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a-2013032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3.24
聖保祿孝女會 書籍推介 從圖畫認識耶穌的心
  (本報專題)線條清晰,安靜地立在書架上,那是一本本色彩繽紛的圖書,而書中圖畫的主題總離不開耶穌。閱讀聖經以外,宗教書籍也是讓我們更認識天主的另一寶庫。擔心宗教書籍艱澀難明?不一定!書店裡,親切的聖保祿孝女會修女為我們介紹了一些充滿樂趣的宗教書籍,讓我們透過互動的方式,在紀念耶穌受苦和犧牲、準備迎接他復活的日子,更加接近他。 這次介紹的四本填色冊以圖畫為主,並附上文字作簡單描述。這些書增加孩子閱讀興趣的同時,也能把天主的信息帶給他們。( 見圖 1 至 3 )  齊來認識聖保祿孝女會 聖保祿孝女會於1979年來到香港服務,起初主要翻譯日文和意大利文兒童書,近年更撰寫及出版兒童聖經故事書《我的美麗聖經》,書中圖畫深受孩子喜愛。今天,香港分會共有五名修女,她們營運聖保祿書局,書局除修會出版品,亦出售不少其他中英文兒童書。修女們會帶同書籍、影音光碟、宗教文章、心意卡等等,到訪學校和堂區舉行媒體展覽,並繼續進行寫作及出版工作。如獲邀,修女們亦會舉行演講和不同活動。修女們現正籌備即將出版的新書《My Beloved Bible》(未有中譯),專為高小學生製作。 修會於1915年由真福雅各.雅培理神父於意大利北部一個城市創立。自成立以來,聖保祿孝女會修女秉承會祖的精神,利用媒體將福音喜訊帶給全人類。她們撰寫及出版不同的宗教、文化相關及個人成長類書籍。她們亦開設書局讓大眾到訪,尋找他們需要的書籍,並與她們會面。雅培理神父強調,修會辦的書局並不是售賣書籍的地方,而是人們尋找天主、真理和人生方向之地。修女們後來更製作電影、電台及電視節目。今天,修會已在五十個國家開設分會。 聖保祿書局:香港九龍彌敦道750號始創中心340室 http://paulineshk.org   
kjy03_20130324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3.03.24
與賽門.詹姆斯 一起走進大自然的世界
  大埔龍尾算不上是個水清沙幼的地方,可是,那兒環境優美,背靠八仙嶺,遠眺船灣淡水湖及吐露港景色。每逢日落水退時候,都吸引了不少遊人到來。我家正在龍尾附近,當大家正在鬧哄哄的討論將龍尾沙灘改建為人工沙灘,又建議將那裡居住的各種各樣生物遷離⋯⋯這讓我想起三位可愛的小女孩。 第一位女孩是 S a l l y a n d t h e L i m p e t 中的Sally。一天,她和爸爸到沙灘遊玩,在小小岩石上發現一隻很特別的帽貝(limpet shell),很想帶牠回家。但當Sally愈想把小帽貝從岩石上拔出,小帽貝愈是牢牢的緊貼在岩石上,一點也不退讓。最終,小帽貝被拔出,但卻緊緊的依附在Sally 的手指頭上。她懊惱極了,因為她用盡所有辦法,都無法讓小帽貝脫離她的手指頭,於是,她與這小帽貝共渡了艱苦的一整天。回到學校,生物老師告訴她﹕「帽貝可有二十年的壽命,而牠們一生都只活在同一塊岩石上。」你猜Sally最終如何對待這小帽貝?  另一位小女孩叫Jess( The Wild Woods ),她也有相似的經歷。Jess和爺爺到野林散步,遇見一隻可愛的小松鼠。Jess很想把牠收養作為寵物,於是跟著小松鼠進入茂密的叢林中。期間,爺爺告訴小孫女,松鼠是屬於野外,不能飼養。但天真的Jess仍然認為自己可以照顧好小松鼠,並打算為牠準備合宜的食糧和居所,她實在很渴望飼養這隻小松鼠。在追逐的過程中,爺爺雖然顯得有點狼狽, 小孫女卻樂在其中,直至他們來到瀑布前,她的堅持開始有所改變。究竟是甚麼改變她,讓她放棄飼養小松鼠的念頭?  最後一位女孩是 Dear Greenpeace 的Emily。她發現在家附近的池塘中,有著一尾鯨魚,而且是一尾巨大無比的藍鯨。她寫信向綠色和平(Greenpeace)尋求援助,希望可以指導她如何幫助這尾藍鯨。當然, 綠色和平並不相信在一個小池塘裡會有一尾藍鯨,但仍然給Emily回信。透過一封封的書信,Emily每天悉心照顧這尾鯨魚,但藍鯨願意一直住在小池塘嗎?  其實,以上三位都是英國圖畫書作家賽門.詹姆斯(Simon James) 筆下的小可愛。詹姆斯從小就熱愛大自然,要是在行人路上遇到蚯蚓,他會把牠們撿起,然後放回草地上,讓牠們安全返回泥土裡。詹姆斯最愛雀鳥美妙的歌聲,在《賞鳥人》(The Birdwatchers )中就講述了潔西與爺爺到叢林賞鳥的經歷。試想,如果你跟他們走進叢林,聽著悅耳的鳥聲,感覺會有多麼美妙!詹姆斯不少作品都以大自然為背景,並描繪小朋友與大自然有關的故事。在故事中,他不經意的滲入各式各樣生物的知識,像小帽貝可以有二十年的壽命;小松鼠不能作寵物飼養;藍鯨原來像候鳥一樣,是遷徙動物等。此外,詹姆斯喜歡用簡單的線條並漫畫的筆觸,表達小孩子活潑好動的一面。他筆下的小孩子對大自然充滿好奇,而且滿腦子「鬼主意」。當中簡單的對話,配合精采的圖畫,令整個畫面非常生動、吸引,同時亦帶動讀者走進故事,與主角一同享受大自然的美。 在上述三個故事中,Sally最後跑回海邊,毫不猶疑地「噗」的一聲跳進海裡!小帽貝於是脫離她的手指頭;Jess呢?因為與小松鼠坐在瀑布旁,她感受了大自然的美景,於是,飼養小松鼠的念頭隨即而消;Emily與藍鯨相處日久,也學習了不少有關鯨魚的知識。讀者也許能想像,長大後的Emily,一定會參與保育海洋生物的運動。  也許,我們都像Sally一樣,曾到海邊拾海星、捉螃蟹;也像Jess一樣,有想過飼養龍貓;亦可能會像Emily 般,相信自己能照顧一尾鯨魚!可是,當你知道世界上蜜蜂的數目日漸減少、大批鯨魚在海岸上擱淺、有北極熊入侵民居覓食……你便知道大自然在改變中,生物的生活方式也在轉變中。這改變是自然而發生的嗎?這些問題真值得我們深思。透過閱讀這三位小女孩的小故事,相信能讓我們更懂得愛護、關心大自然。畢竟,人類只是世界上的物種之一而已,我們應該學習怎樣與其他物種共存,而並不是改變牠們以適應人類。 初春時節,一家人可以到海邊細聽浪聲、到小山坡上遠眺大自然美景。當你愛上她,才會懂得愛護她、珍惜她。就好像她們三位小可愛一樣:  Humming to herself, Sally took the long way home across the beach. (Sally and the Limpet )  Jess loves being in the wild. (The Wild Woods )  Emily shouted that she loved the blue whale very much.  (Dear Greenpeace )   
kjy16b-20130324
icon42
書包.背包
2013.03.24
我的少林談
每逢星期一,我和組員們都會換上寬鬆的黑色長褲,穿上整齊的運動上衣,手持長長的木棍,在學校操場等待一個人的來臨。當他來到我們面前,我們匆匆把手中的木棍放到地上,然後向那人拱手,大聲道:「師父!」 你們猜猜他是誰?沒錯!他就是我們最尊敬的少林武術師父!中國傳統提倡尊師重道,所以面對教導我們武術的師父,當然要拱手以示尊敬。有人可能會問:「為甚麽你會接觸少林武術的呢?」 其實,我初次接觸少林武術是就讀中一時。當時學校舉辦了一個三日兩夜的少林武術體驗營,我看著有趣,而且媽媽又支持,便傻傻的報名了。起初還以為可以像那些武俠小說寫的一般,到宏偉壯麗、白雲繚繞的嵩山少林寺去拜師學藝,練成一身絕世武功,豈知負責老師告知,像我們這些普通的武術初哥是不能到莊嚴的少林寺的,只能到位於大澳的武術中心學習一些簡單的套拳。雖然我知道後失望了一下,但之後又滿心期待地跟在老師的背後, 朝著大澳進發。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這是我踏入營地,第一時間出現在腦海的話。中間一大片草地、旁邊的小井、充滿禪意的建築,還有環繞著我們的青山綠樹,就這樣成了一幅寧靜而優美的圖畫。面對著跟想像中差距很大的營地, 我驚訝得只懂直瞪眼看。 在這個環境下,我們終於學了第一套少林功夫 —— 「五步拳」。這套拳法是每個初學者必學的套拳,包含了少林武術最基礎的步法,為將來更困難的拳法打好基礎。三日兩夜的體驗營就這樣打一拳、踢一腳地過去了⋯⋯  回憶至此。經過了三年的訓練,現在我們已經可以獨立打出一套「陰手棍」了。當然下課後我們仍要拱手說一句 —— 「謝謝師父」! 
kjy03_20130317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3.03.17
從圖象看 李歐.李奧尼的藝術世界
  1959年, 4 9 歲的李歐. 李奧尼( L e o Lionni)創作了他第一本兒童圖畫書《小藍和小黃》。這本圖畫書以嶄新的視覺表現形式演繹了一個兒童故事,顛覆了前數十年圖畫書一貫具象的表達手法,被喻為現代圖畫書的革新者。究竟李奧尼施展了甚麼魔法? 一直在美國從事平面美術設計的李奧尼,雖然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卻醉心於藝術事業,在業界擁有崇高的榮譽。多年的工作經驗讓他精於運用平面設計上的各種視覺元素來創作。李奧尼在創作圖畫書時,並沒有使用傳統的繪畫形式,也鮮用畫筆顏料直接繪製。他大膽嘗試如拼貼、拓印等技巧來表達故事,讓讀者耳目一新。 李奧尼的《小藍和小黃》是以「拼貼」(Collage)的表現方法製作。拼貼藝術所使用的材料沒有特定限制,而每種材料都有其特性,有不同顏色肌理(Texture),拼合起來會有出人意表的視覺效果。《小藍和小黃》裡只用上顏色紙一種媒材,所有角色都是由手撕出來的顏色紙屑,然後根據故事的情節,貼成不同構圖的畫面。沒有具像的造形,也沒有人的五官表情;畫面雖然比較抽象,但跟文字故事並置起來的時候,卻出奇地配合。故事裡的小藍和小黃不過是兩個小圓點,但李奧尼明白讀者會把物件擬人化,特別是小讀者在讀故事的時候,圖象會被賦予生命,甚至因為沒有具體形象的指涉,閱讀過程中會投入更多的想像力,因而更能打動讀者。 《小藍和小黃》講述兩位好朋友尋找身份的經歷。愛跟大顆兒玩的小藍,一天偷偷離家去找小黃,兩人相見後開心相擁一起,合二為一變成一個小綠。他們走過公園,穿過隧道,爬過大山,玩了很久才回家。然而,因為他們變成綠色,爸媽都認不出兒子來。小綠(其實是小藍和小黃)嚇得哭出藍色和黃色的眼淚,幸運地眼淚又各自組合變回原形。爸媽弄清因由後, 大家開心地擁抱起來,變出更多顏色來。李奧尼用手撕下來的顏色紙屑拼貼了整本圖畫書,抽象的形象正好表現了奇異的念頭。書的開端是一張純白背景,畫面正中放了一塊以手撕下來、邊緣粗糙的藍色紙屑,底部的文字寫著「我是小藍」。李奧尼以最簡單直接的畫面,讓讀者直視小藍。就這樣,小藍便擁有了生命。李奧尼以大小不同的色塊象徵父母親和小孩,以不同散聚排列的畫面代表蹦跳好動的小孩,又以顏色透叠的效果反映角色的心情。其實這些表達手法都是平面設計學的技巧,不同的視覺元素影響著讀者的心理反應,而李奧尼在擺脫傳統的束縛之下,很隨心地把他的專業知識應用在圖畫書內,效果令人驚喜。 另一本作品《小黑魚》則用上大量的拓印技巧製作畫面背景,調稀的顏料先沾在有摺痕的紙張,然後印在畫紙上。淡淡的色彩表現了海水的透明感,不規則的紙張摺痕呈現海水隨機流動,這就是李奧尼重構自然的方法。水底的海草由有花紋的餐桌紙拓印出來,不同的顏色濃淡與海草的形態質感十分相似。故事開首和結尾出現大量小紅魚,其實是一些重複的蓋印效果,每一條小紅魚都是同一個模樣,配合了故事結局所有小魚齊心一致的共通性。除此之外,書內還用了其他物料來營造大海裡不同生物的形態,像以不同顏色渲染出來的石頭、水母和大魚等。《小黑魚》的故事講述小黑魚一次尋找自我的經歷,在整本書裡只有牠是用上實色處理,在偌大的畫面上,小黑魚一直是焦點,只是牠不自知而已。最後,小黑魚想到在大海生存的方法,牠不單帶領一眾小紅魚嚇退大魚,還因此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李奧尼在構思故事之初,已考慮到應以何種藝術形式配合故事內容。從他的作品裡,讀者可以看到只要在生活上所遇到的物料,李奧尼都嘗試放進圖畫書裡。這不拘小節和開放的創作態度,大大影響到其後圖畫書藝術形式的發展。其實圖畫書的可塑性就好像小朋友一樣,拋開成規,每一天都應該有新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