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4_20210926_s
400400中學文章
中學文章
2021.09.24
喜樂中學 文章 2021.09.26
鵷鶵  「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 意思是:南方有一鳥,名鵷鶵。從南海飛到北海,只在梧桐樹上停息,只吃竹子的果實,只飲用甘美的泉水。這時,一隻鷂鷹尋到一隻腐爛了的鼠屍,鵷鶵剛巧從空中飛過,鷂鷹抬頭看著鵷鶵,深怕鵷鶵搶去自己的食物而大吼。  若說鵷鶵象徵清高;那麼,鷂鷹恐怕便是世俗的象徵了。在如今光怪陸離的世上,像鷂鷹那樣,渴求形同腐屍般的金錢權利的人隨處可見。身為鵷鶵,基督的子民,我們或會堅守底線,絕不碰哪怕毫毛的,令人嘔心的腐屍;又或被社會的洪流所壓迫,逼不得已步步後退,最終放下了道德、尊嚴,以及我們所信仰的,同化成了鷂鷹。 有人會說,信仰能吃嗎?既然不能,又有何用?的確,信仰不是物化的存在,而是身在高於生命的地位——君不見古時不少基督徒為了教義,為了自己的信仰而成為殉道者?且看殉道執事聖斯德望,因為他人渴求利益和不盡職責的行為而被誹謗,他最終不僅選擇不為保存性命向有權勢之人求情,甚至在臨死前讓主寬恕那些迫害他的人,最後被石頭砸死。殉道像是離我們很遙遠,但事實上,當今無數的人都寧願屈服於利誘下,甘願讓自己的信仰走上真正的「死亡」;在最後,他們會用一連串的藉口,把自己的行為說成是被現實所害 被他人誘惑所致,信仰在他們身上僅能被當作碎石頭,任由他們在地上踐踏著。 「不要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習慣了黑暗就為黑暗辯護;我們可卑微如塵土,不可扭曲如蛆蟲。」 或許,我們在洪流下無法當一隻清高的鵷鶵;然而,我們生為基督徒要堅守自己的底線,明白自己要有所不為——可卑微如塵土,但不能扭曲如鷂鷹和蛆蟲那般,以腐屍為生命的所有:哪怕死,也不要讓他人玷污自己聖潔的靈魂。 倩旦   喇沙書院   2F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4b_20210117_s
400400中學文章
中學文章
2021.01.15
喜樂中學 文章 2021.01.17
在很久以前,一位少年自歎得不到快樂,終日待在家中,無所事事。 他只會在缺錢時才外出,找母親拿點零錢,母親亦沒有多少錢能給他,即使每天替人洗衣服,賺來的,也不過是幾毛錢。即使如此,她仍甘心情願把全部積蓄交給了那少年,甚至向人借錢,讓兒子能免受飢寒之苦,亦因而欠下不少債務。 旁人說他冷血,他說這是自在。他找不到快樂,於是他決定請教別人。 他找了路上的一個小胖子,問道: 「怎樣才能得到快樂?」小胖子帶點激動地回答:「嚐盡人間美食!」 於是,他走回母親家,向母親要了三萬元,拿到了,便直奔出外,買來沿途街上所有餐廳內的美食,吃著吃著卻毫不享受,肚子都擠滿了,只覺痛苦。 旁人笑他無知,他說這是豪爽。 可他的內心始終知道,這不是快樂。 於是,他走進了教堂,向神父問道: 「怎樣才能得到快樂?」「少年你去找你的母親吧!」神父似乎知道些甚麼。 「不!她不能把快樂帶給我!」少年堅決地說。「少年,相信我吧!」神父帶點慈祥地說。 少年只好急忙跑回家,可這次卻不太順利了。母親被一羣討債的人追著,好不狼狽,少年見狀立刻衝了過去阻止了那羣人,與母親相擁而泣。 這次他找到了自己的快樂了,他知道努力工作,抵還債務,並讓母親安心,是自己的快樂。 旁人讚他成熟, 他說這只是本份。 少年終究長大了。 的確,人總會犯下不少的錯誤,但哪怕錯誤再大,只要懂得悔改,哪怕改變得再少,但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不積小流,又何以成江海。即使是極微少的一件事也能帶你至千里,走向聖人的道路。 道俠行  喇沙書院  1G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190922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9.09.20
視障人士電子模式學習 幫助視障學生融入校園
(本報專題)九月是莘莘學子回校上課的日子,能看見教師站在黑板前,拿著粉筆寫劃著一字一句,對一般學生平常不過。但對於視障的學生, 你曾否想過他們怎樣在課室裡學習呢?  為協助視力障礙、肢體殘障等閱讀障礙學生學習,香港失明人協進會開展了「賽馬會無障易學計劃」,幫助他們使用電子模式學習,以消除與一般學生的學習差異。在八月廿七日的成效發布會上, 協進會會長莊陳有便表示視障人士可透過資訊科技,擴闊學習領域;而讀屏軟件亦可以為視障人士以聲音報讀手機和電腦屏幕的內容,幫助他們融入校園生活。 讀屏軟件與點字書 讓失明者進入書本世界 嚴重低視力、於閩僑中學就讀中六的楊恩華,於中三時開始使用電子模式學習。他對本報說,使用讀屏軟件學習,較以往以手指觸摸點字書上不同符號來學習方便。點字書是失明人士使用的文字,讓他們透過觸摸紙上的凸點去閱讀。 「每個人的觸感不一樣,我觸感的速度則較慢。」恩華一分鐘可透過觸摸,閱讀二十多個字; 而有些失明人士則最快可以閱讀一百五十至二百字。因此,在平板電腦上配合讀屏軟件「NVDA」(Nonvisual Desktop Access)讀出文字,能提升他的閱讀速度。 恩華在本年開學,便把購買的教科書,交給香港失明人協進會使用認字軟件掃描,「中文字較易出錯,便需由人手校對」,他補充說,全失明人士未能看到圖片,所以機構亦會替圖片附加描述。 一集哈利波特 點字版變七卷 現就讀喇沙書院中三級的鄭旨軒說,使用讀屏軟件代替點字書,亦減輕了書包的重量。電子書都十分厚重,而且一本傳統印刷書本需分為多冊的點字書,他舉例說,在心光的圖書館中,「一整個書架放滿分成許多冊的牛津字典;第一集的哈利波特需轉譯為七卷點字版本。」 邊聽電子書 邊聽教師講課 鄭旨軒為中度視障人士,他每天都帶著一部平板電腦及手提電腦上學。在課堂上,旨軒會帶著一隻耳筒,聆聽電子書的聲音,另一隻耳朵聆聽著教師的講課,並放大平板電腦上的文字,「其他人是由眼睛跟著看書本上的字, 而我們是由手指跟著平板電腦上的文字掃」。 旨軒補充說,他們在電子課本上只需輸入關鍵字,便能在書本中尋找到需要的資料;並在文件上標註筆記及改動。而當他遇到不懂的文字時,能夠即時在電子課本上標記那個字,然後聆聽電子發音,在課餘時也能自學。 恩華說,以往「我們難以準時交功課給教師」,因為在未有電子課本的日子,若教師不懂得點字,學生在打字機打下答案後,需先交由機構把點字答案轉為印刷版,才交給教師批改。然後,教師再把批改後的功課交由機構轉為點字版本,才能成功交回學生手中;考試亦然。但恩華說,他現時能直接在電腦上寫功課,並電郵給教師,更直接方便。 團體培訓教師家長  幫助青少年克服困難 香港失明人協進會高級項目主任周家邦說,此計劃亦會向閱讀殘障人士、學生及其家長和教師,提供培訓及支援,教導他們使用讀屏軟件;及提升和研發相關的輔助工具。例如,該會便為上述NVDA讀屏軟件,開發附加軟件和加入新功能,製作適合香港用家的報讀中文的語音引擎。 周家邦指出,香港較少適合視障人士的無障礙電子書,「許多電子書是給人『看』的,NVDA無法讀出這些電子書的內容」,因此,該計劃為閱讀障礙人士製作無障礙的電子及觸覺教材,「除了教科書外,有些失明人士會帶一些課外讀物來轉換為電子書籍」。
kjy12a_20160508s
路上風景
2016.05.07
一切從閱讀開始
4月23日是世界閱讀日,亦是英國大文豪──偉大的詩人和劇作家莎士比亞(1564-1616)逝世四百年的日子。 剛好就在這一天,我去聽了白先勇教授的文學講座「我的寫作道路」。主持講座的盧瑋鑾教授,也是我們熟悉的小思老師。 白先勇,這位台灣著名的小說家,已年近八十。他站在台上,侃侃而談,風趣幽默,愈談愈起勁,台下笑聲不絕。 他的創作之路,始於他的童年。1937年,白先勇生於廣西桂林,父親是抗日名將白崇禧將軍。七歲那年,他患上肺病,那時肺結核沒特效藥,也是極易傳染的疾病,大家都談「癆」色變。他既不能上學,在家中亦被隔離。在養病期間,人家的孩子打球去,他只能躲在家中看連環圖、聽故事。家裡的廚子老央,可說是他第一個啟蒙老師,老央為他講《說唐》,對於「薛仁貴征東」等故事,他聽得津津有味。 一病四年,他的童年就在與世隔絕中,孤獨度過。病愈後,他重回人間世,小學、中學生涯,一片緊張。除了拚命用功讀書,在學校的世界之外,他鑽進另外一個世界──小說的世界。每到寒暑假,他便努力看書,《蜀山劍俠傳》、《啼笑姻緣》、《風蕭蕭》、《家》、《春》、《秋》、《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似懂非懂的,他全看了。小學五年級時,他已開始看《紅樓夢》,如今,床頭擺的仍是這部小說。 抗日戰爭期間,因為逃避戰火,他與家人到過重慶。日本投降後,遷到上海和南京,他曾就讀於南洋模範小學。1948年遷居香港後,在九龍塘小學唸五年級。 「那時教中文的李老師,很喜歡我的作文。我的文章經常貼堂,那是好大的鼓勵啊!」白先勇笑著說。 到中學,他升讀喇沙書院。當時的中文老師很嚴厲,要求他們背誦古典詩、詞,以及古文,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還要背默。當時他雖然感到很「痛苦」,但後來便覺得終生受用無窮。 至1952年,白先勇隨家人移居臺灣,在建國中學初三那年,他遇上了第二位啟蒙老師──李雅韻老師。她是國文導師,為他啟開了古典文學之門,亦鼓勵他寫作投稿。他投了一篇文章到《野風雜誌》去,結果刊登了出來。 李老師鼓勵他說:「你這樣寫下去,二十五、六歲,不也成為作家了?」她那句話,對他影響甚深。從那時起,白先勇便夢想以後要當「作家」。 你瞧,踏上作家之路,就從閱讀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