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2.19
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
彈奏古箏 演奏動人樂章
坐在古箏前,雙手輕輕放在琴弦上,徐徐奏起《瀏陽河》,雙手交替靈活地彈奏,帶出樂曲旋律的優美,節奏輕快活潑,帶給人愉快的心情。這是就讀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的張展熙兩年前參與學校才藝比賽彈奏古箏時的情景,當時全校師生為之動容,他最終贏得冠軍,這份認同和支持鼓勵他繼續在中樂上發揮所長。
「透過練習古箏,幫助我紓緩情緒,特別在疫情初期,專注在琴弦上是我最享受的時刻。」
中四學生張展熙自小學三年級學習古箏,剛於去年底在中央音樂學院校外音樂水平等級考試考獲九級古箏專業等級考試,在學校音樂科老師推薦下,中三時加入香港中樂團的香港青年音樂協會,擔任古箏樂手,去年11月,他跟隨中樂團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會演出「何占豪作品音樂會」演奏多首著名中國作曲家何占豪教授的作品,他認為機會難得。
他表示參與中樂團,與其他中樂手合奏,令樂曲音色更豐富,有更多層次可以欣賞。此外,他發現合奏的樂曲會配合不同樂器特性奏出主旋律,而非只靠單一樂器演奏,即使古箏在合奏時以伴奏為主,也有主奏的時候,因而燃起他對作曲的興趣,現在他跟隨另一音樂科老師學習鋼琴,以增進在編寫古箏樂曲的能力,「希望創作以古箏為主調的樂章,使古箏成為主旋律予觀眾欣賞。」
音樂老師鼓勵加入中樂團
張展熙於2019年入讀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時正值疫情出現,在中一下學期,因疫情肆虐經常只能透過網課學習,他開始借練習古箏忘憂,「直到中二遇上一位新來的音樂科老師,啟發我在古箏上的發展。」
中二的首堂網上音樂課,第一課是介紹中樂,展熙表示對此印象很深刻,「我對中樂有認識及有興趣,便主動向老師表示自己懂得彈古箏。」後來學校在聖誕節前舉辦「最後一屆口罩先生」才藝比賽,這是他第一次參賽便贏得第一名;去年他在黃大仙區傑出學生選舉頒獎禮上獲得初中組優秀學生獎,他在典禮上也代表學校表演彈奏古箏。
事實上,展熙不時趁在上課前埋首溫習樂理,平日也會花上兩至四小時練習,假期的時候,一天可以練習四至六小時,最長更試過練習古箏八小時,而練習背後的辛酸,最常見是因長時間手指按弦,令手指疼痛或擦損脫皮流血,「過去多戴上右手義甲,直接用左手指肉撥弦,或按歌曲的原創而不戴義甲。」現在他也聽從古箏老師建議,雙手也會佩戴義甲練習保護手指,並鑽研戴上義甲後在音域上作出更多變化。
「學習古箏使我更專注,希望將來繼續在古箏有專業的發展。」對於只有少數男生彈奏古箏,他認為男生在力度、手掌肌肉力量或手掌均較女生大,彈奏時展現剛陽之氣,而女生手指幼細,彈奏古箏更靈活,他說男女學習古箏各具優點,可作互補。
該校校長何家欣欣賞學生張展熙在彈奏古箏的能力與自信,展現音樂才華,她認為,展熙演奏古箏的背後花上不少時間練習,對於他的努力予以肯定,也彰顯生命的意義。
「彈古箏時彈錯音而不理會,配合和弦會顯得不和諧,這是不變的真理。」張展熙說從追求音樂的完美是他的目標,正如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中教導學生追求真理,他希望懷著這信念,繼續投入對古箏的熱愛。(高)


體藝傳情_小學
2022.11.27
佐敦谷聖若瑟天主教小學
柳琴演奏者沈逸晴 彈撥出信心樂章
「因為我喜愛彈柳琴,希望把好聽的音樂與人分享,這一點成為我繼續學習的原動力。」佐敦谷聖若瑟天主教小學六年級生沈逸晴說,藉著學習柳琴使她感悟堅持與不放棄的信念,更成為她成長中的好夥伴。
踏入佐敦谷聖若瑟天主教小學,還未走進音樂室, 遠處已傳來中樂團排練時優美的樂聲,沈逸晴坐在團隊中央,靠近樂團指揮,不時專心致志地聆聽指示,隨時準備與團員合奏。已參與中樂團三年的逸晴說,享受合奏的樂趣,因為它體現團隊、默契、溝通等合作精神。
沈逸晴小學二年級時得到「八達通育苗展才計劃」的資助學習中樂,「母親原本提議我學習鋼琴,我卻認為鋼琴普及而沒有多大興趣,有次我在學校的中樂團, 見到師兄以純熟的指法表演柳琴,他彈奏的模樣深深吸引著我,便肯定了我要學習柳琴的決心。」
柳琴原是江蘇北部、山東南部一帶的柳琴戲及安徽泗州戲的主要伴奏樂器。發音響亮、剛勁宏大。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現已發展為獨奏樂器,是民族樂隊中常用的高音樂器。
咬緊牙關克服困難
逸晴學習柳琴一年後加入中樂團,她還記得首次接觸柳琴時,因不懂控制彈撥力度而斷弦,「當時非常緊張,後來才了解到弦愈幼細,產生的音調會愈高,弦線才較易斷。」學習柳琴沒多久,她又遇上另一難題:每次彈柳琴,長久摩擦和按壓琴弦,令手指指頭脫皮和起繭, 「最初常感到手指疼痛,但是只要保持練習,便慢慢習慣。」
她笑言最初吸引她選擇中樂的其中原因,是彈奏柳琴時配上華服的形態十分優雅,「母親為我準備白色或粉紅色的華服,配上頭飾、穿上繡花鞋的造型;在新年為我拍下彈奏柳琴的短片, 傳送給親友賀新年。」
習柳琴四年,逸晴認為彈柳琴最大的得著是:「學會堅持,不會半途而廢。」她坦言,去年開始準備呈分試面對學業壓力,她曾想過要放棄柳琴。其母知悉後, 認為她不能因而半途而廢,反而要尋找解決方法。
在她感到困苦之際,她的好友介紹了一本講述一位芭蕾舞舞蹈員的小說:舞蹈員因腳傷決定放棄跳舞,她的家人和朋友均勸她不要放棄,最終憑著她的堅持而成為一位出色的舞者。小說中的一句說話觸動她要學習盡力和堅持的決心,「只要堅持下去,夢想才會成真,而不是只有夢想而不作堅持。」此話激勵她更專心讀書, 盡快完成功課和溫習後才練琴,按學習進度調節練琴時間;而家人無條件的支持,成為她最強大的力量。
父母百分百支持
逸晴的母親是家庭主婦,以行動支持陪伴她出外練習或比賽;她的父親同樣熱愛音樂,工餘時與朋友組樂隊夾歌,其父更擔任主音歌手,自然成為女兒最忠實的聽眾,更成為音樂上的朋友,「父親下班回家後常請我彈奏柳琴,聽畢便給予意見,最開心是他對我說:『你今次有進步。』每次聽到讚賞,內心便會很高興。」
去年她在國際青少年文藝培訓中心的比賽上,在柳琴獨奏項目贏得自選曲目初級比賽冠軍,也在本年香港學校音樂節柳琴獨奏初級組取得季軍,她說透過個人獨奏能加強自信心。參與中樂團,與隊友一起合奏,使她在學習柳琴的路上有人同行,「一起練習可以認識不同的中樂樂器,合奏時音樂效果更豐富。」她說合奏激勵她練好柳琴,希望明年升中時,可以升讀設有中樂團的中學,讓她繼續彈奏柳琴。(高)


中學專題
2021.04.09
德望近 150 學生與神長及修女 《逆境.相連》帶出正能量
聖神修院三月中的一個下午,宗座署理湯漢樞機在小聖堂內拉起小提琴,譚永明神父與德望學校校監阮嫣玲修女吹起長笛,另外八位德望女生以中樂及管弦樂合奏,夏志誠輔理主教則與神父修女合唱,共同奏出由本地信徒創作的《逆境.相連》這首歌,期望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傳揚正面的信息,與社會人士一起渡過難關。
今次合奏,德望學校的中樂團、管樂團以及弦樂團有近150名學生參與,因應疫情除了八位同學到聖神修院與神長和修女合奏外, 其餘140多名學生會自行演奏及錄影,校方再把百多條影片剪輯成線上虛擬合奏版。
在修院拍攝當天,中三生陳祉允與湯漢樞機一起演奏小提琴,兩人不時以眼神與姿勢交流展現弓法,她說:「大家也陶醉在音樂之中,享受著演奏的過程。」另外,音樂科主任梁綺明透露,湯樞機事前更請學生幫他在樂譜上標記每個音部的弓法,以求整體演奏更齊整。
無分年齡追求和諧境界
有份參與其中負責吹笙的中五信徒學生溫善瑩,是中樂團內唯一到修院演奏的樂手。這是她首次參與中西樂器合奏,吹奏樂器時要顧及整體效果,好讓不同樂器和諧地奏出樂曲。
學生努力演出,學校修女也不懈惰。與學生一起到修院錄影的阮嫣玲修女負責吹奏長笛,她說幸好有學生相伴,讓她演奏時更為安心。阮修女修習長笛近20年,但已有一段長時間沒有練習,從今次合奏中她領悟到,「音樂無分年齡,也是彼此學習一起追求和諧與美麗的境界。」
多次重拍為求完美
修院拍攝以外的百多名學生,則要各自找一個寧靜的地方錄影,其中吹奏長笛的高衍衡便請媽媽幫忙負責錄影,她需事先整理家居,好騰出白色牆身作背景,也要安排她至愛的貓兒入房「迴避」,「但試過拍片時貓兒上廁所後傳出抓沙的聲音。我只好重頭再錄」,這樣先後拍了三次才能完成。然而,她算順利了,因為有學生為了錄下最佳效果,竟重拍50次。
以大帶小發揮互助力量
疫情下學習模式有很大轉變,該校的音樂教育卻沒有停止,學年內該校邀請學生拍攝幾首網上樂曲,學生也珍惜每次排練及演奏的機會。
當有機會回校練習,校方要先做好防疫措施:設膠幕,保持距離,單行面對背地坐等等。梁綺明說,疫情下練習同學固然要作出適應,可幸音樂訓練也讓學生自律和堅毅不屈。「學生透過網上演奏,去感受合奏的氣氛,以音樂向其他同學打氣。」
為了讓師妹回校時有更多時間練習,舊生也會在前一天回校準備場地。疫情時練習改在網上進行,高年級生關心師妹的進度,當師妹在網上示範演奏時,其他人便安靜聆聽,再給予意見。陳祉允說同學互相提醒,以彌補沒有實體練習的缺失。
「有著祢同步去,縱在這長夜裡,教我勇敢飛去。」《逆境.相連》歌詞中的最後三句,令三位受訪學生感受最深:無論現在面對甚麼難題,也可以合力面對並跨過難關,在逆境中要勉勵自己。
阮嫣玲修女指出,德望學校的核心價值是:愛、希望、喜樂、感恩,與辦學團體聖母無原罪傳教女修會重視喜樂與感恩的精神一致,校方重視學生在音樂及美的追求, 「這首歌帶給人希望、勇氣、勇毅,因著這份心連心而一起攜手向前的力量。」(高)
德望學校《逆境.相連》 bit.ly/3wy1mqf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小學專題
2015.10.31
絲弦扣心 箏情流露 林櫻古箏藝術團十周年
輕撥琴弦,運用抹、勾、掃、搖……等不同的指法,雙手聯彈,十指在箏柱間輕快跳躍,錚錚鏦鏦。表演台上,兒童古箏藝術團、少年古箏藝術團⋯⋯不同組別的林櫻古箏藝術團成員,都像林櫻老師一樣跟古箏結下不解之緣,還有綿綿情意。
(本報專題)二○○五年四月,「林櫻古箏藝術團」(以下簡稱「古箏團」)成立,由林櫻擔任音樂總監。林櫻老師透過古箏培養兒童及青少年對中國音樂的興趣,「念完中學,我立志把古箏成為我生活和生命的一部份。我喜歡古箏清脆如流水的音色,喜歡它多變的技巧。」林櫻老師的教室裡,四名古箏學生均表示彈奏古箏的過程很愉快,由起步至踏上舞台演出和比賽,她們自信地與觀眾分享學習音樂的樂趣。
音樂心靈 巧手齊奏
古箏團在十年間發展至三個樂團:古箏藝術團、少年團及兒童團。現已升讀中六的古箏團團長張莉怡,念小二開始學習古箏,她很喜歡古箏團的團隊精神,「我們一起練習時,團員間互相學習,出場演奏前亦彼此鼓勵。」現代箏曲《幻想曲》是莉怡最喜歡彈奏的樂曲, 「《幻想曲》的音調變化多端,展現出幻想世界的特質——天馬行空、出奇不意,剛好配合我愛幻想的性格。演奏樂曲的同時,隨著音調的變化,我的心情也會跟著音調產生不同的起伏。」學業上,莉怡正面對升學的壓力,「學習古箏加強個人修養和毅力,也可以幫助我減壓。」一份情感的交流更是驅使她愛上古箏的原因,「彈奏古箏,似是找到一個傾訴的對象;愛上古箏,因著它音色優美,好像我投入多少情感,它就以同樣的感情回應我。」
另一升讀中四的藝術團團員劉蔚祺八歲起跟隨林老師學古箏,現已達到演奏級水平的她說很喜歡演出,每次完場的一刻,她感到努力沒有白費,得到外界肯定而建立信心。蔚祺最喜歡的樂曲是《春到湘江》,「這是一首很優雅的樂曲。」樂曲在腦海中奏起,蔚祺有感而發,「如果古箏在我的生活中消失,我會感到很空虛。古箏擁有外在美和內在美,它吸引著活潑的我在彈奏時,安靜下來。」
念中二級的陳詠霖三年前看到古箏團的年度演出「箏情流露」,受到台上的琴音和服飾吸引而學習古箏,去年加入兒童團。詠霖最難忘的經驗是首次與另一成員參賽時,憑著彼此的默契,最終獲冠,「我們在同一部古箏合奏,講求合拍,從中加深彼此的友誼。」就讀小學五年級的梁靖彤,小二起跟隨林老師學習古箏, 她很渴望有一天能成為兒童團團員,「我喜歡學習古箏,樂曲很悅耳。」她指箏曲的旋律有趣、多變,燃起她的學習興趣。
古箏團剛於九月四日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2015箏情流露」十周年音樂會演出,當晚由林櫻老師與八十名學生演奏,音樂會邀請樂隊、舞蹈團、粵曲愛好者等同場演出,以二胡伴奏、鋼琴和電子琴伴奏、粵曲演唱等配合古箏合奏。林老師亦召集十多名舊生組成「舊生會」等音樂愛好者,同場演出,「音樂,應是與所有人分享的,無分國界,這是創團時已定下的目標。」古箏團將於十一月一日在港島區明愛賣物會上演出,向公眾宣揚中國音樂的美和學習樂趣。(高 / 睿)
古箏團每年舉辦「箏情流露」音樂會,每次引入不同的音樂元素:結他、中國舞蹈、粵曲、合唱團、流行歌曲、笛子等,林櫻說:「音樂多元化以喚起學生的興趣,要把樂器傳承,須了解學生的喜好,才得以發展。」演出有助學生盡顯所長,累積經驗。林老師更重視培養學生的品格,深信每名學生應享有平等學習音樂的機會,「我現在的教學方針,是小學時受到老師有教無類的精神影響。」
音樂無間 有教無類
小學時就讀聖安多尼學校(下午校)的天主教信徒林櫻表示,她小時候的學業成績並不出眾,至高小才加入學校歌詠團。升讀中一後,她偶然發現自己的音樂天份,「那時,我到明愛轄下的社區中心參與義工服務,一張貼在壁報板上有關古箏的資訊,引起我學習古箏的興趣。」自此,她與古箏結下不解之緣。中學時期,林櫻曾加入中樂團,擔任古箏演奏團員,並經常參與音樂製作及改編中西樂曲。2003年,她取得幼兒教育文憑後,選擇全職任教古箏,「擔任古箏教師既能發揮所長,同時發展愛好音樂的學生內在的潛能。」
「記得小學時,每位老師都盡心關懷學生。就如我的語文成績僅是一般,放學後,老師安排我參與功課輔導。」林櫻說,當自己成為古箏教師後,亦效法小學老師平等教學的原則,「即使學生只有兩成的音樂天份,我也會善用他 / 她的才能;孩子沒有天份並不重要,皆因一切是天主的恩賜。」這亦是她成立古箏團的理想:「音樂並非某階層的人才能夠擁有,願每個人都有享受和領會音樂的權利和機會。」在一些家庭環境和學習條件未如理想的學生身上,她看到有些學生比別人更努力學習,「他們彈得更好,音樂賦予他們有更多自我發展的機會。」
古箏團成立後,約十名考取四級至五級標準試的學生加入藝術團,學生參加不同的國際賽而獲獎,林老師近年亦屢獲多項優秀教師獎。為使學生集中培訓,除了藝術團,她於2011年設立少年團,對象為五級以上水平的學生;於2013 年成立兒童團,培訓古箏三級以上的兒童,讓他們及早認識合奏的技巧。喜見藉著發展樂團,學生能在相互鼓勵下燃起學習動力,提升古箏的水準,林老師說:「當少年團的團員看到藝術團團員的成就,自然會視為榜樣,努力學習,盼能有一天能成為藝術團的一員。」另外,一些不屬於古箏團的小孩,也受到樂團的團隊氣氛感染而渴望加入。「看著孩子們的成長,他們在樂曲中表達的感情愈是淋漓盡致,這更確定我與古箏為伴,以音樂教育作為終身事業的目標 。」
有教無類的精神早在林櫻走過的路上,展現出來。目前於多所學校擔任古箏、二胡及樂理導師以外,林櫻一直在明愛轄下的社區中心擔任古箏和二胡導師,學生對象多元化,包括在職人士、婦女和長者等。她曾教導數名獨居長者學習彈奏流行曲《滄海一聲笑》,完成課程後,有長者在晚宴上演奏,「他們好些年屆八十歲或以上,他們完全沒有接觸過樂器;看到他們演出成功,這經驗令我難忘。」
音樂生命 薪火相傳
眾多樂曲中,林櫻老師最喜歡《林沖夜奔》,「這首樂曲正是反映我外剛內柔的性格:外表剛強的林沖面對被陷害而被迫流放的痛苦,古箏善於表達他內心的感歎。」每次演奏這樂曲時,她多年來堅持推行普及音樂教育路上面對過的困難,浮現腦際。「透過旋律,壓力徐徐釋放,音樂就是有這種魅力。我喜歡音樂,我喜歡用音樂來表達自己所思所想, 更希望音樂的生命延續到更多的孩子身上,教懂他們運用古箏抒發感情,無論是快樂的、失落的情緒。」
訪問當天,林櫻邀請兩名小學教師一同分享:她的中文科教師陳意琼、英文科及歌詠團教師梁晶瑩。兩位榮休的師長與林櫻同屬聖安多尼堂。當林櫻舉行首場「箏情流露」音樂會時,便自發邀請她們到場欣賞。自此,她倆成為每年音樂會的座上客。
梁晶瑩憶述,林櫻小學時經常要等候家人接送而留校,「我和她交談,了解她的近況」,她說當時仍未發掘林櫻的音樂才華,只感到她是個愛音樂的孩子。本年九月舉行的「2015箏情流露」十周年音樂會上,梁晶瑩見證古箏團學生之間與師生的關係良好,團員互相幫忙和鼓勵。
陳意琼表示從林櫻的教學中,看到她活出信仰的表現:「她懷著愛心和耐性教導孩子,她的身教已成為福傳的其中要素。」她喜見林櫻在音樂上的成就,「從音樂會裡,我看到她用心教導學生,她的努力沒有白費。」
古箏團於2006年註冊成為非牟利藝術團體, 經歷十年寒暑,林櫻說感激義工家長的幫忙,好讓學生每次能順利在音樂會上展示學習成果,她亦從工作中學會交託,凡事信靠天主的安排。(高 /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