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a-20121209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2.12.09
小學生可否讀經典?
  小學生可否讀經典?這是家長讀者常有之問。 小學閱讀可分為三個學習階段:初小(小一、小二)、中小(小三、小四)及高小(小五、小六)。 近十年由於香港家長重視培養子女課外閱讀,不少學生在中小時開始嘗試自主閱讀,到高小時便逐漸培養出自主閱讀的興趣。樂於閱讀的學生,古典文學和現代經典自然可以成為他們一個閱讀選項。 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可以在選擇作品時多下工夫。本欄曾三次介紹「選讀經典,四個效標」。其中「親近性」(Accessibility)和「示範性」(Good Example)兩個效標,亦可作小學生選書參考。 就「親近性」而言,若故事主人翁是兒童、少年或動物,故事內容涉及冒險、歷險、奇幻、歷史或成長,均屬少年喜見樂聞,較具「親近性」。此外,若作品寫來淺近易讀,少年讀者亦會樂於閱讀,亦入「親近性」之列。 一般古典文學作品,其原著語文艱深,並不適合華人小學生。幸而西方各大出版社,均請專人寫作古典文學簡易本,不少且由高手執筆,語文水平適合小學生閱讀。 除了選讀「古典」簡易本外,我們更可直接了當,選擇「當代」優秀少年文學作品。英美兩地每年均會選出兒童及少年故事,頒發獎項,其中歷史最長、最有公信力的是美國紐伯瑞兒童文學大獎(Newbery Award)。自一九二二年開始,頒發金獎(Newbery Medal) 及榮譽獎(Newbery Honor Books)。這些得獎作品如今已成為當代兒童少年文學的經典。 以連獲三屆榮譽獎的作者Alice Dalgliesh為例:  1945年The Silver Pencil  1953年The Bears on Hemlock Mountain  1955年The Courage of Sarah Noble  上述三本入選作品均屬文字淺近,適合有自主閱讀興趣和能力的小學生閱讀。三書雖文字淺近但文學手法豐富,甚有「示範性」。以《喜怒山上的熊》為例,短短五十六頁篇幅,已經用了兩個文學手法: 一是擬聲詞(onomatopoeia)。麥芷蔚同學深有體會,寫出了她的讀後感,甚有見地,值得細讀。 本書另一個文學手法是獨白(monologue)的運用,在兒童故事中,獨白經常出現,它可以是一個人的活思想,也可以是一個人行為的前奏。 作者另一本獲獎作品《莎拉的勇氣》語言簡潔樸素,敍述美國拓荒時期,生活艱苦,八歲小女孩莎拉要跟隨父親遠赴外地,覓地蓋屋。她要單獨在山洞生活,代替母親照顧父親,更要學懂與土著印地安人相處。書中小女孩向印地安小孩講讀聖經故事,並立志將來長大當教師等情節,十分感人。 袁智健同學翻譯了本書首章數段,小女孩莎拉開始接受環境的挑戰,躍然紙上,值得一讀。  
kjy11b-20121209
奇妙大自然
2012.12.09
夜行小蝙蝠
如果問小朋友蝙蝠是甚麼動物, 有時會得到有趣的答案。是鳥類?是昆蟲?也不是,蝙蝠是一種能飛行的哺乳類動物。蝙蝠佔了香港哺乳動物品種數目約一半,是一個龐大的家庭呢! 蝙蝠在郊區甚為常見,數目很多。看過外國電影的話,或許會對蝙蝠有不同的偏見:蝙蝠都會吸血或常發出刺耳的尖叫聲。 其實,蝙蝠中有分食蟲性蝙蝠和食果性蝙蝠,牠們也分別為自然環境帶來很重要的好處。 人們對蝙蝠印象就是食蟲蝠,除了食蟲,有的還會食肉和吸血。食蟲蝠能維持夜行昆蟲族數量的平衡,當中很多農作物害蟲如甲蟲和飛蛾也是牠們覓食的對象。食蟲蝠體形較小,牠們通常視力退化,眼睛小,主要依靠回聲來辨別物體。 另外,果蝠主要食用花蜜和果實而不吸血。牠們的角色則是幫助植物傳播,不少在夜間開花的植物也要依靠小果蝠來傳播。水果為食的果蝠體形較大,視力好,眼睛大,主要依靠視覺來辨別物體。
kjy03_20121125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2.11.25
大地的守護者
  人和自然的關係就像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相同的均衡點,這個均衡點是維繫關係和諧的重要基礎。 —— 劉清彥   近年 ,環保備受人關注,因為地球的資源愈來愈短缺,地球資源正要面臨耗盡的危機。此外,環境的污染已到達危害人類的生存,世界各國為此而敲響警鐘。其實,人類應該醒覺 —— 我們不過是地球的守護者,地球上的一草一木,並不屬於我們。正如《天堂樹》這個故事所述,造物主在世界伊始的時候,開墾了各式各樣美麗的大花園,並且在每一片土地上種滿了可愛的植物,給予人類欣賞和享受。其中,長滿大樹的花園最是可愛 —— 鳥兒在大樹上造窩,養育下一代,締造幸福的家庭;鳥兒的歌聲在茂密的葉叢中顯得份外清翠悅耳;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動物盡情奔馳,自由躍動;人類則在造物主布置的世界花園安然居住,享受造物主的照顧及賜予,建構出一幅有生命力的動人圖畫。 然而,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人類自以為是地球的主人,是大自然的操控者,可以任意改變其他物種的命運,或憑己意決定他們生命的長短,或支配大自然的發展方向,大量砍伐樹木,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建造龐大的房子。貪婪的人類只考慮自己的喜好,縱然有充足的資源,亦不惜移山填海,搭建一座又一座華麗的王宮,千廳萬房放滿各式各樣的精品,窮奢極侈;而一幢高於一幢的摩天大廈,也不過為炫耀自己的才能,圖想人類的建築能夠比天高。人類太貪婪,無法滿足的欲望,終於毀掉造物者的花園,樹林給砍光,鳥兒失去了家園,動物也沒有棲息之所,世界黯然失色,死寂一片。 最後,一位小女孩因為看見破爛的世界,她傷心得很,決心恢復久違了的世界花園。小女孩從一顆小種子開始,把它埋在土地上。經年累月,發芽成長,一根一根的樹幹組成了一個個新的花園,吸引了從四方八面而來的生物,以大樹林作棲息之所。誠如劉清彥在《圖畫書的生命花園》所稱,圖畫書能在小孩心靈依然單純的時植入他們的心,讓他們明白從認識自己,與他人,以至自然共生的道理。 作為守護者,我們要認識、愛護大自然的家,領受造物者為我們所創造的,並學習好好地守護它,猶如我們絕對不會把垃圾扔在家裡,也不會因一時之快,破壞家中一桌一椅。大衛卡里的《森林是我家》正引領讀者領受造物者所創造的和諧世界,教我們明白必須愛護這個「家」,並當這個家的「守護者」。《森林是我家》的大熊因為得到一把寶劍,他十分神氣說:「看我的厲害!砍!砍!砍!」於是,把東西都砍得裂成幾段,包括水壺、南瓜、石頭……為了顯示自己的威武,大熊還帶著寶劍到森林裡,把樹幹、樹枝砍得東歪西倒,滿地都是木頭和凌亂的枝葉,「大熊一直砍到肚子餓才停下來」。 沒想到當小熊回到家裡的時候,牠竟發覺家裡遭大水沖毀了,牠生氣、憤怒,並想要找到毀了牠家的凶手。首先,牠去找守水壩的水獺,水獺說不是牠的錯,是山豬的問題,山豬告訴大熊是狐狸闖的禍,狐狸卻投訴小鳥,小鳥很委屈地把事情的經過告訴大熊——牠棲身的樹給砍了。原來,真正的原兇是大熊自己,是牠把森林的樹木都砍光了,小鳥沒東西可以吃,只好吃狐狸的水果;狐狸因為小鳥吃了牠的水果,牠便放箭趕走牠們,卻射中了山豬;山豬中箭,痛得跑去找水獺幫忙,忙亂中卻嚇倒了水獺,忘了關水閘,大水最終把大熊的家沖毀了。 當明白一切都因自己而起,大熊決定必須為這件事情負起責任。牠把盾牌送給水獺,用以抵擋有人來犯;牠為山豬拔箭療傷。牠提了兩大袋水果送到狐狸家,並在空曠的樹林,種下了一批新的樹苗。大熊明白自己隨隨便便的破壞林木,不但傷害了大家,連自己也不能倖免。因為大自然的定律是彼此依賴,環境破壞了,很容易造成失衡的狀況,縱使再作補救,我們也得花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修復;更甚者,我們永遠無法挽回自己曾經造成的破壞。    
kjy02_201211182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11.18
煉靈月探索生與死 陳永超神父談寵物離世情
   忠心耿耿的小狗、機靈敏捷的貓咪、溫馴可愛的兔子 ……這些動物走進人類的家,成為我們家庭的一份子,彼此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無奈牠們的壽命較人類短,面對寵物離世,主人不情願分離卻又無可奈何,接受本報專訪的陳永超神父也有類似經驗。 到底我們心愛的寵物死後會否升天堂?死亡又是否生命的終結?就讓超神父為我們一一解答。      (本報專訪)「我小時候家中飼養了一頭唐狗,名叫『狗仔』,但其實牠是『狗女』」,這是超神父幽默的開場白, 「正因牠是一頭雌犬,牠會誕下狗寶寶、照顧牠們成長,為當時年幼的我也是一種生命教育。」後來他也有飼養過其他大大小小的動物:鴨子、小雞、魚、烏龜等,但另一次與動物的深刻接觸,則在他成為神父,在大埔聖母無玷之心堂區服務時發生。 從分離體會珍惜 他當時正考慮飼養一頭寵物,剛好有教友邀請他照顧一頭斑點狗。「本來是打算養小型犬的,但牠那時候只有一個多月大,傻頭傻腦、眼睛大大的,十分活潑可愛。看見牠,我的心情似乎也會變得開朗」,於是超神父便毅然負起照顧這頭小狗的責任。一人一狗共度六年的光陰,無奈因職責所在,超神父接受教區的安排,到另一堂區服務而面對分離。「和牠相處最深刻的經驗,便是和牠分離。新堂區沒有足夠的地方給牠活動,環境不適合牠,因此只能無奈放棄。」 他安排了小狗到明愛荔枝莊的營地生活,此後他們再沒有見面。「的確很捨不得」,面對與愛犬分離,知道以後再不能照顧牠、和牠一起生活、回家時再沒有牠熱情的歡迎,當時超神父甚至有點逃避。「我沒有再探望牠,因為我知道看見牠只會更捨不得,亦知道牠也跟我一樣。」但他仍非常關心愛犬, 他一直有從教友口中了解愛犬的現況,「牠起初跟該園的狗隻相處得不太愉快,但後來有愛狗的露營人士收養了牠,現在牠的生活環境和條件都不錯。」超神父補充:「最重要知道牠生活安穩。」 從死亡認識生命 超神父表示,從信仰的角度來看,和寵物相處可以經驗到天主創造的奇妙,「雖然牠們只是動物,但牠們能夠洞察和明白人的心情,譬如說主人心情不好時,牠們也會比較沉默。」既然動物和人也是天主的創造,哪麼是否有天我們能在天國與我們死去的寵物相遇?超神父強調,「我們該擔心的不在於牠們能不能進天堂,而是我們能不能進天堂。」他解釋動物與人不同,牠們沒有自由意志去抉擇行為,只是按照天性生活, 「所以動物不會做壞事,你或會說:『那頭獅子、那只鱷魚曾奪去人的性命!』但那只是牠們的天性,牠餓了便要吃,受威脅便要保護自己,牠不會懂得選擇這個是人、那只是小鳥等等。」超神父認為動物只是按天主的計劃生活,牠們自有天主恆常的照顧,「所以有一些說法是,牠們也可以在天堂。」 「但人的存在最為獨特,人與其他受造物有所分別。」超神父解釋,人擁有身體和靈魂,出生時兩者已結合,死後靈魂便會離開肉體。因人擁有自由意志,可以選擇做對的事、決定不做錯的事,所以只有人死後才有以下的狀況:生前行善避惡、順從耶穌基督的到天堂,行惡不行善的便會下地獄;所以我們該操心的,是自己死後的終向。 雖然知道喜愛的寵物在離開後自有天主好好照料,人總是難免傷心,而超神父認為面對的最佳方法,便是接受離別 。「沒有人、沒有動物植物可以存留到永遠,這是一項真理。但生命並非完結後便一無所有,在動物的後代、甚至植物的種子身上,我們看見生命的延續。」面對死亡,我們更要學懂珍惜、善待和尊重生命,這樣的態度更為積極。(澄)       死亡帶走寵物的生命,也帶走我們身邊親友的生命。超神父指出我們要接受自己的哀傷和掛念,也要認識自己將來的死亡。他補充:「你不能再聽到亡者的聲音,也不能再接觸他們;他們的確離開了我們的生活,但並不代表我們和他們的關係完全斷絕。」超神父解說,在祈禱中,我們透過信仰同一的天主,仍能與亡者有所聯繫。 教會將十一月定為煉靈月,為在煉獄的亡靈祈禱,「一些信友不是壞人,也沒有離棄天主,但因他們的信仰不完整,死後未能立刻進入天國,所以在另一個階段準備自己。」超神父續道:「教會將這個階段稱為煉獄,而當他們全心去愛和仰望天主時,他們便會得到進入天堂的恩寵。」他鼓勵小孩子偕同教會為亡者祈禱,配合天主的愛,祈求仁慈的天主賜予恩寵, 讓亡者早登天國。    哀傷時,超神父鼓勵小孩子祈禱:  「天主,求祢安撫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學懂珍惜生命, 更認識我們死後的永恆生命是來自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