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小學專題
2016.11.05
少數族裔青年 藉著影像看未來
(本報專題)你認為甚麼是「香港人」?黃皮膚?黑頭髮?要講純正廣東話?當有人提起香港的少數族裔,你又會想到甚麼呢?文化水平不太高?難融入香港文化?少數族裔青年在香港生活成長, 他們是怎樣看未來呢?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他們眼中的世界。
透過光影 分享夢想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賽馬會TREE少數族裔青少年發展中心於八月十八至二十三日,假動漫基地舉行「我眼中的未來」攝影展,展示十五位年齡介乎十二至二十五歲南亞文化背景(巴基斯坦、尼泊爾及斯里蘭卡)的少數族裔青年攝影作品,並設有南亞青年才藝工作坊, 如手繪石頭、手工杯墊等。藉著攝影展, 少數族裔青年才藝師走訪香港的街頭,用相機記錄了城市中的光影,導師也會一同參與,對攝影作品給予意見。
方子浩(Ahsan Riaz),是今次展覽的其中一位才藝師,一名十九歲的巴基斯坦裔青年,四歲來香港定居,完成小學及中學,現正就讀基礎文憑,夢想成為香港第一位南亞裔醫生,希望能跟病人用烏爾都語溝通; 但是從他的作品中,卻找不到以醫生為題材的跡象。「做不到醫生做甚麼?」「做商人。」他補充。「聽說 I F C(國際金融中心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Financial Centre)非常有名,所以我的相片都在IFC附近拍攝。」原來方子浩同時也希望將來是個出色的商人,辦公室置於國際金融中心最頂層。但是人生的路很長,要逐步逐步慢慢走才會成功, 就如他另一幅作品以樓梯比喻人生旅程,「沒有人行一步就能到達頂部,慢慢走才不容易掉下來。」從方子浩的作品中,也顯示出他的人生觀。他的作品特點在於全部人物也是半透明的,有些甚至出現「雙重影像」,代表人有兩個不同性格特質,因為他相信,只有一種性格特質在社會很難生存;亦代表著每個人都有開心和不開心的事,但無論開心與否都要珍惜。
同樣是巴基斯坦裔的十三歲少女Ariba Kausor,在港土生土長,她則喜愛以樓梯代表思考夢想的地方,拍攝樓梯就如站在樓梯上實現夢想,一步一步踏上去;但有時會發現夢想並不適合自己, 例如最初想過做麪包師傅,但發現現實條件並不允許,這時就需要像下樓梯一樣退後一步,清楚想一想 。現在Ariba最想成為一名教師,認為她的夢想就像上樓梯一樣向上爬。也許是因為Ariba中文不好,家人在她三歲時請了補習老師教授中文,成績因此慢慢改善。另一原因則是升讀初中時,沒有相熟的朋友一起升讀同一中學,而感到驚慌,「但是同學發現我的英文成績好便經常請教我, 我也慢慢開始教他們英文功課,因此也改善了人際關係。」
眼中的香港
現今的少數族裔青年從小至大生活在香港,大多希望將來繼續留於此。方子浩覺得香港很和平,法律公平、公正、一視同仁;Ariba則認為在香港能受到保障。他倆都認為香港人很樂意接受他們及幫助他們,「只有少數人因為我們的膚色才抗拒與我們做朋友。」Ariba說。
發展中心高級組織幹事方家俊(小圖) 指出,社會上難免有些人有固有想法,因為公眾大多透過新聞報導的事件才認識到少數族裔,例如打劫或打架,人們就會一竹篙認為少數族裔是好勇鬥狠和貪心;但其實少數族裔並不是想像中那樣暴戾。攝影展就是希望透過相片提供一個平台,讓公眾認識少數族裔青年的世界,而不存在著語言、膚色的問題,也不阻礙認識和溝通。
少數族裔青年能透過攝影媒介,表現現實生活中對前路的探索,同時也表達對未來的希冀。誠如此攝影展慶祝典禮開幕時主持人所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一群青年有夢想都需要伯樂扶持,在港少數族裔青年,多因為語言和教育體制而被邊緣化,因此對他們作出適當的才藝培訓,有助他們獲得社會認可。這就像展覽車一樣,可任意移動, 形成不同展覽路徑,寓意少數族裔青年的前路富有多樣性,若旁人加以鼓勵,他們就有可能走出不同的人生里程。愛德是一切德行中最大的,「我們為了天主自身,愛祂在萬有之上,又為愛天主的緣故,愛人如己。」(《天主教教理》1822) 少數族裔青年和我們一樣生於斯、長於斯,你們對少數族裔的觀感有甚麼改變嗎?願包容的雨露能滋潤東方明珠, 願夢想的光芒能照亮我們的前路 !(妤)


小學專題
2016.09.15
第21屆「表揚教師計劃」 春風化雨永在 桃李芬芳頌師恩
九月是開學的季節, 也是敬師日舉行的月份。每年,敬師運動委員會均在此時舉行「敬師日慶典暨表揚狀頒發典禮」,肯定教師為教育事業所作的貢獻與努力。今年,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的行政主任陸蘊霞老師, 和天主教聖伯多祿幼稚園的姜芷程老師,亦榜上有名。
(本報專題)教學多年,今次已是陸蘊霞主任第二次獲頒表揚狀,她說既意外又開心。身為非班主任的她,也能獲得學生和家長如此愛戴,令她感覺在教學生涯中無憾。任教中文科和體育科的她,形容自己是位嚴師,學生在上課期間不准交談,且要認真學習。不過,若有學生在上課時打瞌睡,她會關心地問是否身體不適,而非只是責罵,只因她相信每個學生也希望做好,做不到的背後一定有一個故事。
希望學生成長成功
她還記得有個女學生每次上課也將桌子弄得歪歪斜斜、坐姿極難看,後來她了解到這名學生是在單親家庭中成長,爸爸忙於工作,只餘年邁的長輩照顧。陸主任因此多在校內關心這名學生,平時多喚她的名字,讓她感到受重視,逐漸這名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有改善,還主動發奮用功,令陸主任甚感欣慰。已為人母的陸主任表示:每個孩子在父母眼中都很寶貴,家長將孩子交到老師手中,老師便有責任以愛心教好學生,這是老師的使命。從小已立志要當老師的她,有幸在自己求學時期遇到很多好老師作為楷模。「我時常提醒自己,我的嚴厲是要教好學生,而非發洩情緒。」她很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因此早前有學生在一個新生世代需具備的條件的公開選拔賽中摘冠,她很感動,「老師最想見學生成長和成功。」
以愛 溶化學生
陸主任說她選教小學生是喜歡他們純真的臉孔,無獨有偶,姜芷程老師當初選擇加入幼稚園教師的行列,也是喜歡孩子的天真。入行七年,姜老師說每天都過得很開心;今年首次獲表揚狀,是對她教學生涯的肯定。幼稚園教師堪稱十項全能,要懂得唱遊、做手工,甚至彈琴等,而且更要極富愛心和同理心。
目前開學階段,作為幼兒班班主任多年的她,每天也面對有幼童不願與家長分離上學去的處境,及由零開始教導學生守規則過群體生活,「有些學生因為捨不得家長而哭或者會在課室走來走去,都是正常,我不會立即制止,這樣反而會嚇怕他們。」姜老師說。校方在開學初期會多安排老師入課室提供協助,可讓她有充裕的空間去照顧個別學生的需要。「一般來說,小朋友都喜歡聽故事或吃茶點, 但每人的性格和習性都不同,我會慢慢去觀察和了解,因材施教。」姜老師說與幼童相處是要多給他們選擇,而非勉強他們去服從, 只因她相信學前教育十分重要,一件小小的不愉快事件,也足以在稚嫩的心靈留下深刻的烙印, 影響他們日後漫長的學習生涯,「我們會以愛溶化他們。」姜老師能這樣做, 是因為她從老師之間也感受到愛,她相信這與學校本身的天主教背景有關。教學相長,姜老師的耐心和愛心,正隨年月有增無減。(敏)


黑貓畫寫世界
2016.09.15
法國泰澤 絕非打工換宿
要旅遊不花錢,其中一個方法是做義工,如 Workaway、HelpX、Wwoof 等。以打工換食宿,自己只需找方法到步便可。對於希望體驗當地生活的自助旅行人士(Budget Traveller)來說,義遊是個很化算的旅行方法。
泰澤(Taizé)是法國東面一個小村莊,沒有網絡、電話、高床軟枕、美酒佳餚,有的是規律的生活,每天三次祈禱、用餐、生活分享、工作、自由時間、睡覺,一切以簡樸為主。在我眼中,泰澤,不只是義遊,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泰澤團體做事十分低調,不接受別人的捐款,修士們出售自製瓷器、畫畫、曲本等營運泰澤,自給自足,他們認為簡樸的生活就應如此。經幾十年建立的團體生活,所有生活細節、每週的工作流程,都被安排得相當妥當。
雖然各人的心情是悠閒的,
但沒有人是閒人。
今天的事今天完成,明天自有明天的計劃。每人每週被安排適當的工作,我是懷著隨遇而安的心態迎接每週的時間表,因為每份工作都是為整個團體的好處,無論接觸訪客的愉快工作,還是對內的清潔工作,每個工種都各有所得,皺著眉當苦工,不如笑著把它完成。
迎新翻譯
每週人去人來,負責迎新的義工要介紹村莊給新訪客認識,旅客從世界各地來訪,有些只會他們的本土語,不懂英語,我們便要各展所長,當翻譯員了。這裡的修士很有才藝,除了善於音律外,還會說許多語言,我雖然沒有碰到一個團體要我當中英翻譯員, 但我卻被一位通曉韓、中、英、德、法語的韓國修士邀請,替他修改一篇中文通告。這不是在工作表範圍內的任務,但我還是用了半天珍貴的自由時間把它完成。他的文章字詞雖然用得很準確,但還是有些文法不通順,我一邊修改,一邊慶幸自己的母語是中文,因為要學習這個語言實在不容易呢!晚上我把修改好的文章送回,談話風趣的修士突然隨手執筆,贈了兩個字送給我︰『 忍耐』並笑著跟我說︰「這是你需要的。」那夜我反思,他只跟我談了幾句話,便知道我缺少了甚麼,是一份不自覺缺乏的耐性,這裡的修士們真是不簡單!
打掃發現的夢想
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打掃。這裡沒有聘請清潔人員,所有地方都得靠義工們整理,無論是公共洗手間、廚房水渠、營社房間,我們都不能馬虎了事,因為這刻不辦好,在下午、明天,甚至下週,事情還是要處理。
有次,我在一所家庭營,清理物品,拾到一本手掌般大的兒童讀物,我把它翻閱一遍, 是一本小字多圖的德文故事書。讀過一遍後,我一邊把它放好,一邊對在旁的修女說︰「這本書讓我想起小時候的夢想,就是當插畫師。」她卻微笑著對我說︰「那麼你現在的職業是甚麼?」「只是位設計師。」「看!多幸運的女孩!」我想了想,頓覺自己有多幸福,小時愛畫畫做手工,沒有繞太多圈子便進了設計學院,當了設計師。兒時的夢想,跟現在的職業也離不遠,還是有希望把它達成!有多少人可以把兒時的夢想實現?


路上風景
2016.06.25
澳門「大三巴」
每次到澳門去, 我都會一遊「大三巴」。雖然那處總是遊人如鯽,而且大部分是遊客。
談到「大三巴」的歷史,要追溯到1555 年,耶穌會首批教士追隨在上川島逝世的聖方濟各.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的腳步,來到澳門。至1586年,當時已經大約有五、六千教徒居於澳門。
大約在1600年,繼印度果亞之後,澳門成為葡萄牙在海外屬地中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國與世界各地通商的唯一港口,同時也成為天主教傳教的平台。
「三巴牌坊」,源於聖保祿學院及大教堂,它們分別於1594及1603年建成,真正的名稱應為「天主之母大教堂前壁」,拉丁文為“MATER DEI”,名稱刻在教堂大門上的橫楣上。
1594年,耶穌會在澳門創立了「天主之母學院」。隨後,又建築了精美絕倫的「天主之母大教堂」,這可說是一座繼羅馬聖伯多祿大殿後,世上最完美的聖殿。參與這項建設工程的工匠、石匠及其他工人,大部分是來自中國及日本的天主教徒,日本的教徒,多是逃避政府迫害而避居澳門的。
前往大三巴,要經過耶穌會紀念廣場的大型石階,從這紀念廣場步上兩階級,即抵達一寬廣平台,平台象徵加入天主教會的洗禮。大型台階並不太陡峭,分六段,各有十一級,我們走過七十二級,便到達大庭院。
大教堂的前壁及其下之石階,是由耶穌會的數學家精心設計的。教堂的前壁全以人手雕刻的花岡石建成,厚度可謂驚人,厚達1.84米,所用的岩石亦約有一千立方米,看起來非常堅實壯觀。至於壁上的雕刻,精雕細琢,令人驚嘆,教堂內部大而通爽,建築得亦非常精美,壁上懸掛了多幅名畫。
教堂的天花,有美麗的拱形設計,手工精巧,雕工亦極精美,既有鍍金,以及塗上朱紅、蔚藍等色彩,繽紛而奪目。前壁的塑像色彩艷麗,亦有鍍金或上彩。聖母頭上有兩個小天使托著金冠;神像立於壁龕內,由鮮花圍繞;耶穌像同樣戴上冠冕,左手托著金球,球上有十字架。
1762年,葡國政府下令逮捕耶穌會教士,將他們押往里斯本坐牢,而「大教堂」及學院被搶掠一空,其內所藏的文獻典籍及聖物,或被燒毀,或被搶掠。自此,政府將大教堂及學院的設施據為己有,其後,還在此駐軍。歷盡苦難災劫,耶穌會終於1814年獲准重生。1835年,貯存在廚房的大量柴木引起火災,火勢迅速蔓延,焚毀了大教堂和學院,只剩下今天仍可見的前壁。
這個被稱為「大教堂瑰寶」的前壁,其後亦回復了光采,更於2005年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之列。如果你還沒到過大三巴,下次有機會到澳門去,別忘了去一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