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2100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10.05
生命教育 優秀童書 聖公教親子閱讀證書獎勵計劃
  (本報專題)優秀的書拉闊生命的深、寬、廣度,開啟孩童的心目,為良好的生命素質奠定基礎。走進香港聖公會宗教教育中心,推開門,眼前鋪陳著色彩繽紛的童書。在童書的世界裡,跟彭培剛牧師及林秋月談聖公會親子閱讀證書獎勵計劃(下稱「閱讀計劃」),不單感受到兩位受訪者心底裡對孩童的厚愛,更能發現推動「閱讀計劃」的原動力,蘊藏著一份對孩子在和諧親子關係中成長、探索和發現生命可貴價值的寄望。 宗教教育中心主任彭培剛牧師表示:「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等於給他一條鑰匙,讓孩子打開知識的寶庫。我們希望孩子不會覺得拿起書本是沉悶的事,讓他們自發地翻開自己喜歡的書。」   快樂家庭繫於親子關係 該中心自2010年九月(2010-11學年)開始,向全港幼稚園及小學(初小至中小)學生,推行非牟利的「親子閱讀證書獎勵計劃」,為家長及年幼的學生,設計一套透過閱讀,加強親子關係的共讀計劃。這項鼓勵親子共讀的「閱讀計劃」,分為幼稚園、小一、二及小三、四組別,為不同年齡而有不同閱讀能力及心智發展需要的孩子,訂閱精選書籍,通過文學作品,引領孩子探索生命的價值。 父母在引領孩童探索生命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閱讀計劃」每個學年編訂不同的書目,同時為家長提供導讀參考。該中心副總幹事林秋月展示一套兩本的《親子導讀本》及《閱讀記錄冊》,《親子導讀本》內容包括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竅門、親子閱讀技巧及書目導讀。林秋月強調《閱讀記錄冊》的內容,著重情感表達,「親子閱讀是個共享的經驗,我們鼓勵家長給孩子在記錄冊上,以評分的方式,表達孩子的讀後感。剛讀完一本書,小朋友有多喜歡書籍呢?閱讀後心情有多愉快呢,這些方法也是一種思考訓練。」 《閱讀記錄冊》亦預設一些小活動,以幼稚園組為例,以友誼為主題訊息的書籍,安排小朋友繪畫他最要好的朋友,「希望他們能將從故事所學到的,運用於日常生活。」小學組的《閱讀記錄冊》內容則注重自由發揮,強調創意,讓學生多畫多寫,表達他們對故事的回應。林秋月解釋:「看完故事,有互動活動和討論,才能讓孩子思考。在記錄冊上表達,是個深化信息的體會。」此外,這個「閱讀計劃」亦鼓勵家長在閱讀和完成記錄冊的過程中,發現孩子值得稱讚的地方,記下一些稱讚孩子的說話,再由家長親口給孩子讀一遍,「這是家長給孩子作榜樣的過程,讓孩子學習欣賞別人的優點。」   精良選書尋索生命價值 閱讀好書,自然有助發展語文能力。「多看書,文字表達和文字書寫自然會比較出色」,彭牧師表示,「這些書亦包含品德教育、情感教育、社交教育、美學教育等不同範疇的感染力。」為確保書本的質素,「閱讀計劃」的書目經過嚴格篩選。「這些書的文字和圖畫也有一定水平,若不是得獎作品,便是國際名家所著,有國際視野,也有一定的生活信息。」以小三或四組別的書目為例,翻譯圖書《駝鳥樹》以大自然為主題、台灣童書《多少地才夠》則帶出知足常樂的訊息。林秋月表示生命教育的範圍很闊,「以誠信為例,不論有沒有宗教信仰,都會認同誠信的價值。」 學校的合作和支持對推動學生閱讀亦很重要,參與「閱讀計劃」的學校只須負責少量的行政、物流工作等。彭牧師展望「閱讀計劃」更能關注基層家庭的需要:「我們獲得陳一心家族基金會撥款,協助基層家庭的孩子參加。希望通過資助,鼓勵家長為孩子訂閱書本,使小朋友能夠獲得親自擁有書本、隨時翻閱好書的機會。那是不一樣的感覺、不同的經驗啊。」結束這次愉快的訪談前,彭牧師補充:該中心亦考慮支援因工作需要而未能陪伴孩子閱讀的家長,安排「故事媽媽」到學校講故事。「這些婦女是不用上班的義工,經過訓練後,她們可以到學校,陪伴孩子閱讀、給他們講故事。」 (睿 / 澄)  
kjy01_2012052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5.20
教育先驅 惠澤柴灣 天主教明德學校 恩情60載
  (本報專訪)小學階段往往是人生中最令人懷念的日子,兒童從幼稚園踏入小學,正式展開學習的新階段:與同學間建立真摯的友誼,接受老師們循循善誘的教導,感受校園生活的樂趣,兒童從中培養良好的品德,逐漸建立人生的方向。本報記者走訪天主教明德學校,與數位分別畢業於1960年代、1980年代、千禧年代的校友及本屆畢業學生見面,一同穿越時空,懷緬小學生活點滴。   愛人如己 薪火相傳  天主教明德學校是柴灣區歷史最悠久的小學,本年慶祝創校六十年。該校原名為瑪利諾小學,由美國天主教傳教會(瑪利諾神父)會士(已故)文顯榮神父(Father Stephen B. Edmonds, M.M., 1911-2005)於1952年創辦。翌年,學校易名為瑪利諾(明德)小學校。天主教香港教區於1975年接手管理該校,校名改為香港柴灣明德小學,直至2006年該校師生遷入校舍原址隔鄰的新校舍,學校易名為天主教明德學校至今。採訪當天,該校丁德貞校長帶領記者登上校舍最高的樓層,俯望鄰近的舊校舍(現為法國國際學校校址)。舊校舍是一座以花崗石建成的平房,風格與別不同,校園內到處是翠綠嫣紅的花草,難怪校友們對舊校舍情有獨鍾。 該校自去年五月已積極籌備慶祝學校鑽禧的活動,而校慶活動的高潮為於今年五月十八日舉行「明德60鑽禧:感恩祈禱暨第五十七屆畢業典禮」,並邀請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持祈禱聚會,該校舊生會則於晚上舉行「明德60鑽禧聚餐」,歷屆校友、榮休師長、在校師生聚首一堂。丁校長說:「本學年,我們將校慶活動與學校課程和學習活動融合,如中、英文科組為高年級學生舉辦的徵文比賽,得獎作品將刊登於鑽禧特刊內。2006年師生告別舊校舍,我們在新校舍的禮堂外,矗立『明德之光』(右圖背景),以樹象徵延續本校精神。」 現就讀該校六年級的阮崇暐和周彤有份參與校慶話劇,並在感恩祈禱暨第五十七屆畢業典禮中演出,二人深感榮幸和興奮。校慶話劇結合音樂、舞蹈和多媒體的元素,崇暐擔當劇中的主角,帶領觀眾回顧學校過去的人和事。該劇當中一幕,崇暐碰到一群現已畢業的學兄學姊,從與在他們的對話中,感受到學校悉心培育莘莘學子,讓學生在成長路上發揮個人潛能。在劇中,周彤飾演本屆畢業生代表:「參與演出的本屆畢業生並不多,我有幸被老師挑選成為一份子,十分難得。而且,當日更是我們本屆畢業生的大日子呢!」崇暐表示雖然心情興奮,但想起即將離開母校,難免有不捨的感受。   春風化雨 啟廸童心 校友老師沈珮珊偕三位畢業於2003年的校友陳鈺冰、王家寶和許嘉雯接受訪問,沈老師曾教導這三位女孩子,她們現今已經長大成人,在不同的大學裡讀書,進入人生另一個學習階段。是次相聚,大家談起往昔的校園生活,快樂無比。三位同窗好友,自小學畢業後,各散東西,但這份純真的友誼把三人緊緊聯繫起來,她們每月總會相約見面數次。鈺冰懷念母校校園:「每天上學,我們踏入(舊)校舍,經過拱門,走在小徑上,小徑旁栽種植物和樹木。夏天時,到處蟬鳴聲;秋天時,地上布滿松果。」 三位女孩子與其他同屆畢業生一起參與是次校慶話劇,嘉雯說:「去年十二月,我們回母校參觀開放日,獲老師邀請參與校慶話劇。時光飛逝,我還記起曾參與母校50周年校慶的舞蹈演出,轉眼間,母校已踏入60個年頭了!」家寶補充說:「我在綵排時,遇見曾教導我們的小學老師,回想起與老師相處的片段,師長們關懷備至,至今仍感到十分溫馨。」 沈老師於80年代畢業於該校,1995年重返母校任教,現在她更是舊生會的幹事:「我和弟妹均曾在本校讀書,我對母校的感情深厚,這也是我選擇在這兒教書的原因。當年,校內宗教氣氛濃厚,我最喜歡上宗教課,聆聽聖經故事。舊校舍內設瑪利諾女修會的宿舍,我們經常在校內遇見修女們。」沈老師指出學校另一特色是在六年小學生活中,每位學生需三年在上午時段上課,三年在下午時段上課,老師亦每年跟從學生調配上課時間,此學制沿用至學校轉為全日制為止。    
kjy01-2012051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5.13
母愛深 恩義情長 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點點愛意 遍校園
  明媚的五月,天氣暖和,世界各地在這個月份慶祝母親節,答謝母愛。對於天主教信徒來說,這個月份更具雙重意義,天主教教會早於十三世紀末,已把五月(聖母月)獻給我們天上的母親聖母瑪利亞。今年的母親節,剛巧是花地瑪聖母瞻禮的日子,在這個與別不同的一天,你怎樣對聖母瑪利亞和媽媽表達愛意呢?   (本報專訪)穿過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古色古香的紅磚走廊,校園庭內的青草地上擺放了一座白色的聖母像,下午的陽光雖然微弱,這座聖母像仍非常耀眼。記者走訪該校,基督小先鋒正為聖母像加冕儀式(May Crowning)作好準備,這是該校的傳統宗教活動,每年五月初,全體師生參與。   課室內,充滿女孩子的笑聲,七位就讀五年級的基督小先鋒一同接受本報訪問,氣氛熱鬧。校長羅曾潔貞細心聆聽這群小女孩回答問題,她喜見學生們積極參與這項敬禮聖母的儀式:「本校為聖母像加冕的傳統儀式,歷史悠久,最初由辦學團體瑪利諾女修會的修女推動,這是學校一年一度的大型活動。修女們本著傳揚天主教信仰的理想,讓更多兒童認識福音,透過校園裡的生活、學習、活動和氛圍,把信仰的種子播種於學生的小小心靈裡。」 儀式中,四位受訪同學周珮琦、沈泳津、賴君蕎和楊頌茵裝扮成小天使,以舞蹈的方式,引領負責奉獻以鮮花做成冠冕的同學進場,為儀式揭開序幕。林真瑩同學恭讀《路加福音》中關於聖母領報的記述,並聯同另外兩位同學曾遨翎和姚心怡負責信友禱文,藉祈禱感謝聖母,並祈求天上的母親為各人代禱。小時候,羅太就讀的修會學校,亦有舉行May Crowning,那情景至今仍深深地烙印在她的腦海裡,成了美好的回憶:「天主教信徒尊敬聖母 —— 耶穌的母親,就像孝敬自己的媽媽一樣。聖母對天主懷有極大的信德,值得我們效法。宗教活動是信仰培育的重要部份,我深信為本校學生來說,她們將來長大成人,仍不會忘記這些親身體驗和校園生活的片段。」該校負責基督小先鋒的公教老師王藝蓓指出:聖母月內,全校學生除了在早會上誦念玫瑰經,一同默想「榮福五端」外,初小學生和高小學生在小息時段和放學後,分別到戶外的聖母像前和小聖堂內,自由參與誦念玫瑰經。此外,各班學生每天輪流獻花給課室內的聖母像。   這些小妮子的心目中,聖母仁慈和藹,她們尤其記得聖經的記載,聖母願意承行主旨,生育和教養救主耶穌。遨翎說:「我們感謝聖母含辛茹苦,養育耶穌。」泳津點頭說:「聖母十分偉大呢!我認為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是母親中的典範。」母親節將到,七位學生互相分享答謝母親的方式。珮琦與妹妹省下零用錢,與媽媽吃一頓美味的晚餐:「我會寫一封信給媽媽,感謝媽媽養育我的辛勞。」公教學生君蕎送贈祝福卡給母親外,更會在祈禱中感謝聖母;頌茵親手製作手工花,送給媽媽。 校園裡,師長與學生的關係猶如父母與子女般親密,師長不但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更留意學生的身心發展。擔任校長前,一直在該校執教鞭的羅太,發出會心微笑:「我曾擔任一年級的班主任,學生剛從幼稚園升讀小學,難免會倚賴老師。一年級學生曾誤稱我為媽媽,她們真的好可愛!現在,我經常接觸初小學生,小息和午飯時段,小一學生也會跑來擁抱我。只要老師有愛心,學生定能感受到這份被愛的溫暖。」(仨)   花地瑪聖母(Our Lady of Fatima) 1917年5月至10月,一連6個月的第13天,聖母在葡萄牙花地瑪(Fatima)六度顯現給三個小牧童—— 路濟亞(Lucia)、雅仙達(Jacinta)和方濟各(Francisco),要求他們奉獻自己,刻苦補贖,並為世界和平每日誦念玫瑰經。在香港,位於長洲的花地瑪聖母堂於每年5月份,舉行聖母像巡遊。今年巡遊儀式於5月13日舉行,並特別為中國教會祈禱。    
kjy10a-20120429
icon22
綠滿窗前
2012.04.29
談好老師
我在教育學院任教時,有同事要求學生在毫不猶豫的情況下,寫五個好老師的名字。他發覺大多學生都寫不出,於是他勉勵同學努力,做一個好老師,讓他們將來的學生能銘記於心。 由幼稚園到大學,接觸過的老師,為數不會太少;好的,竟然選不到五位,可見做一個好老師並不容易。但這事亦反映兩個現象:其一就是一般人對別人要求很嚴苛,尤其對老師,不輕易給他一個好字。其二就是對「傳道、授業,解惑者」缺乏感激之心。新亞書院仿效宋代書院的制度,訂有新亞書院學規,學規的第七條是這樣的:「完成偉大的學業與偉大事業的最高心情,在敬愛自然,敬愛社會,敬愛人類的歷史與文化,敬愛對此一切的知識,敬愛傳授我此一切的知識的師友,敬愛我此立志擔當繼續此諸學業與事業者之自身人格」。其中提到作為一學生,應該「敬愛對此一切的知識,敬愛傳授我此一切的知識的師友」,我覺得這是可貴的新亞精神,但可惜現在明白這個道理,認同這道理的人,似乎不多,即使是新亞校友。 教過我的老師前後有幾十位,除了極少數尸位素餐之外,我覺得絕大部份都是好老師,或許可以說我要求不高。其實,我亦非勤懇好學的學生,又怎敢對老師有甚麼特別的要求呢?只要老師能給我傳授知識,不論多少;能曉以我做人的道理,即使片言隻語,我都會覺得他是好老師,也會對他們心存感激。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凡人都各有長短。倘只看別人的短處,不但對老師失望,也會對所有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