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邦幫你信箱
2018.04.27
孩子放長假的安排
如何安排孩子放長假時的節目?
剛過去的復活節假期,學校最少放了十多天假,由於我是在職媽媽,照顧孩子的責任便落在家傭身上。孩子今年已十歲,在家中已不聽家傭的話,我每天下班後,家傭總是投訴孩子的不是——他留在家中的時間愈長,被投訴的事就愈多。我想安排他參加一些短期課程,但孩子卻不肯,堅持留在家中,幸好補習社仍然要上課,每天也消磨到幾小時,公眾假期那幾天,我放假所以可親自照顧他。邦Sir,我想請教如何為孩子安排一個有意義的長假期?
家長心目中有意義的假期,可能仍是安排孩子學一些新東西,例如:學做手工,或一些新的技巧如書法等,目的其實是減少他留在家裡閒著的時間;縱使全職媽媽也會怕孩子在家裡搗蛋,於是安排長假期的節目便成了重要課題。
很多家庭會藉此機會,一家人出外遠遊,父母可拋開繁忙的工作中充一充電, 孩子也可到外邊世界看看,增廣見聞。但一家人去旅遊,就算是最近的城市亦所費不菲,非一般家庭能負擔。
因此,在安排節目方面,就有好幾方面要考慮——為孩子而言,節目必須新奇,且讓他們期待;對家長來說,則希望節目可促進親子關係,而消費可在負擔之中。就此,我有以下的幾個建議:
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參與義工服務, 實踐愛德行動,服務可以探訪院舍,為長者表演及送禮物,亦可探訪社會被忽略的一群如露宿者,而為他們派飯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然,家長的參與亦很重要,因為服務前的很多準備工作須由家長負責。另外,家長可能擔心找義工服務很困難,那就要看父母的社交網絡如何,父母有沒有做義工的經驗,如果沒有的話, 可留意堂區或社區中心的通告。
如果覺得找義工服務很困難,家長可以安排孩子去當一天的農夫,體會一下農耕的生活,藉機會勞動一下,記著, 父母必須一起勞動,如果只是讓孩子獨個兒去參加農耕的工作,便失卻這節目增進親子關係的目的,孩子更可能誤會家長特意安排不必要的勞動給他。
一家人出外郊遊也是不錯的選擇,其實,孩子覺得最重要的是家長的陪伴,所以,家長在假期中也要抽空一兩天陪伴孩子,不要讓孩子覺得父母心中只有工作, 把他們忘掉了,這樣,親子關係就得以保持。希望下一次長假期,你的孩子過得有意義和開心。


小學專題
2018.03.10
寶血會伍季明紀念學校 超學科設計 動感校園週
(本報專題)寶血會伍季明紀念學校每年均會舉辦動感校園週,以進行超學科課程統整,發展學生創造力、解難和批判性思考等不同方面的能力。活動今年定於一月二十九至二月一日舉行,並配合學校全年主題「STEM學習多姿采,創意思維顯我才」。
六年級: 強調合作互動
六年級的課題分別有水火箭、雞蛋保衛隊、編程新世代及大腳八競技賽。在雞蛋保衛隊中,學生分別進行四項比賽——雞蛋運輸車、雞蛋大橋、雞蛋炮台及雞蛋裝甲。黎子聰及容鑑言的組別選了雞蛋裝甲,須用報紙及飲管保護雞蛋,完成後由「大力士」用力投擲,若雞蛋沒破便算勝出。子聰表示,他們先包上報紙,再以飲管卸力,最後成功進入決賽,並在決賽中跟另一隊平局。子聰說: 「我們要於短時間內思考怎樣卸力才能保護脆弱的雞蛋,當中需要與人合作的精神。」
而水火箭中,學生先認識原理——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及觀看他人發射的短片。蘇智勇副校長解釋教授時不會講得很仔細,例如只提及機翼的大小會對發射有影響,以留空間給他們發揮創意。
學生四人一組,利用膠樽及文件夾作為水火箭的身及箭頭, 並自行添上裝飾。他們最初均以設計為主,蘇澤怡的組別用手工紙圍著火箭,再加上波波球和鐵線作裝飾,「我們製作時沒有想過要飛得高和遠」。子聰和鑑言的組別則以寶石為裝飾,但在試射時水樽漏氣致發射失敗,「整得多美都沒用。」鑑言笑說。現時他們改良的水火箭, 以輕巧為主,只以手工紙和貼紙作裝飾。
學生有四節課堂去試射及發射,其間嘗試灌入不同容量的水令火箭發射到最高、最遠。麥曉桐表示若水太輕就不能發射,水太重就很快墜地。她以自己組別為例,試射時所用的水剛剛好,但因改良後火箭輕了,而第二次所承載的水和第一次一樣,水火箭便因為過重,只能在地上滑行。
在過程中,曉桐學到團隊合作很重要,她的組別在商討設計意念時便曾出現分歧,「勉強只會破壞感情,也不想浪費時間在爭執上」。澤怡補充,只有兩小時製作,所以少了一個同伴也不行。謝國貞校長認為活動強調出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及互動。
眾多活動中,學生都喜歡製作水火箭,曉桐認為雖然身上會沾到水,但從中不單學到牛頓第三定律,還能親身去體驗。澤怡認同:「如果只是以書本講述牛頓定律,學生會不明白,但如果親手造,自然印象深刻。」
五年級:努力嘗試
五年級學生在這週主要製作音樂棒。學生須根據程序在Arduino(單晶片微控制器)板上接駁電線、LED燈、揚聲器,以確保能通過手的擺動而發出不同音調及不同顏色的光。
在製作過程中,馮斯靖形容是考眼力的遊戲,「插電線的洞及標示很小,很難看清楚」。郭展程嘆氣說,自己接駁了六次都未能成功,最後才發現是介面板的問題,不過這經驗令他學到不要放棄。斯靖認為在家沒有材料製作音樂棒,所以雖然製作花很多時間,但值得嘗試。吳思睿認同,因為這個音樂棒是一人一個,可以帶回家玩,但平常上課製作其他機械後,卻要拆除留給下一班。
正因如此,負責研製音樂棒的鍾詠嫺主任播放別人透過Arduino獲獎的片段,鼓勵學生回家拆除電線,重新砌成自己喜歡的東西。陳法睿表示想拆除電線及買更多電線,由爸媽在旁陪伴發明新的東西。他亦希望來年的學習週能繼續砌這類型的機械,為生活增添樂趣。
程麗珍老師表示在學生製作前,與該級有關的老師都要先上工作坊,以了解可能出現的困難。她第一次製作亦需要同事幫忙,最後還是要拆掉所有電線重新接駁。作為班主任的她對學生說:「最滿足是看到亮燈一刻,希望他們感受到成功是甚麼。」
蘇副校表示以超學科主題統合,最重要是讓學生有新鮮感,「以活動為中心有助學科較弱的學生在其他方面如音樂、運動、肢體協調上發展,在經歷不同處境下發展自己特長,並在照顧學習差異上,學會接納和尊重他人;一些活動看似只有玩的意味,其實也講求合作性和堅持」。故此,下課前設有口頭反思溫習每日所學、有甚麼做得好及需要改善的地方。程老師在這段時間會鞏固學生的學習重點,讓他們在玩樂中也記得所學知識。
除了學生學到知識外,老師也在活動過程中進步。鍾主任指,音樂棒的構思全由自己在網上學習及綜合,亦要因應學生程度分拆步驟教導。她認為設計想法很大膽,例如音樂棒的雛型只是乒乓球拍,她感謝校長放手讓老師試造。謝國貞校長提到若有老師建議方案,便會開小組會議去研究可行性及作修訂。蘇副校認為,老師即使遇到難點都會積極想方法解決, 「小朋友要進入未知的學習領域,同樣老師都要經歷這過程」。隨著每年的發展,老師也開始選擇較具挑戰性的活動,提升不同範疇的發展。(妤)


小學專題
2017.12.23
聖方濟各英文小學 愛與服務的聖誕節
提到聖誕節,你們會想起甚麼?吃聖誕大餐?交換禮物?聖方濟各英文小學在這個將臨期,為無家者派發方濟麪包及舉辦將臨環設計比賽,以形象化的服務及手工提醒學生過一個既簡樸又有意義的聖誕節。
(本報訊)這是學校第二年派發方濟麪包,約五十多位師生一同前往通州街公園及玉石市場一帶,為無家者送上麪包。宗教科主任黃永鴻老師表示,學生通常做服務的範圍只限於捐錢或服務同學,很少機會到真正貧窮又不整潔的地方服務。二年級的唐孟銓便表示,參加這個活動的原因就是想多了解無家者。
當天,譚永明神父做先頭部隊敲露宿者的木門,再由學生派麪包及糖果給他們。六年級的余悅熙表示遞上麪包時,感受到無家者的喜悅和感動,他們並由衷地向他道謝。第二年參加的六年級生鄺栩悠認同:「我希望幫助這些平時沒人理會的露宿者,所以再次參加這個活動,希望他們不要捱餓及認識天主。」
悅熙看到無家者只有用木板搭砌的一間屋,而屋外有很多雜物,看起來快要倒塌,對他們憐惜之情油然而生。黃老師指學生寫感想時提到,沒想過真的有一班人這樣生存,學生想像不到為何搭一間木屋就能居住。「那天有學生說木板這麼薄, 外面的人很容易聽到內裡說甚麼。亦有學生覺得他們的東西雖很齊全,但比較殘舊」。
黃老師提到,為部份學生來說,這是很震撼的經歷,「有學生在遠處已經說『哇, 很大的味道!』」。不過,四年級的鄧巧悠和六年級的黃舜旗均認為,雖然他們分別目睹住所樓下或從新聞報導中覺得露宿者帶來衛生問題,但到真正探訪時,並不認為他們很骯髒,還對他們改觀,「只是木屋附近有很多蒼蠅。」巧悠說。
六年級生馬婉名已是第二年參加,她表示這次經驗令她有點失望,「上年露宿者能坐在沙發上開心地聊天,但今年沒了沙發, 還有政府封條寫上不要霸佔官地」。她認為這對露宿者很不公平,「每個人都應有住所定居,這羣無家者只是比較窮才要睡在街上,但他們總是被歧視及排斥,我相信他們都不想做露宿者」。她希望跟無家者說,很佩服他們沒有放棄自己,鼓勵他們繼續支持下去。四年級的阮嘉浩提議可幫露宿者滅蟲和洗地,亦建議政府先讓他們居住貨櫃屋, 「貨櫃屋成本較低,露宿者應可負擔」。
負責活動的譚神父認為無家者當天比平常更開懷,大概是學生的善意感染他們。他表示堂區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五都會派方濟麪包,他期望學生學到施比受更有福的精神, 並會繼續參與派發方濟麪包。
肯定自己價值
黃老師期望沒有參加服務的學生除了在將臨期主動幫人外,亦肯定自己的價值,明白無論任何年紀都能服務他人。「學生在街上服務是個好榜樣去感染其他學生;而設計將臨環亦提醒他們不要看輕自己,就算一開始覺得自己或許會做不好,但他們仍能在過程中發掘自己優點」。比賽後,落選作品也會擺放在操場供全校師生欣賞。
將臨環分為四個組別:初小的親子組、高小的個人組、兄弟姊妹組和大小腳板組。參加兄弟姊妹組的陳樂澄和陳卓杰是兩姊弟,平時經常爭執。樂澄表示,二人在過程中也會經常吵架。卓杰搶著說:「姐姐當時說我做十字架不好看。」但卓杰回想在過程中,二人關係變得更好。同組別的余悅熙和殷翹則是兩兄妹,悅熙解釋他們設計的將臨環上的兩隻手代表二人一起製作的心意。殷翹表示在過程中,想到將臨期要悔改,因此提醒自己要跟哥哥減少打架的次數,「現在差不多已經不打架了」。
鄧巧悠與哥哥亦是參加這組別的比賽,她跟哥哥一起商量怎樣弄將臨環, 過程中少不免吵架,在學校內哥哥亦經常不理睬她。她說:「我本以為造出來的作品會很醜,很驚訝我們最後能合作完成,令我學到在將臨期裡應該跟哥哥和諧一點。」
黃老師認為兄弟姊妹組是最難合作的,「我小時都經歷過,跟親人在同一學校讀書的感覺是有點怪,但至少他們吵著架仍能一起完成作品」。他期望活動幫助這些兄弟姊妹反思,意識到大家就讀同一間學校可互相照應,互相欣賞。
參加大小腳板組的二年級生譚亦曦表示,照顧他的高年級生大腳板邀請他一同參與。他們先討論怎樣設計,到亦曦製作後,大腳板便依照他所做的創作另一個將臨環。亦曦看到二人的製成品很相似,感到很開心,亦令他回想起大腳板平時怎樣照顧他。
比賽由全校師生選出最喜歡的製成品,黃老師在投票過程中,會跟同事講解揀選的要素,例如將臨期的蠟燭、大小腳板有沒有默契等;同時比賽能吸引學生互相討論作品之餘,亦令他們回想起課堂學到的——要準備心情等候耶穌再臨,並時刻邀請耶穌到心內,無形中帶出將臨期的信息。黃老師說:「有標記自然令學生有覺醒,帶來福傳效果。」(妤)


小學專題
2017.10.28
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小學部) 開心下午開心上學
(本報專題)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小學部)於上學年,落實個人化時間表,讓學生按各自的專長、興趣,在下午時段參與不同的活動,務求做到「輕鬆學習」。
個人化時間表
學生在「開心下午」時段,各自擁有富靈活性的時間表,學生可參與不多於三項活動,其餘時間則在自學課上做功課及溫習。另放學後有課外活動時間,學生能更彈性地挑選喜愛的活動,而不重疊時間。
周麗雄校長稱,現今學生很忙,但卻不知道自己學了甚麼。在推行計劃前,家長反映孩子需要做功課及溫習,故不讓他參加校內的課外活動。周校長認為:「這是剝削小朋友參與活動的機會;學校可以做多一步, 調動時間表,讓學生發展學科外的才能。」她續說:「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如何讓各人按天主給予的『塔冷通』去發展才能,需要借助學校的力量。」
周校長表示,「開心下午」針對學生多樣性, 配合成長需要,並實踐所學,「時間表因人制宜,效果自然是好,學生也享受」。郭錦俊主任以STEM作例子,學生需要上網搜尋科學理論,當中更包括中學知識,例如物理等,從中建立自學。
吳景謙主任認為,學生期待下午的活動能令他們更有動力去學習,並有助成績較弱的學生找到上學的價值和樂趣。郭主任舉例說,一位在學校紀律不太好的學生,透過出外比賽明白到要勝出比賽必先遵守規則,而他的鬥心、自信也感染了其他同學,「過往沒有老師發掘到他的才能,所以他獲獎後很滿足,到處跟同學分享;我看到他的轉化」。他還見證學生在活動中從吵鬧變成隊友, 「互相合作都是一種學習」。
老師要統籌全校學生的時間表,需要花很多時間,周校長笑言:「看到學生既開心又有得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而師生關係上亦有改善,吳主任說:「以往做訓輔工作的關係,學生會覺得我很惡;但現在他們會主動跟我聊天,亦師亦友。」
除了參與活動,學生上自學課也有得益。周校長認為學生教導同學功課也是一種才能;而成績較弱的學生亦因老師即日教導不明白的地方,從而收窄學習差距。不但如此,學校在星期三是「無功課日」。「學生不應依靠操練功課來理解知識,他們可在當天專注溫習及跟家人進行親子活動。」周校長說。
周校長表示,家長均支持推行「開心下午」,「他們看到小朋友增強了自信,輕鬆面對學習」。她認為計劃建立到學校的特色──陽光氣息,「要有陽光自然要走出課室,這特色也很適合該區小朋友」。在培育學生全人發展的同時,周校長構思每月用一個下午進行聖化心靈的活動,讓學生透過聖言,健康成長。(妤)
來看看學生們的感受吧!
張汶健(四年級):
我曾代表學校到日本參加跆拳道比賽,在學校除了學到體育知識,還能汲取經驗。星期三雖然是無功課日,但我當天要參與很多體育活動,有點忙。
楊凱晴(五年級):
在電子音樂活動中,老師教我們把電線接駁到電腦,再利用水果發聲。我學到利用不同物件製造音樂,由於只有學校才有儀器,所以我在家做不到,我很開心能跟同學一起製作音樂。
鍾曉峯(六年級):
下午不用上課,我便可以在學校做功課及溫習,回家後便有更多時間跟家人聊天。我參加了STEM拔尖,需要編寫程式令機械人活動, 這些知識幫助我達成工程師的夢想。
蘇寶怡(四年級):
我很喜歡上學,因為學校給予我們空間發揮創意能力。同時,我的強項是運動,學校提供了田徑和芭蕾舞讓我發揮才能。在田徑練習中, 同學會跟我討論跑步姿勢, 我們慢慢成為好朋友。更有朋友跟我說,很羨慕我的學校有自學課。
李采怡(四年級):
我喜歡「開心下午」,可以自己做功課,放學後便能跟家人聊天,爸爸媽媽也喜歡這計劃,因為我能有多些時間與他們聊聊學校的事。我亦可以早點休息,有充足精神上學。
譚鈞元(五年級):
我只有星期三才參加活動,其他時間可趁著自學課溫習和做功課。我上年曾參加「機關王」,學到科學機關的知識。
鄧佩婷(三年級):
我在下午課中學到課堂學不到的東西, 例如做科學實驗,有一次我製造了降落傘,學到如何令它慢慢降落。另外,在自學課可以先做完功課,在補習社便可集中溫習,比較輕鬆。
陳嘉泓(二年級):
我很喜歡上學,因為可以認識很多新朋友。學校亦提供很多活動,例如壁球、籃球。而我今天下午要參加小童軍,我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導師講解上山裝備, 還帶我們在斜坡練習呢!
陳保寶(二年級):
我參加了小童軍,可以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手工和玩遊戲,我感到很開心。
孫悠(二年級):
我最喜歡的日子是星期三,因為是無功課日,當天還有運動樂園,讓我可以做運動、玩呼拉圈。
張珀僖(二年級):
我認為在課堂學習的知識不太難,所以上學沒有壓力,我下午還可以參加壁球訓練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