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60508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5.07
天主教母乳育嬰會 助母親發揮天職 伴孩子健康成長
(本報專題)近數年,香港一些推廣母乳餵哺的團體相繼成立。鄭生來神父與數名義工創立的「香港天主教母乳育嬰會」(下稱「天母會」)是其一。自2011年底成立以來,他們一直在堂區以至社會作相關的義務推廣。鄭神父說:「教會一向鼓勵信徒授母乳,但不知何故,這份鼓勵消失了,我們想透過推廣,恢復這個鼓勵的傳統。母乳由母親的體內流出;我們常說基督以他的體血餵養我們的心靈,餵哺嬰孩可說是最相似聖體聖事的生活例子。」 推廣難 喜見支持 天母會已在數個堂區開辦相關講座,講授餵哺母乳的重要性和技巧,及當中與信仰的關係。聖文德堂、聖本篤堂均已增設獨立的母乳餵哺室,顯示教會對有特殊需要者的關顧。近半世紀,大量生產的奶粉幾乎取代母乳,鄭神父坦言香港普遍社會對母乳餵哺仍存有不少誤解,天母會的義工在推廣時,困難重重。可幸他們仍能得到部份堂區神父以至牧民議會的支持,本月一日,葛達二聖堂也為新開設的母乳餵哺室進行祝聖儀式,由該堂主任司鐸伍國寶神父及鄭神父一起主持。 葛達二聖堂的餵哺室獨特之處是它設於聖堂內,可同時讓兩位媽媽一邊餵哺,一邊參與彌撒。劉凱琪醫生是該聖堂的堂家組成員。身兼天母會幹事的劉醫生從前在母嬰健康院工作,常向孕婦推廣母乳餵哺,後來為了能有更多時間照顧家庭,便轉往公立醫院的婦產科任職。她就讀高班的長女梁頌兒及兩歲半的么女梁藹兒,也是吃母乳長大的。已取得國際母乳餵哺顧問專業資格的劉醫生,參考過大量文獻談及母乳的諸多好處,包括對嬰孩來說,有奶粉無法比擬的高營養價值及如何促進兒童的健康和智力發展等;對母親來說,有助身體在產後復原及激發母性等。她親身體驗後,還發現從中可輕易地為她和孩子的關係打下穩固的基礎,令她作為母親的角色沒有人可以取代。「我們會一邊餵哺,一邊聊天、唱歌。她們感到很舒適、安全。親密關係是要從小建立的,現在頌兒雖已離乳,但她依然與我很親近,我放工回來,她會馬上跑過來,訴說關於她的事。」劉醫生說此刻享受到她與孩子之間的溫馨,讓她回想當初熬夜餵哺的辛勞,每一分一秒也是有價值的。 親子情 終身親密 吃母乳長大的孩子與媽媽特別親近,以此餵哺女兒芯瑜的該會外務副會長陳麗嫦是當中一例 。芯瑜從小到大與媽媽無所不談,現正念中五的她,常聽到同學指她們的親子關係欠佳,但她絕無此煩惱,她樂於與媽媽為伴。當麗嫦四出推廣母乳餵哺,芯瑜會隨行協助,芯瑜說:「我們很自然地就很親密,我與媽媽在一起感到很安全,很想告訴她關於我的一切。」麗嫦相信她和女兒的良好關係將可繼續下去,這是她給女兒和自己的最佳禮物。現在麗嫦常到醫院的產後房指導初生嬰的媽媽餵哺技巧,也曾收到求助電話而到訪非教友家庭,她說:「這也是一種福傳,新手媽媽好需要幫助。」 劉醫生總結指:「我們將孩子帶返教會,都是希望他們能在愛內成長,母乳便是母親給孩子一份最珍貴和無可替代的愛。」鄭神父表示聖母是眾人的模範,懷胎期間,她以體血滋養胎兒的生命;誕下耶穌後,她以身體的乳汁和母愛滋養嬰兒耶穌。天母會以敬禮聖母(「母乳育嬰之母」、「懷胎之母」、「謙卑之母」)及聖家作為主保,後者提醒世人有關父親和家人對新生嬰兒的重要角色和關係。(敏) 香港天主教母乳育嬰會 屬香港天主教教區認可的私立善會,並已註冊成為天主教教友組織。服務對象包括教友及非教友,目標是在教區內推廣正確的母乳資訊,促使教會內有更多人重視和實踐母乳育嬰等。該會將於本月十五日假聖博德堂舉行相關講座。 http://facebook.com/hkcatholic.bf  
kjy13b_20160124s
女兒,媽媽愛你
2016.01.23
克勝冷漠
踏入2016年的第一天早上,我和家人參與彌撒,天主教會在元旦日慶祝天主之母節,也為世界和平祈禱。彌撒後,女兒獲堂區神父邀請親吻小耶穌像。她雖然有點害羞,卻是全心全意地親吻耶穌像;這幅小耶穌與小孩子的構圖,竟讓我感動起來。我詢問女兒親吻小耶穌像的感受,她微笑說:「耶穌BB的臉頰很冰凍!但他很細小,又好可愛!」四歲多的小孩子說話就是這樣直接。 女兒跟我說:「媽媽,你知道嗎?瑪利亞和若瑟找不到地方休息,找了又找,最終只可留在馬房,小耶穌就誕生在馬槽裡!」我問她:「如果你是旅館老闆,你願意收留他們嗎?」她點頭說:「當然會啦!我會讓出自己的房間給他們,因為瑪利亞的肚子很大了,一定好辛苦!」對於她的答案,我是有點意外的,想不到女兒看到當時瑪利亞和若瑟的需要。 教宗方濟剛於去年十二月為第四十九屆世界和平日發表文告,題為《克勝冷漠,贏得和平》。這份文告指出和平的一大威脅是冷漠的全球化,即人們互不關心,對近人的悲慘處境坐視不理。為有信仰的人來說,每一個人都是天主的肖像,無論他/她來自不同背景和生活環境等, 每一個生命都同樣尊貴,都應受到尊重。真福德蘭修女也曾說過:「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關心。」 有一次,女兒在新聞報導裡看到敍利亞難民逃離家園的片段,一家大小地逃難,她追問我為甚麼他們不回家,我解釋道:「因為戰爭,他們沒辦法,一定要離開家園,可是其他國家只願意收留部份的難民,大部分的難民都找不到居住的地方。」女兒皺著眉頭,說:「太可憐了。如果是我,我會收留他們。」關心別人需要勇氣和犧牲,走出自我的舒適區,小孩子純真的心很值得成年人學習。 2016年剛開始,就讓我們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多關心身邊的人,學習了解別人的需要,愛護弱小。我相信這份愛能感染別人,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kjy02_20130616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6.16
堅毅精神 取勝關鍵 白田天小足球校隊 主教盃奪冠
常言道:「人生如戲。」足球比賽也一樣,未到球證吹響哨子,表示正式完場的一秒,賽事仍然充滿變數,沒有人能夠預測賽果。同時,比賽如同人生,有挫折、有困難,但也有驚喜、有收穫。白田天主教小學足球校隊在教區小學主教盃邀請賽摘下冠軍,除了依靠團隊合作和技術,也因為他們永不放棄,堅持到底的精神。  (本報專題)主教盃決賽場上,白田天主教小學的足球校隊與強隊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對壘。面對實力雄厚的對手,隊員絲毫不敢鬆懈, 「我們隊防守比較出色,與聖愛德華決勝負,也是採取穩守突擊的策略,才能以一比零勝出比賽」,白田天小足球校隊隊長蘇庭欽表示。庭欽說起來輕描淡寫,但取得勝利的過程絕不輕鬆。 團結 堅持 打造勝利 「球賽一開始,對手便直射橫眉,好不驚險」,龍門冼卓龍憶述,「但我很高興在比賽中,能把對手的球都擋出來。」卓龍續道,「有數次球傳到我們的前鋒腳下,可惜都無法入球, 但我們並沒有責怪他。我們的陣式中只有他一名前鋒,我們鼓勵他,希望他表現得更好。」他亦非常感謝校長、老師和同學到場支持,為他們高聲打氣。 「我亦嘗試進攻,希望為球隊得分,無奈兩次中場射球也中柱彈出,實在有點失望」,庭欽表示。「但我跟自己說:『不要氣餒,現在的比數只是零比零,我們並沒有落後!』」奠定勝局的一球定點球,由庭欽在十多分鐘射入,之後球隊雖然一直領先, 但仍要努力穩守領先局面,免得對手後來居上。到完場一刻,所有隊員既興奮,又激動,互相擁抱之餘,有的甚至流下男兒淚。「因為這勝利得來不易!」四位受訪隊員齊聲道。 擔任後衛、負責破壞對方前鋒進攻的戚健龍,表示很高興奪冠,但毋忘感謝天主。他回憶賽事中的難忘一刻, 「對方龍門的一記長傳差點射入我方龍門,而我站在場中無能為力。」健龍分享取勝之道,「雖然對方實力強大,但我們團結一致,也能戰勝他們。」 至於頭鎚功夫出色的曾憲文,則表示堅持是取勝不可或缺的另一條件,「比賽就像人生,必定會有挫折和困難,如果我們不堅持,便不會得到成功。」他說,「只要比賽未結束,我們還有時間爭取勝利。」從訓練和比賽,他發現到自己還需改善的地方,「我要提升速度,也要多操練腳法。」因為年齡限制,庭欽和卓龍將要退下火線,無緣下年度的賽事,「但我仍會幫忙訓練師弟,與他們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技術」,卓龍強調。 刻苦 付出 培育青苗 主教盃執行幹事會顧問,聖保祿堂主任司鐸劉富根神父訓勉同學,「球是圓的,比賽的結果無法預料,輸贏並非重點,最重要是在過程中盡力。」劉神父每年也會參與主教盃中的友誼比賽,以神職人員聯隊成員的身份,出戰教職員聯隊。主教盃的不少賽事, 他也會到場支持各參加隊伍。 劉神父對足球的熱愛, 源於童年。他表示小時候物質生活沒現在豐富,當年,堂區神父會資助他們一群輔祭買膠足球, 他們每星期例會結束後,便會到聖堂附近的公園踢球。加入修院後,足球更是劉神父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體育訓練是修院生活的重要部份,沒有強健體魄的話,如何傳教?」他更是修院足球代表隊成員,「修院有不同體育項目訓練,如:籃球、游泳、行山等,但當中我最喜歡的還是踢足球,這興趣是從小培養的。」 2005年開始,一群有心又具經驗的老師組織九龍區天主教小學及聖堂校長盃足球比賽;及至2007年,教區主教湯漢樞機捐出獎盃,比賽易名為教區小學主教盃邀請賽。初賽中,各參賽小學隊伍分組進行單循環比賽;每小組首名爭奪主教盃,每小組第二、三名則競逐校長盃。劉神父表示每年學界足球比賽於十二月左右便會完成, 為給學生更多發揮機會,故開展主教盃邀請賽; 所有參賽者均獲贈獎牌,而打入八強的隊伍,每名成員均會得到一個獎盃。     「昔日本堂神父支持我們,現在我也希望能鼓勵參加者」,劉神父說,「但比賽的目標並非爭奪獎盃,背後的努力更加重要。」他亦期望透過學藝訓練,教育學生,「他們從中可以學習到刻苦、付出、服從、合作等重要精神,發揮天主賜予他們的不同天賦,也能訓練他們的思維,並將這些精神應用在學業上。」(澄) 
kjy02_2013012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1.20
我們都是傳教士 周考忠神父 心懷基督 手牽青年
「青年的活力和喜樂,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那是足以影響任何人的力量」,周孝忠神父(Fr. Charlton Plateros, SVD)分享,「只要有一個青年願意將基督的光傳給別人,黑暗的世界也能變成光明。」親和、滿面笑容的他是堂區主任司鐸、是青年牧民工作者,也是海外傳教士。周神父強調,「傳教士最重要的並不是學歷,而是願意和別人分享自己的信仰故事,讓他們感受到天主就在他們身邊 。」      (本報專訪)在菲律賓出生、於公教家庭成長, 「天主」、「聖堂」等,對周神父而言,從不是陌生的名詞。聖堂是他每天必經之地、父母積極投入堂區和禮儀生活、村子裡的鄰居不乏神父、修女……「我感覺很接近天主」,周神父形容,「堂區神父很疼錫小孩子,常與我們聊天和分享食物。」 「我該作甚麼?」 十歲加入輔祭會、中學加入青年會,善會生活中,天主埋於周神父心中的聖召種子開始萌芽。「穿上祭衣,我感受到奉獻和服務的喜樂;加上與神父、修士的接觸日增,看見他們的生活見證,我開始有奉獻的心。」他本希望中學畢業後加入修會,但考慮到自己是家中長兄,有照顧六個弟妹的責任,於是決定優先照顧家庭,擱置聖召的念頭。 服務的心火並未因此而熄滅,他本來以掙取生活為目標,考進會計系,但因服務的熱切,他轉系修讀護理。考取護士專業資格,他進入社會工作、談戀愛,但心中始終感覺有所欠缺。「天主從沒有停止召叫我」,周神父續道,「我就像福音中的富少年般,一直在思考我該作甚麼。」 直至1995年,那年,他二十歲出頭,參加了在馬尼拉舉行的第十屆普世青年節(世青)。「我心裡有一團火」,於是他知道時候到了;起初家人並不贊成,「但我知道不加入修會,自己內心不會得到平安。」於是周神父放下一切,跟隨天主,加入聖言會。他懷著感恩之心,希望往普天下去傳福音,「天主讓我這麼幸福,我期望作祂的見證人。」 「是我。不要怕!」 福若瑟神父(1852-1908)是該會第一名海外傳教士,當時他傳教的地方就是中國。「我們形容中國是我們修會的初戀」,周神父笑道,「我也希望跟隨聖福若瑟神父的足跡,到中國作見證。」2000年,當時還是修士的他如願以償,來到香港。「其實當時有擔心,因為我從未試過出國,也未曾乘過飛機,一切都是新事物。」但他相信天主的指引:「不要害怕,只要信。」 香港,一個語言、文化、習俗全然不同的城市。他在香港修讀中文和神學,一切殊不容易,「我也覺得這事不簡單,我自己也意想不到,必定是聖神的引領。」他補充,「當你回應天主時,祂會給你特別的恩寵,而過程中,祈禱和努力不可缺少。」修會的兩年海外訓練計劃結束,周神父決定留在香港,「天主既派遣我來,我便在這裡實踐使命 !」 「和青年一起是我最開心的時間」,因此周神父亦深信天主給他特別的恩寵,作青年的同行者。他擔任青年善會的神師,亦是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委員,「但我認為我在他們身上得到的,比我付出的多。」在他眼中,年青人重要、珍貴,「他們就像富少年,渴望真理,在尋找能回答他們疑問和渴求、陪伴他們的人。」 「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 !」 今年七月,周神父將帶領香港教區團,前往巴西里約熱內盧參加第二十八屆世青,他認為每次世青都是甜蜜而美麗的旅程,有辛苦的時候,但「超級開心」。數以百萬計的公教青年從世界各地而來,他們彼此不認識,但他們滿懷喜樂地團聚,以不同方式和語言表達同一信仰。「你能感受教會的普世性、共融和合一」,各國青年亦在世青期間接受教理講授,參與禮儀和靈修活動,周神父表示,「這也鼓勵我們為普世教會做一些事。」 是屆主題為「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參瑪28:19),勉勵青年發揮傳教士精神,使更多人認識耶穌基督。傳教士不一定是神父、修女,你和我也可以。「你經驗到天主的愛和犧牲、天主在你身上的恩賜,從而轉化更新,然後與他人分享耶穌如何改變了你、為甚麼你如此快樂,讓他們也能感受到天主」。周神父肯定信仰分享和實踐基督徒精神的行動,「這樣你已是一名出色的傳教士!」 經驗今屆世青,巴西並不是唯一選擇。教區同步進行在港世青,由本月開始青年聚會,並將於七月在本港與巴西世青參加者同慶為期一週的會期。「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周神父道,「你能接觸來自不同學校和堂區,但擁有同一信仰的青年,分享彼此的信仰故事。」他續道,「一齣電影也只是一個大約兩小時的故事;分享數百人的故事,你能在哪裡找到?」(澄)        第二十八屆普世青年節及在港世青詳情:  http://dychk.org/wyd2013.asp 或 https://www.facebook.com/WYD2013Hong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