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60410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4.09
成長賴聖神
今年復活節,葛達二聖堂有百多名候洗者成為天主子女。聖洗是進入聖神內生活的門,也是整個基督徒生命的基礎。這十一位青少年由代父母的手中接過復活蠟燭,開啟了他們新生命的一扇新門——「天主是光。主啊!惟有藉著祢的光明,才能把光明看見!」這句印在蠟燭杯托包裝紙的話,道出了他們的心聲,他們都願意接受基督的光作為指示生命的光。   渴慕真道迎新生 承謙、漢宏和焯恒均經由學校的牧民助理或老師介紹,並獲得父母同意,首先參加了堂區的主日學,繼而探索信仰。主日學的幾年間,他們眼見其他學生成員已升讀堅振初、高班, 但因自己的父母並非教友,他們只能在主日學的初小班中重讀。直至2014年九月,堂區特別為非公教家庭子女開辦「主日學青少年慕道班」,他們加入了這個慕道小團體,並期望接受聖洗聖事。「我是在姚老師的介紹下,入讀慕道班的。」可兒口中的姚老師(姚曼玲),既是梨天的牧民助理,也是葛達二聖堂的慕道班導師。姚老師還清楚記得,當初是可兒主動找她查詢慕道班的資訊。可兒說:「念小三時,從學校當時的牧民助理對《聖經》的講解,讓我明白箇中的道理,我每天也跟她一起到學校的聖像前祈禱。」後來,可兒參加了基督小先鋒,從遊戲和活動中更認識信仰,確信這正是她一直所追尋的。多年來,可兒每晚祈禱,「天父就像我的父親,我有甚麼心事都會向祂傾訴。」 教會安排不同的禮儀幫助信眾準備心神,迎接基督復活。四旬期內, 堂區為候洗者舉行甄選禮和考核禮,漢宏對各項禮儀深有體會,每次都讓他領受多一份恩寵,「考核禮前,我感到心思散亂,但之後則感到前所未有的平安。」堂區也舉行拜苦路、聖週禮儀,聖週五早上出發往大帽山進行戶外拜苦路前,漢宏在聖堂內朝拜聖體。祈禱默想時,他看到十字架上的耶穌微笑著,歡迎他、擁抱他,讓他感到回家的溫馨。可兒則從逾越節晚餐中,嘗試體會耶穌當時又開心(與門徒團聚)又憂傷(預知將被門徒出賣)的心情,「吃完後,心靈很滿足,好像填補了內心的空虛。」 家校堂區相配合 一般而言,兒童的宗教培育及慕道,應由堂區及學校互相配合,務使小朋友與教會大家庭建立密切關係。(參考《教區會議文獻》青少年牧民)這五位學生均由幼稚園或小學開始接觸天主教信仰,他們當中除了嘉儀的媽媽相信天主並有慕道的打算外,其餘幾位的雙親也是非公教徒,不過他們的父母信任教會,願意讓子女領洗,並在教會的環境中成長。 七位導師見證著學生領洗的一刻, 感到很欣慰,尤其他們的父母均非教友,未能符合教會為兒童聖洗聖事的規定,但堂區有見學生個人對信仰的渴慕和堅持,並得到家長的支持,因此特別為他們開設這個慕道班。導師們一直花盡心思作出培育,為他們辦靈修營,鼓勵他們參加主日感恩祭、勤讀《聖經》和祈禱,安排他們參加明愛賣物會和協助拜苦路禮儀等,讓他們在團體內落實信仰生活。當中姚老師還兼任保姆負責接送。領洗後,導師將邀請全體學生參加堂區的「青音團」,藉此深化信仰、維繫情誼。 姚老師和另一位導師饒爾雅均喜見學生在慕道班中,日漸成長。饒老師說:「每次聚會完結前,學生會自發性祈禱,他們的祈禱愈內容見深度,例如懂得關心身邊人的需要,為病者祈禱等。」導師與家長一直保持緊密聯繫,從領洗前的家訪中,他們更聽到父母盛讚學生在信主後更關心家人。「他們開始踏入青春期,又處身世俗的洪流中,若要在朋輩中活出基督徒的價值觀,很需要導師以至整個團體的鼓勵和支持。」姚老師說。  葛達二聖堂主任司鐸伍國寶神父肯定導師們的努力,認為他們是學生的楷模、信仰上的明燈。他還感謝非教友家長對堂區的信任和支持,他們認同教會的價值觀,相信這將有助子女健康成長,因而放心讓子女在信仰團體內成長,「這是一份對教會教育事工的肯定。」(敏╱睿)   
kjy08_20160410s
icon47
創作天地
2016.04.09
創作天地〔2016.04.10〕:文章
謙遜仁愛 今年,我校的學習主題是謙遜仁愛,讓我也來分享一些看法。 謙遜是指謙虛、不驕傲和對人有禮貌。在學校,我們可以做個謙遜的好學生,尊敬師長。同學間要互相尊重,當取得好成績時,不要自滿。當發現自己有不足之處時,要向別人請教,並虛心接納別人的批評。在家裡,我們要尊敬長輩,禮讓後輩。此外,我們應做個謙遜的市民,對人要有禮貌,經常保持笑容。在公共場所,我們要遵守秩序;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時,應讓座給長者、傷疾人士和年幼的小童。 仁愛是指仁慈和有愛心。在學校,我們除了努力學習,還可以幫助老師,協助同學。同學間可以互相分享開心的事情,當遇到困難時,我們可以互相扶持和鼓勵。在家裡,我們要多關懷家人,為家人祈禱。我們還可以做個有愛心的市民,例如積極參加賣旗籌款活動,幫助老弱和有需要的人。此外,我們還應該珍惜地球資源,保護環境,使地球更美好。 我覺得謙遜仁愛令整個世界變得美好。 李樂兒 嘉諾撒聖家學校(九龍塘) 五B  我的難題 昨天,媽媽照顧我和妹妹的時候,家中的電話突然響起來。媽媽上前接聽電話,原來是姨媽來電,她告知媽媽:婆婆剛暈倒了。 媽媽對我說:「我要趕往婆婆的家,看一看她的情況,你照顧妹妹一會兒,我很快就會回來。」媽媽離家後,妹妹想拿我心愛的小狗布娃娃來玩。我感到很為難,心裡非常不願意,因為這個小狗布娃娃是婆婆在我一歲時買給我的生日禮物。它對我來說是非常珍貴,也是我最心愛的玩具, 我從不允許任何人觸碰它。但是,我已答應媽媽我會好好照顧妹妹,於是我對妹妹說:「這是我最心愛的玩具,我願意和你分享。但你要小心,不要弄破它。」妹妹高興地回答我:「我會小心。」 正當我和妹妹玩得開開心心的時候,媽媽便回來了。媽媽看見我分享自己心愛的玩具,便稱讚我是個好孩子及好姐姐。我感到非常開心。 李若萱 梨木樹天主教小學 四C  與長者溝通 年輕人大多都不願意與長者溝通,有些年輕人會說:「老人家很囉嗦。」有些人甚至說:「老人家真麻煩。」 其實,長者的生活並不是像我們那麼多姿多采。我們活動自如,可以到處跑,但長者的各項機能開始衰退,他們會經常待在家裡。我們應多陪伴他們到公園散步,呼吸新鮮空氣,讓他們的身心更舒暢。 此外,與長者溝通時,我們必須花多點心思,耐心地聽他們說話。由於長者的聽力下降,有時候,他們說話的聲音比較大,我們也要體諒他們。 在公眾場所,我們可提醒長者說話時低聲一點,而不應嫌棄他們。 正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們應該好好珍惜我們家中的活寶貝。 王瑞祺 獻主會小學 四B 窗外的景色 從同一扇窗向外望,每天的景色似乎千篇一律,但有幾次,我卻被窗外的景色吸引住了。到底窗外有甚麼景色吸引著我呢?  第一次,我留意窗外時,正是日落的時候。我看見一個畫框,框內鑲著一幅描繪黃昏的畫。天幕漸漸變成橙色,再變成紫紅色,偶爾燃點著幾抹緋紅色的晚霞,而太陽則緩緩落下,慢慢消逝在白天中。在遠處,天與海連成一片,只剩下幾座山,吃力地打算把它們分開。 另一次,我看見另一種自然美──暴風雨的晚上。窗外下著大雨,整個天空都黑沉沉的。風成為了指揮家,指引大樹起舞,指引大雨傾盆而下,指引閃電敲響雷聲,好一場大自然的音樂會!  還有一次,那是深秋時候。馬路旁的樹上掛著一片片金黃色的葉子, 葉子寫滿四季的經歷,當了郵差的風偶爾來拿了幾片,送到別處去。海上刮起一排「白頭浪」,為精采的秋天打著拍子。 窗外的景物千變萬化,就如很多東西般平凡,卻一點也不平庸。我們要懂得欣賞周邊的事物,找出它們的價值。 馮彥豪 深井天主教小學 五A  一張相片 今天收拾房間的時間,書櫃突然掉出一張相片,原來那是我念幼稚園的畢業相。 回想三歲時,我剛剛到幼稚園上課,我和一群像呆瓜般的同學坐在教室,呆呆地聽老師講授一些簡單的字詞。有的同學托著頭,像在發白日夢,有的同學東張西望,有的同學像木頭人一樣,動也不動,樣子很是惹笑呢。 漸漸長大,我們不再是那麼呆瓜了,因為我們開始互相認識。學校門外有一個大平台,老師有時會帶我們到這平台玩遊戲、吹泡泡……想起有一次吹泡泡,有一位同學倒瀉了肥皂水,她還在哭呢。吹泡泡時,有的同學很幼稚,他們在追泡泡呢!  每逢放學後,我就會和我在學校結識的好朋友——謝樂瑤和葉曉柔, 一起在平台玩耍。我們有時玩捉迷藏,有時玩跑步比賽。最令人發笑的一件事,就是有一次,我們找到了一處後樓梯,我們一起到那兒扮冒險。但那兒有很多蝸牛,每次一看見蝸牛,我們就會逃跑。 我曾經問他們:「畢業後,我們還是好朋友嗎?」這問題對於這群純真可愛的朋友來說,真是一條極簡單的題目。他們不約而同地說:「當然是!哪還用說嗎?」如今,我們到了不同的小學,很久也沒見了。有時候,在街上遇見他們,他們的樣子也變了,我差點兒不認得他們了。 我真的很懷念從前在幼稚園的生活,大家都天真爛漫,不用顧慮些甚麼。記得校長邀請我在聯校畢業典禮代表畢業生致辭時,我說:「大家好!我是葵涌分校畢業生。時間過得好快,我們已經完成幼稚園學習生活,準備今年九月份升上小學啦!」至今,這句話還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想不到時間一晃而過,眨眼間六年過去了,我也快要小學畢業了。 看著相片,我呆呆地進入沉思中,真希望停留在幼稚園的快樂時光中,一直停留著、停留著……  梁雍琦 荃灣天主教小學 六A  尊重與包容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過程中,尊重與包容兩者均是不可或缺的。懂得彼此尊重,便能夠包容彼此的缺點,這就令社會更和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融洽。 尊重是甚麼呢?某套電視連續劇曾經有一句話:「和諧並不是一百人說同一句說話,而是一百人每人說一句不同的說話而能夠互相尊重。」這句話正好說明何謂尊重。尊重就是即使對方的想法與自己不同,我們也必須互相尊重和體諒,嘗試站在對方的立場看,而不是一味排斥謾罵。尊重別人的看法和感受,從而了解他們的出發點,那不是更能擴闊自己對事情的看法嗎?  先不說世界上有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政治理念,即使在香港這彈丸之地,也是一個多種族和宗教的社會。我們不能因為別人的種族、宗教和政治背景不同、以至生活習慣不同而對別人心生厭惡,甚至排擠他們。對此,我們更應互相尊重,從而有包容的心。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尊重與包容是互為緊扣的。就以德蘭修女為例,她並不因為難民種族背景的差異而決定是否去救助他們。她視人人平等,對不同的人也予以尊重,並包容貧病的人,令世界充滿愛。孔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包含這個意思。 人應有寬闊的胸懷,人與人之間相處更應堅持這種原則,尊重他人, 擁有包容的心,社會才會更融洽和諧。 鄭焯榆 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 六A  我領洗了 三月二十六日,我和姐姐一起在聖十字架堂領洗了,成為了基督徒。我感到十分高興,幸好我沒有哭出來。 我在領洗前的幾個星期已經開始準備,導師教導我們領洗當天的禮儀,禮儀中要說、要背誦甚麼禱文,怎樣領聖體等。由於我已很熟悉領洗的程序,所以我很期待領洗。 到了領洗當天,我十分緊張。當天下午,我和其他候洗者在聖堂綵排了兩小時。那時候,我很累,差點兒睡著了呢。幸好,領洗時,我的睡意過了,精神奕奕。除了領受聖洗聖事,我還領受了堅振聖事和聖體聖事。 當我排隊準備領洗時,我的心怦怦跳,我的手冒出汗來。我戰戰兢兢地走上聖水池,神父宣讀我的聖名Bakhita後,便把聖水倒在我的頭上,我頓時感到很愉快,不再緊張了。我也感到非常輕鬆,心想:真好,我的罪已被赦免了。想著想著,我快領堅振聖事了。我跟著隊伍來到祭台前,神父用聖油在我額上劃十字聖號。這些油不但香,還很涼快。天父,謝謝祢啊! 到了領聖體的時刻,我懷著期待的心情步往祭台前。不過,我的手似乎不合作。怎樣擺放也不自在,差點兒忘記在領聖體後說「亞孟」,幸好最後能順利完成。 領洗當天,我到晚上十二時才可以睡覺,但我很高興可成為一位天主教徒。天主啊,我答應祢一定會做個好的基督徒,我一定不會辜負祢對我的期望。 周幸希 嘉諾撒聖心學校(私立部) 四A  我和家人失散了 今天,媽媽帶我和弟弟到嘉年華會拍照和玩耍。 我們看見一位卡通人物,正在拿著很多圓圓的氣球送給可愛的小朋友。小朋友們感到很開心。接著,我看見一位好像老師的男生,正在表演拋球。我一邊飛快地跑去看他的表演,一邊說:「真厲害!」忽然,我發現媽媽和弟弟不見了。我感到很不開心,也很害怕。於是,我急忙尋找別人的幫忙。 忽然,有一位警察走過來。我說:「我看不見媽媽和弟弟。」警察知道了,便立刻和我一起拉著手去詢問處,等待媽媽和弟弟來。 媽媽看不到我,她也很著急。媽媽按著地圖,到洗手間、動物園、游泳池、餐廳和出口附近找我。媽媽和弟弟到詢問處看見我時,他們很高興,我也很高興。我們大家一起說:「謝謝警察叔叔!」警察叔叔說: 「不用客氣!」 那天,我們玩得很開心。   程顥瑋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 二C  
kjy02_20160403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4.02
跨入慈悲聖門 攜手領受基督救恩
(本報專題)天主召叫每個人的方式不盡相同,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天主救恩的合作者。鄧永剛和妻子譚朗媚是中學教師。朗媚在喇沙書院任教,自小夢想成為天主教徒。2010復活節,朗媚於聖德肋撒堂領洗。永剛在信仰路上尋覓多年,他終於在朗媚領洗六年後的今天,在同一聖堂慕道、領受聖洗聖事。二人異口同聲表示信仰生活將他們緊扣在一起,他們樂意邀請主耶穌成為家庭的中保。 上智安排 美妙無窮 小時候,永剛和朗媚在不同的天主教小學唸書,二人對天主教的觀感卻是截然不同。鄧永剛憶述,他就讀的小學校舍細小,他最怕聖母月和玫瑰月誦唸《玫瑰經》。鄧太指求學時期校內與聖母相關的慶節,都為她留下美麗的回憶,例如布置得很漂亮的玫瑰花和聖母像。 永剛讚賞妻子是引領他歸向天主的天使。他接觸過不同宗教,但始終覺得不大適合,直至他與朗媚交往。那時,朗媚正在慕道期,圍繞信仰的話題成為他們的共同語言;二人經常一起翻查資料和討論慕道班給予的功課,朗媚說:「我們覺得這樣的相處方式,比只是逛街、看電影的生活更有意義。」朗媚整個皈依歷程,永剛都陪伴在側, 深受她的信仰熱忱感染,「我看到她領洗的一刻,很歡欣,我為她感到高興。」這更讓永剛認定朗媚是他的終身伴侶。同年暑假,永剛向朗媚求婚。婚禮前一天,一直高掛的八號颱風訊號突然除下, 他們與來賓合照的一刻,天氣放晴,令他們更感受到上主的眷顧。 分享共勉 見證主愛 永剛原打算婚後參加慕道班,途中出現了小波折。慕道一年後,接近舉行慕道者收錄禮時,懷孕初期的朗媚孕吐現象很厲害, 她很需要丈夫在家多加陪伴。於是,永剛主動提出退學,留待孩子出生後才完成慕道。「對我來說,家人很重要;愛天主,也要愛護家人。」他們說夫婦相處需要互相遷就和支持,信仰更需要在家庭中落實。去年,永剛回到慕道班,並獲豁免部份課堂,他更深信凡事都有天主的安排。 二人婚前已有共識:信仰是家庭的核心價值,信仰的力量對孩子的成長有莫大的支持。他們的兒子本年中將接受嬰孩聖洗,成為主內一家。每晚兩夫婦一起祈禱,他們期待兒子稍長,正式展開三人的家庭祈禱。領洗前不久,永剛還獲安排加入堂區的聖母軍團體,每次開會誦唸《玫瑰經》,讓他逐漸感受到從默誦而來的平安。永剛感謝天主,讓他從參加聖母軍的經驗中,化解他一直抗拒唸經的感受。「我不得不說這是天主對我最好的安排, 起初如果由我自己去選,應該不會選做聖母軍。」他謙稱。 領洗後,永剛考慮轉職到天主教學校執教, 讓信德隨著教學增長。永剛選取猶達(Jude) 作為領洗聖名,「我希望自己的信德能像聖猶達宗徒一樣。雖然我現在仍未做到,期望我每天都能進步。」另一方面,夫婦二人還打算一起參加教理講授課程、參與培育新婚夫婦的義工服務,與其他人分享他們這個家庭的愛與平安。永剛深信「愛德是全德的聯繫」(《哥羅森書》3:14b),這一整段論及信友生活的理想與實踐的聖經內容,都是夫婦二人所喜愛的,曾在他們婚禮上選讀,作為生活指導。   今年復活節,孩子在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幼稚園就學的鄧太(李敏慧,聖名Emily)在聖亞納堂領洗,她和丈夫的溫馨四口之家,成為公教家庭。子朗的同班同學甘希琳,也與母親甘太(何美玲,聖名Sofia)於聖瑪加利大堂受洗。兩個家庭皆從信仰中得到力量。 神聖感動 主內一家 就讀低班的子朗,與弟弟子陽及爸爸鄧向榮,都在嬰兒時期領洗,向榮更成長於公教家庭。自小在其他宗教氛圍中成長的敏慧直至首次懷孕,才開始細想這個新家庭的信仰。逐漸地,她開始跟隨丈夫參與主日彌撒,有時聽到一些經文或唱某些歌曲,她會感動落淚。孩子出生後, 她忙於照顧家庭,同時要兼顧工作,期間更經歷痛失腹中胎兒,這一切都令她對信仰的熱情一再冷卻下來。「記得有次丈夫跟我說:放鬆一點吧!天主自有祂的安排。當時我在工作間,看著窗外藍天,心中就跟著禱告交託了。」敏慧指後來一家人搬到赤柱居住,看見附近的聖亞納堂環境舒適,那兒有一種小社區、大家庭的氛圍,正是她想尋找的。當她目睹兩個兒子一同領洗的一刻,更感動得立下決心,矢志慕道。 美玲的信仰歷程,開始時有點特殊。她是個加拿大籍越南華僑,此前從沒接觸過天主教信仰,直至她婚後來港定居,出席朋友的天主教婚禮,感受到平安與一種莫名的期待。希琳是她的第二個孩子,懷孕期間,美玲第一次慕道,卻因身體狀況而無法繼續。直至女兒入讀聖瑪加利大幼稚園,美玲收到校方的邀請函,詢問家長有否參加慕道班的意願,這才再次燃起她早藏心底的慕道心火。美玲說,她愈來愈有興趣讀《聖經》,還發覺時常祈禱有助她處理自己的脾氣,「即使有時被孩子惹怒了,每次看《聖經》,都令我立即平靜下來,並學懂體諒丈夫。」 讀經祈禱 屬靈成長 敏慧也笑稱,自己從前也是個容易暴躁的媽媽,尤其當了全職媽媽後,感到壓力甚大。她在慕道班中學習透過深呼吸做簡短祈禱,有助她管理情緒,「當我吸氣時,心中唸著『天主』;呼氣時,心中唸著『我愛你,求主說話』,我便可以立即平靜下來。」她表示祈禱後還有助她對自己的言行作反省。現時, 他們一家四口每晚一起祈禱,誦唸《玫瑰經》後,各人輪流分享當天發生的事,在祈禱中既開口告訴天父,也學習彼此聆聽。鄧氏伉儷均表示他們都很珍惜這個一家人與天主聊天的時間。 在旁的美玲附和著,她也感受到祈禱的力量。從前她會心煩和失眠,不知道怎樣面對難題;現在,她知道這是自己要祈禱的時候了。早前家中曾發生重大事故, 靠著不斷祈禱,她感到平安,最後還能化險為夷。她笑稱她的代母也是透過祈禱而覓得的,「她是我慕道班的陪談員。一次詳談後,我覺得與她很投契。她講解《聖經》時很耐心。但當初她因故未能答應我的邀請,幾經轉折,原本的阻礙消除了,她可以做我的代母了。」美玲相信這位代母將會是一個很好的信仰帶領者。 敏慧說她最喜歡聖經中「撒種的比喻」(《路加福音》8:4-15),「天主已經安排了一片好地給我,這就是我的家庭。我會用心灌溉,努力走向天主。」子朗目睹母親加入教會大家庭,他感到「超級開心」。向榮則指自從妻子慕道後,他們間多了話題,想法亦拉近了,信仰讓兩夫婦以至整個家庭更容易溝通和融洽。看到他們這一家的喜樂,讓在旁的美玲也期望將福傳的種子帶給丈夫和兒子,使他們的家也成為公教家庭。 聖瑪加利大幼稚園宗教科朱婉珊老師指:為推動家長多認識天主教信仰,該校每年學期初也會向父母雙方都是非公教徒的家長派發邀請函,了解家長對認識天主教信仰的意願。隨後,學校會跟家長個別接觸,提供學生居所鄰近堂區的慕道班資料,並定期作出跟進。復活節假期結束後首天上課,該校會舉行新教友家長歡迎會,邀請新教友家長到校,在早會或午會時間贈以小禮物,作為恭賀。校內亦會定期舉行公教家長聚會,早前便以「慈悲禧年」作為聚會的主題,藉此鞏固家長的信仰。(敏 / 睿) 
kjy01_20160313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3.12
天主教露德聖母幼稚園 幼兒齊拜苦路
 苦路紀念耶穌基督以十字架奧蹟救贖世人,也幫助人反思生活, 信靠和參與耶穌的救贖,並在生活中關懷受苦的近人和世界上不同角落的兄弟姊妹,領受復活基督帶來的新生命。幾歲的稚童能夠明白苦路善工的要義嗎? (本報專題)位於南丫島的天主教露德聖母幼稚園願作嘗試,以貼近小孩子的語言,藉著苦路善工,教導幼小學生認識耶穌捨身愛人之情。就讀高班的沈安翹和Ellie(葉琛圓)去年曾參加於聖周前幾天在學校附近籃球場舉行的拜苦路, 安翹坦言她和同學聽到耶穌大哥哥受難的故事很不開心,Ellie也說耶穌大哥哥被釘十字架,實在可憐,但知道他死後會復活,Ellie才鬆一口氣。鄭美寶校長坦承要讓幼兒明白拜苦路是甚麼一回事,確有一定的難度,「作為基督徒,復活節是我們信仰的核心。作為公教學校,我們需要教導學生認識耶穌這份為愛我們而犧牲的精神。復活節不是只有復活蛋、小雞和假期,我們要知道是為誰慶祝復活、他又為我們做了甚麼。」 觸動心靈 鄭校長和有份構思這個活動的陳燕容老師均期望,在十數分鐘的拜苦路當中,可有一、兩個片段讓學生留下印象。因應校內不同國籍學生的需要,拜苦路以英語和粵語進行。負責以粵語帶領低班學生拜苦路的陳秀麗老師,及以英語作帶領的家長義工Susanna不約而同地指出,耶穌三次跌倒及聖母遇見耶穌後哭泣,這些與幼兒有相關生活經驗的片段,最能觸動他們的心靈。 校方事先在籃球場四周掛上十四幅傳統的苦路畫像,然後由老師或家長義工帶著半班學生(約十多名的低、高班幼兒)逐處朝拜。陳秀麗老師多採用互動形式,她會先指著苦路畫像向學生提問,從他們的回答中再補充該處苦路的《聖經》故事,然後一起默想,每逢三處過後再作一個結合苦路與貼近幼兒生活內容的祈禱。Susanna則會善用現場環境幫助學生明白箇中內容,譬如讀到耶穌第一次跌倒,就會問在場的小朋友有誰跌倒受傷了?然後著全班同學一起去看看及作出慰問;又如西滿曾幫助耶穌背負十字架,她就邀請學生照顧其他正在鬧情緒的同學等,以具體微小的生活事例讓學生明白何謂幫忙。 學習美善 傳統的苦路善工有十四處, 鄭校長說該校安排學生拜苦路已有八年,每年的做法都有所改良,早年只得數處,及後才發展到十四處;現在每逢三處作一小結式的祈禱,也試過每處這樣祈禱,但看到整體活動時間延長後, 不符幼兒專注時間有限的現況而作罷。及至近年,還邀請鄰近堂區的神長及家長義工幫忙,讓學生有不一樣的體驗。她說:「我們想傳達一些重要的訊息,雖然耶穌身受苦難,但仍願意寬恕人;很多人也曾幫過耶穌,例如西滿、韋羅尼加等。」陳秀麗老師也說幼兒的觀察力很強,他們從苦路畫像中看到一個穿白衣的白鬚老公公常在耶穌身旁,估計他是聖神。她相信這些美好的片段,已像種子般撒落在幼童的心田裡。 鄭校長說拜苦路只是該校整個四旬期活動的高峰,校方每周都舉行不同活動為幼兒準備心神,迎接復活節。今年四旬期首主日,老師以角色扮演將關心別人及節約的訊息帶給學生,並鼓勵他們付諸行動,「領養」巴斯卦羊 —— 把巴斯卦羊造型的捐款箱帶回家,將省下來的金錢投進箱內,幫助有需要人士。另外還舉行「祈禱樹」活動,邀請學生和家長把心中的祈禱意向寫在樹葉型的祈禱紙上,並貼在校內的祈禱樹上,彼此代禱。四旬期末則舉行「童心暖意 —— 關愛獨居長者」活動,全校學生在家長義工和老師代表的帶領下,分組探訪島上的獨居長者,讓學生學習關心別人,實踐愛主愛人的精神。(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