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互動閱讀
2012.09.20
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 乞丐王子,歷盡辛酸
很多年前的一天,有兩個男嬰在倫敦出生了。一個是身份顯赫的威爾斯王子愛德華,他是英國國王的兒子。另一個是湯姆,生於一個父親名叫卡堤的貧困家庭。
「太好了!」整個國家都盛大地慶祝愛德華王子的誕生。人們都在飲宴、歌唱、跳舞,持續了好幾天,又興高采烈地討論皇宮裡那個被裹在絲綢和緞子裡的嬰兒。但沒有誰,甚至連湯姆的家人也沒有慶祝湯姆的出生,也沒有任何人對那被包在破布裡的新生嬰兒表示敬意。
湯姆在一條接近畢丁路的小巷裡一棟東倒西歪的老房子長大。他跟父母、祖父母和一對孿生妹妹——貝蒂和南妮同住在一間狹窄的房間裡。小巷裡時常爆發打鬥,家裡食物經常短缺。因此,湯姆的父親強迫他們三個小孩在街上行乞討錢。
很幸運地,在同一棟房子裡,住了一位仁慈的安德魯神父,他教導湯姆讀寫英語,還教了他一些拉丁文。安德魯神父也給他講了些關於國王、皇后、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在神父教他的眾多事物之中,那是他最喜歡的。
湯姆是何等渴望看見一名真正的王子啊!他閱讀了很多關於王子的書籍,也夢見了關於王子的一切一切。他更開始模仿王子的行為,例如宮廷裡的說話模式和禮儀。起初,他的朋友都在嘲笑他。但久而久之,他們開始尊重湯姆。對他們而言,湯姆就像一個學識淵博的人,能做出和說出令人讚嘆的事物。同時,他也善於為別人解決問題。
朱芷瑩 聖保祿學校(中學部) 中三


小學專題
2012.09.14
擁抱孩子的心靈 教育事務處主教代表助理葉成標 新學年寄語祝福與信靠
(本報專訪)新學年開始,校園再度充滿朝氣。同學們都成長不少,再次步入校門,升上更高年級。隨著新學年到來,本報記者走訪天主教教育事務處,與履任教育事務主教代表助理剛滿一年的葉成標暢談。回顧過去一年的工作,展望新一年的計劃,葉成標向所有師生和家長,送上真摰的祝福。
昔日當校長,管理一間學校的學生,葉成標擔任教育事務主教代表助理後,卻要照顧五十六間教區小學的同學。他表示過去一年主要關注規模比較小的學校,未來一年希望可以多接觸學生,並在三年內達成到訪所有教區小學,參加校內活動的目標。面對未來的新挑戰,包括學校成立法團校董會, 葉仍懷著感恩的心,「我很高興能協助教區面對這些挑戰,亦相信天主給了我一個很好的使命。」
美滿校園 愛與關懷
踏入新學年,葉成標寄望未來一年,所有師生都能充滿喜樂地做好每天的本份,合力建設學校,使之成為一個愉快和成功學習的園地。「我們應該讓學生感受到成長、關心和愛護」,葉強調,「學生在校園裡不止讀書,而是在這裡生活,我們應該給他們留下美好的回憶。」他補充學生也要盡自己本份,「因為有付出才會有成果,經過辛勞才得到的那份喜悅,更加值得珍惜。」
學年之始,也是喚醒學生銘感老師教導的時候。敬師日除了推廣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他亦期望師生間藉此能建立「尊敬老師,愛護學生」的雙向關係。「其實表達心意的方式不用很隆重」,他鼓勵學生透過電郵、寫信、心意卡等表達對老師的謝意。在擔任校長前執教十八年的他,深知這些微小的心意表達對老師的意義,「不要看輕一字一句,對老師而言已是很大的鼓勵。」
「教師的專業精神固然重要,但關懷學生是更大的責任」,葉解釋單單教學並不足夠,「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故事,尤其教區小學服務很多基層學生。如果老師只是忙於教學而忽略了學生的成長,學生很容易會失去繼續學習的動力。」他認為老師要花時間了解學生和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互信,「家長是學校的好夥伴」,葉認為老師以外,家長也擔當著教育孩子的天職。「教育孩子不可以單靠學校,也需要家長配合」,他深信學校有家長的同行和支持,不怕未來的任何挑戰。
滿懷信心 無懼挑戰
來年,教區學校開始成立法團校董會,對此,學界和家長或許有不少擔憂。「教區的方向是成立『有形有神』的法團校董會」,葉闡明「有神」的意思是校董會的不同持份者能認同辦學團體的理念,明白學校的需要,因此教區會加強培育後才開展工作。「我們希望藉此改善學校的管理,協助學校發展,最終令學生的成長和學習受惠。」
葉表示,教區將分三階段在教區小學成立法團校董會,今年推行第一階段,由十二間規模較大、資源較充裕的小學先行,再將推行的經驗跟第二、三階段共四十間小學分享。葉充滿信心道:「我們相信不但能幫助學校成立架構,更重要是落實背後的精神。」他表示會懷著樂觀和信德繼續工作,「我們要好好照顧天主交給我們的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得到最好的教育。」
辦學理念 奠基啟示
當前的世界局勢及香港社會,帶來不少嶄新的轉變和考驗。葉重申,天主教教育著重建立孩子正確價值觀,並由真理、義德、愛德、生命和家庭五個核心價值,結合現代社會需要,構成這些價值觀的基礎。天主教教育秉持的普世價值,素來得到家長和社會認同,教區將繼續推行一直行之有效的德育及公民教育,並加強五個核心價值的培育。「這些核心價值放諸四海皆準」,葉堅信,「而透過建立這些價值觀,將來孩子們可以成為家庭裡的好成員、好學生、社會的好公民 。」
「天主教辦學理念由聖經啟示、天主教信仰及教會訓導維繫,五個核心價值中包含真理、正義,這些都是沒有不能討論的部份, 相信能令家長放心。」葉表示將透過不同活動和媒介,如:話劇、媒體電影、卡通等讓孩子認識這五個核心價值的內涵。「我們不是以權威規範他們,而是希望他們找到人生的方向,學懂批判思考、分析,讓他們有選擇;即使不小心碰釘子,也能從中體驗而成長。」
葉認為教區與家長之間長久以來已建立互信關係,他鼓勵家長多與學校溝通,「不能因缺乏溝通而對天主教教育失去信心。」
懷善牧心 辦教育事
迷失的羊群,需要牧者的帶領,善牧耶穌基督便一直引領著我們,使我們無懼前路茫茫。葉指出,今年的教育日亦以「善牧的愛」為主題,強調「忠貞與犧牲」,願老師,甚至家長,學習基督甘願為所愛的羊群犧牲的精神,為保全孩子的生命而付出忠實的愛。
教育工作殊不容易,一所學校能多年屹立不倒,斷不是一人之力。因六、七十年代港英政府推行普及教育,當年不少為滿足社會需要而成立的天主教學校,近年都慶祝建校金禧、銀禧等週年紀念。為此,葉助理向一群先行者致謝,「感謝早期的神職人員、校長和老師以善牧的心工作,為今日天主教教育的成功奠下基礎。」他寄語慶祝的學校常懷感恩的心,保留優良傳統,透過與時並進的教學方法和內容,使天主教教育得到社會欣賞和廣泛認同的理念,延續下去。(澄)


小學專題
2012.06.10
基督小先鋒九龍II區聯校活動 鹽與光 小先鋒傳揚愛 彰顯基督
(本報專題)「求我可,成為鹽與光,傳送愛念到達各地光照四方⋯⋯」(《鹽與光》)位於石硤尾的聖方濟愛德小學禮堂內,傳來美妙的兒童歌聲。全場二百多位來自十九間天主教學校、穿著黃色背心制服的基督小先鋒團員以歌聲和動作投入歌曲中,歌詞激勵小學生們,把基督的福音和愛傳送給身邊的人。活動後,六位小先鋒團員與本報讀者分享感受。他們從活動中認識自己的身份,並發現天主一直與他們在一起。
發放愛的力量
四間天主教學校(聖方濟愛德小學、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及天主教善導小學)合作籌備是次基督小先鋒九龍II區聯校活動,邀請甘寶維神父到場分享。聖方濟愛德小學黃美美主任表示:去年,聯校活動以「來跟隨我」為主題,而本年的主題「我是誰」回應教友年,讓學生透過自己的身份,認識天主,跟隨基督。
談到當日甘神父的分享,兩位小先鋒、就讀聖方濟愛德小學六年級的梅浣潁和鍾楚荍印象深刻。公教學生浣潁說:「甘神父作自我介紹,原來他曾到非洲傳教!他更教導我們詠唱一首非洲語歌曲,又展示他與當地居民的合照,我從相片裡感受到非洲人民非常熱情。」當日,浣潁透過與其他同學相處,增加認識自己,她坦言希望改善咬字不清的習慣:「這樣,在學校帶領祈禱時,其他同學便可以聽到禱文的內容了。」首次參與基督小先鋒聯校活動的楚荍愉快地說:「當日場面熱鬧,來自不同學校的小先鋒聚首一堂。我最喜歡歌曲《鹽與光》,歌詞相當有意思,我深深感受到自己作為小先鋒的使命。真的希望畢業後能升讀天主教中學,那麼,我便可以多些聆聽關於天主的事。」
該校鄭雪嫻主任喜見各校牧民助理和學生積極投入,對她而言,是次活動更提醒她個人的身份和定位:「在生活中,我除了作帶領的角色外,我也是跟隨者,反省如何盡力做好每一個角色。為小學生來說,我願他們感受團體的精神,在認識天主的道路上,他們不是獨個兒的;小先鋒團結一致,就能發放愛主愛人的力量。」黃主任深感作為主的僕人,這個身份推動她在教學上,以身教言教培育學生。
實踐主的教導
來自白田天主教小學的四位小先鋒梁芷婷、陳曉丹、鄭紫晴和楊江仁熱烈討論當日活動,笑聲不絕。江仁藉破冰遊戲,結識新朋友:「兩間學校的學生合併為一組,我們與荔枝角天主教小學的同學被編為一組呢。在認識別人的同時,我也更了解自己了。」曉丹和紫晴分別就讀三年級和五年級,均於本學年參加基督小先鋒,能參與是次聯校活動,興奮萬分。活動裡,曉丹加深認識自己:「我發現自己的自信心不足,友校的同學不斷鼓勵我,給我推動力。還有,我很喜歡繪畫,我可以利用這長處把愛傳送給身邊的人。」
兒童特別喜歡以歌聲,表達對天主的愛。紫晴和芷婷跟友校的楚荍一樣,非常喜愛歌曲《鹽與光》,芷婷談起歌曲中的一句「縱遇障礙,基督與我共去」:「這首歌很有意思,基督陪伴我們跨越困難。我們應當作世上的鹽與光,實踐基督的教導。」紫晴微笑說:「我們是天主的兒女,又是基督小先鋒,應努力傳揚主基督的愛。」牧民助理呂毅恩陪伴學生接受訪問,也被他們的笑聲感染了:「當日,在聯校活動的上半部份,大會作出新的安排,牧民助理及相關老師暫時離開禮堂,由知源中心(協辦機構)的職員向我們簡介遊戲的細節,讓下半部份的活動順利進行。我們分別帶領其他學校的組別進行遊戲,小朋友無分彼此,互相幫助,這令我聯想到:我們都在同一羊棧內,被天主的愛包圍著!」(仨)


小學專題
2012.03.18
真理與愛的力量 祈禱宗會 禱聲傳千里 2
祈禱與服務 培育信仰成長
當日聯校彌撒後,聖保祿學校祈禱宗會會員、中七學生區詠詩接受本報訪問。笑容可掬的詠詩在嬰兒時領洗成為教友,她在中學階段始認識祈禱宗會:「我在上一個學年出任校內祈禱宗會會長。我十分渴望成為輔祭,每個學年初,剛入讀本校的公教學生可選擇加入不同的善會,為學校服務。本校祈禱宗會培育公教學生擔任輔祭職務,在彌撒中協助神父,這也是我最初加入的原因呢。」詠詩除了達成這個心願外,她渴望透過祈禱宗會,與天主建立更親密的關係,使每天的生活變得更豐富。
該校祈禱宗會現有六十多位會員,詠詩喜見會員人數每年遞增,團體內朝氣勃勃(見圖1,本年新加入的會員)。她認為負責老師的鼓勵和帶領,幫助團體健康成長:「每個星期二的午飯時間聚會,幹事與會員一起吃午飯,互相分享信仰和生活點滴。學校每逢週五舉行彌撒,全體學生參與。我們培育剛加入的會員成為輔祭和領經員,讓她們在週五彌撒中協助神父舉行禮儀(見圖3);此外,較隆重的彌撒如開學彌撒、聖保祿瞻禮彌撒等(見圖2),我們亦會從中協助。」在校園內外,該校會員進行愛德服務,如四旬期內推行飢饉午餐,今年的飢饉午餐特別為東非災民籌款。會員也曾為聖保祿女子宿舍的長者舍友安排活動等。
每天,祈禱宗會會員奉獻個人的思、言、行為、憂苦和喜樂給天主,也特別為教宗意向祈禱。祈禱的美好經驗為詠詩帶來驚喜的得著,她說:「透過祈禱,我感到與教宗的距離拉近了!教宗雖身在遙遠的梵蒂岡,在他指定的意向中,曾為中國的教友祈禱,我感受到他對中國教會的關心。我每天也特別在祈禱中,記掛著中國的主內弟兄姊妹。」(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