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60228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2.27
城市印象@中環 重塑風采
(本報專題)不少學生也曾踏足中環。作為香港的政治和經濟心臟—中環,對醉心於香港歷史研究和收藏的康樂及文化事務處博物館專家顧問鄭寶鴻來說,這裡還給他更深層意義。他在中環成長,長大後至今一直在中上環一帶工作和居住。最近,規劃署與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合辦「城市印象@中環」專題活動系列,展覽外,還有親子塑膠積木模型工作坊、周遊中環導賞活動及專題講座,讓參加者可以感受這個城市心臟在不同年代的脈搏和歷史發展。鄭寶鴻在上月底分享了他眼中的舊中環生活風貌。   昔日生活記憶 讓我們隨著鄭寶鴻穿過時光隧道,走進他童年時(1950、60年代)的中環。他說當時中環是指花園道以至干諾道中一帶的區域,干諾道中對出已是海旁,現在所見的交易廣場、國際金融中心和港外線碼頭,都是近幾十年陸續填海後所建的。鄭寶鴻笑稱,從前偕父母步往灣仔,途經位於金鐘威靈頓軍營(今夏愨花園所在地),會拿出手錶與軍營頂的大鐘比照時間。那時有一座統一碼頭(今恒生銀行總行大廈對出),在尚未有地鐵(今稱作港鐵)或隧巴的當時,往來中環與深水埗、油蔴地、旺角、荃灣和大澳等要乘船。而現在很多人也愛乘搭的天星小輪,其第三代碼頭則在1958年設於愛丁堡廣場對出的海旁,直至2006年才遷至現址。至於位於愛丁堡廣場的香港大會堂在1962年落成,舊大會堂則於1869年落成,位處匯豐總行大廈現址旁。   鄭寶鴻坦言那個年代求學甚艱難,社會上窮人多,政府津貼的學額不足。自1953年,他輾轉讀過三間學校才唸完小學,包括位於堅道由崇基學院教職員辦予清貧子弟的夜學、健全中學(小學部)及位於干德道的輔人書院。他憶述在讀輔人期間,曾被派往其他名校參加比賽;但這些所謂名校,陳設也很簡陋。其實,當時的大環境是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很多民間團體均在東成里(按:此街道現已取消)、荷李活道等的唐樓辦學,收費有平有貴,但校舍簡陋,消防設備欠奉。鄭自小已喜歡集郵,當年位於環球大廈現址的郵政總局是他經常流連的地方。當時的郵政總局位於地庫,樓上有香港電台及房屋協會,一些老郵務員後來告訴他,舊郵局以木建築為主,如遇火警,後果堪虞。郵政總局於1976年搬往康樂廣場現址。經過逾半個世紀,中環已面目全非,他說年輕一代可能想像不到現在酒吧餐廳林立的蘭桂坊,直至1970年代發展前,都以民居為主,有很多婆婆飼養雞隻和在街上摘芽菜。   今天城市面貌 隨著中環本身有多重角色,不同的人與這個地方和這裡的人有不同的互動和經歷,就構成一幅多姿多采的中環印象大圖畫。「城市規劃是為市民而做的,我們舉辦這個專題活動系列,希望市民多了解地方歷史,增強歸屬感。」規劃處高級城市規劃師╱社區關係關慧玲說為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他們還舉辦親子塑膠積木模型工作坊,希望藉孩子感興趣的媒介及親子合作,以塑膠積木砌出三座分別代表著中環經濟、政治和康樂角色的建築物。 工作坊約四十五分鐘,首五分鐘先簡介中環歷史,其後是親子合作時間。活動反應踴躍,由一月至三月間的數個工作坊已額滿。「我們期望可藉此引起話題,尤其讓下一代多關心我們的城市。其中有次工作坊是砌政府總部的模型,很多小朋友都答知道這個地方,不過當問及舊政府總部所在的政府山,則只有家長才知道。」關慧玲估計這與建築物周邊的環境有關,新政府總部毗鄰添馬公園,一家大小總會到訪過。一個地方要達到何種功能,也是城市規劃者當要考慮到的。(敏)  
kjy04_20160228s
喜樂畫室
2016.02.27
遊走在寫實和卡通之間
繪畫通常有兩種畫法,一為寫實,二為卡通。寫實畫法重點在於真實感,畫中的事物通常和現實相距不遠。卡通畫法通常都會很省略和誇張,盡力用最簡約的手法畫出所描繪事物的特點。但兩種畫法並無不可踰越的鴻溝。因為世上並無絕對的寫實畫法,即使幾可亂真的寫實畫,其實對於瑣碎的細節也定會有所取捨;而最簡約的卡通畫法,若要有好效果,畫者也得把所畫對象的特色畫出來,否則無人知道你在畫甚麼。是以有心學畫的人,最好兩種畫法都多懂一點點,運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就拿畫猴子來說吧。在圖A,我畫了三隻猴子,圖2比圖1簡化,圖3則再簡化。這三隻猴子的身體畫法,和我們以前談過的一般卡通人物的起稿辦法相距不遠,這次便按下不表,只把注意力集中在頭部。圖1的起稿辦法是先用深藍線畫出兩個圓圈,分別表示頭臚和吻部,然後用紫線畫出兩個半圓表示耳朵,再用淺藍線畫出心形的眼眶,標出眼睛、嘴巴等細節。按照這個結構來畫出猴子的正稿,猴子的基本特色便可活靈活現。圖2是進一步的簡化,因為頭部呈正面觀,雖然在起稿時仍是用深藍線,畫出兩個圓圈表示頭臚和吻部,紫線畫出兩個半圓表示耳朵,但並不強調吻部向前突出,而是把表示吻部的深藍圓圈和用淺藍線表現的眼眶圓圈結合起來,構成了一個整體看像葫蘆形,上半部其實保留了心形特點的臉部輪廓。因為這形狀和真實世界的猴臉很相似,在這結構基礎上完成的正稿,猴子的形象既保持了猴的特色,也多了點擬人化的意味。圖3的猴頭起稿辦法和圖2差不多,只是取消了額頭上的心形結構,讓猴子的顏臉由一大一小的兩個圓圈構成,這樣畫出的猴子, 仍猴味十足,卻更嬰兒化,更可愛。至於左上角的圖4,則是把圖1至圖3的起稿辦法綜合起來,融匯貫通後隨手畫出的猴頭的側面觀。小讀者們不妨照樣試畫一下,便可體會到怎樣用不同程度的省略方法,設計猴子的卡通造型。 當你熟習了上面談到的起稿原理,便可放心如圖B那樣,隨心所欲地設計出不同動作的卡通猴子。我的起稿辦法很簡單,先用藍線畫出四個圓圈,分別表示猴子的頭臚、吻部、胸廓和臀部(中間的那隻小猴則用一個較大的圓圈表示軀幹),然後用綠線畫出想像中牠們的四肢和尾巴的動作,接著用紫線畫出臉龐和五官。只要你畫好這些結構上的要點,以此為根基,畫出該圖下側的正稿便易如反掌。 談畫猴,很難忽略中國人熟悉的《西遊記》故事裡的孫悟空。若要給這位神猴造像,也有寫實和卡通兩條路線可走。圖C是我多年前為本港中學課本設計的孫悟空造型。因為課文是《西遊記》選段,插畫便採用國畫工筆寫實手法。我把這位神猴的身型比例和結構全當人物畫的習慣來處理,頭部則畫成寫實風格的猴子模樣,起稿辦法則如正稿旁的草圖:先用藍線畫出大體的結構,再用紫線補上衣飾的細節,以此做底圖,在其上畫出線稿和填色便無難度,有興趣的小讀者也不妨照此一試。 以孫悟空做主角的卡通片歷來不少,想必我們的小讀者也非常熟悉,圖D是把孫悟空卡通化的一則嘗試。因為想尋求中國民間藝術那種工筆重彩的熱鬧裝飾風格,便讓神猴穿上黃衣紅褲,黃巾皂靴,腰間圍上豹皮。並且把牠畫成大頭娃娃般頭大身小, 眼眶填上紅色,臉龐則留白,活像京戲裡的臉譜。這雖很有特色, 但起稿方法和我們談過的卡通猴子畫法並無二致。小讀者們大可按自家的靈感,做出符合自己心意的新潮設計。  
kjy10_20160228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6.02.27
青苗天地〔2016.02.28〕:文章
殉道者聖地 何振煒 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學部) 二B  我這次去韓國朝聖的感受很深刻,又感到很新奇。有人說初生之犢不畏虎,我說初遊之人不畏嚐。 第一天,甫落機便去了文化體驗館,體驗最深刻的是獨特的韓服。韓服可分為王室禮服、官服、士大夫服制以及平民服制。由韓服承載的韓山薴麻編織、谷城織麻技術、羅州間村紡棉、明紬編織、以及縫紉(縷緋)都是巧奪天工。我穿上王室禮服,卻不像太子,但有種地位超然的虛榮感,權力會使人腐化⋯⋯把絡金綴珠的華麗衣裳脫下,我摸摸它的紋路, 又變回一個學生、一個異地小子。 第二天,為了趕上明洞天主教堂的英語彌撒,我們很早起床。教堂裡,韓國信徒是多麼重視天主教信仰、認真地參加彌撒、認真地信賴天主。我定睛看,看得入神了,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彌撒,而且身在異地,加添了一份神秘感。 然後,我們去了松山殉道地,這是韓國聖人金大建出生的地方,本是教友村。現在展覽館展出畫像,展示其生平故事。最特別的地方是去到松山聖地的入口處時,看見一張大型海報,印有教宗的圖照,並用韓文寫著教宗的說話「這裡很美,很多教友殉道的地方」。死本來是可怖的,但死有輕於鴻毛,重於泰山之別。為主獻上生命,為信仰犧牲,一切都變得崇高偉大,因此教宗讚賞這聖地。 當我進入松山聖地,看到在草坪上豎立著一個巨型的耶穌十字架苦像,周邊種滿了松樹。在松樹的襯托下,苦像凸顯十字架上的耶穌聖容。站在十字架下舉目朝望苦像時,我明白韓國殉道者的精神,有如斯勇氣,就是主基督的苦難加強了他們的力量。他們獲得天主的恩寵,才有如此堅守信仰的勇氣。此時此刻, 令我了解到朝聖的真正意義,踏足過殉道者的血路印記後,令人有一種趨之若騖的感覺,從而反思自己的信仰之路。 這次朝聖旅程,令我對韓國教會有更深刻的體會。踏足過殉道者的聖地,除了緬懷之心,還加添一種肅然起敬之情。   可愛的小動物   李伊盈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 二B  小動物是可愛的,是奇妙的。你有沒有發現大自然中的小動物,可帶給你很多樂趣呢?  我童年在老家江蘇度過。那時,我甚麼都不懂,但甚麼都敢去冒險。有一天,我和小夥伴去「動物世界」探險。我們走進叢林,發現一條蜈蚣在急匆匆地爬著,彷彿要趕著出門似的。我和小夥伴說:「蜈蚣先生趕著出門,但是牠那麼多的腳,穿鞋子也要好幾天啊!」小夥伴們聽後,捧腹大笑。接著,我們慢慢地走進去,突然有一隻蜘蛛「從天而降」,我們給嚇了一跳,仔細一看,才知道牠在捕食。在蜘蛛網上有一隻蝴蝶正在掙扎著,蜘蛛慢慢靠近蝴蝶,蝴蝶的目光彷彿轉向我們,向我們求助。於是我們決定英雄救「蝶」!我拿來一條小棍子,小心翼翼地把困著蝴蝶的蜘蛛網挑開,再用小棍子撥開蜘蛛絲,蝴蝶就獲救了! 重獲自由的蝴蝶在我們身邊飛啊飛,好像在感謝我們呢!於是,我們就有了一個「小跟班」,那隻蜘蛛只好懷著一肚子的氣走開了。 我們繼續探險,接著,我們看到地上有一粒粒「小石子」,乍看才知道是西瓜蟲啊。我把牠放在手上,牠才把那一層層的「盔甲」張開,「盔甲」後面是一片密密的「叢林」。我輕輕地碰了碰牠,牠立刻把身體蜷曲起來,又變成了一粒「小石子」。我把牠放下,又繼續向前走。走著走著,有些聲音引起了我們的好奇心,我們看了看,原來是隔壁陳大伯家的母雞啊,但不是公雞才愛大叫的嗎?這時,陳大伯走來,我問陳大伯:「為甚麼母雞叫過不停呢?不應該是公雞叫嗎?」陳大伯摸摸我的頭說:「母雞也會叫啦!因為要下蛋啊!」 聽後,我們都哈哈大笑,原來動物那麼有趣啊!  大自然的動物各種各樣,多不勝數,你要認識一、二個好朋友,還是要自己主動哦!     
kjy01_20160221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2.20
天水圍天主教小學 環保好管家 願祢受讚頌
  「地球是上主給我們的禮物,這裡充滿美好和奇妙的事物,屬於我們每一位」 —— 摘自《願祢受讚頌》兒童動畫的中文旁白 (本報專題)去年中,教宗方濟各發表了新通諭《願祢受讚頌》。這是一封寫給每位住在地球上的人的信,要求我們保護地球 —— 我們的家。很多人都樂於過環保生活,如天水圍天主教小學近年在校園節能減廢,本學年還邀請家長加入行列,鼓勵他們物盡其用、共享資源,交換二手物品,一起做個環保好管家。 以教宗為榜樣 去年聖誕節前夕,二至六年級學生在德育及成長教育課中,觀看短片《教宗方濟各卑微的開始》,得知原來教宗也過著儉樸的生活,他尚未膺選成為教宗前 —— 身為阿根廷的主教,每次到貧民區主持彌撒都乘搭巴士。有份觀看短片的四年級學生何桉鈮和黃鑫,對教宗的謙卑和身體力行大表讚賞。黃鑫說:「巴士雖然行得慢,但若人人都像教宗般坐公共交通工具,減少駕駛,將有助減少整體廢氣排放量。」桉鈮接著說:「如果世界各地的人也這樣做,節省下來的汽油費用可捐給有需要的人,幫助他們改善生活了。」兩位同學的反思和討論,正是當初設計這個教學單元的環保及德育科主任盧安芝老師想達到的目標,「他們還學會在服務他人前,效法教宗,先心存謙卑,這與學校本學年推行的主題:『服務南瓜.彰顯主愛』很配合。」盧主任說。 兩位同學在日常生活中也注重環保,如桉鈮不買玩具,只以廁紙筒等棄廢物料自製玩具,她還提醒媽媽買菜時少用膠袋等;黃鑫則將月餅罐留下來放模型車,他也提醒爸爸不要買太多食物,以免吃不完壞掉造成浪費,及以報紙抹窗後才將它放進回收箱等。受訪期間適逢聖誕節,盧主任說:「耶穌是在簡樸的馬槽中誕生,學生接收到這個訊息,讓他們在慶祝聖誕節時,都樂意在班裡舉行綠色聖誕派對,如重用裝飾佈置的物品、準備食物時份量要適中、自備餐具等。」她表示學生常聽到有關氣候變化等環保議題的新聞,但要教導他們切實過環保生活,需要一個正面的人物讓他們去模仿和學習,教宗是其一,本身生活也很簡樸的林月霞校長則是其二。 全面節能減廢 林校長實踐環保的方式,在個人層面上,包括善用膠袋,將它們循環再用。她會將家中剩餘的膠袋,拿回校盛載校園中收成的農作物;她已多年沒添置衣服,日常會使用節能燈泡和採用淋浴等。至於在學校層面,三年前,將廢棄的廁所板改裝成其他校園設施,如乒乓球桌、活動花槽、長椅及講台等。「那年學校需要更換廁所門及間板,校工告知其實這些木材還原好,質地堅固耐用,價錢頗昂貴;他懂木工,可以嘗試改裝,結果效果理想。我們就用它來造了一張較矮、適合小一學生高度的乒乓球桌。使用前還特地邀請那位校工叔叔和學生一起剪綵,讓學生也可從中學懂感恩。學生都很開心,家長也很讚賞。」林校長說。 隨後,改裝工程所需的廢棄廁所板,則是從鄰近學校收集所得。此外,學校還安裝了太陽能接收板,將收集所得的能源納入學校總電錶內供學校使用,減少傳統用電量;又因應天氣溫度而開啟冷氣,減少耗電;日常使用紙張更是謹慎, 學校通告所用的都是再用紙,或會拿來印製福傳單張,總之不會浪費。校內推行了各項節能減廢措施後,林校長坦言每年均省掉不少營運開支, 節省所得全數用於學生身上,如添置圖書、作為課外活動的資助和津貼等。   林校長說:「透過推廣環保生活,有助培養學生對生命的積極和正面態度。實踐環保是愛德行為,可以幫助活在同一地球村的每一個人。教宗是耶穌的代表,他這樣注重環保,我們也要多多向他學習。」在去年底校內其中一次早會上, 該校以愛地球為題與學生談環保。隨後兩個月的德育及成長課中,均滲入具生命教育及環保意識的主題,如小一課堂上的「小種子看生命」及「簡樸生活——知慳『惜』儉大搜查」、小二和小三的「簡樸達人」、小四至小六的「簡樸生活 —— 有機知多少」等等。 家長好幫手 去年開學初,校方還推行「天天好管家—— 環保家長計劃」,將環保教育推廣至家長的層面,鼓勵他們與學生一起物盡其用及互享資源。校方呼籲全校家長將家中潔淨的二手物品,包括任何年齡的衣物、家品、禮品和文具等,拿回校中在特定的日子與其他家長交換。首個交換日在上月底,參加了「Super爸媽」學習獎勵計劃的家長可優先挑選。當天換領情況踴躍,又適逢天氣嚴寒,校方最終將換領日由一天增至兩天,而在三月及五月會舉行本學年餘下兩次換領行動。 事前,校方召集了一班家長義工協助整理物資。其中一個家長義工是身兼家教會主席的雷黛妮,她的兩個孩子分別就讀小二及小四。她表示收集所得以衣物為主,另抽濕機、風扇等電器也有。「如果是電器,我們不懂得操作,會致電捐贈的家長前來教導我們。最重要是確保操作安全。」另一家長義工、兩個孩子分別就讀小二及小六的梁鏸心說,他們也收集了很多二手玩具, 當中包括波子棋和層層疊等益智遊戲,但謝絕帶攻擊性的玩具。「這是很好的身教,小朋友見到家中用不著但仍完好的物品,可以轉贈其他有需要的家庭,避免浪費資源,皆大歡喜。」女兒就讀小二的家長義工鄧秀麗說,女兒也將心愛的毛公仔捐贈給校方的遊戲室「天天樂園」,「她有鼻敏感,不適宜玩毛公仔,這次能為她心愛的玩具找到好歸宿也是好事。」梁鏸心稱這次活動讓她學懂延遲消費,及分辨「想要」和「需要」之別,在真正有需要時才添置。 玩樂中學習 負責這項家長計劃的張淑卿老師指出,將家長引入推廣環保教育的行列,是為推動天主教學校核心價值 —— 「家庭」,為學生營造更有利成長的環境,從中還可加強家校合作,肯定家長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她說:「學生和家長都可以是天主的好管家,一起保護環境、節能減廢。」她自己則善用舊床單等二手布料製作抓子,供小四至小六的學生在小息時玩樂, 「快樂可以好簡單,我們可透過發揮創意,自製玩具自娛。當我拿著抓子問學生是甚麼,他們都表示沒玩過,感到很新奇。」張老師有意藉此將日漸失落的傳統玩意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