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b_20240107_f
400 400 悅學
悅學愈樂
2024.01.07
《擁抱的力量:以行動陪伴,成為同行者》
最近我看電影《年少日記》,其中兩個擁抱的畫面深深觸動了我。這讓我回想起自己在中學時代,當面臨壓力和挑戰時,最期待的就是主日能跟隨代母參與彌撒。除了能從聖言和聖體中獲得平安外,我也非常喜歡與教友們一起牽手唱天主經,以及互相祝福和擁抱時所帶來的力量。   今天的我,成為人師,我深信自己不止是知識引導者,更是學生們的成長同行者。我相信陪伴及擁抱的力量,因為這象徵著彼此同行,這種同行的行動會讓人感受到他們並不孤單。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與人有支體接觸(觸摸、握手或擁抱), 身體會釋放血清素,這被稱為「快樂激素」。這是一種自然的反應:我們感受到與另一個人的連結,而這種連結讓我們感到幸福和美好。   這部電影提醒成年人,作為教育者或父母,我們擁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我們可透過溫柔堅定的方式引導青年人,用愛灌溉他們的心,以擁抱的力量給予他們身體和心靈上的支持和陪伴,成為夥伴,令他們有勇氣面對挑戰,成為彼此真正的同行者,並學習耶穌基督,成為善牧,一起感染更多人,以擁抱的力量共同創造一個充滿愛和關懷的社會。  
kjy13b_20231210_f
400 400 悅學
悅學愈樂
2023.12.10
成長中的關係
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曾與人爭吵?或者有沒有試過做Project時,因與同學意見不合而互不理睬?當出現這些情況時,你會如何面對?   可能你會選擇生對方的氣,透過發洩情緒讓對方感受到你的不滿;又或把這份情緒默存心中,然後這根刺便一直埋在心內,影響雙方的相處。   但,這會讓我們開心嗎?我們會享受其中嗎?   瑪竇福音記載,耶穌曾向門徒們說:「誰若自謙自卑如同這一個小孩,這人就是天國中最大的。」(瑪十八4)   許多關係的不和,其實是緣於我們都希望對方能服從自己的意見,或按自己意願行事;一旦雙方都據理力爭,關係便會慢慢走向疏離甚至衝突。然而,那是否代表我們必須為了關係的和諧而在是非對錯問題上妥協呢?   筆者並不是這意思,只是記得陳永超副主教在一次講道中說過,當我們生氣時,可以先停一分鐘,定一定和想一想,這樣能減少表達上的攻擊性,自己亦會冷靜一點,對所有事情的發展都有利。筆者想補充多一點,如果我們在停下來的過程時,想一想道理是否真的在自己處,才選擇下一步的處理方式。如果道理不在自己處,可以選擇謙卑地道歉, 接納對方的意見;如果是自己有理,可以選擇停一停,待合適的時機再與對方討論。因為大家不需要,也沒有必要太早定下結論。   人際關係有其自身的一個成長過程,世界上沒有一段完美無瑕的關係,雙方能在彼此合作和了解中,逐漸因熟悉對方而能找出一套大家舒服的相處方式,只要我們常存謙卑的心,關係便能夠在安全、和諧的環境下茁壯成長。  
kjy13_20231126f
400 400 悅學
悅學愈樂
2023.11.26
堅持努力,勇往直前不怕難
  人生,就像一場賽跑,需要奮力前進。每年陸運會,我總會應同學之邀參加師生接力賽,純為陪伴同學投入其中,能得獎就是意外之喜。今年與三位中四同學組隊,竟以不錯的成績取勝,令人興奮又驚喜。經分析了解,我認為成功的關鍵在於平日的努力與堅持。因為我們四位隊員在每週都參與定期的運動訓練,相信就是平日的付出累積了實力,使我們在賽場上脫穎而出。   正如一句名言所說:「每天只進步0.01%,一年下來實力就可成長37倍。」成功不是突如其來的奇蹟,而是靠著每一天的不懈堅持。另一方面,當面對困難時,我們亦要毅然向前,不退縮。斐理伯書3章13至14 節也有這樣的提醒:「我只顧一件事:即忘盡我背後的,只向在我前面的奔馳,為達到目標,為爭取天主在基督耶穌內召我向上爭奪的獎品。」在生活道路上,我們要學習專注當下,盡力面前,方能獲得最終成就。   從這次接力賽的經驗,見證了平日堅持與努力的重要性。寄望各位年青人能懷著勇往直前的精神,堅持努力,不怕挑戰,勇敢前進,並信靠主,追求我們的目標,最終必獲得喜樂和滿足的人生。
kjy13b_20231112_f
400 400 悅學
悅學愈樂
2023.11.12
學習引導而不批判
日常的教學工作並不容易。在學生畢業後,偶爾吃飯聊天時,我會跟他們分享一些事情。他們在班房內看到老師在教書,其實這只佔老師工作的一部分。但他們普遍都會把當老師當作是一份「優差」,希望將來成為一名老師。聽到這些,我開始思考他們是否知道如何成為一名「好老師」。   我問畢業生:「如果有同學欠交功課,你會怎麼做?」   畢業生回答:「我會嚴厲地催促他們直到他們交上功課。」   我再問:「如果同學上課不專心,你會怎麼做?」   畢業生回答:「我會毫不猶豫地嚴肅責備他們,要他們專心。」   有一天的早上,當我為教學工作祈禱時,突然靈光閃出一句話,我印象深刻。那句話是:「學生需要的是引導,而不是批判。」   我告訴畢業生:「是的,也許你們認為老師在班房裡有很大的權力,但我們須謹記,教學工作的最終目的,不僅是讓學生學得好,更是要讓他們感受到愛。因為學校應該是一個充滿愛的地方。我們可以提醒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指出他們在功課上的錯誤,但這些都不能脫離愛的表達。」   聖經上說:「你教導孩童應行的道路, 待他老年時也不會離棄。」(箴二十二6) 我們最重要的責任是以言行身教,讓人們能在我們平信徒身上看到基督。   同學們,在這裡我要提醒大家,在感到不愉快時,也千萬別只顧指責老師。在看到老師生氣時,當要思考一下自己的角色和責任,是否已努力做好本份?是否有用愛來維繫師生之間的關係?我知道,有時候,同學們可能覺得自己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所以會產生反叛的情緒,在表達不滿的同時,也是希望引起老師的關注。   如果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引導,而不是批判,同學們也可以思考一下,如何將這句話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這不僅適用於師生關係,也適用於與朋友相處,以及如何與父母在家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