其作品故事的逐步展開,讀者會體會到主角在「科學奇跡下」,產生的狂喜、痛苦和無能為力,寓意深遠,令人嚴肅地思考科技的負面影響。 科幻小說與一般小說最不同的地方,就是科幻小說都有「奇幻元素」,例如:時光隧道、死光槍、機械人、月球旅行、潛水艇、外星人……等等。藉著這些元素,讓讀者能夠在平淡無奇的現實世界裡,看到另一個多姿多采的科幻世界。 《隱形人》(The Invisible Man)是威爾斯借科學家雖然隱身有術,卻帶來悲慘經歷,用以警惕世人。 簡維思同學翻譯了原著首章數段,氣氛凝重,令人有風雨欲來之感。 隱身此一意念甚為有趣,為不少後輩作家引用。著名英國童書作者Dick King Smith,於1933年借用隱身此一幻術,寫出《隱身狗》(The Invisible Dog)一書,描述小女孩珍妮的夢想,她夢寐以求自己有一條大丹狗,經過多番波折,最後夢想成真,雖不屬科幻小說,卻可算作為閱讀科幻小說的前奏。 蘇朗莚同學有翻譯推介,童心童意,躍然紙上,值得一讀。  
kjy04a-20121202
icon34
寫作魔術室
2012.12.02
讀甚麼書好
同學和家長們都知道讀課外書有數不清的好處,但有時也會感到很困惑,到底,我們該讀甚麼書好呢?書,浩瀚如海,不可能讀遍,該如何選擇呢? 這沒有統一的答案,各有各的一張書單。  如果要說讀書的基本「根據」,也不是沒有,細想一下,還是有的: 一,個人喜歡。有人喜歡閱讀文藝(言情)小說,有人喜歡讀偵探破案及推理小說,有人喜歡閱讀武俠小說。青菜豆腐,各有所愛。 二,需要先讀。例如,在生活中經常遇到人事問題,無法解決,不妨找一些談人際關係、剖析人的心理的書籍來看。 三,急用先讀。例如,我們在寫一篇遊記,但某些具體的資料(歷史、數據等)很缺乏,這時就可以到圖書館找一些有關的書,吸取一些有用的資料。 四,專業需要。醫生、律師、工程師、作家、歌唱家等等,都是專業性很強的行業,經常要閱讀有關本行的圖書,以增加知識,提高自己,為自己增值。我們仍在就讀小學的同學,要學好寫作,當然就要多讀一些散文、小說以及有關賞析作品的書、談論寫作的書。 五,廣泛閱讀。不要以為只是讀一些文學圖書就足夠,一篇作品,往往牽涉很多方面。因此閱讀要廣泛,有助開拓自己的視野。記得有一年,與上海朋友一起開會,大家要交一篇論文,主題是環保,我就到圖書館找了不少有關環保的圖書來參考。 六,其他圖書。讀書也包含有其他作用,例如娛樂、消閒,因此不要把讀書弄得太緊張,將讀書當作一件開心事、快樂事、有趣的事,讀書的功能,才能潛移默化地在自己的身上發生作用。 在小學階段,我建議學生不要忘了閱讀兩種圖書:一種是中外兒童文學作家寫的兒童文學(童話、生活故事、幻想小說);另一種是帶有賞析的名家散文合集。前者有助於我們開拓靈感和想像力;後者有助於我們明白好文章是怎樣的,也可學習到怎樣把文章寫好。
kjy02_20121125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11.25
仁愛傳教女修會在香港
院長呂修女表示,她很高興看到義工們(聖母軍、基基團等)以不同形式為中心提供愛德服務,「他們首先在這裡感受天主的大愛,在互愛的氛圍中吸收愛的力量,然後付諸行動,熱心奉獻每一分力。」呂修女分享這份喜悅時亦指出,「教友年」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回應天主的愛,為天國作見證,「一如當今教宗本篤十六世所說,『愛德服務是教會與生俱來的精神』。很多來這裡吃飯的朋友參加飯前祈禱時,看到修女和義工們齊聲誦念飯前經(〈天主經〉、〈聖母經〉及〈聖三光榮經〉),他們都意識到這是個愛德團體,天主的愛透過大夥兒圍桌共飲同食而在他們的心裡流溢。」 1950年,德蘭修女(1910-1997)於印度成立仁愛傳教女修會,收容和照顧小孩、病患及垂死者,為窮人中最貧窮的人服務。仁愛傳教女修會四位修女於1983年來港,為被社會遺棄者服務。德蘭修女曾於1984年到訪香港。九十年代初,修會獲政府安排在深水埗區成立「仁愛之家」,服務露宿者和無家可歸者。現時,每日均有本地及外籍義工到中心準備膳食、協助清潔打掃等工作,週末亦有義工為該區基層家庭的孩童,提供免費功課輔導,致力奉行修會「為最小弟兄中的一個服務」的精神。(睿 / 澄)   在窮人身上看見了耶穌   真福德蘭修女於195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Calcutta)創立了仁愛傳教女修會,1983年到港。總會院設於加爾各答。修女們在最貧苦的人群中服務。德蘭修女曾經說過一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在此,我願意與你們一起分享這故事: 仁愛傳教女修會的修女在路旁的陰溝邊,找到了一位垂死者,他渾身上下已長滿了蛆蟲。他被抬進垂死者之家後,一位修女十分細心地照顧病人,面帶微笑地為他洗滌一清。這位病人一生受了如此多的痛苦磨難,但是他一點沒有怨天尤人,反而滿懷感激地說:「我在街頭上像頭牲畜一樣地活著,可是,現在,我在愛的關懷下,將像天使般地死去。」德蘭修女和她的修女們就是這樣全心全意地為窮人服務,不是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對待弱勢社群,卻是以兄弟姊妹的請誼讓他們感受到了做人的尊嚴。這就是德蘭修女常說的:「他們必須感受到自己不是被拋棄,而是被愛護的;對我來說,他們就是耶穌」。 其實,正如德蘭修女常說的,耶穌在這些人身上;因此,我們可以從她們所服務的窮人身上得到許多益處。下面一個小故事,正是說明了這個道理: 有人告訴德蘭修女,一家印度人有八個孩子,他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東西吃了。於是,德蘭修女馬上拿起即將下鍋的米,隨同來人一起前去那個家庭。一進門,不難看出這些孩子已經餓了多天了,瘦得簡直像骷髏。這母親一看見我們帶去的米,二話不見,就分成兩份,並且拿了一份就朝外走。當她回來後,德蘭修女問她到甚麼地方去了,她只是簡單說了幾個字:「他們也在挨餓呢」!原來她口中的「他們」,就是住在這八個孩子家對面的一家回教人士,他們同樣有八張小嘴等著吃飯。這家的八個孩子,知道了母親行的善舉,張張臉露出了微笑,眼睛裡充滿了光芒。他們感受到了愛與分享的喜樂。這位母親所表現的是一種付諸行動的愛!這種真心誠意的關愛,只有心如淨水般純真的人才有。 德蘭修女認為,這就是我們應該認識的窮人;因為耶穌喜歡這些窮人,親自隱藏在他們身上。我們在為他們服務時,就是「在為耶穌服務,每天二十四小時地為耶穌服務」;並且,「不是我們給了他們甚麼,相反,是我們從他們身上獲得了許許多多」。 親愛的兄弟姊妹,我們是否能像德蘭修女那樣不怕骯髒、不怕勞累地全心全意為窮人服務,把他們看成是耶穌基督?其實,窮人並不一定只是物質上匱乏的人;有需求者不一定只在物質上尋求幫助。心靈空虛的人、孤獨無依的人、子女出遠門的老人、躺在病床上需要有人照顧的人、在監獄中的囚友⋯⋯在我們的周圍、在我們的家庭鄰人之間,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我們應該像德蘭修女一樣,從這些人身上辨認出那些正在等著我們為他服務的「窮」耶穌。祂正盼望著我們成為一支小鉛筆,讓祂隨意使用。這些物質和心靈上貧窮的人,正如德蘭修女所說,他們不需要我們的可憐、不需要我們的施捨;他們需要的是友愛相待,需要的是同情幫助,需要的是把他們放在眼裡,把他們作為一個人看待;不是漠視他們,好像他們是否存在與我們無關一樣;或者,當我們為他們做一些事時,彷彿是在給他們一種「恩賜」:比如,經過時,扔幾個硬幣給他們,而不正視他們一眼;探視時,帶一籃水果給他們,而不願聽他們的叨嘮;交談時,不時地瞄手錶一眼,巴不得早早離開。「窮人也是被天主用同一雙充滿愛的雙手所創造來愛人及被人愛的」,這是德蘭修女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