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2061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6.10
基督小先鋒九龍II區聯校活動 鹽與光 小先鋒傳揚愛 彰顯基督
  (本報專題)「求我可,成為鹽與光,傳送愛念到達各地光照四方⋯⋯」(《鹽與光》)位於石硤尾的聖方濟愛德小學禮堂內,傳來美妙的兒童歌聲。全場二百多位來自十九間天主教學校、穿著黃色背心制服的基督小先鋒團員以歌聲和動作投入歌曲中,歌詞激勵小學生們,把基督的福音和愛傳送給身邊的人。活動後,六位小先鋒團員與本報讀者分享感受。他們從活動中認識自己的身份,並發現天主一直與他們在一起。   發放愛的力量 四間天主教學校(聖方濟愛德小學、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及天主教善導小學)合作籌備是次基督小先鋒九龍II區聯校活動,邀請甘寶維神父到場分享。聖方濟愛德小學黃美美主任表示:去年,聯校活動以「來跟隨我」為主題,而本年的主題「我是誰」回應教友年,讓學生透過自己的身份,認識天主,跟隨基督。 談到當日甘神父的分享,兩位小先鋒、就讀聖方濟愛德小學六年級的梅浣潁和鍾楚荍印象深刻。公教學生浣潁說:「甘神父作自我介紹,原來他曾到非洲傳教!他更教導我們詠唱一首非洲語歌曲,又展示他與當地居民的合照,我從相片裡感受到非洲人民非常熱情。」當日,浣潁透過與其他同學相處,增加認識自己,她坦言希望改善咬字不清的習慣:「這樣,在學校帶領祈禱時,其他同學便可以聽到禱文的內容了。」首次參與基督小先鋒聯校活動的楚荍愉快地說:「當日場面熱鬧,來自不同學校的小先鋒聚首一堂。我最喜歡歌曲《鹽與光》,歌詞相當有意思,我深深感受到自己作為小先鋒的使命。真的希望畢業後能升讀天主教中學,那麼,我便可以多些聆聽關於天主的事。」 該校鄭雪嫻主任喜見各校牧民助理和學生積極投入,對她而言,是次活動更提醒她個人的身份和定位:「在生活中,我除了作帶領的角色外,我也是跟隨者,反省如何盡力做好每一個角色。為小學生來說,我願他們感受團體的精神,在認識天主的道路上,他們不是獨個兒的;小先鋒團結一致,就能發放愛主愛人的力量。」黃主任深感作為主的僕人,這個身份推動她在教學上,以身教言教培育學生。   實踐主的教導 來自白田天主教小學的四位小先鋒梁芷婷、陳曉丹、鄭紫晴和楊江仁熱烈討論當日活動,笑聲不絕。江仁藉破冰遊戲,結識新朋友:「兩間學校的學生合併為一組,我們與荔枝角天主教小學的同學被編為一組呢。在認識別人的同時,我也更了解自己了。」曉丹和紫晴分別就讀三年級和五年級,均於本學年參加基督小先鋒,能參與是次聯校活動,興奮萬分。活動裡,曉丹加深認識自己:「我發現自己的自信心不足,友校的同學不斷鼓勵我,給我推動力。還有,我很喜歡繪畫,我可以利用這長處把愛傳送給身邊的人。」 兒童特別喜歡以歌聲,表達對天主的愛。紫晴和芷婷跟友校的楚荍一樣,非常喜愛歌曲《鹽與光》,芷婷談起歌曲中的一句「縱遇障礙,基督與我共去」:「這首歌很有意思,基督陪伴我們跨越困難。我們應當作世上的鹽與光,實踐基督的教導。」紫晴微笑說:「我們是天主的兒女,又是基督小先鋒,應努力傳揚主基督的愛。」牧民助理呂毅恩陪伴學生接受訪問,也被他們的笑聲感染了:「當日,在聯校活動的上半部份,大會作出新的安排,牧民助理及相關老師暫時離開禮堂,由知源中心(協辦機構)的職員向我們簡介遊戲的細節,讓下半部份的活動順利進行。我們分別帶領其他學校的組別進行遊戲,小朋友無分彼此,互相幫助,這令我聯想到:我們都在同一羊棧內,被天主的愛包圍著!」(仨)    
kjy13_20120610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2.06.08
快樂暑假,文學與電影對話
   全港雖只有五百人報考新高中的英國文學,但不少學校已在初中階段,拉高指標,滲透古典文學入英語課程範圍,考測學生。 領悟文學經典,從興趣開始,方為上策!  幸而在英語文學世界,大部份文學經典都被改編,拍成電影或電視劇集。從觀影開始,不但可增加趣味,還兼有下列收穫:  協助梳理原著複雜的故事情節和結構;  欣賞導演如何詮釋原著及其技法;  欣賞演員如何掌握原著人物的內心世界及其演技;  觀影會引發同學之間、師生之間、或親子之間,對作品在認知上的差異。藉此, 可各抒己見, 互補不足。   改編自文學經典的電影,簡單可分為三大類別:  一是忠於原著;電影使觀眾更明白理解作品。BBC改編莎士比亞、狄更斯等大師作品的電影多屬此類。 二是編導基本忠於原著;而導演份屬高手,結果電影不但讓觀眾明白理解作品,還能引導觀眾有其他領悟。彼得布魯克所拍的《蒼蠅王》,即屬此類精品。 《蒼蠅王》 (Lord of the Flies)  原著作者高汀(W i l li a m G o ld i ng)是一九八三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本書是其代表作,轟動文壇,現已成為英美中學大學必讀文學作品。 由英國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 P e t e r Brook)執導的《蒼蠅王》,以紀實方式在波多黎各一小島拍攝,菲林底片長達六十小時,布魯克其後用了一整年時間剪接,濃縮成為九十分鐘的黑白大電影。 故事講述一群年約六到十二歲的唱詩班孩子,因避戰亂而乘搭飛機疏散,中途失事,墜落荒島,其後為了生存卻表現出人性貪婪、爭權、奪利和操控的一面。本故事不但剖析人性沉淪和缺陷,也告誡人們要為自己的行為和良心負責。 林俊彤同學觀看由Harry Hook執導的電影版本,有影評介紹,值得一讀。 三是編導借鏡原著精神,另創電影劇本,借題發揮,重新演譯;此種電影,可視為創作欣賞。 《哈爾的移動城堡》 (Howl's Moving Castle)  原作者瓊斯(Diana Wynne Jones)是英國著名兒童幻想文學作家。 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把《H o w l's M o v i n g Castle》改編,採用原作的角色、身份及移動城堡作為基本元素。在宮崎駿的鏡頭下,移動式的城堡,每一次把門打開,都是一次驚喜,視覺效果令人嘆為觀止。 陳樂曦同學翻譯推介了本書首章,值得一讀。   暑假將屆,特別推介十部好片,同學可結合十本原著欣賞。     推介十部好片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Director: Tim Burton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  Director: Andrew Adamson  Mary Poppins  Director: Robert Stevenson  Peter Pan  Director: P.J. Hogan  The Adventures of Pinocchio  Director: Steve Baron  The Wizard of Oz  Director: Victor Fleming  Little Women  Director: Gillian Armstrong  Five Children and It  Director: John Stephenson  Matilda  Director: Danny Ds Vito  Diary of Anne Frank      Director: George Stevens 
kjy02_2012060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6.03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豐一吟眼裡的父親豐子愷
  (本報專訪)機緣巧合,過去數年,跟豐阿姨(豐子愷先生幼女,豐一吟女士)在香港和北京好幾次碰面。趁著香港藝術館舉辦「有情世界 —— 豐子愷的藝術」專題展覽,她來港參加開幕典禮的機會,約晤豐阿姨,近距離聆聽她細談童年往事,在她身上汲取豐先生畫作的神髓。 五月廿六日在香港藝術館舉行「豐子愷的有情世界」講座,原定名額150位,當天講座前一小時,已出現排隊輪候入座的人潮,當中不乏正在忙於準備學年考試的中學生。這是個充滿動感、熱誠和生命力的文化沙龍,主持人盧瑋鑾教授與講者豐一吟女士真情對談,別開生面。   「不識廬山真面目」 講台上,豐阿姨喚起對父親的追憶,流露她心底裡浸沉父愛的情懷。她微笑說:「哎,我只能用一句詩來概括自己(近三十年)為父親所做過的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啊!」(詩句出自宋代蘇軾〈題西林壁〉) 豐阿姨坦言:父親在世時,她不懂得欣賞父親的漫畫和文章;直到父親去世後,才慢慢發現它們是多麼珍貴…… 豐子愷作品涵蓋不同的類別,包括畫作、散文、音樂及繪畫美藝教學法等。他的作品充分表現他心存大愛的特質,胸懷民族氣節、憂國憂民,細膩的筆觸流露內心對社會的悲鳴;又盡顯他童心未泯,終生酷愛兒童的慈父心賜。 作為家裡最年幼的女兒,豐阿姨在接受本報個人專訪時,憶述父親的教導,娓談趣事。原來豐子愷先生的作畫方法,與他教育子女的方法,不無關係。豐阿姨說:「爸爸習慣每個星期六晚上,召集全家,聚在一起開家庭故事會,給兒女講故事。最有趣的是他要求我們聽故事,又不許作我們抄錄,聽完後卻要用文章把聽到的故事記錄下來。他教我們唸古文,也用《愛的教育》這本書當作課本來教導我們。」《愛的教育》的作者是一個意大利籍學生,原文出版後,1924年由夏丐尊按日文譯本翻成中文。豐子愷是夏丐尊的學生,該書經豐子愷插圖,於1926年三月由開明書店初版後,不斷再版。    「只緣身在此山中」 談到寫文章,豐阿姨似是委屈地申訴:「爸爸要求我們寫『麻將說明書』,嘿,平常人『打麻將』就是『打麻將』,哪來的說明書?這可難倒了我們……」可見豐先生鼓勵子女自幼便在日常生活裡,尋找創意,體味創意,在作品裡自由地演繹和發揮個人對生活的體會,並為他們舖設書寫生活經驗的路徑。當時年紀小小的她,不斷在姐姐哥哥身上,吸收父親傳授的知識,經過摸索,她們幾姐弟最終還是合力完成任務。經過這次寫說明書的練習,更多難以忘懷的歡樂時光,磨練他們加強對生活的感受,增添童年生活的愉快回憶。 豐子愷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已採用融合中國畫與西方畫的創作手法,繪畫漫畫,這些漫畫呈現中國畫「留白」的作畫風格,構圖上以人物為中心,流露他推祟平等博愛的精神。 「我父親是那種想到甚麼就寫甚麼,想畫甚麼便畫甚麼的人。」豐阿姨直率地描述豐先生不會因為要畫給誰看才作畫,而是隨感想而畫。「他從不為寫而寫,不為畫而畫。」這種直接的感情流露,卻是豐先生留給讀者最珍貴的寶藏。豐阿姨續說:「父親不喜歡多加修飾、包裝,而喜歡隨意自然。」觀察所見,豐子愷的作畫風格與他的性格完全相符:開朗、童真、直率。訪談中,筆者在豐阿姨的身上,多少也觀察到豐先生的影子:率真、親切、愛開玩笑……想到甚麼就說甚麼,毫不諱言。(睿)   漫 遊 豐子愷的漫畫世界 香港藝術館現正舉行「有情世界 —— 豐子愷的藝術」專題展覽,展出中國現代漫畫先驅、著名藝術教育家和文學家豐子愷(1898 _ 1975)在不同時期繪畫的作品。  展覽分為「人間情味」及「護生護心」兩部份。「人間情味」展出由豐氏家族及本港收藏家提供的200多幅屬不同時期的代表精品,題材廣泛;「護生護心」則展出浙江省博物館珍藏的《護生畫集》其中100頁作品,題材以救護動物、愛護天地萬物為主,即所謂「護生」,作品內容洋溢豐子愷的博愛精神。 豐子愷與香港也曾結緣,本港不少人士喜愛豐子愷,他們收藏、研究及保育豐子愷的作品,這促成了展覽的雛型。香港藝術館館長(虛白齋)司徒元傑說:「豐子愷是一位藝術家,更是一位美學教育家,他的作品的最大特色是富有教育意義,能發揮美學、道德、品格等教育功能。」此外,他期望藉是次展覽,讓參觀人士重新檢視漫畫的定義和內容。(仨) |  
kjy01_2012060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6.03
赤子心 人間情 「有情世界——豐子愷的藝術」專訪盧瑋鑾教授、豐一吟
  文化和藝術的領域,廣闊無垠,優秀的作品能起薰陶和啟發的作用。年輕的讀者,你有沒有心儀的作家和畫家?他們的作品怎樣帶領你接觸世界?   (本報專訪)翻開手上的書《豐子愷漫畫選繹》(1976年初版),一頁頁發黃的書紙上,盧瑋鑾教授(小思老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顧問)的撰文配上豐子愷先生的漫畫,別具心思。小思老師珍愛豐先生每一幅漫畫,她談到以字配畫的動機:「那時,我為漫畫配上文字的文章,刊登於《中國學生周報》,在選取豐先生的漫畫時,我都是面向年輕人而選材。我藉文字帶領那些不認識豐先生的漫畫畫意的年輕人,進入畫中。」   體味人情 小思老師初次接觸豐子愷先生的漫畫,是在她的小學階段:「親戚給我看豐子愷的漫畫,我一看就十分喜歡。自中學階段起,我經常閱讀豐先生的漫畫和隨筆,對他的認識和愛好也逐漸加深了。」1973年,小思老師在日本留學時,無意中找到畫家竹久夢二的畫冊,節衣縮食買下畫冊,設法送給豐先生:「這是豐先生喜愛的畫家,我看到畫冊的第一個反應是:他一定會喜歡!後來,豐先生回信給我,表示他十分高興。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中國對外的通訊相當不方便。我與他的通訊,亦只此一次。」  為年輕的讀者介紹豐子愷先生,小思老師尤其指出豐先生十分疼愛小孩子:「要談豐先生,這是說不完的話題啊!那麼,我就從他是一位漫畫家開始說起,豐先生除了畫漫畫外,還撰寫不少散文。他不會從成年人的角度看小孩子,他時常以小孩子的心靈和眼睛看世界。在他的生命裡,他最喜愛大自然和兒童。這一切足以令我們敬仰他了!」豐子愷獨特的漫畫創作形式,又稱為「子愷漫畫」,他擅長把生活中的人間情味,融入作品中,筆觸細膩清新。   尊重童心 年代不同了,現今的年輕人未必認識豐子愷先生和他的作品,但「子愷漫畫」表達的信息,值得深思。小思老師認為讓現今年輕人進入豐先生的漫畫世界,可從豐先生漫畫中的「學生相」和「兒童相」入手:「豐先生站在學生的立場,代學生宣洩他們對事情的看法。」她以漫畫《用功》為例:「這幅漫畫於1928年完成,畫中樣子凶惡、頭上頂著寫上100分的帽子的人,壓著那位青年人讀書,這是教育政策下學生們心照不宣的寫照。時至今日,這樣的情況沒有改變過來,在學習過程中,分數往往為學生帶來巨大的壓力。」另一幅漫畫《嘗試》,小孩子正把雪花膏和牙膏送到嘴裡,要一嘗兩者的味道,小思老師發出會心微笑:「成年人定會怪責兒童佻皮,胡亂把東西放進口裡;但在兒童心目中,嘗試是進步和前瞻的,這小小的試驗讓他們在成長路上踏前一步。」 現正舉行的「有情世界 —— 豐子愷的藝術」展覽,展出豐先生逾300幅在不同時期繪畫的漫畫作品,是香港至今規模最大的豐子愷作品展覽。豐先生在經歷戰爭時,仍不忘提倡愛護生命的信息,小思老師說:「按豐先生的意思:愛護生命,即保護個人的心靈,不讓人性被扭曲。我覺得兒童愛護大自然和動物是來自最卑微的要求,這份愛若能擴散開去,便能呈現人性的善與美。」小思老師心繫兒童,語重心長:「家長和老師陪伴青少年參觀展覽時,不妨讓青少年自由地投入展覽中,尋找他們喜愛的作品。成年人可邀請青少年分享喜歡作品的原因,這也是一種溝通啊!我相信,豐先生也不希望師長會強迫青少年喜歡他的畫作呢。」(仨)