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7_20211107_s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1.11.05
永不放棄 以汗水創出輝煌成績 聖芳濟各書院單車運動員蕭嘉俊
「小學二、三年級時與父親一起郊遊、騎單車,自此便愛上單車運動,升上中學後順理成章加入單車隊,其後得到學校單車學會推薦,加入Super Nova單車隊,正式接受單車訓練。」目前就讀聖芳濟各書院中四的蕭嘉俊直言沒有刻意挑揀運動項目,純粹因興趣加入單車隊。這份興趣推動蕭嘉俊努力練習並取得佳績:他在6月中旬舉行的第64屆香港體育節場地單車比賽「250米 Flying start計時賽」(學生組)贏得季軍。 單車賽著重車手的力量、耐力和體能 單車賽事是否只講求速度,運動員只管向前衝就可以取得勝利?蕭嘉俊耐心地解釋,單車運動員的訓練包含力量訓練、耐力訓練和體能訓練:體能是指鍛鍊肌肉,例如他每星期進行一小時舉重練習,一般舉10公斤啞鈴。他自言需要小心按能力進行,避免弄傷肌肉,阻礙參賽。至於力量和耐力訓練,則是使用單車機進行「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將車程設定為8公里(公路賽事)或是100公里(長距離訓練),在單車機上踏30秒,然後停30秒,如是者以這種模式繼續進行練習,每次大約練習60至90分鐘,每星期進行三天HIIT訓練。蕭嘉俊坦言,每次訓練後非常疲憊。 蕭嘉俊身型高佻瘦削,可有為了單車賽事而節食?他笑說:「沒有,但我會選擇無糖飲品,或只飲水,不喝其他飲品。」除了在單車機上進行模擬練習,嘉俊閒時也相約好友踏單車,累積單車公路賽事經驗,例如趁中秋節假期,與好友從上水出發,途經元朗、屯門、大埔再返回上水,花上3小時完成100公里車程; 他也喜歡從鹿頸出發,練習公路單車賽事。嘉俊表示,通常一大清早便出車訓練,因為該時段的路面交通不太繁忙,避免發生意外。然而,意外就是「意料之外」,嘉俊當然試過發生單車意外,臉頰受傷更需要縫上四針。他卻輕描淡寫解釋,只是自己一時大意,當時環境黑暗,沒看清楚路面情況才導致受傷,此後加倍小心,免生意外。 喜見進步增添自信 父母知道兒子踏單車受傷,當然表現緊張,蕭嘉俊坦言,父母偶爾亦會抱怨他花上太多時間進行單車訓練,但知道他們心底裡是支持自己的。嘉俊現在逐漸懂得分配學業和運動時間,取得兩者的平衡,例如在小息、午飯或公路練習停下來休息時溫習功課,即使時間有限也盡量利用每分每秒,務求兼顧學業和運動。魚與熊掌兩者兼得當然不容易,但嘉俊堅定地表示,每當看見自己在單車競賽上,能夠以更快時間完成賽事,頓覺滿足,即使訓練再辛苦也覺值得。 成功沒有捷徑 因新冠疫情關係,去年2020年所有單車賽事皆被取消,蕭嘉俊不諱言為此感到失望,因為無法從賽事中,了解自己的實力。縱使失望,但嘉俊憑著對單車運動的熱誠,抱著永不放棄的態度,趁著沒有賽事舉行,不斷觀賞奧運單車賽事,從中觀摩及學習其他選手的技術,取長補短,並聯絡好友閒聊,互相鼓勵,希望疫情早日受控, 再次參加比賽。當問及可有甚麼必勝絕招或秘訣時,嘉俊認真地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有用心去練習,付出時間和努力,接受訓練才可達致成功。」看來做運動和做人的道理一樣,必須按部就班,汗水和成績成正比, 沒有捷徑可循。 單車競賽包含多個項目賽事,蕭嘉俊分別參與公路賽和場地賽,原來兩類賽事使用的單車類別和性能各有不同:公路賽事所用的單車,車頭的設計較一般單車低,讓車手駕車時減少風的阻力,從而加快單車的速度,單車的輪胎亦一般較幼。至於場地賽所用的單車亦有別於一般單車:它沒有制動裝置(即煞車器),此舉是為了防止意外發生,因為場地單車賽的運動員大多以緊密的隊型高速前進,假若在這情況下剎車將會釀成意外;若車手需要減速,則須向後踩踏板。場地賽事在鑊形的單車場內進行比賽。 蕭嘉俊對單車運動非常投入,單車賽道變成了他的人生舞台,秉持學校主保聖人方濟各「和平美善」的精神,以堅毅、汗水和努力, 創造輝煌的成績,深信終有一天能夠入選香港隊,繼續昂首踩著單車邁向理想。 (慈)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5_20211107_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1.11.05
報紙的家
日常逛街的時候,或是等候公共交通工具時,你有否留意到路旁的小報攤?除了售賣報紙雜誌外,小報攤也會賣些零食和小玩具。究竟報販的生活是怎樣的呢?這次我們一起閱讀一本有關報亭的繪本吧 !  奧爾嘉是位胖胖的女士,她營運一個小報亭已經很久了,賣雜誌也賣零食。報亭就是她生活的全部,每天她親切地招呼客人,很多都是常客,其中有每天來買報紙的老先生,一位經常來買女性雜誌以參考戀愛指南的女孩。遇上鬧彆扭的小孩,奧爾嘉會送上棒棒糖,還有問路的、跑步時來買瓶裝水的……小報亭雖小,但算是一應俱全,有洗手間和沙發,因此奧爾嘉可以待在裡面一整天。每天看著熙來攘往的車輛和人群,其實她的心早已飛到遙遠的海邊, 看著絢麗的夕陽。一天,早上送抵的報紙放在較遠的位置,奧爾嘉忙著擠出去拿報紙的時候,有兩個男孩趁機偷了小食亭的零食。她趕忙去抓小偷,竟把報亭拉倒了。當她再次站起來的時候,她發現自己能夠把報亭抬起,於是她便開始四處散步。更奇怪的是,後來她掉進河裡去,一直漂流到一個有海灘和夕陽的地方,她就在那裡安定下來,再次經營小報亭,每天在那裡看日落、賣冰淇淋,有時還會遇上一些老顧客。她終於可以過自己喜歡的生活了。 共讀指引 這繪本是改編自國際大獎動畫的作品,雖然原作是動畫,及後才改編成繪本,卻沒有失去繪本文圖互配的特質,而且故事流暢,畫面充滿童趣。不論是大人或小孩,應該都對這個小報亭裡的陳設非常感興趣。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既要存放貨物,也要放沙發,還有洗手間。相對於我們日常在路邊看見的小報攤,這種規模實在是匪夷所思。除了欣賞圖像中的童趣,家長與孩子共讀時,也可探討小報亭在城市中的意義。這除了是貨物交易的地方,還連結起城市裡疏離的人,每天的相遇和閒談,帶出濃濃的人情味。此外,家長也可引導孩子思索,原來城市中有很多人一直在匱乏的環境中工作,整天困在狹小的空間裡,從而理解他們的辛勞和背後的夢想。小報亭是城市生活中普遍不過的日常風景,背後卻藏著不少故事和人文情懷。  繪本看世界 作者是拉脫維亞人,所以書中的小報亭是當地的一片城市風景。歐洲各地常見的小報亭,也有點像書中的那種格局和陳設,有些還會大一點,比較像一間小型商店,能夠開門關門,安全性和舒適度也較高。至於香港的小報攤,普遍都位處馬路旁,屬臨時拆搭的小攤檔。馬路旁的空氣污染特別嚴重,報販整天吸入污濁的空氣,健康難免大受影響。此外,這些報攤規模極少,通常只能容納檔主一人坐在小板櫈上,如果人有三急需要暫時離開,報攤也有安全的問題。他們的工作時間也特別長,凌晨時分已要開始處理剛發行的報紙,晚上才可以休息。他們的辛勞,可想而知。   《小報亭》 作者╱繪者: 安娜德.梅樂希 出版社:三民 ISBN : 9789571467443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211031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1.10.29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 智趣樂遊區 寄學習於娛樂
(本報專題)為甚麼大角嘴天主教小學五年級的晉晞源可以在上課時間玩打地鼠遊戲?原來他在示範「智趣樂遊區」中的「互動地板投射」活動。晞源一看到題目「選出遵守十誡的行為」,便身手敏捷地在「孝順父母」、「說同學的壞話」、「說粗言穢語」中,雙腳齊跳到正確答案中,盡顯他對十誡的熟悉。 校園內這塊互動地板設置了不同投影遊戲, 讓教師配合科目設計內容,學生能寄學習於娛樂。例如在數學科,學生可以玩加法算數的遊戲,又可以與同學比賽,鬥快選出數字的倍數;中文科遊戲考驗學生對修辭手法的理解;體育科有球類遊戲;音樂科則可以彈地面鋼琴等。 互動地板於本年9月新學年啟用, 校方已陸續安排學生試用它。六年級生楊竣雄在數學課中, 學習平方、立方、體積等基本知識後,便在教師帶領下到互動地板玩遊戲。在與同學比賽時,當然緊張刺激,也加深了竣雄對以上課題的認識。 STEAM Wall 學習工程、數學、電腦知識 「智趣樂遊區」由學校的小禮堂改建而成, 小禮堂以往是家長接學生放學的等候區,或學生小息休息的地方。這次改建除了增設互動地板外,也在牆壁上畫滿太空人、火箭等太空主題, 更添置了「STEAM Wall」,透過實驗遊戲,讓學生學習工程、數學、電腦等知識。 楊竣雄在介紹STEAM Wall的「齒輪模組區」時說,「我們可以組合不同大小的齒輪模組,學習它們的運作。」 徐健業老師說,STEAM包括工程的教學, 但這部份難於平日的課堂中示範給學生看;而藉著齒輪模組區,學生可以組合不同大小的齒輪模組,學習如何透過齒輪改變轉速和運動方向,具體地認識齒輪比等相關知識。 在齒輪模組區的下方有「交通吊橋區」,學生晉晞源透過Micro:bit控制吊橋的升降時說: 「吊橋有一個感應器,如果吊橋過度傾斜,影響橋上車輛的安全,Sensor便會發出響聲。」 風速氣流區 認識風力能源 在STEAM Wall,學生亦可學習風力發電的原理。五年級的何浩林走近「風速氣流區」時,感應器偵測到有人接近便會自動啟動裝置。來到裝置前,他把黃色及藍色的球放進去,球便隨著氣流移動。過程中,浩林便應用數學科知識,計算風速。 徐老師補充說,風力是常用的環保能源,學生透過這裝置, 能夠觀察到風如何帶動物體移動,有助學生認識風能。 電子學習 多元化活動 「智趣樂遊區」內的互動地板和STEAM Wall是大角嘴天主教小學較新的裝置,其實該校一直嘗試在教學中引入電子學習,例如在高年級的體育科中,攝錄每組同學運動的過程,再由另一組學生互評,並針對動作提出改善建議;宗教科教學生用網上程式查閱聖經;視藝科亦用程式欣賞名畫,或遙距離參觀藝術館。 副校長潘偉強說,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學生在音樂課不能吹牧童笛,所以教師亦讓學生回家拍攝吹笛的影片,並上載給老師評閱,「電子學習彌補了課堂上不能做的活動」。 「玩是小朋友的天性。」校長周德輝說智趣遊樂區「除了讓學生玩,還有很多學習元素。」他提到智趣遊樂區有一個大型LED螢幕,教師與學生進行活動後,可以即時教學,加深印象;學生也可借用電視機做分組匯報, 「這就像一個智能課室。」 嶄新的科技和設備有助孩子學習,但不變的是教育工作者背後傳道授業的心,這也是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推動電子學習的理念。(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211017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1.10.15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 Learning by Doing 從不同體驗中學習
(本報專題)你認識每天上學、放學經過的社區嗎?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的李昊縉參加過學校LBD課程(Learning by Doing; 「做」中「學」)「勇闖社區」的活動,便多認識了石籬一帶。他與家人到社區逛,又觀看網上地圖街景,之後與同學合製「社區地圖」,畫上麪包店、餅乾店、馬路、人和車等。在地圖上,學生又貼上創意標誌,例如在水果店貼上「小心榴槤有刺」,一起建設美好社區。 該校於2017年起,在小一至小三的常識科開展LBD課程,著重體驗式學習活動,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及全人發展。課程背後也帶出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真理、義德、愛德、生命及家庭。 觀察社區 學習愛德與公義 在「勇闖社區」這課程中,二年級的江靜欣用心觀察社區時,便留意到一些以往她從未曾留意過的事物情境,「原來石籬也有酒店」,活動加深了她對社區的認識。 L BD課程成員、宗教科科主任廖韻文老師希望學生可以從認識社區開始,再去學習如何去愛社區內的人與物。 學校安排一年級生進行「勇闖社區」的活動後,二年級便參與「美好社區」,觀察社區內的設施,學習愛德及公義。學生鄧雋諾留意到區內有無家者,便想到可以在街頭設立共享雪櫃,與有需要人士分享食物。學生在活動中,觀察社區的設施,細看環境,從而提出建議,LBD課程另一成員、宗教培育組統籌黎慧茵老師說:「期望透過這課程,讓學生明白每一個人都是社區的一份子,即使是殘障者和其他有需要人士,都應該得到公平的對待。」 了解身體狀況 也關顧家人 學校所處的石籬社區之外,教師更帶二年級學生認識香港的地方。在主題「珍賞香港」的課程中,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教師無法帶學生出外遊覽,便由教師親身走到青衣海濱公園和青嶼幹線觀景台,以網上直播形式,透過熒光幕帶學生一起到這些地點。 此外,學生又利用網上地圖資訊,設計了遊覽香港景點的路線。三年級的藍浩然與同學,便設計了前往海洋公園、迪士尼及星光大道的行程,「早餐後乘車到海洋公園,在公園餐廳午膳後,再乘地鐵到迪士尼,下午約5時,再轉到星光大道。」活動亦考驗學生的解難能力,例如學生建議行程中乘搭的士時,老師便提問有否其他較便宜的方法。就是這從構思到一問一答的過程中,讓學生多了解香港的地理、交通、景點及美食等,更加認識香港這城市。 雖然LBD沒有考試、測驗,但LBD課程成員、常識科科主任陳俊林說,課程中有多元評估方法,例如在以上珍賞香港主題中,教師便為學生準備了「LBD香港旅遊博覽」,讓他們向同學、老師和家人分享製作成果。 成長型思維 有利自主學習 課程發展主任劉秀雯說,LBD不只重視知識,同樣重視學生能夠培育良好的價值觀和改善自身能力,期望學生把在課堂所學,實踐於生活中。有見及此,三年課程層層遞進,涉及自身與環境的範疇:一年級的主題是認識學校;身體及心靈;家庭及社區。二年級的是健康的我;美好的社區;欣賞香港。三年級的是科學家;文化共融;認識中國。 常識科科主任林穎謙老師同樣有份策劃LBD課程,他說這課程與常識科最大的不同是,LBD在活動中慢慢滲入不同價值元素在內,例如在教導學生身心靈健康的「健康的我」主題中,學生觀察自己的健康情況時,也透過問卷了解家人的健康狀況,為家人設計家庭健康手冊,「不只關心自己,還要關心家人,表達對家庭的關顧。」 學校在接下來三年也期望透過推行LBD,促進師生轉化為成長型思維的團隊,期望師生能從失敗中學習,或從旁人身上有所學習,體會到透過練習而提高才能。推行LBD 課程四年,校長蕭茵看到學生的積極性,自主學習,她亦欣喜見證他們成為「愛主、愛人、愛大地」的學生。(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