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4b_20231029_f
400400中學文章
中學文章
2023.10.29
喜樂中學 - 文章
讀《山林癒》有感   自然界的療癒很神奇。《山林癒》描述作者於健行時的親身經歷,介紹森林浴的起源及影響,藉以揭示森林浴和樹療法為人類健康帶來的好處。例如通過嫩芽療法可以激起器官功能,使人精神充沛。書中亦詳細介紹了30種樹療功效,指出人類借助自然力量可達至森林保育及生態永續。   讀完本書後我感到獲益良多。大自然的確很美妙,充滿魅力。很多人奔赴千里只為尋找一道獨有的風景,因為當我們置身大自然之中時,映入眼簾的震撼景色是無法用言語形容。有時候我們的感受只局限於視覺,而這本書卻引領我們尋找心靈的體驗,帶領我們了解植物的特性,教我們運用樹林的功效,享受大自然給予人類各種各樣、豐豐富富的禮物。書中亦提倡不同人士進行不同的森林浴,教人們領悟樹療和喚醒五官的鍛鍊方法,藉以實現全身、全心的治療。   在都市的繁忙節奏與工作壓力下,身心的疲勞和緊繃如影隨形成為不少現代人的枷鎖,不但限制了我們的創造力,更增加罹患各種慢性疾病的機會。其實壓力的解方一直都在身邊,如果我們能稍稍停下腳步,步入那綠樹成蔭、流水潺潺的大自然,細心體會它的美好,自然能紓緩壓力,放鬆心情,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讓自己重新得力。   此外,這本書提醒我們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時,也要切記大自然的脆弱;我們應愛護和珍惜萬物,讓大自然成為我們一起愉快生活的好伙伴。   羅瑩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   5A  
kjy16_20230917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9.17
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學部)
大地的管家
(本報專題)位於東涌的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學部)靠近東涌河,附近擁有豐富及珍貴的自然生態環境,學生只要拿著手機,透過應用程式便可在校園尋覓、發掘及辨認不同的生物,使凡入讀該校的學生自動化身為公民科學家。不論學生擅長於藝術,或自小對科技創新感興趣,抑或是熱愛大自然,因著與大自然的連繫,也樂於一起愛護天主創造的大地資源,一起保護大自然。   「『我主,願祢受讚頌。』亞西西聖方濟在他《造物讚》這優美的讚歌中提醒我們,大家共同的家園好比一位與我們分享生活的姊妹,也好比一位張開雙臂擁抱我們美麗的母親。」這是教宗方濟各《願祢受讚頌》通諭中所說。該校林志江校長認為,要使學生明白人人也是大地的管家。「天父創造人類,交託大地給我們管理。」   透過科技改善蝴蝶普查   在東涌灣的泥灘,仍能保持原貌的溪澗,黃龍坑的天然樹林及河溪等,這些皆是該校學生易於在學校附近見到,該校生物科主任黃應昌老師形容學校的地理位置與大自然相連,校內生物多樣性豐富,以蝴蝶為例,在全港約有260種蝴蝶中,該校已發掘逾60 種,當中更發現全球鳳蝶中最小的燕鳳蝶;師生從校舍步行十多分鐘抵達東涌灣考察,已不難發現全港共七種的招潮蟹,當中一種非常罕見的擬屠氏招潮蟹,牠的雄性擁有一隻非常巨大的黃色螯足。   該校於十多年前成立蝴蝶園,種植了蜜源植物和寄主植物,吸引不同品種的蝴蝶到校園採蜜;又定期讓學生走出校園,參與蝴蝶普查,學生在校內及東涌進行蝴蝶普查,增進對蝴蝶的認識;過去五個學年, 中一級的STEM課程及科學課堂中,運用iNaturalist流動應用程式進行校內生物普查,用以記錄及辨認生物。   就讀該校中六的方志傑及中五學生魏靖雯,早前在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獲得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生物及健康(高中組)二等獎,魏靖雯是生物學會主席,曾參與蝴蝶普查員訓練課程,到過梅窩、東涌、水口灣等地尋覓蝴蝶足跡,她有見一般進行的蝴蝶追蹤,捕捉蝴蝶後在翅膀以麥克筆記下標記,待再次捕獲蝴蝶時看下標記才能掌握牠的飛行位置,魏靖雯希望以有系統及科學化的方式進行蝴蝶普查,在老師介紹下,她認識了對科研感興趣的中六學生方志傑,一起合作研發切合蝴蝶追蹤的系統。   方志傑提議使用應用程式改善記錄蝴蝶的資料,設計出「Bu t t e r f l y Tag」應用程式,辨別已捕捉的蝴蝶,在系統內輸入相關資料,再製作出QR code,在翅膀面貼上QR code貼紙再放走,當其他裝設了「Butterfly Tag」應用程式的人士,透過程式內的鏡頭掃瞄QR code後,有關蝴蝶的資料在系統內一目了然,包括發現蝴蝶的日期、時間、地點,當地天氣環境等數據。   在香港,曾有人捕捉到來自熱帶地區的蝴蝶,有科學家指出,原本生存於赤道附近的蝴蝶卻來到香港,反映全球暖化問題加劇。然而,目前沒有足夠資料了解蝴蝶的飛行路徑,故希望此「Butterfly Tag」應用程式能為科學家提供有效數據進行研究。方志傑說:「科技不斷進步,可以衍生不同的創新方式,用QR code研發Butterfly Tag後,現構思以更精確的無線射頻辨識(Rfid)技術收集蝴蝶行蹤資料,先在蝴蝶翅膀貼上晶片,只要蝴蝶在特定的範圍出沒,如在郊野公園範疇內,Rfid可以感應到蝴蝶的活動習慣。」   黃應昌老師說:「每人也可以用簡單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為科學作出貢獻,希望此應用程式便利外界使用,一起進行全民記錄。」他指出,此舉可了解蝴蝶飛行路線,得知蝴蝶活動範圍,對將來規劃保育區也有幫助。兩名學生得獎後,校方現透過鳳園蝴蝶保育中心向漁護處申請牌照,允許捕捉蝴蝶作研究,給予領有牌照的專家或市民使用此程式, 以擴大蝴蝶普查,培養公民科學家。   藝術與大自然結合   中五學生王惠儀喜愛透過仔細的畫功繪畫大自然,也會從藝術角度關注氣候暖化問題,「細微觀察植物時會發掘許多,如繪畫校內種植及保育的土沉香,它與生物之間的關係微妙,樹幹受損會分泌汁液,汁液具備名貴中藥材成份,果實掉落,種子可以吸引胡蜂,把種子傳播開去。」她認為校內提倡珍惜大自然,也影響她的藝術創作,她於去年中文大學胡秀英植物標本館主辦的植物藝術繪畫大賽中,畫下瀕危物種土沉香,獲高中組優異獎;而今年繪畫的百香果奪高中組季軍。   王惠儀在本年4月底參與由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組舉辦的中學減緩氣候變化標語及海報設計比賽,贏得高中組冠軍。她的作品以擬人法畫下的人像代表地球,從畫中女主角的眼淚,表達人類對環境的傷害,「作為大地管家,讓我感受大自然的微妙。我希望用自己方法傳遞信息,以行動表達對環境的關注。」   倫理與宗教科科主任王文瑛指出,自2015年教宗頒布《願祢受讚頌》通諭,已向全校推動維護生命意義的活動,過去四年把信息落入倫理與宗教科校本課程,於學年內的兩星期,要求學生每日完成一些任務,例如是幫助家人、環保回收等,並在課堂中分享。每年舉行「環保校園巡查記錄」節能比賽,藉此鼓勵學生一起節能減排。   「人們是幫助天主託管地球,不可以辜負別人對你的信任。」林校長說,自小培養學生尊重生命與環保,人類是「大地的管家」的信息,建立愛護大地的價值觀,「當學生有此基礎觀念,在學習其他學科,如科學或生物科進行研究時,自然便有環保的意識與態度。」(高)  
kjy10_20230430new_f
400 400 喜愛小學動態
小學動態
2023.04.30
喜樂幼小 - 動態
荔枝角天主教小學•學生視藝展   (本報訊)荔枝角天主教小學早前舉行「學生視藝展」,於學校展示學生視覺藝術作品,讓學生及家長都能有機會欣賞學生的創作。   學校舉辦視藝展的目的,是展示學生的成就及讓同學互相觀摩;本年更展示不同的視藝作品,有滲入STEM原素的立體打印、3D立體打印筆創作、液壓機械手臂;有與中國文化連結的獅頭創作、水墨畫、新年掛飾;有充滿香港情懷的免燒陶泥作品。同學都能通過藝術創作,展示個人的才能及意念。   學生藝術大使謝嘉豪同學表示,他十分高興能參與「學生視藝展」,當中更有自己的個人畫展。他認為通過藝術展可以令更多同學接觸不同視藝創作,同時在擔任導賞員的過程中,亦令更多同學及家長認識視藝創作,能讓更多同學感受到繪畫的樂趣。(少)   聖家學校•常識科及宗教科合辦活動   (本報訊)聖家學校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以外的地方進行學習,擴闊視野,常識科組及宗教科組合辦活動, 帶學生參觀動植物公園及欣賞宗教電影。   活動當天,學生參觀香港動植物公園,認識園內的花草植物及觀察一些小動物和鳥類的特性。其後30多位師生一起到堅道教區中心,參加由香港培聖會主辦的「聖依納爵傳」電影欣賞會。影片介紹聖依納爵的生平:他由於一次腳部受傷,而改變了他的一生,皈依天主。學校希望透過欣賞電影,能為學生帶出以下訊息:每個人都可以在不同情況下,遇見天主,而祈禱及看聖人傳記是其中一個方法。再者,天主是愛,做錯事時,若能悔改,天主便會寬恕。電影欣賞會後,學校亦為學生分析及講解,釋除學生疑問及初步了解聖依納爵的「靈修」方式。(樂)   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幼稚園組)•教育研討日   (本報訊)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幼稚園組) 於3月10日在東涌天主教學校,為17 間幼稚園教師舉行教育研討日, 主題:「靜觀減壓」。當日總校監廖慕賢、校董黃敏兒、校董李蘇珊、17位校長及245位教師出席參與。   是次活動邀請了明愛全人發展培訓中心的輔導及教育心理學家李劉穎瑩為主講嘉賓,目的是透過靜觀活動讓教師關愛自己的身心靈健康,加強自我覺察力和專注自己內心平靜的狀態,學習用靜觀方法調適內在情緒。   活動分兩部分:上午部分主要是「靜觀伸展」和「身體掃描」的練習,下午部分則體驗「靜觀步行」和「靜觀呼吸」。講者引導參加者心神安頓,在「靜」中去覺察、專注自己當刻的狀態;也從另一角度聆聽和感受內心的聲音,與自己溝通和作出調適。   活動總結時,廖校監和兩位校董勉勵參加者多抽時間練習,關顧和懂得愛自己,身心靈健康才有正能量去關愛他人及學生,繼續在幼教路上作天主的工具。(喜)   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小學部)•鹽田梓朝聖之旅   (本報訊)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小學部)三年級學生早前到鹽田梓參與朝聖活動。當天由鹽光保育中心的工作人員提供導賞,讓學生了解鹽田梓的文化及當地的自然生態保育。   導賞員向學生介紹了鹽田梓的歷史及特色、自然生態保育、村民的簡樸生活等,導賞員亦帶領學生前往聖若瑟小堂,認識主保聖人聖若瑟及了解聖福若瑟神父曾在鹽田梓的傳教工作,該聖堂亦曾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優良獎」。在導賞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認識到鹽田梓是天主教早期在香港的主要傳教地區,而且更欣賞天主的創造,學懂愛護大自然。   「鹽田梓朝聖之旅」是每年三年級學生的恆常活動,配合三年級的級主保(聖方濟亞西西)及宗教課程,過往三年因疫情而沒有舉行,今年學生可以參與,他們都很期待,更珍惜今次可以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年)  
kjy01_20230416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04.16
祖堯天主教小學
生態園
(本報專題)祖堯天主教小學早前舉行45周年 校慶祈禱禮,參禮者一同以禱告感謝天主一直對學校的助佑;陳永超副主教、石伯德執事(Jean- Pierre Siasi-Khonde)及教育事務主教代表助理葉介君等也於祈禱禮中,移步到該校新建的生態園,並由陳副主教主持生態園的祝福禮。   生態園是結合種植、蝴蝶保育、STEAM以及宗教培育的學習場地。「既然天主在我們身邊創造了那麼多美好的事與物,我們為甚麼不由身邊出發,讓學生更關心四周的環境?」校長陳志恒說。   現時,生態園分為「種植區」及「蝴蝶飼養區」,種植了不少寄主植物及蜜源植物。寄主植物是蝴蝶產卵的地方,及幼蟲的主要食物;蜜源植物則是蝴蝶成蟲的食物。例如園內種植了的大紅花便是其中一種蜜源植物,因為其顏色鮮艷,體積大且花中有一個長花絲筒,會吸引所有吸食花蜜的蝴蝶前來。學校稍後將再增設「牆壁水耕種區(水稻、香草)」及「中草藥區」,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   陳志恒校長希望,藉著生態園讓學生探索四周的環境,透過動手種植、飼養等活動,建構價值觀,學習到不同的技能,並把這些技能連繫生活,在日常中實踐。   蝴蝶大使 養蝶經驗   在建成生態園前,該校已開始提供教師及學生的培育活動,例如成立「蝴蝶大使」,邀請學生飼養蝴蝶,見證幼蟲褪皮和成長結成蛹,並最終破蛹而出,化蝶後再在校園內放生。   「蝴蝶大使」之一的四年級學生潘柏鋒一直渴望飼養小動物。所以當教師邀請他成為蝴蝶大使後,便答應邀請。首次養蝶的經驗為他與家人十分珍貴,其中,他們原本預計幼蟲會在深夜結蛹,而準備用手機錄影這珍貴片段。怎知到了第二天早 上,才有結蛹的跡像,媽媽便立刻叫醒柏鋒,一家人見證這珍貴的一刻,感受到生命的奇妙。柏鋒回憶著首次養蝶的經驗時說:「第一次見到化蝶時,特別有成功感。」    在飼養蝴蝶的過程中,柏鋒每天上學時,都會摘下校園內的葉子,回家再餵養幼蟲;也要清理牠的排泄物。柏鋒的媽媽池慧玲欣喜見兒子在養蝶的過程中,培養了責任心;當他留意到幼蟲不吃葉子時,著急地請教老師和查閱課外書本,希望拯救牠。   經過多次飼養、放生的過程,柏鋒也儼如蝴蝶專家,有時在街上見到蝴蝶的蹤影,也會與媽媽討論蝴蝶的品種。柏鋒高興見到學校新建的生態園,期望在校園內認識更多生態的多樣性。   結合課程 生死教育   生態園祝福後,已相繼結合校本課程,為學生提供不同活 動。例如在編程活動中,學生運用電子零件及編程工具,設置生態園的系統,如自動灑水器及保育箱等;學生也會分析感應器數據, 探究種植中的各個變項。   此外,生態園內也安裝了鏡頭,所拍攝的相片,會讓小朋友分辨蝴蝶的種類,並教授AI系統辨認生物形態,好能追蹤及分析數據。學生從不同活動中,能學習不同知識及掌握技能,再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教師曹均美舉例,在課程中也會加入生態及環保議題,其中五年級課程中,便邀請學生分組飼養蝴蝶,同時進行生死教育。曹老師稱,在學生飼養蝴蝶後,教師會於道德及公民教育課中,與他們閱讀有關生命教育的繪本,並讓學生分享飼養的經歷及反思,「 可能有些小朋友努力飼養後,幼蟲也未能化蝶。他們便會明白生命的無常,在人盡力後,一切都要交由天主的安排。」 她指活動也讓學生學習釋懷與放下,無論最終幼蟲能否化蝶,學生都會有所得著。(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