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小學專題
2015.05.02
認識主訓 傳揚主愛 認識主訓 傳揚主愛 教職員慕道團 2
(續上頁)
實踐愛德 謙遜服務
教學以外,在聖方濟各英文小學任職的譚嘉明副校長亦要負責校內的人事管理和行政工作。小時就讀天主教幼稚園,中學時又曾跟朋友到聖堂參與義工服務,加上在天主教學校任教十多年, 譚副校有不少參與禮儀、接觸天主教信仰的機會,但未有主動嘗試更深入認識。「直至別人向我介紹這個教職員慕道團,我希望給自己一個機會進一步接觸天主教,或許這會是我人生的一個突破。」
起初,譚副校只是抱著嘗試的心態參加,「但上課後我發現同學的經驗相似,彼此間的分享舒服到位,感覺良好,每次上課也像回到一個大家庭。」她指教師的工作某程度上十分獨立,很容易累積壓力,「上課時由教師獨自管理課室,因此出現問題時習慣了自己解決;參加慕道團和認識天主後,除了自己努力外,我面對事情亦漸漸多了一份交託。」此外,她認為自己在生活中亦更加懂得愛、包容和關懷,「會多了考慮別人的感受。」
隆重的復活慶典夜間禮儀莊嚴神聖,同時充滿喜樂。當天,家人以外, 譚副校代母的家人也來見證和祝賀她領受入門聖事。「雖然我們只是第一次見面,但他們都很歡迎我,我感到很幸福。」她亦對代母表示感謝,「我的代母是我在學校的同事,感謝她願意伴我一起走以後的信仰路。」
譚副校指她一向十分敬重學校的主保聖人聖方濟和真福德蘭修女,取聖名德蘭(Teresa)亦代表她希望學習聖女小德蘭和德蘭修女的芳表。「雖然尚未想到具體的實踐方式,但我願意謙遜地為別人服務,能幫忙的就多出一分力。」
好友同行 親近基督
慕道團除了老師,亦有其他教職員參與。歐陽可楓在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任職書記,她表示一直有興趣更深入認識天主教。「以往就讀天主教小學, 因此現在於學校工作亦感到很親切,學校的教友老師也很友善。」剛好教區於2011年開辦教職員慕道團,她從校方得知便報名參與,「感覺天主早就在我心中撒下種子。」
經過一年多的慕道,歐陽可楓認同自己有所改變,「以往比較自我中心, 認識天主教信仰後,我會多留意別人的感受,也學會感恩。」但是,到決定是否領洗的時候,她認為自己還未準備好,於是退出慕道團。「不過,當我留意到學校裡的一位老師在領洗後的改變很大,我便再考慮領洗入教;當我覺得預備好了,便再次加入今屆的教職員慕道團。」
收錄禮、考核禮……每一次參與禮儀,歐陽可楓都感覺自己向前邁進一步。至於領受入門聖事當天,她笑著表示自己的心情非常緊張,同時又充滿喜悅,她更於禮儀中代表新教友奉獻酒水。 她感謝學校的兩位教友書記同事在追尋信仰的路上一直的支持和鼓勵, 「我邀請其中一位當我的代母,我參加第一屆教職員慕道團時,她已陪伴我上課、支持我。」
而領洗當天,另一位同事和她的家人也來到聖博德堂見證歐陽可楓領洗, 「我感覺就像真正加入了一個大家庭。」信仰路上有好友同行,她亦展望自己能多參與福傳工作,「正如同事們對我的鼓勵,我也希望鼓勵他人認識天主。」(澄)


小學專題
2015.05.02
認識主訓 傳揚主愛 認識主訓 傳揚主愛 教職員慕道團
天主教學校的大家庭裡,在老師的春風化雨下,莘莘學子增長知識,發展潛能,並認識天主,在他們心中植下信仰的種子。不少教職員在學校濃厚的宗教氛圍下,亦燃起追尋信仰的心火,渴望認識天主。在剛過去的復活慶典夜間禮儀,十位小學III 區教職員慕道團的學員於聖博德堂領受入門聖事,加入教會,其中四位接受本報訪問,分享他們領洗的喜悅。
(本報專題)該慕道團於2011年成立,由龔偉南神父、孫英峰神父及盧伯榮神父擔任神師,導師為包括林社鈴終身執事及劉惠蘭修女等七名聖神修院宗教學部畢業生。慕道團以聚集尚未真正認識耶穌基督的教育工作者為目標, 期望在神長和導師帶領下,讓他們一同探索福音,並分享天主教教育的精神。新領洗教職員為第二屆學員,十一月將開辦第三屆慕道團。
效法基督 以愛待人
王永和主任和黃玉娟主任同任教於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回顧一年半年前參加慕道團的原由,二人均表示受學校神長和同工影響,有意進一步認識天主教信仰。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前身為石籬天主教小學下午校,2009年時學校轉為全日制,遷至新校舍繼續營辦,兩位老師在下午校年代已是學校的一份子。
主要任教中文科和音樂科,王永和主任認為前校監劉玉亭神父是對他影響甚深的其中一人。「劉神父很有愛心, 而且為人風趣幽默,他的言行讓我留下深刻印象。」劉神父的說話使王主任記在心中,「『你不是教友但耶穌也愛你』、『頑皮的小朋友更需要愛錫』等教誨,我一直都銘記著。」除了神長, 王主任表示學校的教友同工,例如牧民助理,亦十分熱心,「在學校的氛圍中,我逐漸累積對天主教信仰的興趣, 最後在黃主任的邀請下,一同參加小學III區教職員慕道團。」
慕道團讓王主任感到平和、自在, 「在良好的氣氛下,我們聆聽、探討、討論, 慢慢累積對天主教信仰的認識」,他分享。漸漸,他以耶穌基督作生活的榜樣,「面對門徒不理解他的教導,耶穌仍然以耐性和愛心,不斷講解,指導他們,我也願意效法耶穌,以更多的耐心和愛心,教導學生和與別人相處。」
「主為我牧,我一無所缺」,領受入門聖事,王主任指出自己在主內成為新人,接受了恩寵亦負起了基督徒的責任。取了聖名額我略(Gregory),身為音樂老師的他期望自己能透過音樂福傳,「聖額我略一世是音樂主保,希望我能透過音樂傳揚主愛, 讓更多人領受天主的恩寵。」
以言以行 實踐信仰
任教圖書科的黃玉娟主任因校內宣傳,得知教職員慕道團招生而報名參加,「最近數年有親人因病離世,面對死亡,我有很多疑問,於是開始追尋信仰。」她感謝學校接納同工有不同的信仰,在開放的氣氛和同工的鼓勵下,她嘗試認識基督。
黃主任亦享受慕道的過程,「學員都在學校工作,有共同經歷,神師和導師又會因應我們的工作環境和實況舉例說明, 能回應我們的實際生活。」課堂以外,慕道團亦有安排參觀思高聖經學會、避靜等活動,「參觀後,我明白到手上的中文聖經得來不易,每次拿起來都會想起前人的努力和付出。」經過一年半的慕道,黃主任表示自己比以往更加珍惜身邊的人、事、物,亦多了一份交託,「相信天主自有安排。」
除了黃主任領受入門聖事,她的一對子女亦於今年復活節接受嬰兒領洗, 並由學校的牧民助理擔任孩子的代母。「我希望從小培育他們的信仰,讓他們信靠和認識天主,將來也會讓他們上主日學。」展望未來, 她期望自己盡善基督徒的責任,以言行感染學生, 「今天我所做的未必對學生有很大影響, 但或許未來他們會因為我而發現基督的愛。」
(轉下頁)


青苗天地
2014.03.09
2014.03.09 : 文章
恩 賜
王景軒 香港鄧鏡波書院 三丙
小時候上幼稚園,吃茶點前,老師也許會要我們誦唸:「感謝天父賜我飲食……」那時候, 我們知不知道自己在唸甚麼,又明白了多少句子裡的意義?現在看來,終究是老師們要求我們從小就懂得時時刻刻感恩,感謝上天的恩賜。
生活中,我們有多少次把目光從電子屏幕上移開,看看天底下的風景。湛藍湛藍的大海、古老翠綠的大樹、無垠的藍天與白雲,它們的姿態都那麼美麗。簡單如窗外的景色,那怕污煙瘴氣,也有一梱樹、一小片天空能讓我們透透氣, 這也是上天的恩賜。「感謝天主,為祂莫可名言的恩賜。」(格後9:15)
如果上面的文字,讓我們驚覺自己沒有好好體察自己的生活,那我們就要稍稍回過神來,整理一下生活的軌跡。生活上的急速節奏、無形壓力都麻醉了我們的神經,一直營營役役。於是, 我們失去了感受恩賜,以及感謝恩賜的能力。
要感受恩賜,先要拋開自己,意思是把自己看得卑微一點,像把自己比作茫茫宇宙裡的一顆塵粒。然而,這顆塵粒會呼吸、會思考、會走動,還會表達,不神奇嗎?再想像下去,這塵粒有疼愛自己的父母,有與自己一脈相承的下一代,還落戶在太陽系裡,不太冷又不太熱,又有空氣和水的地球,不幸運嗎?然後,這塵粒又在繁榮升平的城市裡,用著地球富裕資源,在二十一世紀裡享受高科技為生活帶來的便利。這樣的我們不幸福嗎?是天主賜下了生命給我們這些塵粒。「是你將生命的恩惠賜給了我,細心照顧維持了我的氣息。」(約10:12)
如是這般,感應到上天賜給的恩典,我們要持謙卑的心,多多感謝。常常覺得自己受到眷顧,讓我們不因為比較而覺得自己有所匱乏,不因為自以為有所匱乏而產生負面想法,走上歪路,就如同聖詠119:29裡說:「求你不要使我走錯誤的道路,求你恩賜我常遵守你的法度。」
敬師日與我
羅淑媚 德貞女子中學 四信
每年九月十日,香港不少學校都會舉行「敬師日」活動。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敬師日。我一早回到學校,驟眼看過去,門口已有幾位同學,背著書包,包圍著一位女老師高聲談話,並不時傳出笑聲。我繼續舉步向教室前進,在上樓梯期間,遇到一位相熟的老師。平時,我一定會低下頭,微微點頭或當作看不見老師;因為我知道即使打招呼,老師都是經常不回應我。想起今天是敬師日,我不應該因失敗而不在這個本應尊敬老師的日子,沒有向老師打招呼或問候,反而,我更應該向他們打招呼。無論失敗與成功,至少,我在這天向老師表達了我應有的尊重。
於是,我強裝鎮定,表現出和平常一樣的走路姿勢。其實,只有我才會知道自己的心跳得有多快, 小腿是如何在打顫。我揮著手,向著這位老師說了聲:「早安!」意料之外,那位老師也回了我一聲: 「早安呀!」隨後,老師就走了,我也轉身繼續走向課室。我的心依然跳動不已,摸了摸臉,原來臉頰早已滾燙。
不久,「敬師日」活動開始了,我們部份學生由教室前往禮堂,其餘則在課室觀看直播。我是在禮堂觀禮的其中一員,在觀禮的過程中,我留意到和同學坐在一起的老師,會和同學談話;最後的活動是唱《良師頌》,唱完後可以自行放學了。這時,大家將準備好的禮物拿出來,並說出祝福語。看來,大家都非常喜歡老師,並感激他們對自己的教導。
我希望以後每天都是敬師日。大家能尊敬老師, 將來回到母校,看望一下那些曾教導過你的老師。
成為謙遜的僕人
陳瑤玲 聖安當女書院 四A
所謂「施比受更有福」,我一向很喜歡當義工,聽到學校宗教組招募義工,為少數族裔與單親家庭學童補習,我立即聯同好友向老師報名。
在開始服務前,老師先為我們講解是次活動之目的,除了服務他人外,也是回應天主愛的召叫,仿傚學校主保聖人聖安當捨己為人的精神。
聖安當生於埃及一個富有的基督徒家庭。有一天,他在聖堂裡聽到福音:「你若願意是成全的,去!變賣你所有的施捨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然後來跟隨我。」(瑪19:21)他聽了這番話後,便將自己所繼承父母的大筆遺產變賣,他去救濟窮人,然後踏上了獨修的生活。附近的人被他吸引過來,聽他說道理,這讓更多的人認識天主。聖安當捨棄了榮華富貴,甘願將財產分給有需要的人,無私奉獻。
我雖然沒有錢,但我可以用我的能力去幫助他人,協助弱勢社群融入社會。在心理上做好準備後,我們便參與四次的工作坊,學習與學童溝通的方法,掌握成為小老師的技巧。及後的每個星期四放學後,我和同學揹著書包,懷著既興奮又緊張的心情向社區中心走去。經過一天上課, 加上堆積如山的功課,在教導學童時,我感到有點力不從心。但在那小小的房間中,見到一張張天真的臉龐,每人都緊緊地握著鉛筆,一筆筆笨拙但認真的字跡,令我的疲勞頃刻消失,他們專心學習的態度讓我又恢復了衝勁。我的服務對象是一個內斂的初小學生。我翻開他的練習簿,把他不懂的地方逐點解說。可是,他聽後依然一臉懊惱。我們面面相覷,我想:我說錯了話麼?幸好中心的社工為我們解圍,原來那孩子聽不懂我那中英夾雜的說話,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平時說話有這樣的毛病。
這次的義工活動令我可以幫助那些弱勢學童,還讓我明白聖經的道理:「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成為大的,就當作你們的僕役;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為首,就當作眾人的奴僕;因為人子, 不是來受服事,而是來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性命,為大眾作贖價。」(谷10:43-45)要懷著無私奉獻的精神,不求回報地去幫助其他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喜樂。我要以基督為榜樣,實踐愛德,成為謙遜的僕人。儘管自己的力量有限,但總有一日,這個社會將充滿愛,變得更和諧共融!


種子的力量
2014.03.09
謙遜友愛的種子 安貧小姊妹會
法國,一個寒冷的冬夜,余剛貞從街上背了一位失明、癱瘓的孤獨老婦回家,並把自己的床讓給了她……在安貧小姊妹會成立的八十多年後,這個起源於法國、專注於安老服務的修會,本著會祖聖余剛貞(St. Jeanne Jugan, 1792-1879)「永不要忘記,貧窮弱小者是我們的主」的訓誨,於1923年應師多敏主教(Bishop Domenico Pozzoni, 1861-1924)的邀請,抵港服務。
當時,香港有很多老人流離失所,欠缺照顧。安貧小姊妹會的修女在該年二月份展開服務,她們首先接收了由嘉諾撒修女暫時運作、位於九龍塘的安老院,當時約有八十名院友。修女們款待貧苦長者,令他們在如同家一般的院舍中,活出生命的價值,喜樂幸福。
修女們亦秉承會祖的守貧精神和她訂立的準則,「一切收入有賴信友們的捐助和修女們出外募捐」。為了服務更多有需要的長者,修女們花了四年省儉儲蓄,加上得到修會總院的幫助,於1927年購得一所位於牛池灣的中國式大宅,加以擴建,成立聖若瑟安老院,收容的人數增加至接近四百,有十七、八位修女服務。
在安貧小姊妹會的團體中,修女們各司其職,有的負責募捐,有的專注醫護服務,有的投入照顧長者日常起居的雜務⋯⋯各有崗位。生於西班牙的夏德蓮修女(Adelina de Ste Anne, 1902-2002)是早期來港服務的小姊妹之一,她十九歲時已加入修會,1931年在法國總院矢發永願後,奉派往東南亞省區服務。1933年,夏修女獲派來港,除了在聖瑪利安老院服務六年,她奉獻了六十多年的歲月,在聖若瑟安老院服務長者。
第一位香港土生的安貧小姊妹劉類斯修女(1905-2000),生前則主要負責募捐工作。她1939年在上海發初願後,便回港在聖若瑟安老院服務。她每日出外到住宅、公司或巿場籌募善款,到她年紀漸長、雙腳無力,便負責聖堂禮儀,教授道理,協助院內長者預備領洗。劉修女直至出入需輪椅輔助,才完全退休。
修女們懷著謙卑的心,款待每一位長者;除了提供起居飲食和醫療照顧,她們於長者面對死亡時,守候在旁,為他們祈禱,陪伴他們走向天父的家。多年來,修女們悉心照顧長者,也服務教區不少年邁的神父,照顧神父、修女們的年老父母。
九十一載香江情
1958年,安貧小姊妹會應白英奇主教(Bishop Lorenzo Bianchi, 1899-1983)的邀請,在黃竹坑設立第二所安老院,名為聖瑪利安老院。聖瑪利安老院位於半山,四面環海。當時,修女們出外募捐,必須上山下山,並乘搭小艇。1962年聖瑪利安老院的工程全部峻工,並奉聖母無玷聖心為主保,修會的服務由九龍區擴展至港島區。
至於位處牛池灣的聖若瑟安老院,為迎合安老服務設備的相關條例,須進行維修或改善工程。於是,修會於1996年以牛池灣院址與發展商交換用地,於上水興建一所設備完善的新院舍;新院舍於2003年落成,聖若瑟安老院亦遷往現址。
「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瑪竇福音5:3)安貧小姊妹會的修女們一直以「甘願謙小,愈謙愈愛」的精神,扶持、協助和陪伴長者走完他們人生的旅程,進入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