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體藝傳情_小學
2022.10.09
獻主會溥仁小學
葉蕙蕎善用塔冷通 繪出美麗的世界
現年8歲的葉蕙蕎由5歲開始,已連續三年獲得梵蒂岡藝術賽的獎項。她自3歲開始學習繪畫,五年間參與超過150個本地及海外繪畫比賽,不時藉繪畫寫下生活逸事,現就讀主日學的蕙蕎,將於明年與媽媽及妹妹一起領洗,天主賜予她繪畫的才能,她亦認為藝術帶來的最大樂趣是, 「可以創作我的世界!」
葉蕙蕎現時就讀獻主會溥仁小學三年級,首次參加由梵蒂岡舉辦的藝術比賽「Vatica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時仍就讀幼稚園高班,她的聖父、聖子和聖神畫作榮獲冠軍,作品中天主的左手拿著藍色球狀物件,她說是地球, 「天父把地球縮小了,所以能清楚看見整個世界!」
繪本創作 善用天主的恩寵與才能
蕙蕎由小學一年級起, 開始創作繪本故事,至今寫下10本繪本,其中她把在主日學所學的信仰知識繪畫出來,完成了她首本以宗教為題材的繪本《聖經故事》,她在繪本中說: 「天主教我愛主愛人,我希望把祝福送給大家。」內容包括講述天主創造世界、諾厄方舟、聖母領報等多個聖經故事。
葉蕙蕎剛在去年及今年,也在梵蒂岡的藝術比賽中獲得亞軍,她的作品是三位天使陪伴耶穌聖嬰,她解釋為何若瑟與瑪利亞沒有在畫中:「若瑟和瑪利亞正外出找食物, 三位天使在耶穌身旁保護他。」另一作品是小耶穌在馬槽出生,她希望藉此帶出生命的喜悅。
蕙蕎的母親在女兒一歲時發現她很喜歡畫畫,葉太說:「儘管蕙蕎嬰孩時只是拿著蠟筆亂塗一番,但已見到她運用的顏色配搭十分豐富,直到她三歲開始學繪畫,作品永遠是色彩繽紛的。」
葉太表示,2020年新冠疫情出現,蕙蕎剛升上小一,當時疫情反覆,她只能夠在家學習,葉太有見女兒熱愛繪畫,便提議女兒透過繪本寫作以充實時間,怎料一畫便愛上,蕙蕎的妹妹芍蕎也一同參與。她將每部作品印製約50本「限量版」,送給校監、校長和老師閱讀欣賞。
蕙蕎亦有記下她第一年入讀溥仁小學的校園生活,她以色彩繽紛的顏色筆,分享在學校所見所聞,「學校的顏色像彩虹,十分漂亮。門前有兩棵大樹,樹上會掉下紅色的果實⋯⋯」她細緻地描繪在疫情下參與的第一個網上直播開學禮,同學和班主任也戴上口罩一起合照,在她筆下,每人即使戴上口罩,也展現歡顏,蕙蕎說: 「因為每人也是快樂的。」她的大部分作品也提醒讀者「不要捉錯字,不要捉文法」, 只希望各人細心欣賞她的記錄,「這些也是我成長時的精彩回憶。」
鼓勵兒童體驗式學習
溥仁小學校長余詩慧指出,學校一直重視學生創作的機會,從蕙蕎的作品看到孩子的好奇心,校方也時常從教學中給予學生觀察與探索的機會,例如蕙蕎曾參與活化社區的壁畫創作,在繪畫前先認識社區,有助提升創作靈感。
本年蕙蕎在校方安排下,與手寫小巴牌工藝書法家麥錦生合作,創作一幅結合傳統工藝和藝術的「科技藝術NFT」作品,蕙蕎花上兩個月時間,負責畫下單車、柔道、乒乓球、劍擊及游泳的香港運動員。余校長說, 校外活動有助發掘兒童的潛能,「體驗式的學習活動,燃起學生的創作潛能。」
「我手繪我心」反映出蕙蕎的繪畫天份,她的母親經常鼓勵女兒多閱讀書籍,不論是中英文繪本圖書、中國神話,或是奇幻文學系列等她也喜歡。葉太表示,讓女兒自由發揮,「我只是幫助她整理內容,再寫成繪本,記下兒時經歷的珍貴回憶。」(高)


小學專題
2022.09.30
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STREAM嘉年華
(本報專題)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早前舉行「聖伯多祿STREAM嘉年華」,歡迎幼稚園學生及家長參加。當天活動內容豐富,有攤位遊戲,也有STEM、環保及視藝工作坊,寓學習於遊戲,小朋友都玩得不亦樂乎。六年級學生姚柏迪在嘉年華中擔任服務生,在STEM工作坊中教授參加者製作「爬樹小熊貓」模型,「我教他們用木塊及繩子製作模型,他們從中學習到摩擦力的原理;見到他們成功製作模型,我也有滿足感。」
學校推廣組主席張學邦主任指出,STEM 為近年教育的趨勢,所以由2019 年起,便以STEM為開放日主題,去年主題為「STEAM 嘉年華」,而今年則再加入「R」,成為「聖伯多祿STREAM嘉年華」。
S: Science(科學)
T:Technology(科技)
R:Religious(宗教)、Reading(閱讀)、環保概念(Reduce、 Reuse、Recycle、Replace)
E:Engineering(工程)
A:Art(視覺藝術)
M:Mathematics(數學)
參加者憑遊戲券參與不同活動, 只要完成15項任務,便可以換領紀念品及扭蛋機代幣,獎品豐富,「我們的同學見到扭蛋機,也十分興奮。」張主任補充。
學生探究及解難 製作滅聲護耳罩
為了發掘及培養學生不同的能力和興趣,訓練創新、邏輯思維、溝通、協作和解難的能力,該校發展校本課程。六年級學生梁子俊在常識科的專題研習活動,與同學製作「滅聲護耳罩」。他們搜集不同的隔音物料,考慮到環保因素,選擇了家中的舊毛巾、棉花作材料。「我們在測試時,開著蜂鳴器發聲,隔著耳罩聆聽,但吸音能力不夠強,只好換其他材料再嘗試。」子俊在過程中學習到試驗與解難,他為最終能製作「滅聲護耳罩」感到成功感。
六年級學生譚偉聰喜歡進行STREAM活動,因為「從遊玩中學習到不同的知識,科學對人類也大有幫助!」他提到在進行專題研習時,經常與同學分組合作,增進了同學之間的感情與默契。偉聰亦舉例說:「為著受噪音滋擾的人,滅聲護耳罩便很有用!」
學校以主題形式發展跨學科STEM+課程,結合各科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擴闊學生的學習經歷。常識科主席盧盈老師舉例說,四年級的課程活動為製作「智能遙控垃圾收集船」,運用常識、電腦及圖書科的知識,讓學生認識社區的海洋污染問題,並分析資料和進行科學實驗,最後結合編程、設計及組裝智能遙控船,放置在水池模擬收集海面上的漂浮垃圾。這活動讓學生發揮創意,也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習興趣。
機械人教學生祈禱
該校運用科技提高教學效能,宗教科主席曾伊玲老師表示,任教宗教科時,在平板電腦中下載宗教程式,為學生提供更多電子閱讀教材,擴闊學生閱讀領域;並進行網上問答活動等。另外,學校的機械人「Temi」也會在小息期間,遊走在樓層間,播放聖詠並教導學生祈禱,是學生認識天主的好伙伴。
在課堂以外,STREAM組主席陳偉健主任指出,學校於週五課外活動課,為小一至小六學生開辦不同內容的STEM興趣小組,透過實驗活動或編程遊戲等,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此外,學校亦帶領學生參加不同校外活動及比賽,提升他們的自信心。
「從STREAM活動中,學生不只學習科技知識,也培養到一定的探究精神、解難能力、團結和領導能力。」校長林慧雯認為這些生活態度,不論為學生將來的工作,還是生活都無比重要。(吳)


愛童心
2022.09.30
陪伴,是最珍貴的禮物
9月開學月,未知為人父母的大家可有任何心情? 筆者作為幼稚園學校社工,在9月開學日,總是看到很多不一樣的畫面。
小朋友第一天上學,除了小朋友會有情緒外,父母自身也帶著複雜的心情。有的父母表示喜悅、期待;有的父母表現相對較緊張、擔心……。無論父母有甚麼情緒,孩子是絕對能夠感受的。因此,當父母與孩子準備開學時,自己也要調節情緒。小朋友面對新環境及轉變,有機會出現倒退行為、容易有哭鬧、倚賴和固執等行為,這是正常的。當面對這情況,父母可以嘗試給予孩子多一點信心和鼓勵,亦要努力相信孩子是有足夠能力面對新的挑戰,日積月累,孩子自然可以跨越困難,也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感。
人生學習的道路漫長,總會遇上不同挑戰及困難, 父母能為孩子送上最珍貴的禮物,就是陪伴。陪伴他們經歷不同的第一次,不同的喜悅、不同的嘗試……。當孩子一直感受到父母的信心及強大的依靠,孩子自然會減少內在不安,並增添信心和能力感。
多陪伴孩子吧 !與他們多聊天、聆聽他們的分享、多一點親子的相處時間,多一點擁抱……。把握當下的每一刻,為孩子送上最珍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