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5050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5.02
認識主訓 傳揚主愛 認識主訓 傳揚主愛 教職員慕道團 2
(續上頁)  實踐愛德 謙遜服務 教學以外,在聖方濟各英文小學任職的譚嘉明副校長亦要負責校內的人事管理和行政工作。小時就讀天主教幼稚園,中學時又曾跟朋友到聖堂參與義工服務,加上在天主教學校任教十多年, 譚副校有不少參與禮儀、接觸天主教信仰的機會,但未有主動嘗試更深入認識。「直至別人向我介紹這個教職員慕道團,我希望給自己一個機會進一步接觸天主教,或許這會是我人生的一個突破。」 起初,譚副校只是抱著嘗試的心態參加,「但上課後我發現同學的經驗相似,彼此間的分享舒服到位,感覺良好,每次上課也像回到一個大家庭。」她指教師的工作某程度上十分獨立,很容易累積壓力,「上課時由教師獨自管理課室,因此出現問題時習慣了自己解決;參加慕道團和認識天主後,除了自己努力外,我面對事情亦漸漸多了一份交託。」此外,她認為自己在生活中亦更加懂得愛、包容和關懷,「會多了考慮別人的感受。」 隆重的復活慶典夜間禮儀莊嚴神聖,同時充滿喜樂。當天,家人以外, 譚副校代母的家人也來見證和祝賀她領受入門聖事。「雖然我們只是第一次見面,但他們都很歡迎我,我感到很幸福。」她亦對代母表示感謝,「我的代母是我在學校的同事,感謝她願意伴我一起走以後的信仰路。」 譚副校指她一向十分敬重學校的主保聖人聖方濟和真福德蘭修女,取聖名德蘭(Teresa)亦代表她希望學習聖女小德蘭和德蘭修女的芳表。「雖然尚未想到具體的實踐方式,但我願意謙遜地為別人服務,能幫忙的就多出一分力。」 好友同行 親近基督 慕道團除了老師,亦有其他教職員參與。歐陽可楓在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任職書記,她表示一直有興趣更深入認識天主教。「以往就讀天主教小學, 因此現在於學校工作亦感到很親切,學校的教友老師也很友善。」剛好教區於2011年開辦教職員慕道團,她從校方得知便報名參與,「感覺天主早就在我心中撒下種子。」 經過一年多的慕道,歐陽可楓認同自己有所改變,「以往比較自我中心, 認識天主教信仰後,我會多留意別人的感受,也學會感恩。」但是,到決定是否領洗的時候,她認為自己還未準備好,於是退出慕道團。「不過,當我留意到學校裡的一位老師在領洗後的改變很大,我便再考慮領洗入教;當我覺得預備好了,便再次加入今屆的教職員慕道團。」 收錄禮、考核禮……每一次參與禮儀,歐陽可楓都感覺自己向前邁進一步。至於領受入門聖事當天,她笑著表示自己的心情非常緊張,同時又充滿喜悅,她更於禮儀中代表新教友奉獻酒水。 她感謝學校的兩位教友書記同事在追尋信仰的路上一直的支持和鼓勵, 「我邀請其中一位當我的代母,我參加第一屆教職員慕道團時,她已陪伴我上課、支持我。」   而領洗當天,另一位同事和她的家人也來到聖博德堂見證歐陽可楓領洗, 「我感覺就像真正加入了一個大家庭。」信仰路上有好友同行,她亦展望自己能多參與福傳工作,「正如同事們對我的鼓勵,我也希望鼓勵他人認識天主。」(澄) 
kjy01_2015050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5.02
認識主訓 傳揚主愛 認識主訓 傳揚主愛 教職員慕道團
天主教學校的大家庭裡,在老師的春風化雨下,莘莘學子增長知識,發展潛能,並認識天主,在他們心中植下信仰的種子。不少教職員在學校濃厚的宗教氛圍下,亦燃起追尋信仰的心火,渴望認識天主。在剛過去的復活慶典夜間禮儀,十位小學III 區教職員慕道團的學員於聖博德堂領受入門聖事,加入教會,其中四位接受本報訪問,分享他們領洗的喜悅。   (本報專題)該慕道團於2011年成立,由龔偉南神父、孫英峰神父及盧伯榮神父擔任神師,導師為包括林社鈴終身執事及劉惠蘭修女等七名聖神修院宗教學部畢業生。慕道團以聚集尚未真正認識耶穌基督的教育工作者為目標, 期望在神長和導師帶領下,讓他們一同探索福音,並分享天主教教育的精神。新領洗教職員為第二屆學員,十一月將開辦第三屆慕道團。 效法基督 以愛待人 王永和主任和黃玉娟主任同任教於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回顧一年半年前參加慕道團的原由,二人均表示受學校神長和同工影響,有意進一步認識天主教信仰。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前身為石籬天主教小學下午校,2009年時學校轉為全日制,遷至新校舍繼續營辦,兩位老師在下午校年代已是學校的一份子。 主要任教中文科和音樂科,王永和主任認為前校監劉玉亭神父是對他影響甚深的其中一人。「劉神父很有愛心, 而且為人風趣幽默,他的言行讓我留下深刻印象。」劉神父的說話使王主任記在心中,「『你不是教友但耶穌也愛你』、『頑皮的小朋友更需要愛錫』等教誨,我一直都銘記著。」除了神長, 王主任表示學校的教友同工,例如牧民助理,亦十分熱心,「在學校的氛圍中,我逐漸累積對天主教信仰的興趣, 最後在黃主任的邀請下,一同參加小學III區教職員慕道團。」 慕道團讓王主任感到平和、自在, 「在良好的氣氛下,我們聆聽、探討、討論, 慢慢累積對天主教信仰的認識」,他分享。漸漸,他以耶穌基督作生活的榜樣,「面對門徒不理解他的教導,耶穌仍然以耐性和愛心,不斷講解,指導他們,我也願意效法耶穌,以更多的耐心和愛心,教導學生和與別人相處。」 「主為我牧,我一無所缺」,領受入門聖事,王主任指出自己在主內成為新人,接受了恩寵亦負起了基督徒的責任。取了聖名額我略(Gregory),身為音樂老師的他期望自己能透過音樂福傳,「聖額我略一世是音樂主保,希望我能透過音樂傳揚主愛, 讓更多人領受天主的恩寵。」 以言以行 實踐信仰 任教圖書科的黃玉娟主任因校內宣傳,得知教職員慕道團招生而報名參加,「最近數年有親人因病離世,面對死亡,我有很多疑問,於是開始追尋信仰。」她感謝學校接納同工有不同的信仰,在開放的氣氛和同工的鼓勵下,她嘗試認識基督。 黃主任亦享受慕道的過程,「學員都在學校工作,有共同經歷,神師和導師又會因應我們的工作環境和實況舉例說明, 能回應我們的實際生活。」課堂以外,慕道團亦有安排參觀思高聖經學會、避靜等活動,「參觀後,我明白到手上的中文聖經得來不易,每次拿起來都會想起前人的努力和付出。」經過一年半的慕道,黃主任表示自己比以往更加珍惜身邊的人、事、物,亦多了一份交託,「相信天主自有安排。」 除了黃主任領受入門聖事,她的一對子女亦於今年復活節接受嬰兒領洗, 並由學校的牧民助理擔任孩子的代母。「我希望從小培育他們的信仰,讓他們信靠和認識天主,將來也會讓他們上主日學。」展望未來, 她期望自己盡善基督徒的責任,以言行感染學生, 「今天我所做的未必對學生有很大影響, 但或許未來他們會因為我而發現基督的愛。」      (轉下頁) 
kjy04b-20150503
icon59
香港故事
2015.05.02
「四袋衫」和「大襟衫」
唐裝又稱「漢裝」,其得名可能是海外粵人愛自稱「唐人」,華人聚居的區域叫「唐人街」,回鄉叫「返唐山」,按這習慣,把當時國人最愛穿著的服裝款式叫「唐裝」便理所當然。但這類衣服卻並非漢人發明,最初出於遊牧民族,他們為方便騎射,最先發明了對襟短衣。由南北朝到唐朝,是漢人與「胡人」大融合的年代, 那時漢人常愛穿「胡裝」,對襟衫在隋朝已出現,直到滿清入主中原,馬掛大行其道,漢人改善的,只是把原來的圓領改為弧形立領。 在五、六十年代及以前,港人不論男女老少,大多穿的是唐裝。一般的打工仔, 包括華資公司的白領,大多都穿唐裝上班。穿西裝襯衣上班的不是沒有,只是在西人洋行或少數較洋化的公司打工的人,或較高層的商行職員。例如在五十年代,本港的華資銀行一般職員上班都穿唐裝,只有襄理以上的高級職員才穿西裝。 男士唐裝又稱「四袋衫」,特式是對襟、企領,有四個大口袋,鈕扣起初用布製的盤扣,後來有些簡化了的設計才用西式的塑膠製鈕扣。請注意,男士唐裝褲的褲頭是沒有橡筋或腰帶的,穿時要先把褲頭打摺包緊腰部, 再往下摺兩次,以勒緊褲子不讓其下掉, 頗講技巧,弄得不好是會出洋相的。但當時的人天天這樣穿著,熟能生巧,慣了也不覺麻煩,還挺有安全感。有些人還把鈔票捲在褲頭裡,神不知鬼不覺,因此也有人把男士唐裝褲稱為「荷包褲」。 女士唐裝又叫「大襟衫」,女式唐裝褲通常褲頭都有橡筋或褲帶, 但通常無論衫或褲都沒有口袋。那時小包紙巾還未流行,人們上街通常都帶著一方手帕。男人的手帕是放在口袋裡的,女人卻無這樣的方便,有些女士便把手帕別在側邊的衣襟,文雅女士便唯有放在隨身的包包裡。有些師奶大嬸則愛把錢包和手帕放在內衣袋,要掏錢或手帕便得掀起大襟衫的下擺。這當然有點不雅,但在街市之類的粗俗場合,人人如是,也不覺得太難看。   直到六十年代後期, 一般家庭的女孩子,幾乎都穿唐裝。守舊家庭不主張女孩穿短袖的衣衫,後來這保守規定是放寬了,卻不許袖太短。曾有個時侯流行把衣袖縮短到差不多貼近肩膀,稱為「雞翼袖」,竟一度為守舊的家庭嚴禁。
kjy02_20140316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4.03.16
「閱」樂童心 實踐信仰 安徒生會黃美坤黃芓程結伴同行
脫下鞋子,踏進安徒生會位於竹園的童話夢工場。書架上,逾千本的圖書像是一把又一把形狀各異的鑰匙,等著孩子們拿起它,去開啟閱讀的寶庫。童話夢工場除了是閱讀的小天地。也是安徒生會總幹事黃美坤和服務督導黃芓程的其中一個重要工作基地。兩位天主教徒在工作崗位中相遇,並肩服務孩童,見證基督信仰。    (本報專訪)安徒生會是香港註冊慈善團體,以丹麥著名童話故事家命名,服務不分種族、國界和宗教,旨在透過講故事和提供相關的資源及培訓,服務基層與弱勢家庭及兒童,培養創意,潤澤孩子心靈,促進親子關係。 困難中 信靠天主 放在總幹事黃美坤辦公室裡的,是她2008 年與小朋友的合照。黃美坤在安徒生會工作接近十年,她拿起玻璃相架道,「我最大的快樂就是看到孩子成長。」平日,她主要負責行政工作、構思服務計劃,亦會接觸服務對象和合作團體代表等。 加入安徒生會工作和領洗入教,黃美坤認為種子早於多年前埋在心中,慢慢發芽。「小時候就讀天主教學校,學校會安排我們參加堂區活動,因此我很多的週末都是在堂區渡過,帶領小朋友活動。」 她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一次到東涌沙螺灣為幼稚園舉行嘉年華會。當時的沙螺灣甚為偏遠, 缺乏物資和社區資源。「我想,我是在社會服務的潛移默化下決定投身社會工作,而堂區活動也在我心中撒下信仰的種子。其後,我於2000年領洗,成為教友。」 工作豈會一帆風順,而在困難中,黃美坤更感覺到天主的引領。「開展新項目、翻新服務中心、籌措資金等都曾遇到困難,感覺前面有很多石頭擋路」,她續道,「但事情總會有轉機,總會有人適時伸出援手;天主關了一扇門,祂也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她期望在工作中實踐教友使命,「安徒生會昔日服務難民營裡的孩子,時至今天,亦服務基層家庭和離島區不同國籍的孩子, 希望透過閱讀,他們可以看到世界和心靈的美。」 服務裡 啟發孩子 服務督導黃芓程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兒童和家長,包括講故事、家長工作坊等,她也會到不同的學校、圖書館和商業機構主持活動,「希望能幫助家長明白小朋友,也期望培育小朋友的品格和欣賞美的能力。」 在公教家庭成長、接受嬰兒領洗,黃芓程從小便投入信仰生活,「即使到國外升學,爸媽也盡量安排我入讀天主教學校,我感覺信仰從不曾離開我。」加入安徒生會前,她的工作主要是青年培育,「漸漸體會到青少年問題的成因可追溯到他們的童年,因而加入兒童服務工作。」 七年的工作中,黃芓程特別難忘一群參加活動的聽障小朋友。「起初我也有猶豫,他們怎樣聽故事?然而,在手語老師和家長的配合下,這群小朋友一樣能享受故事的樂趣。」彼此因聽故事而走在一起,因打開心房而互相了解,「他們或面對冷言冷語,或是被歧視,不被理解,但我在他們的堅強中看見天主,我相信天主在每個人當中,給予力量和信念。」 「我希望在我的工作中滲入信、望、愛,讓孩子學會常懷希望、感受到別人對他的愛。」黃芓程深信孩子的未來有無限可能,「不同的體驗讓孩子開闊眼界,發展自己,訂立目標;希望透過我們的服務,即使是基層家庭的孩子也能有同樣的機會,活好現在,對將來懷有盼望。」 2013年,安徒生會慶祝成立五十年,其中一項重要計劃「童話列車」於活動期間遊走全港, 讓孩子在社區中接觸圖書,讓圖書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份,半年內使用人次超過三千。踏入第五十一年,安徒生會即將於北角辦事處開展「故事盒」計劃,服務港島東區家庭,尤其是忙碌的雙職父母,讓他們在繁忙中得到親子共讀的資源和空間。(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