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愛童心
2023.05.07
誰是學習的主人翁
筆者的兒子是幼稚園學生,有一天,我與兒子做功課,功課的內容是要圈出不同類別的物件,當我們做第二條題目的時候,我和兒子有以下的對話:
媽媽: 哪樣物件是不同類別?(足球、直升機、手帕、飛機積木)
小朋友:(手指指向手帕和足球)
媽媽: 你再想想看,足球、飛機積木和直升機是否屬於玩具類?
小朋友: 不是,這個是足球呀。(同時圈了足球和手帕)
媽媽:是否只需要圈一樣物件?
小朋友:老師是這樣教的。
媽媽:但是……
小朋友: 我有上課,你沒有上課啊!媽媽,所以我知道。
媽媽: 是的,我沒有上課。(我們繼續做餘下的功課)
家長們,如果你是我,當下你會怎樣處理?堅持自己的意見,要求小朋友更改答案?或是與筆者一樣,由他自決,做學習的主人翁?
其實,當下我認為只需要圈一樣物件,所以答案應該只是圈手帕,但我最後選擇尊重兒子的決定,畢竟是他上課學習,功課也是他的,而且他亦表示了他上課有聽老師的教導。再說,如果他功課真的做錯了,這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他會有更深刻的印象,所以他也會有得著,成績其實不是最重要的吧!家長只需要鼓勵小朋友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如留心上課,自己做功課等,他們就會更積極學習了。
後記:學校派回功課,結果,兒子的答案是對的。我稱讚兒子上課留心,孩子聽到媽媽的讚許,他亦感到開心,每天更樂於完成他的功課﹗
恩悅綜合家庭服務中心 家庭服務社工 鄭慧玲


愛童心
2023.04.23
小孩教曉我的二三事
記得有一次,我正準備與一羣小孩一起閱讀繪本,孩子們都安靜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待。當我翻開繪本時, 其中一位小男孩站了起來,然後離開座位,接著就開始在房間內蹦蹦跳跳,繼而躲在桌子下。我曾經嘗試用不同方法邀請他返回座位,小男孩依然在房間內四處遊走。由於我要顧及其他在場的小孩子,於是,我邀請另一位職員協助看管這位小男孩,以確保他在房間內的安全及能適時回應他的需要。
我嘗試繼續重新專注小組,但眼角不斷留意著小男孩的一舉一動,看見他時而圍著房間跑圈,時而伏在牆角, 時而躲在櫃子後面,儘管大部分小孩子都能投入參與,然而我卻意識到自己內在的不平靜,心裡泛起焦慮不安,一方面擔心小男孩會影響整體秩序,導致其他小孩子分心;另一方面我看見小男孩在擾擾攘攘,心裡不禁有點不耐煩,認定他對這類繪本活動不太感興趣。男孩的不投入,帶來我內心的情緒起伏。
一星期後,又到了繪本小組第二節。經歷過第一節的狀況,這次我做了充足的準備,加入了更多互動環節,預備了精美的獎勵貼紙,期望協助小男孩可以嘗試專注投入小組活動。
小組第二節開始,我與孩子們進行熱身活動,首先重溫上一節的繪本人物與故事內容,怎料小男孩都能一一回答,並獲得了很多貼紙,他當刻燦爛的笑容,至今仍深深印在我腦海中。
這次經驗為我帶來了很多反思。原來我眼中所認為的投入與專注,只是我一向固有既定的想法而已。小男孩表面上看似沒有留心,原來他正以自己的方式投入地參與。同時,我檢視當初心中所泛起的情緒起伏,發現我內心的煩燥,正反映著我對人的不接納與質疑。
感恩與這個小男孩的相遇,他擴闊了我的想法,讓我面對自己的不足, 他亦讓我與真實的自己相遇,教我調整自己的心態,學習放下偏見,調整了我看孩子的目光。
恩悅綜合家庭服務中心 社工 蔡超婷


愛童心
2023.03.05
陪伴的禮物
六歲的琪琪被媽媽形容為情緒失控,大吵大鬧,情緒化的小女孩。就是在這個前設下,琪琪接受了遊戲治療以改善情緒管理。在遊戲室中的琪琪叉著腰,指駡著跟前的玩偶:「你快點吃飯!如果還不快點,我就罰你」、「你做事慢吞吞像隻蝸牛!」看著這個畫面,我不禁會心微笑,想像到家中她們親子的溝通狀況。看來大吵大鬧的是另有其人呢?
在遊戲治療中,我只是專注地陪著琪琪,有時描述她的行為,有時回應著她,有時靜靜地凝望著她。有一次, 琪琪媽媽表示女兒希望媽媽變得像我一樣的溫柔,琪琪媽媽百思不得其解。我細問她們的互動情況,琪琪媽媽表示平日要忙著家務,所以總是一心二用地回應孩子,有時眼看女兒做事緩慢,便會氣沖沖地對她下指令, 久而久之,女兒也變得脾氣暴躁。
琪琪媽媽回憶著昨晚琪琪向她展示自己的畫作時,她因忙於預備晚餐, 在沒有細看畫作的情況下,便匆匆說道:「畫得很好,不要打擾我,你自己繼續去玩吧!」我跟琪琪媽媽表示,我在遊戲室中其實沒有做甚麼艱深的事情,只是在45分鐘內專注地陪著琪琪玩,有時描述她的感受,有時描述她的行為,沒有一刻的分心,讓琪琪感覺被重視和被關注。
在繁忙的生活中,家長因為要照顧子女的日常起居,往往無法對孩子專注。原來,專注的陪伴,是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你願意送給他嗎?
恩悅綜合家庭服務中心 家庭社工 鄧文雪


愛童心
2022.11.13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
還記得首次到小軒的家進行家訪,他甫看見陌生的社工便嚇呆了, 整個人立刻楞住,身體僵硬起來,更緊張得不住流口水,原來他一直害怕接觸陌生人。可是,如今小軒每次看見我,都會熱情地大喊「姑娘,你好!」彷彿怕我聽不到一樣。到底是甚麼令一個本來「害羞」的孩子有如此轉變?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的「安全感」。
接觸遊戲治療以前,小軒在社交上常常感到焦慮:在幼稚園門前不願離開媽媽上學去,緊張起來滿口口水;上體育課時整個人僵硬起來,不肯參與活動;即使見到熟悉的親戚,也表現得退縮害怕……然而,透過遊戲治療,社工能夠接納他的不安,透過說話、表情等讓他感到安全,鼓勵他去嘗試,提升他的自信心。漸漸地,小軒能夠由黏著母親,到自行進入治療室;由只說一兩個單字,到可以自由自信地表達;由玩耍時木無表情,到能夠無拘無束地大笑大叫;由只接觸熟悉的玩具到放膽地探索新玩意,甚至享受嘗試……原來安全感可以讓兒童感到安心和放鬆,讓他們卸下生理和心理上的防衛,展現最真實的自己─—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孩子。
親愛的家長,家庭正是為孩子提供安全感的地方,只要令孩子感到你們是他們的強大後盾,讓他們感覺即使偶爾犯錯,你們都一樣接納和支持他們, 多鼓勵、少批評,孩子定能健康成長, 帶著安全感去活出真我。
曾路得 恩悅綜合家庭服務中心 家庭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