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90317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9.03.15
聖嘉祿學校六十五周年 堂校活動 創作壁畫
(本報專題)一九五二年,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戴天恩神父(Joseph M. Madeore)從廣西來港,於一九五三年在西環民房及貨倉建立聖堂—— 聖母玫瑰堂,及一九五四年租借樓宇作校舍,即聖嘉祿學校,教導當時失學的兒童。而在一九六○年,聖母玫瑰堂在堅尼地城蒲飛路現址建成,毗鄰的聖嘉祿學校亦於同年遷入。 堂校合一 設計壁畫 從堅尼地城站走到聖嘉祿學校與聖母玫瑰堂,沿途的外牆畫都塗上壁畫。而為慶祝創校及建堂六十五周年,聖嘉祿學校與聖母玫瑰堂於三月初,在蒲飛路校舍外牆繪畫壁畫,標誌堂校合一的辦學理念薪火相傳。 是次活動共有二百多人參與,包括師生、家長、舊生及神父,他們在兩天的上色日期間,分為四組,在不同時段參與壁畫創作。 該校舊生壁畫家陳英發在過程中帶領眾人為壁畫上色,此前二十四位對藝術科有興趣的學生,於一至二月共參與四次壁畫工作坊,並根據年級分四組,學習壁畫的繪畫技巧與方法。這些學生在三月擔當藝術大使,協助未有參與工作坊的家長及同學繪畫。 「讓小孩子到我跟前來!」 壁畫上,耶穌站在學校的門口旁邊,而多位背著書包、拿著樂器、笑容滿面的小孩子,朝著耶穌走去。聖嘉祿小學校長黎秀芳說,這幅壁畫的主題是「讓小孩子到我跟前來!」與二○一八年天主教教育日的主題相互呼應, 以回應瑪竇福音第十八章中,「耶穌說在天國裡,小孩子最大」。而這幅壁畫象徵小孩子走進學校,就是走進耶穌內。 黎校長講述戴神父的辦學理念以小朋友為本,稱「當時西環為窮社區,很多小朋友沒有機會上學」。她希望藉著壁畫展現戴神父關顧弱小、愛護小朋友的精神,帶出眾人六十五年來持守的辦學初衷。 從構思壁畫主題、到草圖起稿,學校都需要在堂區評議會上,與幹事及神父、修女商討。聖母玫瑰堂主任司鐸林銘神父說,不少教友的下一代都在聖嘉祿學校就讀,所以不少教友是次都以家長身份參與活動。林神父亦期望藉此壁畫,在社區內把戴神父的博愛精神發揚光大。 培養學生創意思維 增強歸屬感 畢業三十多年的陳英發去年回到母校,以自身經歷,在畢業典禮上向學弟妹演講。他為壁畫工作坊擔任導師,稱是次創作壁畫的靈感,來自聖堂的彩色玻璃窗,「聖堂玻璃感覺莊嚴,而小朋友則活潑」,他希望把兩者結合,給人新鮮的感覺。因此,這幅壁畫的上半部份以多種顏色,混合彩色玻璃的意念,而下半部則呈現小朋友走向耶穌的情況。  培養學生興趣與創意 壁畫活動除帶出天主教辦學理念及學校的發展歷史,校方亦希望在校園內推動藝術壁畫的創作,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創意思維。該校美術教師盧愛玲指這次經歷為學生十分難得,讓他們接觸更多不同的藝術範疇,如「學生不再是接觸課堂上用的廣告彩,而有機會接觸塑膠彩。」 參與工作坊的學生陳琬澄說,在工作坊期間回想學校中美好的時光,再告訴陳英發,讓他把構圖和意念結合在一起。這是琬澄第一次作壁畫創作,「牆壁凹凸不平,比在紙上畫畫困難」。 學生繪畫壁畫的時候,需要把紙上的圖案放大至牆壁上,所以他們亦在工作坊上學習使用水平尺,先在牆上放格子,再用鉛筆畫上圖案。 學生王文樂指每組有兩把水平尺,以確保在畫格子的過程中, 所有格子都是同一大小和水平。參與的學生都認為是次經歷十分難得。文樂則指從未想過可以在學校牆上作畫,而想到每天回校的時候能看到畫作,「都十分用心畫」。她為在校園留下自己的畫作、色彩而感到自豪,並認為活動增加自己對學校的歸屬感。 慶典加深堂校關係 為慶祝聖堂及學校前後成立六十五周年,聖嘉祿學校與聖母玫瑰堂於去年起舉辦多項慶祝活動,以紀念戴天恩神父為教育及教會的奉獻。剛過去的十月,師生及家長一同出席聖母玫瑰堂六十五周年主保瞻禮感恩祭及聚餐。 黎秀芳校長說,堂區修女及神父也經常出席學校的活動,學校本年五月的周年才藝匯演邀請堂區神父及修女出席;校方亦將會舉辦家長慕道班。該校一直為家長舉行牧民、福傳活動;而為了幫助家長認識基督,在開辦慕道班前會先邀請堂區的阮順蘭修女出席校內的牧民活動。 林銘神父雖然在去年才服務聖母玫瑰堂,他認為多項堂校合一的活動拉近了他們與學生的距離,學生在街上都會主動與他打招呼,「感覺親切,就如家人般」。
kjy12_20181111s
blackcat
黑貓畫寫世界
2018.11.09
西班牙馬德里(一) 千里婆婆
在2011年的馬德里普世青年節,我的接待家庭是位六十多歲的婆婆和公公,他們不懂英文,我也不會西班牙語,靠著身體語言和愛,我們衝破了語言障礙,彼此的關係不單只維持了會期的一週,而是到現在我還會於聖誕復活等大時節寄手作禮物給婆婆。可是,語言不通又如何溝通呢?記得第一封寄給婆婆的信,是用Google翻譯的,幾個月後,我收到一封寫滿西班牙語的回信,我再次用Google翻譯,卻讓腦袋充滿問號,那時還未到處旅遊的我沒有許多懂西班牙語的朋友,該如何是好?靈機一動, 想起自己曾於上海實習時認識一位墨西哥室友,他的母語不就是西班牙語嗎?熱心的他馬上替我翻譯,信中婆婆的一句「如果我能懂英文,便能好好地理解你的話」,讓墨西哥室友以後成為我和婆婆溝通的橋樑,每次我也先把英文內容發給他翻譯,再把一行行西班牙字抄下來寄給婆婆。直到幾年後,我收到她的一封信,便決意探望她。 我依舊拆開那封寫滿文字的白信封,一張婆婆的證件相從信中飄落在地。縱使過往的信都是婆婆寫的,但她總會把公公的名字也加在署名中,但這回卻只看到她的名字,翻譯後才得悉公公於去年回到天父家,當她收到我的信和一疊照片(包括當年在世青會期拍的照片)時,勾起她無限回憶,她對自己行動不便,不能來港探訪,感到相當抱歉…… 當時我想︰去年我不是一整年在歐洲嗎?怎麼沒有順道探望兩老?碰巧,該年的復活節,我剛好要到巴塞隆拿參加朋友婚禮,為了不想再錯失見面的機會,便決意於參加婚禮前跑一趟馬德里。 跟她用信件溝通確實頗為轉折,我在信中告訴她會到訪後,也不確定她何時才會收到消息,可是,我卻沒有其他聯絡方法,即使有電話號碼,我們亦言語不通。於是,我翻開當年世青的遊記,找到接待過我的堂區義工電郵地址,她很快便轉介了堂區神父給我, 因為神父認識婆婆,便在主日替我轉告她, 並把她的電郵告訴我。雖然電郵溝通比信件容易,但也許老年人未能駕馭電子科技。當我快要起行時,卻未能確定是否能與婆婆碰面,因為她提及自己正於姐姐在市外的家度假,並已吩咐女兒們,讓我先到她原來的家住下……可是我只能留下幾天便要往巴塞隆拿宴赴了。 我拿著那張熟悉的地址,終於來到她家附近的鬥獸場,是那個我們曾一同觀賞節目的場地,再往前走,平日沒有方向感的我也幾乎不用再查看地圖了,因為眼前就是那條馬路、那道小巷、那棟樓房、那扇鐵門。 那時已經入夜,我推開大廈鐵門,卻不曉得要往那層走,遂在信箱上找尋婆婆的名字。找到了!原來婆婆為紀念公公,還在信箱上留著他的名字。可是,信箱上卻沒有層數和房號,因為歐洲的樓房不高,信箱上不用寫層數和房號,郵差只以住客的名稱便能派件。我想︰既然已確定這兒是婆婆的住處,樓層還不算多,逐家拍門找也總可找到的。 正當我拉緊背包準備起步時,一位姨姨把我拯救了。她本是下樓掉垃圾而已,但看見我這位亞洲姑娘迷惘地看著信箱,便好奇地走來問好,剛好她認識婆婆,便直接把我帶到婆婆家。 「叮噹」,我預計會是婆婆的女兒應門,豈料,把門打開的卻是身高在我下巴位置、身型略胖、啡金色曲髮、掛著金絲眼鏡的婆婆!背包還沒放下,她已把我緊緊擁入懷中,我們用對方聽不懂的語言互相問候,表達久別重逢的興奮心情。冷靜後,她把電話交到我手,原來她的女兒在電話裡要替我們翻譯。原來,她誤會了我到訪的日子,便到了姐姐家過復活節,當她發現後,便馬上買機票趕回來!  那夜,我喝過她泡的一杯熱蜜糖牛奶後,便在昔日那張藏於櫃內的摺床上,睡得像貓兒一樣甜。(待續) 
kjy04b_20180506s
prieststory2
主教神父修女話當年 2.0
2018.05.04
天主的召叫(一) —— 避無可避的聖召
閻德龍神父於紅磡聖母堂主持彌撒後,常會問一眾小輔祭將來可會打算做神父,得到的答案總是:「沒有打算!」 閻神父(不禁搖頭):告訴你們,嬰兒領洗的我小時候做輔祭時,每當神父問我可有興趣做神父,我也會答: 「有!」其實只是為避免他繼續囉嗦。豈料神父真的帶我這位小三學生到某修院見負責人……幸好得到的答覆是:「他年紀仍太小。」哈哈!我當時的感覺是「逃過一劫」!  小學畢業後,另一位堂區神父又問我這聖召問題,惟一不同的,是他提議我除了走神父這條路外,也可考慮當修士,讀多些書以投身教育。他又坐言起行為我向聖母昆仲會寫推薦信,當時院長收信後叫我等消息,不久後果然收到修院接納我入初試院的電話。爸爸此前並不知情,但他支持我的任何決定:「你若真想入修院而又被接納,便去試吧!」 其實當時我完全不了解神父、修士需要做甚麼。入了昆仲會三年,修院卻忽然通知說第四年不再開辦,叫我們十多位初試院同學回家,以後只需要每個月聚會作深化培育。本堂神父知道後,竟繼續鍥而不捨地為我寫推薦信,這次是寫去香港仔聖神修院……兜兜轉轉,我終於正式回應聖召。 撫心自問,其實我從未想過做神父,原因有三:首先,神父要講道,以前的我很怕羞,最不喜歡說話……  聽到這裡,輔祭們打斷神父說話並起哄:不是嘛!  其中一位更搶著說:教友每次聽你講道也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呀!怕你突擊問問題呀!  神父不理他們,續道:第二,我不能飲酒,但神父要喝聖血!最後的原因,是我很怕屍體1。但後來我發現,聖祭禮時倒葡萄酒的份量可由自己控制,這解決了喝酒的問題;而在六十年代下旬於聖神修院讀神學時,暑假需要到醫院實習兩個月,其間要幫忙打包、送遺體入殮房,也就克服了害怕屍體這問題了。 你們相信吧!聖召是天主選你,而非你去選擇天主。我的聖召似是由「一雲」開始, 但其實早已被天主選上了!(待續)  註1:神父需要為亡者主持殯葬禮,亦經常需要為臨終者或病者進行病人傅油,故害怕屍體實在是當神父的一大障礙。
kjy06_20171224sb
happypoint
快樂宗點
2017.12.23
聖誕禮物
記得小時候,在聖誕節那天早上起床時,總會在窗邊看到一份聖誕禮物,父母詐作不知情, 表現出驚喜,又告訴我應該是聖誕老人送給乖孩子的,我當然深信不疑;之後每一年的聖誕節, 我都把聖誕襪掛在窗前,期待起床時收到意想不到的禮物。這個習慣維持了多年,直至有一年我發現父母秘密地把禮物帶到我的房間,我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我沒有怪責父母,反而知道可以直接告訴父母自己想要甚麼聖誕禮物,這是令作為孩子的我十分雀躍的事情。 有一年,參加了堂區神父安排的一次聖誕節探訪兒童院活動,神父請我們教友把家中的玩具捐助給那些被遺棄兒童,那是我第一次割愛,把自己心愛的玩具捐出,發現那些跟自己年紀相若的孩子們在接收到捐贈的舊玩具後,十分喜悅歡欣,於我們坐旅遊巴士離開兒童院時,他們仍不停跟我們鞠躬道謝。 這件事讓我深深體會到分享的重要性,學習到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自那時起,我不再要求父母買聖誕禮物了。 聖誕佳節之時,大家都有機會參加不少派對,派對中可能有交換禮物的環節, 大家都會花費在禮物上,也期望得到一份心儀的禮物。在這過程中,不少人會著重禮物的本質和價值,卻忽視送禮物的重要意義。送聖誕禮物給別人是要表達愛心、體貼和關懷,假如純粹是因節日的習慣而送禮物,便沒有太大意義。在現今充滿物質主義的社會上,大家更要小心不要被物質風氣過份影響個人的行為,也避免因思考買甚麼禮物而增添煩惱,有時候禮物的心意比其價值重要得多。假如要送聖誕禮物, 用心和真誠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