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60424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4.23
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 親子共享書包圖書館
春雨綿綿,窩在溫暖的家裡閱讀是一件賞心樂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5年將四月二十三日定為「世界圖書及版權日」,以推動閱讀、宣揚關注書本創作和版權意識等。閱讀樂趣和好處多,親子共讀更有助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有利孩子的成長。  (本報專題)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於2014年引入一個為期三年的「書包圖書館」計劃,至今已舉辦四次「書包圖書館的計劃暨家長工作坊」(下稱「工作坊」),最近兩次工作坊亦剛於本年初完成,以推廣親子共讀。 促進親子互動 二年級生黃靄蕎和一年級生黃光柏的爸爸黃進傑,有份參加其中一次工作坊。黃太(蘇思敏)從前是幼稚園老師,懂得怎樣與兩個孩子共讀, 丈夫卻不太懂,於是報名參加了, 成為班上少數的爸爸學員。黃進傑說:「工作坊教導我們一些親子共讀的技巧,這些技巧很實用,我有很大的得著。」工作坊中,他需要回家實習,結果造就了一次一家人難忘的經歷。黃太說:「為隆重其事,我在當晚飯前向孩子宣布,飯後將有好節目—由爸爸講《爸爸的紅雨傘》(小圖), 孩子『嚇』得連忙說不!我跟孩子說,爸爸這樣努力去學習,我們要給他多一點鼓勵。後來,當他開始講時,因為緊張,滿頭大汗、手忙腳亂⋯⋯」無論如何,黃爸爸總算為建立與孩子共讀這個良好習慣掀開序幕,往後隨著他的不斷嘗試,講故事的技巧愈見進步,連他自己也享受閱讀的樂趣。「以前,如果孩子看不完或只停留在某一頁討論,我會覺得很浪費;現在,我知道陪伴他們慢慢細味書本的內容,引發他們的興趣,帶動他們去思考,並讓他們享受閱讀的過程,更為重要。為此,我不斷想辦法引導和鼓勵他們。」黃進傑說。 訪問當天,一直有在校內擔任故事媽媽的家長義工趙太(羅琳琳)亦前來,分享親子共讀的樂趣。趙太的丈夫與黃進傑一起參加同一次工作坊。趙太提及就讀三年級的女兒芯賢時,說:「芯賢和曾在這裡就讀、現已升中的哥哥,也很喜歡我跟他們講故事。有時我們會拿著一本書,或進行角色扮演,或輪流一人念一段,合作把整個故事說出來,樂趣無窮。」 趙太同意共讀是有助親子溝通和互動的好方法。儘管孩子的功課日益繁重,但他們都盡量抽空去共讀。黃太說:「我們現在會利用早餐後與上學前之間的十多分鐘去共讀。爸爸有時可能因公夜歸,但早上這段時間則一家人也會齊集,正好用來共讀。」黃氏姐弟十分喜愛閱讀,這天訪問時,大人們在學校的圖書館裡聊天,他倆就安靜地在旁看書,看完一本又一本。「我們是公教家庭,家裡藏書除了《聖經》,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甚麼種類的書都有。孩子可透過書本,認識世界和名人生平。有時,我們遇到疑難,譬如怎樣教導孩子有禮貌,也會嘗試從書本尋找指引。我們還習慣帶一本書外出,打發日常生活中的等候時間。」黃太說兩姐弟還因為共讀,感情很要好。趙太和黃氏夫婦都指: 自親子共讀以來,自感與孩子親近多了。 善用社區資源 「共讀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多點認字,而是藉此打開話匣子, 讓親子之間以閱讀書本為媒,共同享受一段具質素的親子時間。」將「書包圖書館」計劃引入該校的圖書館主任朱肇羽老師說。五、六年前,朱老師已運用學校資源推廣閱讀,讓全校幾百名學生受惠;兩年多前則運用社區資源,邀請非牟利機構「書伴我行」與他們攜手推動親子共讀,得到馮立榮校長的支持。「書伴我行」送來了一個書櫃, 櫃裡有六十多個書包,每個書包內有三、四本優質中、英文繪本,並派出義工訓練老師如何使用,當時朱老師和馮楚穎老師也有份受訓。他倆連同黃海欣老師一起在校內帶領家長工作坊,讓家長懂得在學生借閱並把書帶回家後,怎樣進行親子共讀。三位老師喜見家長們看到共讀的重要性,並願意回家嘗試。   香港出版學會剛發表了「香港全民閱讀調查」,並呼籲市民「帶一本書上街」。該會以電話訪問了近一千八百人,當中近七成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有閱讀印刷書籍的習慣(不包括漫畫和教科書),近兩成人表示每週閱讀多於七小時,近六成人則每週閱讀一至三小時。黃氏家庭經常攜書外出的習慣,正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親子共讀的好方法。(敏)    書包圖書館 書包圖書館項目由總部設於美國的書伴我行(香港)基金會所推動,提倡及帶領親子共讀。此項目為企業╱工作間及社會服務中心提供一個容易安裝及管理的外借圖書館,家長及小孩可藉此更容易地接觸到一系列高質素的精裝兒童書籍和光碟,以提高閱讀技巧和語言能力。 http://www.bringmeabook.org.hk/what-we-do/圖書館項目/書包圖書館項目/?lang=zh-hant  
kjy06_20160424s
icon46
大小眼睛看聖經 : 路加福音篇
2016.04.23
慈善的撒瑪黎雅人 參考《路加福音》10:25-37
跟隨耶穌   「你去,也照樣做吧!」 如果你是那個肋未人, 今天,你會怎樣做?    悄話兒 法學士是一個精通法律的人,從小就學習猶太人的法律。猶太人往往拘泥於法律的字面意思而變得眼光狹窄,只愛屬於自己的民族而排斥別的民族。天父派遣耶穌來到世上,正是為了滿全猶太法律的真正意義:猶太法律原是幫助人認識天主,從而愛主愛人;透過猶太人對天父的愛,向其他人展示天父的慈愛。耶穌為使這位法學士打開心靈的目光,於是說了這個流芳後世的比喻。 由耶路撒冷往耶里哥,離開城市,穿過郊野,山路上往往危機四伏,更有強盜藏身;就像耶穌這比喻的情況:遭遇強盜,還受重傷。 那司祭剛從耶路撒冷聖殿下來,他雖然看見傷者,但想到自己剛在聖殿獻祭,滿身馨香、身心潔淨 —— 他又怎能觸碰傷者的血, 令自己不潔呢?於是,他選擇不顧而去。肋未人是司祭的助手,也從耶路撒冷下來,他也不願接觸不潔之物。或者,他又會想到:司祭既沒有幫助傷者,自己的身份遜於司祭,就更不該多管閒事了。然而,一個途經的撒瑪黎雅人  —— 一個猶太人視為不潔的外邦民族,他妥善地包紮傷者,完全沒有顧慮傷者的血會沾污自己的手,甚至把傷者送到客店,更預付費用, 請求店主幫忙。這個撒瑪黎雅人所做的,才是真正的「愛近人,如你自己」。原來,天主的法律絕不令人變得麻木不仁,反而促使我們以愛德行動,幫助有需要的人。耶穌就是這位慈善的撒瑪黎雅人!  小德蘭姐姐   一起祈禱 耶穌啊,在你身上, 我們看見天父慈愛的面容。感謝你成為我們生命中的慈善撒瑪黎雅人!你背負我們的罪過,又以生命為我們付了贖價。請指引我們效法你,以愛的眼光看到別人的需要。  
kjy01_20160417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4.16
天主教博智小學 參與師資培訓 協助小學規劃 生命教育計劃
(本報專題)教育引導學生的理性思考, 在學習中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啟迪學生尋索和了解生命的價值,培養正確的人生觀,領略對生命的關懷和尊重。臺灣教育界約二十年前提倡生命教育,臺灣教育部於二千年將生命教育的理念納入小學至大學的學校課程。香港學界及教育工作者也愈來愈重視生命教育的重大價值。2010學年開始,香港教育學院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下稱「教院」)獲教育局委託,由教院承辦「協助小學規劃生命教育計劃」,天主教博智小學是本學年其中一所參與師資培訓課程的學校。 生命觸動 始於欣賞 教院師資培訓課程自去年十月開始,將於今年六月結束。博智小學沈燕菊校長、許麗英副校長、訓導主任梁秉權老師和課程主任李彩靈老師參與培訓,他們一直努力為該校日後推行校本課程規劃作準備。 梁主任表示,校方持續將生命教育的相關元素滲透在教學中。因應教院的課程培訓,校方於剛過去的復活節假期後,在全校推行「好言好語運動」作為試點。運動為期約兩週,首週學習透過觀察去尋找能夠讓學生內心產生欣賞之情的事物,第二週學習以言語或圖像去表達這份欣賞。「培訓課程在課堂講授結束後,去年底到台灣交流。這次交流讓我聽到對美麗的不同看法,原來勇敢是美麗的。同樣地,我可以欣賞一個小朋友跌倒在地後沒有哭,那份能夠承受痛楚的能力和勇氣。」沈校長期望學生欣賞的不只是行為本身,還看到行為背後所隱藏的美好特質。此外, 一次令學生深刻難忘的體驗活動更勝多次不同的活動,「為配合主題及加強效果,這段期間,在校內由基督小先鋒主持的午息點唱環節,我們將它改為只供欣賞某人而點唱。」 「生命教育十分重要,『德、智、體、群、美』五育中,以德先行。」沈燕菊校長說,現今社會有太多似是而非的價值觀,令學生容易感到混亂,可幸有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真理、義德、愛德、生命、家庭)作為生命教育的支柱。 對沈校長來說,台灣之行有助擴闊視野,例如到訪台北華江國小參觀該校利用學校附近的天然資源,創設獨特的校本生命教育課程,讓學生透過賞鳥和生態探索,體驗生命的寶貴,從而學懂尊重生命的價值;又例如在南華大學紀潔芳教授主講的專題講座中,看到紀教授如何利用繪圖,幫助學生抒發內在的情感等。「不要因善小而不為,1自乘開方(× √)多少次都還只是1,但若加上0.1,則自乘開方八次便已超過2了。這種看待事情的態度,置於生命教育,十分適合。另外,台灣有講者談及生命教育不只為學生,老師也需要。我們要善待自己(為別人)、善待老師、善待家長、善待學生,要自己、老師、家長都做好了,最終才能使學生真正獲益。」該校早前的教師專業發展日,便移師嘉道理農場舉行,讓老師可在大自然中洗滌心靈。  推行「好言好語運動」後,校方將從長計議,暫定以繪本作為該校推行生命教育計劃的教學策略,並將於2016-17學年實施。許副校指台灣之行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當地小學引入很多義工,協助校方推行生命教育,其中一個較具規模的團體是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臺灣的成功經驗值得香港學界效法。(敏 / 睿) 
kjy02_20160403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4.02
跨入慈悲聖門 攜手領受基督救恩
(本報專題)天主召叫每個人的方式不盡相同,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天主救恩的合作者。鄧永剛和妻子譚朗媚是中學教師。朗媚在喇沙書院任教,自小夢想成為天主教徒。2010復活節,朗媚於聖德肋撒堂領洗。永剛在信仰路上尋覓多年,他終於在朗媚領洗六年後的今天,在同一聖堂慕道、領受聖洗聖事。二人異口同聲表示信仰生活將他們緊扣在一起,他們樂意邀請主耶穌成為家庭的中保。 上智安排 美妙無窮 小時候,永剛和朗媚在不同的天主教小學唸書,二人對天主教的觀感卻是截然不同。鄧永剛憶述,他就讀的小學校舍細小,他最怕聖母月和玫瑰月誦唸《玫瑰經》。鄧太指求學時期校內與聖母相關的慶節,都為她留下美麗的回憶,例如布置得很漂亮的玫瑰花和聖母像。 永剛讚賞妻子是引領他歸向天主的天使。他接觸過不同宗教,但始終覺得不大適合,直至他與朗媚交往。那時,朗媚正在慕道期,圍繞信仰的話題成為他們的共同語言;二人經常一起翻查資料和討論慕道班給予的功課,朗媚說:「我們覺得這樣的相處方式,比只是逛街、看電影的生活更有意義。」朗媚整個皈依歷程,永剛都陪伴在側, 深受她的信仰熱忱感染,「我看到她領洗的一刻,很歡欣,我為她感到高興。」這更讓永剛認定朗媚是他的終身伴侶。同年暑假,永剛向朗媚求婚。婚禮前一天,一直高掛的八號颱風訊號突然除下, 他們與來賓合照的一刻,天氣放晴,令他們更感受到上主的眷顧。 分享共勉 見證主愛 永剛原打算婚後參加慕道班,途中出現了小波折。慕道一年後,接近舉行慕道者收錄禮時,懷孕初期的朗媚孕吐現象很厲害, 她很需要丈夫在家多加陪伴。於是,永剛主動提出退學,留待孩子出生後才完成慕道。「對我來說,家人很重要;愛天主,也要愛護家人。」他們說夫婦相處需要互相遷就和支持,信仰更需要在家庭中落實。去年,永剛回到慕道班,並獲豁免部份課堂,他更深信凡事都有天主的安排。 二人婚前已有共識:信仰是家庭的核心價值,信仰的力量對孩子的成長有莫大的支持。他們的兒子本年中將接受嬰孩聖洗,成為主內一家。每晚兩夫婦一起祈禱,他們期待兒子稍長,正式展開三人的家庭祈禱。領洗前不久,永剛還獲安排加入堂區的聖母軍團體,每次開會誦唸《玫瑰經》,讓他逐漸感受到從默誦而來的平安。永剛感謝天主,讓他從參加聖母軍的經驗中,化解他一直抗拒唸經的感受。「我不得不說這是天主對我最好的安排, 起初如果由我自己去選,應該不會選做聖母軍。」他謙稱。 領洗後,永剛考慮轉職到天主教學校執教, 讓信德隨著教學增長。永剛選取猶達(Jude) 作為領洗聖名,「我希望自己的信德能像聖猶達宗徒一樣。雖然我現在仍未做到,期望我每天都能進步。」另一方面,夫婦二人還打算一起參加教理講授課程、參與培育新婚夫婦的義工服務,與其他人分享他們這個家庭的愛與平安。永剛深信「愛德是全德的聯繫」(《哥羅森書》3:14b),這一整段論及信友生活的理想與實踐的聖經內容,都是夫婦二人所喜愛的,曾在他們婚禮上選讀,作為生活指導。   今年復活節,孩子在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幼稚園就學的鄧太(李敏慧,聖名Emily)在聖亞納堂領洗,她和丈夫的溫馨四口之家,成為公教家庭。子朗的同班同學甘希琳,也與母親甘太(何美玲,聖名Sofia)於聖瑪加利大堂受洗。兩個家庭皆從信仰中得到力量。 神聖感動 主內一家 就讀低班的子朗,與弟弟子陽及爸爸鄧向榮,都在嬰兒時期領洗,向榮更成長於公教家庭。自小在其他宗教氛圍中成長的敏慧直至首次懷孕,才開始細想這個新家庭的信仰。逐漸地,她開始跟隨丈夫參與主日彌撒,有時聽到一些經文或唱某些歌曲,她會感動落淚。孩子出生後, 她忙於照顧家庭,同時要兼顧工作,期間更經歷痛失腹中胎兒,這一切都令她對信仰的熱情一再冷卻下來。「記得有次丈夫跟我說:放鬆一點吧!天主自有祂的安排。當時我在工作間,看著窗外藍天,心中就跟著禱告交託了。」敏慧指後來一家人搬到赤柱居住,看見附近的聖亞納堂環境舒適,那兒有一種小社區、大家庭的氛圍,正是她想尋找的。當她目睹兩個兒子一同領洗的一刻,更感動得立下決心,矢志慕道。 美玲的信仰歷程,開始時有點特殊。她是個加拿大籍越南華僑,此前從沒接觸過天主教信仰,直至她婚後來港定居,出席朋友的天主教婚禮,感受到平安與一種莫名的期待。希琳是她的第二個孩子,懷孕期間,美玲第一次慕道,卻因身體狀況而無法繼續。直至女兒入讀聖瑪加利大幼稚園,美玲收到校方的邀請函,詢問家長有否參加慕道班的意願,這才再次燃起她早藏心底的慕道心火。美玲說,她愈來愈有興趣讀《聖經》,還發覺時常祈禱有助她處理自己的脾氣,「即使有時被孩子惹怒了,每次看《聖經》,都令我立即平靜下來,並學懂體諒丈夫。」 讀經祈禱 屬靈成長 敏慧也笑稱,自己從前也是個容易暴躁的媽媽,尤其當了全職媽媽後,感到壓力甚大。她在慕道班中學習透過深呼吸做簡短祈禱,有助她管理情緒,「當我吸氣時,心中唸著『天主』;呼氣時,心中唸著『我愛你,求主說話』,我便可以立即平靜下來。」她表示祈禱後還有助她對自己的言行作反省。現時, 他們一家四口每晚一起祈禱,誦唸《玫瑰經》後,各人輪流分享當天發生的事,在祈禱中既開口告訴天父,也學習彼此聆聽。鄧氏伉儷均表示他們都很珍惜這個一家人與天主聊天的時間。 在旁的美玲附和著,她也感受到祈禱的力量。從前她會心煩和失眠,不知道怎樣面對難題;現在,她知道這是自己要祈禱的時候了。早前家中曾發生重大事故, 靠著不斷祈禱,她感到平安,最後還能化險為夷。她笑稱她的代母也是透過祈禱而覓得的,「她是我慕道班的陪談員。一次詳談後,我覺得與她很投契。她講解《聖經》時很耐心。但當初她因故未能答應我的邀請,幾經轉折,原本的阻礙消除了,她可以做我的代母了。」美玲相信這位代母將會是一個很好的信仰帶領者。 敏慧說她最喜歡聖經中「撒種的比喻」(《路加福音》8:4-15),「天主已經安排了一片好地給我,這就是我的家庭。我會用心灌溉,努力走向天主。」子朗目睹母親加入教會大家庭,他感到「超級開心」。向榮則指自從妻子慕道後,他們間多了話題,想法亦拉近了,信仰讓兩夫婦以至整個家庭更容易溝通和融洽。看到他們這一家的喜樂,讓在旁的美玲也期望將福傳的種子帶給丈夫和兒子,使他們的家也成為公教家庭。 聖瑪加利大幼稚園宗教科朱婉珊老師指:為推動家長多認識天主教信仰,該校每年學期初也會向父母雙方都是非公教徒的家長派發邀請函,了解家長對認識天主教信仰的意願。隨後,學校會跟家長個別接觸,提供學生居所鄰近堂區的慕道班資料,並定期作出跟進。復活節假期結束後首天上課,該校會舉行新教友家長歡迎會,邀請新教友家長到校,在早會或午會時間贈以小禮物,作為恭賀。校內亦會定期舉行公教家長聚會,早前便以「慈悲禧年」作為聚會的主題,藉此鞏固家長的信仰。(敏 /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