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心讀繪本
2023.03.17
也許不如你想像
有沒有一些地方,使你覺得十分好奇,希望前往探看,卻又難以接近?今次介紹的繪本中,主角小女孩身處的城市裡有一座城堡, 四周的人都告訴小女孩城堡裡有怪物、毒蛇,十分恐怖,但她仍然非常好奇。一天, 她收到了一封來自城堡的邀請信,究竟她會否前往呢?
在一個小市鎮的中心,屹立著一座城堡,這其實是鎮上最後的一座城堡。以往曾經有很多城堡,但都被一一拆毀或破壞,只有這一座仍然屹立不倒,不過從來沒有人從城堡出來,也沒有人進去。在城堡的高塔上,有守衛看守著。小女孩每天也會行經城堡,每次她也會停下腳步,往上仰望那個孤獨的守衛。市鎮中的人流傳各種有關城堡的傳聞,有人說裡面有怪物和巨人,小女孩的祖父則告訴她那裡有蛇。一天,小女孩經過城堡時,發現守衛失了蹤。她鼓起勇氣,划船渡過了護城河,用盡力氣來敲門, 卻突然害怕起來,立刻逃跑直奔學校。小女孩並沒有把這經歷告訴任何人。沒多久,她收到了一封信,邀請她星期天中午到堡壘的大閘前。所有人也勸告她千萬不要前往,但她還是相信那裡可能有其他的東西。到了星期天,她獨自站在堡壘的大閘前, 一座吊橋落在她的眼前,她進入堡壘後,發現原來裡面確實有怪獸,但全都是由大樹修剪而成的。那裡還有巨大的蘋果和南瓜,但並沒有蛇。守衛從樹後探出頭來,以慈祥的聲音歡迎小女孩。他摘下頭盔,看起來比小女孩想像的年紀大一點。守衛原來是這裡最後一個剩下來的人,他帶小女孩到城堡四處探索,兩人還一起修剪大樹,摘水果,然後坐下來談天。守衛告訴小女孩,他知道自己已經年邁,有天總會離去,所以希望讓一個勇敢且有好奇心的人接管這座城堡。小女孩想到自己在城堡外的家人和朋友,於是另有建議。最終守衛願意走出去, 而且還歡迎所有人進城堡參觀。
共讀指引
這是一個童話故事,具有寓意,但當中小女孩不顧反對,獨自前往陌生的地方,的確可能會發生危險,因此,家長跟孩子共讀時,必須讓孩子了解現實中,與童話有別。故事中的城堡孤高而獨立,讓人難以靠近。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一些讓人覺得高傲冷漠、無法接近的人,但也許他們內心其實也是善良的,更可能是感情豐富的人,就像那個草木茂密、鮮果處處的城堡花園。我們認識朋友, 除了要聽其他人的介紹外,也應親自用心觀察,從相處中認識對方的真性情。
童心讀繪本
哥兒倆讀過繪本,分享了他們的看法:
我認識一位朋友,他平常說話喋喋不休,有些煩厭,而且態度有點囂張。一次參加學校旅行,跟他一起結伴,發現他也不喜歡玩機動遊戲,於是我們一起閒逛聊天。從相處中,我發現他原來十分關心朋友,是個不錯的人。
不認識我的人,常常說我很高傲, 看起來好像怒氣沖沖,眼神並不友善,但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其實我喜愛運動,喜歡跟朋友聊天,而且有點傻氣。也許是因為我沒笑的時候看起來有點凶,我無法控制別人對我有怎樣的印象,但也希望別人能認識真正的我。
《The Very Last Castle》
作者: Travis Jonker
繪者: Mark Pett
出版社: Abrams Books for Young Readers
ISBN : 978-1419725746


醫社同心
2023.03.17
卸下口罩後
自2020年起,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全球的影響,全世界的人開始戴上口罩。三年後,疫情穩定下來,戴口罩不再成為規則,大家可以除下口罩。規則改變後,當大家走到街上,見到不少人仍然戴上口罩,大家可能感到奇怪,因為過去三年不少人對戴口罩感到壓力,很渴望有一天可以在生活中除下口罩,但當大家可以除下口罩後,不少人仍然戴上口罩,看到這種情境,大家可能感到意料之外,不明白為甚麼大家沒有改變。
不少人在過去三年間,經歷過疫情初期的口罩荒,不少人會花很多時間排長龍購買口罩,甚至出現競爭搶購,得到口罩是十分難得的。因此,不少人都購買大量的口罩存放家中,以備不時之需,以免出現緊急時沒有口罩的情況。在這數年間,大家已經建立了使用口罩的習慣,好像是每天換上衣服的一部分,有些人為了增加生活情趣,甚至選擇口罩的款式和顏色,以配合身體上的其他衣著飾物。要改變一個三年間每天的習慣, 實在不容易。
除了牢牢建立的習慣外,有些人也感受到戴口罩的好處,就是少了一些呼吸道感染的疾病。不少人因為疫情而增強了對衛生的意識,當身處人多密集的地方,仍堅持戴上口罩,以預防感染細菌病毒而生病。經過了三年的經驗後,有些人有呼吸道症狀時,都會自律地戴上口罩,以防將病毒傳播給其他人,這是公德心的表現。
假如孩子持續戴上口罩,在任何時間都拒絕除下,家長需要留意他們有沒有一些特殊情況,例如有些孩子有社交焦慮症,他們平常對社交互動感到緊張焦慮,不太願意跟別人溝通,疫情時規定戴口罩的規則,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舒適放鬆的行為,也讓他們逃避一些令他們焦慮的處境。也有一些孩子有發展障礙,當他們建立了一些習慣後,習以為常,也許難以改變,對家長來說可能是一些頑固的行為,家長應該留意和在適當時候介入。
重點:
1. 當大家可以除下口罩後,不少人仍然戴上口罩,看到這種情境,大家可能感到意料之外,不明白為甚麼大家沒有改變。
2. 在這數年間,大家已經建立了使用口罩的習慣,好像是每天換上衣服的一部分,要改變一個三年間每天的習慣,實在不容易。
3. 假如孩子持續戴上口罩,在任何時間都拒絕除下,家長需要留意他們有沒有一些特殊情況,例如社交焦慮症。


愛童心
2023.03.17
愛孩子的初心
父母對孩子的愛有時候是有口難言。有不少父母在輔導室中,談及離異決定對孩子帶來的傷害時,便不自覺地留下心痛的眼淚。在共親職的路途中, 筆者鼓勵父母除了好好正視及面對個人在婚姻關係,或成長經歷中受傷的部分,亦多想想愛孩子的初心。當面對內心掙扎時,自我對話及肯定,或許能讓父母重整共親職的方向。以下的想法是可以讓在婚姻掙扎的父母,為著愛孩子而願意和對方合作共享親職。
(一)孩子需要我,同時亦需要對方。
自我對話及肯定:「雖然孩子與對方親近會令我感到不安,不過我看見孩子的需要,她╱他亦渴望得到對方的愛或照顧。當我理解到自己的不安,但我仍然願意與對方共享親職,是因為我真的很愛我的孩子。」
(二)為著孩子,我可以嘗試調校我的步伐。
自我對話及肯定:「雖然對方曾經傷害過我,我對她╱他亦很難有信任,但這只是我與她╱他的關係。在孩子的部分,因為我愛我的孩子,我不想他為難,所以我可以調校我的步伐和對方協調。」
(三)我希望孩子的將來仍相信親密關係。
自我對話及肯定:「雖然我與對方的婚姻未能繼續走下去,但因為我愛孩子,我希望他的人生不要背負著父母關係的包袱,我希望他將來仍然能夠相信親密關係。他能夠在我身上學習如何與他人合作,如何面對挫敗。」
小生命的開始或許源於當刻的愛與信任,即使接下來的故事不如你所想,但父母因著對孩子的愛所衍生的韌力、堅持,甚或是退讓,這種力量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亦是筆者十分欣賞及佩服的。筆者相信愛孩子的初心, 能夠推動良好的共親職關係,讓孩子在父母離異的時間中好好過渡,對生命和親密關係仍然抱著盼望。
親和坊共享親職支援中心 社工曾姑娘


心讀繪本
2023.03.12
心中的地圖
當你感到十分飢餓,手上又有一點零錢,你會做甚麼?當然是買食物充飢吧。不過,我們這次共讀的繪本中,小男孩的爸爸卻有不同的選擇,他買了一幅巨大的地圖回家。難道地圖也能充飢?
共讀指引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必須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得到溫飽,可說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家長和孩子共讀時,可以跟他們一起反思,我們身處的環境中,擁有相對充裕的資源,溫飽都不成問題,但世界上有很多地方的小孩子,並沒那麼幸運,他們因各種原因正在捱餓,甚至流離失所。故事中的小男孩三餐不保,爸爸卻放棄購買食物而買了一幅地圖。雖然無法填飽孩子的肚子,卻填滿了他的心靈,讓他懷有希望,以想像力創造自己的世界。這個男孩靠著這些魔法般的時刻,渡過了艱辛的童年,長大以後繼續追逐夢想,成為了一位知名的繪本作家。他就是這繪本的作者和繪者—— Uri Shulevitz (優利.修爾維滋)。
小男孩因為戰亂,被迫離開家園,一家人失去了所擁有的一切,兩手空空地逃出來。他們走了很遠的路,到了另一個國家,那裡很炎熱。房子都是用黏土、稻草和駱駝糞造成的,四周塵土飛揚。他們和一對陌生的夫婦住在一間屋子裡。他們一家人睡在泥地上,小男孩沒有玩具,也沒有書本,更糟糕的是,他們缺少食物。一天,父親到市集去買麪包,晚上還沒有回來,母親和男孩既飢餓又擔心,但爸爸帶回來的竟然不是麪包,而是一卷長長的紙,他買了一幅地圖。母親和小男孩都氣得說不出話來,埋怨爸爸既然連肚子也填不飽,買甚麼地圖。這晚他們只有餓著肚子去睡覺,卻聽見那對夫婦大聲地咀嚼麪包,心裡更難受。第二天,爸爸把地圖掛在牆上,佔據了整整的一面牆,整個房間突然繽紛起來。小男孩開始迷上了地圖,整天盯著它,研究每一個細節,還把它臨摹到紙張上。從地圖上,他認識了很多奇怪的地名,那些帶有異國風情的發音使他著迷,他還為這些地名編了一些小詩,一遍一遍地念著。這幅地圖好像擁有魔法似的,把他帶到遙遠的地方去。他到過沙漠,走在灼熱的沙上;在海灘上奔跑,任海水和沙在腳趾間流淌;還爬過雪山,捱過寒風颯颯;又到訪過奇妙的寺院,看過奇偉的石雕;也到過熱帶雨林,品嘗那裡美味的水果;還到過高樓林立的城市。小男孩就這樣經歷過了許多魔法般的時光,暫時忘記了饑餓和痛苦。他最終原諒了爸爸,原來爸爸的選擇是對的。
《我如何認識世界》
作者╱繪者: 優利.修爾維滋
譯者:柯倩華
出版社: 三之三文化
ISBN : 978986729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