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5_20230226_f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3.02.24
乳香的故事
你聽過「乳香」這東西嗎? 聖經中賢士前往白冷朝拜嬰孩耶穌時奉上乳香,在彌撒中也會用上乳香,你對乳香的認識又有多少?今次我們共讀的繪本, 便介紹了乳香的生產和售賣過程。   共讀指引 乳香不是常見的東西,能找到一本談及這主題的繪本實在難得。作者不但談及乳香的來源和採收過程,還談及銷售過程中,如何達致公平貿易,使生產、售賣和消費各方共贏,並按照大自然的規律讓發展可以持續下去。家長跟孩子共讀時,不但可以認識乳香的故事,還能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種子,一同愛護大地,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 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家長可以跟孩子探討如何透過消費促進公平貿易,讓生產者得到合理的回報。順應自然的發展模式, 才是長久可行的。一時的利益和享樂也許非常吸引,但長遠下去,只會傷害大自然。尊重自然、互助平衡,讓大家也能過著美好的生活。   乳香就像星星一樣珍貴,聖經中嬰孩耶穌降生的晚上,三位來自東方的賢士帶著禮物前往白冷,其中便包括乳香。乳香是乳香樹的樹脂,當樹幹被刀割開受傷的時候,便會流出液體保護傷口,那就是樹脂,黏黏稠稠的。乳香樹的傷口需要時間癒合,因此只能在春天和秋天進行採割,分量也有嚴格的限制。採下來的乳香會被拿到市場售賣,客人通常買回去萃取精油。就這樣,村裡的人世代靠著乳香樹生活。一天,商人來到村裡以高價收購乳香,村民都十分高興,因為賺來的金錢可以改善生活。商人往後多次轉手,牟取暴利。乳香經過蒸餾等複雜過程,才能得出少量精油。商人以極高價賣出精油,利潤又再增加。商人慫恿和利誘村民大量採割乳香。樹的傷口太多太密,樹脂分量愈來愈少,質量和價錢也大幅下降。再這樣下去,樹肯定會死掉。幸好在這個時候,大雄先生來幫忙,他以夥伴的身份跟村民合作,配合大自然的規律,按照傳統智慧採割樹脂,給乳香樹休養生息。大雄先生還替村民建造理想的工作間、學校和醫院,提升他們的生活水平,交易的條件簡單公平,精油價格也比較合理。牟取暴利的商人不甘見財化水,又來利誘村民,可是這次村民不再上當了。   童心讀繪本  哥兒倆讀過繪本,分享了他們的看法:    讀了這繪本,我才知道乳香原來是樹脂。從商人的角度看來,從交易中牟取利潤也是無可厚非的。不過如果我是村民,我寧願親自把乳香帶到市場售賣,這樣我會獲得較合理的回報。如果沒有足夠的顧客,便要想想如何拓展市場。   弟弟和我都是輔祭,在隆重禮儀彌撒中,有輔祭負責拿著「吊爐」,旁邊的輔祭則會拿著俗稱的「香船」,裡面載著乳香。神父或修士會用茶匙從「香船」中取出乳香,放進「吊爐」裡,使爐裡的炭燒得更旺。「吊爐」中冒出陣陣白煙,滲著的正是乳香獨特的氣味。   《乳香樹天空》 作者: 郝廣才 繪者: 塔塔羅帝 出版社: 格林文化 ISBN : 9789861899824    
kjy01_20181216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12.14
主教座堂設置「劏房馬槽」 鼓勵青年以行動關愛貧苦
(本報專題)耶穌基督降生在馬槽裡,若聖家到臨今天的香港,會變成甚麼樣子?主教座堂青年牧民組在聖堂大門外展示「劏房馬槽」,鼓勵青年細想耶穌的事跡,從而關心窮苦的人。 天主教學校與堂區也會趁著將臨期布置聖誕馬槽,迎接耶穌基督降生。其中主教座堂青年響應教區「青年年」,創作現代版的「港式馬槽」,主教座堂青年牧民組組長鄭曉薰對本報說,藉著劏房馬槽去鼓勵信徒,尤其是喚起更多青年,去關心貧苦大眾,了解本地劏房家庭的貧窮處境,「青年可探訪劏房戶, 設身處地去了解他們的困難」。 馬槽反映香港社會 模擬基層家庭環境 劏房馬槽設於座堂正門側,由八位青年以循環再用的物料砌成,左面的「Yo u th」(青年),代表「你」(You)、耶穌的「十」字架和「羔羊」,充滿色彩的手印寓意眾人應愛人如己,如同信徒愛基督時所閃耀的美麗。(圖一)  馬槽右邊的聖家像及家具擺設是個劏房場景,反映不少香港人面對的住屋問題,以及人們不能彼此相愛的處境。作品鼓勵信徒在黑暗之中帶出基督的光。這「劏房」布置簡樸,只有電視、木架和一張床,鄭曉薰指這體現基督卑微地臨在馬槽之中。(圖二)  早前主教座堂亦有舉辦「基層飯局」宴請基層人士,讓信徒與他們建立友誼,鄭曉薰說,這項愛德服務是青年關懷劏房戶與新移民家庭的良機。 被問到今天聖家若「留落」到香港劏房,鄭曉薰說:「若今天我在貧窮的地方遇到他們,我會向天主承諾去關懷更多窮人,也讓更多人明白基督在這卑微之處降生的計劃。」 聖誕馬槽的傳統:  帶出基督謙卑降生 坊間不少馬槽布置得富麗堂皇,馬槽的原意卻是從簡樸帶出基督謙卑地降生成人的歷史。而設置馬槽這傳統習俗,幫助我們去明白聖誕節的真正意義——救主為人誕生世上。 根據方濟會網站指出,馬槽這傳統與方濟會會祖亞西西聖方濟(St. Francis)關係密切。聖方濟十三世紀初在意大利格朝奧慶(Greccio)與窮人擺出馬槽、鋪上乾草、牽上牛驢慶祝聖誕節的經驗,促使方濟會到處去推動類似的慶祝。在十六世紀末期, 教會亦推動馬槽的敬禮傳統。 起初「馬槽」(拉丁文是Praesepe,英文是Crib)可以是聖誕本身,也可以加上牧人的朝拜及宣揚、賢士朝拜等景象。至於有關東方賢士的數目、身份和名稱,各方意見不一,福音並未列出他們的數目,一般指他們總共有三位,大概是因為福音提及他們攜來三份禮物而推論出來的,他們帶來的禮物為耶穌聖嬰作出三方面不同的見證:王權(黃金),神性(乳香),及人性(沒藥)。 在耶穌的出生地中東白冷(Bethlehem),聖誕大殿前方的空地名叫馬槽廣場,便得名於耶穌所誕生的馬槽。每年有不少人到此迎接聖誕節。 貧窮人口不跌反升 17.7萬兒童生活匱乏 在香港,不少基層家庭的兒童原來也與小耶穌般生活匱乏,缺乏足夠的生活空間和學習資源。 香港政府十一月公布去年本地的貧窮情況,去年貧窮率為20.1%,貧窮人口高達一百三十七萬七千人,兒童貧窮人口亦由十七萬二千增至十七萬七千人。 與此同時,樂施會早前發表《香港不平等報告》,指出貧窮人口持續上升之際,貧富懸殊比以往更嚴重。樂思會呼籲政府增加公共服務預算,讓公民享有平等的發展機會。 樂施會建議政府提高經常性開支比例至沙士時期的百分之十五點七,增加的開支可用在增加兒童、長者、非華語學童、基層家庭及住屋服務。為進一步收窄貧富差距和社會上的不平等,樂思會亦建議政府檢討現時稅收方法,加強收入再分配的功能。 上述香港不平等報告顯示,反映貧富懸殊程度的「堅尼系數」(超過0.5為嚴重),二○一六年為0.539,創四十五年以來新高,較其他已發展地區,如新加坡、美國和英國等地嚴重。本地最貧窮及最富有的一成住戶月入中位數差距,亦增至四十四倍,即窮人需工作三年八個月,才能換取富人一個月的薪金。 面對香港的貧窮問題,聖誕馬槽為每個人都是一份邀請,去關懷生活匱乏的人士。(鄧╱吳)     
kjy01_20180520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05.18
良友之聲出版社 聖人造型及聖召策勵
(本報專題)眼前一個個聖人融入了現代元素,活靈活現,原來是鮑思高出版協會──《良友之聲》出版社舉辦的聖人造型繪畫比賽,藉此鼓勵學生認識聖人事跡,學習聖人芳表。比賽分為初小、高小及親子三個組別,參賽作品超過九百份。頒獎典禮於四月二十八日假聖安多尼學校禮堂舉行。 初小組冠軍 吳梓軒 高主教書院小學部 親子組冠軍 吳梓瑤 高主教書院幼稚園部 這兩組的冠軍竟是兩兄妹,吳媽媽表示自己喜歡畫畫,感染到孩子也喜歡,梓軒在空閒時更愛隨意畫畫並收在枕頭底。二年級的梓軒所畫的聖人是聖安多尼,「因為之前丟了校車費,周圍找也找不到,最後便求聖安多尼的幫忙」。吳媽媽笑說畫中的物件都是梓軒經常丟失的,例如書本、玩具車等,「我平時會跟子女說很多聖人故事,由於他經常不見東西,我便針對性講述這位聖人事跡,教他向聖安多尼祈禱」。梓軒小聲地說:「我以後會小心擺放東西了。」 梓瑤則與媽媽及姐姐一起創作聖方濟亞西西畫像,梓瑤說是媽媽提議畫這個聖人,因為聖方濟亞西西是動物主保,她可以在畫作中畫很多動物。梓瑤興奮地提到她負責畫最愛的小兔及金魚,而媽媽則畫聖人。她很喜歡能與家人合作繪畫,希望以後都能一起創作。 高小組冠軍 廖晙希 油蔴地天主教小學 五年級的晙希以水彩繪出聖人,最大靈感是經過聖堂看到壁畫,便決定以玻璃壁畫方式呈現聖保祿的事跡,包括歸化、講道。非教徒的晙希為了這次比賽,特意上網及在聖經搜集保祿的事跡,當中保祿從對耶穌有敵意至成為教徒及傳揚福音的過程,深深印在晙希心上。他表示:「聖保祿那顆堅毅的心,致使他願意為傳教而犧牲;我也要學習他做事不半途而廢。」 評審之一的區綺雯修女提到,比賽主要以創意、宗教元素及色彩評分,最重要是「從聖人的造型就能看出是哪個聖人」。她認為學生在繪畫過程中能深化對聖人的了解,加以效法,「聖人不是偶像,而是目標和學習典範」。她相信參賽者或多或少都能從比賽中認識幾個聖人,並依隨聖人的言行作生活典範。 聖女小德蘭、聖多明我等聖人最初也不是特別顯赫的人,卻因著跟隨天主的召叫,在生活中成聖,立下生活的芳表。你,也願意走這條修德成聖的道路嗎? (妤)   慈幼會張心銳神父 談如何營造聖召文化 不少讀過或正在讀修會學校的學生,都會感受到校內修道人的慈祥和莊嚴並重。學術上,這些神職、修道人博學多才,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但當與學生相處時,又可一時以慈父慈母身份勸導,又或一時以大哥哥大姐姐身份與學生踢足球、談心事。神長備受學生仰慕愛戴,但當中又有幾多位同學會決定回應聖召?  《良友之聲》出版社於四月二十日在聖安多尼堂(母佑堂)舉行講座,由慈幼會張心銳神父主講「聖召策勵——如何在校園營造聖召文化」,約四十名校長和宗教科老師參加。 張神父說,其實在校內培育聖召不易也不難,問題只是:是否用對了方法?  神父先解譯何謂聖召:「首先我們要克服一種想法,以為聖召是一種外加的東西,或者是第三者發現某人有潛質做神父或修女, 對其加以引導,培養他做修道人,讓他嚮往聖召。」張心銳神父表示,聖召既是天性的本能,又要有後天的培育,兩者缺一不可。 那麼,老師、校長和教育界人士如何培養青少年回應聖召?神父補充:「我們要培育青少年做一個成熟的人、一個好人、一個熱心的基督徒。當我們做好這幾點,青少年自然會從內心認識和發現聖召。」 聖召牧民 團體負責 張神父又表示,聖召牧民是團體工作,不是純粹由個人或某組織負責,不是「你負責宗教科,聖召全由你負責」。在慈幼會,聖召著重團體培育,除神職人員外,老師、家長甚至青年人也需要出一分力,例如老師會安排學生參觀修院,父母要鼓勵子女參加教會團體和福傳工作。因為修會接收學員,其中一個重要條件是學員家人要接受和同意他接受神品,現代神師並不是要「斷六親」。 參加研討會的校長和老師都說,當鼓勵學生回應聖召,以做神父修女修士為長大後的志願,總會遇到小朋友好奇地問:「怎麼神父會一起吃飯一起住?」或問:「我喜歡吃炸雞和巧克力,怎能當修女?」要培育聖召,首先要更正青少年對神修生活的誤解。 又有小學老師表示,對於宗教活動,年紀愈小的學生興趣愈大,到了高年級,參加活動的興趣愈弱、人數愈少。「青少年牧民的重要在於小組經驗,由青年人帶動,而不是老師或神父帶領,讓青少年培養歸屬感。」張神父在中學牧民的經驗是:當放手讓學生負責神修工作,他們會主動問神父「甚麼時候朝拜聖體?我要不要準備乳香?」等問題。 做修道人的好處 配合現代科技發展和小朋友對電子產品的需要,香港嘉諾撒學校方碧燕校長(圖左)表示, 學校推出了「與天父WhatsApp」,讓學生可以將禱文和心聲向「天父」發短訊,最後當然由宗教科老師回應。 與會者翁逸薰修女(圖右)以一句話概括了做修道人的好處:「可以幫助更多人,可以幫助更多人愛耶穌,做個更好的人。」(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