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2_20221211_fade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2.12.09
喜樂中學-動態
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中小學部慶祝瑪利諾日   (本報訊)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中學部及小學部早前一同慶祝「瑪利諾日」。   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中學部)在午飯時段舉行音樂會,學生同唱聖詠歌頌天主。其後,學生在學校禮堂參加特別的慶典,包括有關瑪利諾神父傳教歷史的問答遊戲。慶典以高唱聖詠《天主聖神》,祈求聖神保守並光照傳教事業作結。   小學部方面,於瑪利諾日當天亦是該校舉辦便服日的日子,低年級同學透過不同的攤位遊戲,了解校徽的含義,及認識歷任校監神父。高年級同學提著IPad,在每個宗教「景點」掃瞄QR code回答與宗教相關的問題。各級同學亦製作心意卡,表達對瑪利諾神父的感謝。透過活動提醒學生每天實踐傳教的使命。   校方期望,藉著「瑪利諾日」提醒學生緊記瑪利諾精神——以服務弱勢社群和建設公義社會見證天主的愛。   「瑪利諾神父」於1911年成立,在1918年開始到中國傳教,其事業至今發展至世界各地。兩校將每年傳教節前的星期五定為「瑪利諾日」,為美國天主教傳教會(「瑪利諾神父」的正式名稱)的傳教事業及為普世傳教工作祈禱。   保祿六世書院福傳活動•撒下仁愛的種子   (本報訊)保祿六世書院早前舉辦福傳活動,讓同學透過不同層面認識基督信仰。   傳教活動包括福傳早禱、福傳展覽、咖啡文化交流、傳福月全校性週會分享、該校辦學團體聖母無原罪傳教女修會的修女於倫宗課堂中分享福傳經驗、中一級學生探訪居於校內的修女,以及平等分享主題講座。   為配合每星期的福傳主題,該校校監馬麗莉修女(Sr Marinei)帶領中一級天主教同學製作瓜達盧佩聖母展覽及福傳月祈禱意向展板。   意大利籍的梁雅詩修女(Sr Lorena)在「Take a Coffee Break咖啡文化交流」上,與師生分享意大利人的咖啡文化,並探討意大利人如何以咖啡作為社交的媒介。   此外,校方在週會上介紹本年傳教節及該校辦學團體聖母無原罪傳教女修會,該修會的周明珠修女透過視像會議,與學生分享她目前在孟加拉服務的經驗;教師以短片介紹現於巴西傳教的卜慧敏修女;以及梁雅詩修女向學生分享自己成為修女的過程,及克服學習廣東話的困難與樂趣。   另外,為回應校訓「仁愛與服務」,校方邀請明愛賽馬會梨木樹青少年綜合服務為中六級學生舉辦平等分享的講座,讓學生體會到向社會上有需要人士提供幫助的重要。(教)   聖芳濟各書院•慶祝創校45周年   (本報訊)聖芳濟各書院於早前舉行創校45周年感恩聖祭及活動。   45周年校慶感恩祭由周守仁主教主禮,共祭的有戴民禧神父、顧嘉靈神父、關俊棠神父,並由邵偉亮執事襄禮。全校師生、嘉賓一同感謝天主45年來賜予的恩寵。感恩祭後,校方舉行學校歷史廊及聖像祝福禮。   稍後,在周主教帶領下,天主教教育事務處主教代表龔廣培,主教代表助理陳順清,學校顧問盧詠琴及一眾校董為表演揭開序幕。首先是無人機表演,無人機按著學生早前精心編寫的程式,在台上以不同的陣型,井然有序地飛行。最後是英語話劇表演,內容以球隊的團隊精神及關愛為主題,學生們以流利的英語,投入的演出,帶來了一場精彩及充滿活力的表演。(教)  
kjy04_20221204L_right
400 400 主保
主保聖人
2022.12.04
傳教事業的主保 ── 聖方濟沙勿略
kjy13_20170514s
blackcat
黑貓畫寫世界
2017.05.13
非洲坦桑尼亞(五) 兩次喜樂的「金」寶
我能夠有是次非洲之旅,並跟隨德國教區團了解當地的傳教事業、探訪各教區修院的服務社群,都是因為他,甘寶維神父。當年香港教區有經濟困難,德國埃森(Essen)教區撥款捐助,因而彼此成了姐妹教區。當埃森教區籌備這次非洲交流時, 便邀請了曾於十年前在坦桑尼亞的三蘭港(Dar Es Salaam),服務三年的甘神父同行,並可多帶一至兩位香港青年隨行,我便有幸隨團了。 這旅程中,我感受了他的兩次喜樂,容我在此為他記錄下來吧!  上幾篇提及,我較甘神父和其他德國人先到步,因此甘神父安排了他的「非仔」們照顧我,他們就是甘神父過往在當地服務的堂區青年。我做了背包客多時,還是第一次被別人舉名牌接機。十年前他們還是十多歲,現在,他們已有魁梧的體魄,他們一行四人像保鑣似的,前後左右地護送我前往住處,接下來的幾天還安排我到沙灘、博物館、市集等活動,原來這些地點及行程,皆是甘神父十年前發掘出來的,他們仍沿用至今。 旅遊時,假若有當地人問我想到哪兒參觀, 我也會說希望感受他們的日常生活,例如他們工作或上課的地方。一天,一位四眼青年便領我到他的工作室。推開鐵閘,一所可容納三百多人的聖堂座落於園子的中央,難道他是修生嗎?非也,他是位木匠。聖堂內的所有木櫃長椅皆是他的作品。越過聖堂旁的小門,就是他的工場。工場內的設備很齊全,分了鋸木區、打磨區和噴漆區等,頗為雅緻的,對手工藝也很感興趣的我,早已希望有這樣的一個工場了!十年前,四眼青年得到甘神父的助學金,攻讀了兩年理工學院,亦因為他的聰明和口才,現在,他不只替聖堂做木工,還會接其他城市的項目,成了位小老闆,造福了其他學業未成的朋友之餘,亦養活了妻子和初生的女兒。雖然我們在貧民區內,但感覺上他們的生活不算太貧窮,各人都有工作,有智能電話,有小孩的亦會多聘請一位傭人分擔妻子的工作。在他們的社區裡,努力最終能脫貧。 四天後,甘神父終於跟「兒女」們會面了。十年前,還以為在這破落的社區,就算讓他們上學,也未必能為他們帶來太多改變;但得知大家都已成家立室,有自己的發展時, 我看到甘神父宛若慈父見證子女成才般,感到恩惠非常。這是他的第一次喜樂。 別過兒女們,我終於離開貧民區隨團上路, 在旅遊巴上,甘神父發現這城市在十年間, 因得到中國的經濟援助而改變了不少,到處大興土木,亦建築了許多教堂和高樓,街道也被規劃過來,為他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我問他︰「你會回來服務嗎?」他回答︰「也許這裡不需要我了。」 另一次喜樂發生在旅程的後段,我們來到另一個城市阿魯沙(Arusha),探訪過醫院和修生學院後,我們走進一所神父宿舍,一邊歇息, 一邊與神父交流, 通曉當地語(Swahili)的甘神父,便以Swahili向他們問好「Mungu akubariki」即天主祝福你,一位神父便馬上認出他來!原來他們早在二十年前已在美國認識,當甘神父服務非洲的時候,他卻在美國,緣慳一面。有甚麼比突如其來的久別重逢,更讓人興奮呢?相認後, 大家笑逐顏開,互相擁抱,並相約隔天共進晚餐。晚餐上,他們緬懷過去之餘,也探討未來的教區青年服務,看能否兩區合作。餐後我再次問甘神父︰「你會回來嗎?」他這次回答︰「一定會。」 我曾疑惑過,非洲的傳教事業尚算不錯,每個堂區的神父數目遠比香港的多,為何甘神父還要長途跋涉來服務?他的回應是︰  「我們分享,不是因過盛,而是因為他人的需要。」 ( 五月二十八日待續「非洲之旅—— 外傳」)
kjy16_20150621
icon78
種子的力量.中華殉道篇
2015.06.20
鮑思高慈幼會善牧 廣東韶州捨生取義
   1911年,滿清覆亡,民國誕生,傳福音的工作重獲自由。1914-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全面侵略、國民黨和共產黨內戰不斷。長期的內憂外患,積貧積弱,人民生活困苦。傳福音的工作雖困難重重,卻為平民百姓帶來溫暖和希望。1917年,廣州宗座代牧將廣東省北部(粵北)韶州劃為傳教區,並委派 鮑思高慈幼會負責管理韶州(現時稱為韶關)傳福音的工作。1918年,慈幼會士雷鳴道神父(Luigi Versiglia, S.D.B., 1873-1930)偕同會的神父抵達韶州。他們陸續在曲江、南雄、樂昌、連縣等地, 展開傳教事業及牧民工作,尤其關懷貧苦和失學的兒童及青少年。 早於1873年 —— 恰好是雷鳴道出生那年,若望.鮑思高神父(Joannes Bosco, S.D.B., 1815-1888)曾與香港宗座監牧高神父(Giovanni Timoleone Raimondi, M.E.M., 1827-1894)探討派遣慈幼會士到香港辦學的機會。雖然會士們當時未能來港服務,  鮑思高神父沒有放棄這個宏願,不斷在夢境中懷想中國,同時寫下慈幼會士將往中國為貧苦青年展開傳教事業的遺願。 1885年,年僅十二歲的雷鳴道由家鄉到都靈市華道角,在鮑思高神父創辦的學校求學。他逐漸受慈幼會的修道生活吸引,1895年領受鐸品,獻身成為神父。1906年,慈幼會派遣第一批傳教士前來中國,雷鳴道神父帶領首批慈幼會士六人,由意大利抵達澳門,並隨即在澳門展開為貧苦兒童設立的福利事業和教育工作,成立無原罪工藝學校(即現時澳門慈幼中學前身)及慈幼會東亞區第一座會院。 「與我靈,取其餘」 —— 雷鳴道主教心懷鮑思高神父培育孩子保存靈魂聖善而永不言倦的精神,踏足中國。1920韶州代牧區成立,羅馬宗座委任雷鳴道神父為韶州宗座代牧,翌年獲祝聖為主教,成為韶州代牧區首任主教。雷主教在曲江開設聖若瑟孤兒院,收容被遺棄的兒童,又開設老人院及興建勵群學校。1924年,自幼便立志當神父的意大利籍慈幼會年輕修士高惠黎(Callisto Caravario, S.D.B., 1903-1930)向修會申請由意大利到中國,加入慈幼會到中國傳教區服務的會士行列。高惠黎奉派到中國上海服務後,1929年到韶州在雷主教的手中領受司鐸聖品後,便留在韶州等地區,協助雷主教發展教會的地區小團體。 粵北地區幅員廣大,物資短缺,民生困苦,加上政治動蕩,社會氣氛緊張,治安不靖,人身安全極受威脅。1930年2月24日,高神父陪同雷主教, 偕幾位傳道員乘船前往連州探訪當地的信仰小團體。途中,他們順道保護三位女學生返家。翌日,船隻經過連江口附近一處稱為犁頭咀的地方,遭一群藏身沿岸竹林和草叢的土匪截劫。土匪強行登船,雷主教和高神父無法交出令土匪滿意的款項,他們二人即時以血肉之軀,極力阻擋土匪傷及女學生。土匪人多勢眾, 手持武器,竟將手無寸鐵的雷主教及高神父毆打至重傷倒地,然後狠狠地將二人拖到岸上一處叢林 —— 槍聲中,雷主教及高神父以鮮血,為正義和真理獻上他們寶貴的性命。   生命樹 「沒有與天主結合的傳教士,有如斷了泉源的溝渠。」——聖雷鳴道主教 鮑思高慈幼會致力栽培青少年,尤其生活貧苦的兒童和青少年。聖鮑思高神父心懷中國。1886年4月9日,鮑神父曾這樣抒發他對慈幼會傳教事業的遠景:慈幼會士從非洲中部直達中國北京,香港、加爾各答、馬達加斯加都會有慈幼會的會院、學院和初學院。他也曾夢見在中國北方及南方服務的慈幼會士,在北京會合。 聖鮑思高神父派遣會士到中國的夢想,終於由雷鳴道主教帶領六位會士遠渡重洋,由意大利到澳門開始實現。傳教工作關懷人靈,傳教士跨越文化、語言的障礙,卻不一定獲得當地社會的信任和友善對待。雷鳴道神父在澳門開展關懷青少年的社會福利和教育工作後,1910年,葡萄牙政府要求在澳門的外籍傳教士離開,他和其他會士轉移到廣東省傳教。1919年10月24日,雷神父及十二位會士在韶州慈幼會第一所傳教士宿舍簡陋的小聖堂裡,將傳教工作託付給瑪利亞進教之佑。 祈禱生活是傳福音工作的力量來源。聖雷鳴道主教及聖高惠黎神父不斷在朝拜聖體中汲取基督的愛,在祈禱獲得智慧和動力。面對生死關頭,他們以行動發揮祈禱的力量,以生命見證耶穌基督的愛,活出會祖聖鮑思高神父畢生愛護青少年的精神。   (關於聖鮑思高神父的生平,可參閱本專欄《青年的慈父和導師》2014年12月21日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