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40204new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4.02.04
獻主會溥仁小學
同心嘉年華 推廣共融精神
(本報專題)獻主會溥仁小學早前舉辦「同心嘉年華」,有「並駕齊驅扭扭車」、「民族手繪樂」、「以歌會友 busking」、「獻主會士多義賣」等活動,家長、學生及街坊包括少數族裔家庭踴躍參與,傳遞共融的信息。二年級學生陳卓琳當天參與了民族手繪樂,見到少數族裔為自己畫上印度手繪時,大感新奇,直言當天的活動十分有趣。   獻主會溥仁小學一直推行融合教育,歡迎非華語、有特殊教育需要等學生入讀,提供適切的教學活動。現時學校的非華語學生大約佔兩成,包括印巴籍和泰籍等。卓琳的班上也有其他國籍的同學, 他們在學習時也會互相幫忙。   在「同心嘉年華」中,學校邀請服務少數族裔的團體擺設攤位和講座,介紹支援少數族裔的服務,例如功課輔導班、中文適應課程等;家長及學生也幫忙擺設攤位活動,鄭兆琦老師及梁曉晴老師欣見不同單位的參與,認為這凸顯共融的信息,而活動除了讓本地人士更加認識少數族裔的文化外, 非華語學生及家長也藉此知道更多社區服務,與社會接軌。   連繫社區 傳播共融信息   四年級學生陳卓盈最喜歡當天的「並駕齊驅扭扭車」及「lego」活動,她說在活動中,認識到更多不同地方的文化。卓琳及卓盈的媽媽高興見到女兒在學校推廣共融文化的環境下,學習尊重及關顧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在相處中有所成長。   二年級學生鄭嘉希、五年級學生鄭梓言及四年級學生鄭仲喬也有份參與嘉年華活動,除了協助主持攤位活動外,也有參與遊戲, 學習到運用不同語言來打招呼,也試穿不同的民族服飾。嘉希的媽媽樂見孩子學會與不同背景的同學共融相處,接納及包容彼此的不同。   校長余詩慧表示學校作為社區群體的一部分,一直向學生傳遞共融的信息,期望藉此嘉年華活動,推廣共融精神,連繫社區,發揮天主教教育的角色。   幫助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 展現才華   張寶珊老師表示,為幫助不同背景的學生學習,學校特設非華語學生中文學習支援計劃,在中文課中,為低年級學生進行小組抽離教學,在高年級的中文課中,教學助理則會入班進行支援。而在課後支援上,學校也為非華語學生安排星期六的中文小組及課後拔尖補底小組等,幫助他們學習中文。其中一位泰籍六年級學生李世文表示, 每當在學習遇上不明白的地方,老師都會熱心解答問題,幫助他跟上學習進度。   另外兩位泰籍學生:分別就讀六年級的陳初二及四年級的錢貝儀都表示,學校給予他們機會參與不同的活動及服務,例如中文班、跳舞班、風紀等,所以很喜歡學校的學習環境。   另一方面,為促進共融及幫助非華語學生及家長與學校接軌,學校也設有不同的校本共融活動,例如伴讀大使,由高年級華語生夥同低年級的非華語生閱讀;學校也設有翻譯服務,在家長講座中提供翻譯,也讓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可透過翻譯明白學校的文件。   學校於本學年停收小一學生, 現只設小二至小六級,校方將其中的課室改為非華語學習室,展示了非華語學生的作品,讓他們獲得自信心。曾韻暉主任說:「學校是一個小社區, 我們希望在小朋友年幼時播下共融的種子,讓他們知道面對每人的不同特質時,要學會互相尊重。」 余校長補充,學校一直用不同教學方法,支援具有不同學習需要的同學,「期望讓他們有平等的學習機會,展現才能及展現基督的愛。」(吳)
kjy10_20231217_f
400 400 喜愛小學動態
小學動態
2023.12.17
喜樂幼小 - 動態
寶血會思源學校•公教教師聚會   (本報訊)寶血會思源學校於11月13日舉行公教教師聚會,主題為「愛.無花果」,由公教老師邀請非公教老師一起參與。聚會開始前,校牧吳燕薇帶領做簡易伸展操,讓老師們暫時放下身心的重擔,輕鬆愉快地享受聖神的臨在。   接著,校牧以「無花果比喻」帶出聖經的真理,比喻老師就像播種者一樣,要時刻儆醒,天天跟隨主,肩負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的原則,用愛教導學生,發揚基督的仁愛精神,共同實踐「敬主愛人」的校訓。最後,他們以詩歌「播種者」作結束,並在學校的無花果樹下拍照留念。(喜)   慈幼學校•無原罪聖母瞻禮   (本報訊)慈幼學校於12月1日在中學部禮堂舉行無原罪聖母瞻禮,主題是「在學校成為酵母」,主禮嘉賓是林仲偉神父。   林神父說眾人不要犯罪,聖母無染原罪是與天主合作,而天主憎恨罪惡。他說森林有獅子和狐狸,牠們非常飢餓,但同時見到一隻兔子,大家互不相讓的情況下問大師,最後大師割下兩塊大腿肉給牠們吃,接著牠們成為大師的入室弟子。罪令眾人變得野性和兇殘,大師犧牲忘我的精神,教導世人要關心和同情別人。   接著,林神父主持基督小先鋒宣誓典禮,團員在師生面前作出承諾,做一個愛主愛人的小先鋒。(年)   海怡寶血小學•朝聖之行   (本報訊)海怡寶血小學於11月21日前往青衣聖多默宗徒堂,舉行每年一度的朝聖之行,期望學生透過活動,認識聖多默宗徒的事蹟,學習他忠信於耶穌基督的芳表。   活動當天,師生和家長一行70多人,懷著興奮心情出發。在整個朝聖旅程中,得到堂區導賞員的悉心安排,並用心地從聖經中,詳細講述宗徒聖多默如何與復活的耶穌基督相遇,堅強信德,繼而到達印度傳教,為主作證的事蹟。期間師生和家長們亦參觀了聖堂的各樣設施和聖物,並得知有關「聖門」、「洗禮池」、「祭台聖像」、「聖體櫃」和「多默聖髑」等的設計和含義。參與者都很投入,留心聆聽導賞員的講解。   最後,校長黃德才代表學校致送感謝卡予周阡行神父,並由同學帶領參與者以信友禱文作結束祈禱。(樂)   獻主會小學• 聖母無玷始胎慶節暨無玷聖母獻主會會慶日   (本報訊)12月8日為聖母無玷始胎慶節暨無玷聖母獻主會會慶日,獻主會小學為此舉行了祈禱會,由校監簡立和神父主禮。眾人恭敬獻主會的主保——無玷聖母。   在祈禱會中,參與的老師和學生先聆聽了一段福音(路一26-38),接著簡神父在講道中分享了聖母勇於服從天主的芳表,並提醒大家要勇敢回應天主的邀請,樂於承行天主的旨意,關心和幫助身邊有需要的人。   聽過福音和神父的分享後,公教老師代表、學生代表和學校的職工分別讀出祈禱文,聯同聖母一起獻上禱聲。然後,神父、老師和學生互祝平安,並一同詠唱聖母頌。最後,神父祝福大家,祈禱會禮成。(少)  
kjy14a_20230604_f
400400中學文章
中學文章
2023.06.04
喜樂中學 - 文章
一次聖堂朝聖的體會   走進聖母領報堂的大門, 映入眼簾的, 就是一幅巨大的壁畫。壁畫上耶穌握著旗幟代表他的復活,同時他的周圍金光四射象徵著他那不可侵犯的神聖。每個人都充滿敬意地望著耶穌,他們把手放在心口上,或者捧著聖經,又或者雙手合十。有的人向著耶穌舉起一隻手似乎在傾訴著甚麼。祈禱過後,我們順著修女的指示向左右望去,看到彩色玻璃窗,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窗穿進聖堂,在靜靜地訴說著耶穌死亡和復活的故事。隨後我們便去聖體堂和聖洗堂參觀,在聖洗堂那裡我了解何謂「洗禮」。把祝聖過的水倒在、灑向受洗者頭上,叫「領洗」。「浸洗」則是把全身浸入水中,然後扶起來施行。受洗是天主教和基督教一種很重要的儀式, 受洗代表著受洗者願意與主「同死」、「同埋葬」,象徵著與過去的罪惡徹底決斷,與主一同復活,預表一個全新生命的開始。我以前只是聽說過「洗禮」,但是對於「洗禮」具體要進行甚麼儀式一概不知, 通過這次參觀聖堂,我對天主教的認識更深了。   接下來我們去了聖多默宗徒堂參觀。上了樓梯的右手邊能看到一幅聖像,據介紹,為了紀念傳教傳到印度,所以畫上有些天使是印度人。而樓梯左手邊的地上有條魚,魚尾對出的地方有扇門,門上有16 幅傳教士的銅畫,他們的形態各不相同, 分別代表著每個傳教士的故事。敲三下, 穿過大門走到聖洗池邊上,抬頭一看便能看到天窗的牆壁上鑲入了幾幅壁畫,再往主聖堂裡走能發現這是一幢具現代化風格的建築物,與歐洲的教堂極不相同。轉眼間就到了聖體小堂,一進門就能把聖母抱子的聖像盡收眼底, 同時,我們也了解到耶穌的聖體和聖多默的聖髑也都存放在聖體小堂。   坐在回家路上的巴士時,我在想耶穌在人間的一個延續,他的降生和死亡,以及他為世人的救贖,都與我們息息相關。他把自己的生命和人性獻給世人,使人間充滿愛與和諧。我們每個人也都應該對天主充滿感恩之心。   梁曉婷  石籬天主教中學  2A  
kjy05_20230604_f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3.06.04
微小的願望
你有些甚麼願望?可能是到外地旅遊、得到最新型號的手提電話,或是學業成績更進一步……但今次共讀繪本中的小主角, 他的願望十分微小,只是希望住進一間有屋頂的房間, 和睡在一張床上。   一個住在印度加爾各答的小男孩,只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住進有屋頂的房間,和睡在床上。他的爸爸是個農夫,因為農作物失收,只好賣去農地和牛,最後連小屋子也賣掉。小男孩出生後不久,爸爸便去世了。男孩和媽媽相依為命,從小成了乞丐,在街頭露宿,下雨時要四處躲避,還會被人驅趕。小男孩通常在大旅館前面行乞,趁著旅客外出時上前求乞。後來,媽媽病倒了,而且愈發嚴重,男孩用盡所有錢買來營養食物給媽媽吃,還是沒有改善。媽媽告訴男孩,德蕾莎修女(德蘭修女)創立了一個垂死之家,如果能把她送到那裡,便會得到照顧,可能會好起來。兒子按媽媽的要求到街上求助,結果媽媽被送到德蘭修女的垂死之家,可惜並沒有回來,小男孩知道她已經病逝,但臨終前能得到修女們的照顧,小男孩也感到安慰。往後的日子,小男孩只能獨自面對,繼續行乞。他棲身的地方環境十分惡劣,甚至要與老鼠為伴。不久,那裡爆發了傳染病,小男孩也得了病,被送往醫院。小男孩雖然身體不適,卻因為第一次乘坐汽車而心情興奮,一直往窗外望。在醫院那裡,他終於可以住進有屋頂的房子,睡在床上,還有人送飯給他吃,這就是他夢寐以求的生活。即使外面風大雨大,小男孩也不需再害怕, 他感到無比幸福。小男孩察覺到照顧他的人,都戴上口罩和手套, 而且不讓他離開房間,他看見隔鄰的病人去世,也自知病情愈來愈嚴重,一天一位修女來了,他走到小男孩的床邊,並沒有戴上手套,她握著小男孩的手,眼裡充滿淚水。小男孩不想離開,他剛開始過著夢想中的生活,他已經沒有親人了,也不想再當乞丐……   共讀指引   我們認為理所當然、平常不過的生活條件,對於生活在極度貧困中的小男孩,卻是遙不可及。再想到他接連失去父母,得不到照料和關懷,使人更加不忍和感傷。後來他因病住到醫院去,能夠「有瓦遮頭」和得到照顧,反而讓他感到幸福。到他彌留之際,修女握著他的手,讓他有尊嚴地離去。小男孩這樣走過了短促的人生旅程,實在令人痛心。家長跟孩子共讀後,可以讓孩子知道這些故事, 並非全然虛構,同類的事情仍在發生,德蘭修女創立的垂死之家也確實存在,為的是讓貧窮無助的病人,在病重時能得到照顧,享有尊嚴,並感受天主的愛。   繪本看世界   德蘭修女在1950年創辦了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並成立了垂死病人的收容所。她走遍加爾各答的街頭,把被遺棄、奄奄一息的病人帶回收容所照顧,給予他們溫暖和安慰。德蘭修女又設立了孤兒院和庇護所,收容棄兒、傷殘病童和弱智兒童。她懷大愛做小事的精神,使人十分敬佩。直到現在,修會仍在世界各地為貧病的人服務。德蘭修女在197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並於2016年獲教廷正式冊封為聖人。   《屋頂》   作者: 李家同 繪者: 鄭慧荷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ISBN : 9789570836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